河北省定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承智班)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承智班)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承智班)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B.自开展禁毒斗争以来,我国每年新发现的吸食海洛因人员增幅从2008年的13.7%降至2016年的6.6%,近五年来戒断毒瘾三年以上人员已逾120万。
C.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D.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艺术总监对昆曲《牡丹亭》华美的唱腔和演员娴熟的技巧惊叹不已,赞美昆曲精美绝伦的服装与简洁的舞台设计形成了奇妙的平衡。
2.(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②我们如果只看到陶渊明诗文里恬淡自然的美景,却忽略了作者隐藏在这美景背后深深的苦痛,那实在是买椟还珠了。
③在《登鹳雀楼》中,盛唐诗人王之涣登高临水,游目骋怀,思接千里,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之思!
④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也将损害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其恶果不容小觑。
⑤张华同学在学习上从不马虎应付,只要遇到不会的题,他总是旁稽博采,到处问同学,问老师。
⑥对我国以散户为投资主体的新兴证券市场来说,股市的成长和发展,与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参与和投资息息相关。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
3.(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4.(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一天,我清早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
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味:深沉的滋味
B.殷实:充实
C.器宇轩昂:气质、风度出众
D.凝神远眺:聚精会神地向远方眺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B.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C.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D.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
E.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写银杏树?请简要分析。
(4)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迪。
三、文言文阅读
5.(2018高一下·定远开学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隙:暇,空闲的时候
B.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回:曲折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披:拨开
D.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缘:攀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①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①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  )
①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⑤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4)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游众山写起,然后笔锋一转,写宴游西山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第一段对第二段起衬托作用。
B.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
C.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映照,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D.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四、句子默写
6.(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
(1)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2)漫江碧透,   。
(3)携来百侣曾游,   。
(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5)在雨的哀曲里,   ,散了她的芬芳。
(6)那河畔的金柳,   。
(7)在康河的柔波里,   !
(8)满载一船星辉,   。
(9)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10)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五、诗歌鉴赏
7.(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
刘希夷①
清洛浮桥南渡头,天晶万里散华洲。
晴看石濑②光无数,晓入寒潭浸不流。
微云一点曙烟起,南陌憧憧③遍行子。
欲将此意与君论,复道秦关尚千里。
【注】①刘希夷,初唐诗人。殷四:诗人的同乡晚辈。②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③憧憧:往来不定的样子。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颔联中“晴月”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尾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六、材料作文
8.(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一类人:一面鄙视他人不遵守交通法规,一面自己闯红灯;一面指责他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一面自己在公交车上和老人抢座。
请写一篇文章,对这类人的做法加以评说。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项,句式杂糅。“以围绕……为重点”可改为“以……为重点”或“围绕……的重点”。
C项,语序不当,“自从”应置于句首。
D项,不和逻辑。“服装”不能与“简洁的舞台设计”形成平衡,改为“设计简洁的舞台”。
故答案为:B
【点评】做题要求:(1)熟悉病句类型;(2)提高语感.
2.【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学生选出“全都正确一项”,
①不绝如缕:象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十分危急,或指声音细微悠长。用错对象。
②买椟还珠: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句子“只看到……,却忽略……”,此处使用正确。
③游目骋怀:意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此处使用正确。
④危言危行:指正直的言行。用于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⑤旁稽博采:表示广泛地查考引用材料,进行论证。用来论证学术问题,不能用于学生学习。
⑥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此处指利益相关,应该用“休戚相关”。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使用常见错误:(1)误解词语,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许多源自典故,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3)色彩失当,语境不分。成语从色彩上可分为感彩、谦敬色彩。从感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谦敬色彩上分为谦辞和敬辞。在使用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4)语义重复,自相矛盾 。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或矛盾。
3.【答案】(1)A;D
(2)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C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B项前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2)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3)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4)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既要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故答案为:(1)AD
(2)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点评】本题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
(1)筛选出重要信息,对人物影响比较重大的事件。
(2)找准语段,分点概括信息,一定要全面,分点。
(3)审清题干,是做对题的关键。
(4)此题一定要注意步骤,先写出自己的总观点,然后分点论述自己的观点。切忌:观点从文本里提炼。
4.【答案】(1)A
(2)A;C
(3)银杏树叶美得绚丽、张扬,但很短暂,与柿子树形成对比,突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美得沉静、安详,但很持久;表达了作者对柿子树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写柿子树对自己的吸引和启迪作铺垫。
(4)①揭示文章主旨:文学大师恰如秋天的柿子树一般,以丰硕的作品馈赠读者,传递温暖,传递生命的气息。②表达了对文学大师的敬仰热爱之情,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追求,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厚。
(5)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让我获得做人的启示。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使我得到关于成长的感悟。柿子树经历风霜雨露才结出的丰硕、明亮、温暖的果实,给人传递快乐和希望,如同那些大文学家用自己的文字温暖了读者,历久弥新,令人敬仰,启迪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传递快乐和温暖。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词语的语境意。首先应把握词语的字典意,然后结合语境理解语境意。A项,“深味”在文章第四段最后,“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从句中位置来看,“深味”应是动词,而选项“深沉的滋味”是名词性短语,在语法上是错误的,从语境来看,此处的“深味”应解释为“细加体味,仔细地体会”。
(2)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技巧的把握。首先应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比较。A项,“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错误,文章主要是表达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写银杏树是为了突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美得沉静、安详,但很持久。C项,“层层递进”错误,“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前面“风雨雷霆”与“春风清露”分指生活中的悲和喜,二者是并列的关系,前两句与最后一句应是分总的关系。
(3)题干问的是“第三段作者为什么写银杏树?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材料安排的作用,如果说“柿子树”是本文的主要物象,那么“银杏树”则是次要物象,那么写“银杏树”自然是为“柿子树”服务的。首先回归文本,依据第三段的内容概括银杏树的特点,从文中来看,“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银杏树以叶子展现美,绚丽、张扬,“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银杏树虽然美的绚丽热烈,但是短暂;再来看柿子树,“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柿子树以果实呈现美,沉静、安详,持久,二者形成对比,突出柿子树美得沉静安详而持久,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柿子树的赞美之情,这也就为下文写柿子树对自己的吸引启迪做了铺垫。
(4)题干问的是“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什么作用”,这是作用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首先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文章的第六段,而上文一直在写柿子树,写柿子树美的沉静安详而持久,它们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第六段写这些文学大师如柿子树一般,用丰硕的作品来馈赠读者,来传递温暖,传递生命的气息,由上文的物延伸到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再对文学大师雕像的描写中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和热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追求。本题主要突出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是更好地表达主题与抒发情感。
(5)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迪”,这是考查探究文章内涵的能力。首先应明确,该启迪是从鲁院柿子树身上获得的,故应找到写鲁院柿子树的内容,然后依据这些内容分析概括。如第四节说“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可见后面应涉及原因,这也就提示了答题的区域,如“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柿子树结出的丰硕、明亮、温暖的果实吸引了我,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让我获得做人的启示,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使我得到关于成长的感悟;如第五段“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这启迪我也要给人传递快乐和温暖。
故答案为:(1)A
(2)AC
(3)银杏树叶美得绚丽、张扬,但很短暂,与柿子树形成对比,突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美得沉静、安详,但很持久;表达了作者对柿子树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写柿子树对自己的吸引和启迪
(4)①揭示文章主旨:文学大师恰如秋天的柿子树一般,以丰硕的作品馈赠读者,传递温暖,传递生命的气息。②表达了对文学大师的敬仰热爱之情,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追求,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厚。
(5)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让我获得做人的启示。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使我得到关于成长的感悟。柿子树经历风霜雨露才结出的丰硕、明亮、温暖的果实,给人传递快乐和希望,如同那些大文学家用自己的文字温暖了读者,历久弥新,令人敬仰,启迪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传递快乐和温暖。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
(1)对文章里的重点词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言坏境。
(2)本文借物抒怀,体会柿子树的精神气质,从而理解文章主题。
(3)分析衬托对比的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4)注意思考角度。
(5)理解文章主题,卒篇显志。
5.【答案】(1)D
(2)B
(3)B
(4)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D项,“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意思是“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所以“缘”意思为“沿着”。故选D。
(2)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
A项,之:助词,的/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修饰;
C想,其:代词,它的/其:语气词,表推测,翻译成大概、大约;
D项,乎: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乎:介词,相当于“于”,在。故选B。
(3)题干是“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中信息能力。此类题,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或者某一内容的一组。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分析可知,①只是一般性地说居住在永州,公务之余,缓步行走的情况。⑤天黑自己了无归意,不是直接说“西山之怪特”。故选B。
(4)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说法错误,作者天黑了还没有回去,是因作者陶醉西山风景的“怪特”,了无归意。故选D。
故答案为:(1)D;(2)B;(3)B;(4)D
【点评】(1)考查实词,文言文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课本见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即有“沿着”之意。
(2)考查虚词,关于“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的例句: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中心词+定语+者,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心词+之+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注意错误排除方法:看对象,看事件的顺序,看表达的范围大小。
(4)考查了文章内容的梳理,手法,内容的理解。注意情景交融的渗透。
【附参考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6.【答案】(1)湘江北去
(2)百舸争流
(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书生意气
(5)消了她的颜色
(6)是夕阳中的新娘
(7)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8)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9)为变徵之声
(10)风萧萧兮易水寒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慎”“舸”“昔”“峥嵘”“稠”“意气”“她”“斑斓”“变徵”“萧萧”等。
故答案为:(1)湘江北去;(2)百舸争流;(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4)书生意气;(5)消了她的颜色;(6)是夕阳中的新娘;(7)我甘心做一条水草;(8)在星辉斑斓里放歌;(9)为变徵之声;(10)风萧萧兮易水寒
【点评】名句默写注意事项:不多写,不漏写,不错写,并且要规范书写。
7.【答案】(1)①交代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写出了晴月明亮的特点。②照片应题目。③为下文的送行作铺垫。
(2)皎洁、明亮。诗人用了衬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通过描写石上急水闪闪发光与路上行人往来不定来衬托出这一特点。
(3)①洛中晴月送人远行,表达了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前途尚远须早行,表达了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之意。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题目要求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诗歌首联的内容,其次明确诗歌首联的作用一般有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营造氛围。分析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首联的作用是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晶万里”写出了“晴月”明亮的特点;结构上照应诗歌标题,为下文送行作铺垫。
(2)题目问颔联中“晴月”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的?第一问从“晴看石濑光无数”一句,结合诗歌首联可以概括出“晴月”皎洁明亮的特点。第二问实际上是暗考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时要结合上下联来分析,诗人通过描写石上急水闪闪发光与路上行人往来不定来衬托出这一特点,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或者答衬托手法。
(3)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尾联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尾联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注意抓住“欲将此意与君论”“尚”等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句来分析,从诗歌标题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洛中“晴月”送人远行,表达了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前途尚远须早行,表达了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之意。
(1)故答案为:①交代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写出了晴月明亮的特点。②照片应题目。③为下文的送行作铺垫。
(2)皎洁、明亮。诗人用了衬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通过描写石上急水闪闪发光与路上行人往来不定来衬托出这一特点。
(3) ①洛中晴月送人远行,表达了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前途尚远须早行,表达了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之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本诗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1)诗的题目为我们解读诗提供了许多信息;(2)颔联、颈联写景,景中含情;(3)尾联在写景基础上直接抒情。
8.【答案】【参考例文】
做人要学会自省
有时候,某些人看到别人有所发展,就心怀嫉妒,产生酸葡萄的心理,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人人头上一片天,与其心怀嫉妒,不如将负面思维转为正面的力量,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活出自己。
有个父亲面对两个顽皮又不听话,经常闯祸又难以管教的孩子无计可施。他在深深的苦思中渐渐地省悟到:孩子的错,孩子闯的祸,固然是孩子本人造成的,然而根子却在自己,在做父亲的身上.而要孩子改错,首先自己必须改变教育的方法,假如要惩罚孩子,就必须首先惩罚自己.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勇敢而令人惊奇的决定:孩子再次犯错后,他解下皮带,不再是抽孩子,而是脱去自己的上衣命令孩子抽自己,抽轻了不行,抽少了也不行.孩子们惊呆了,又不得不服从。当他们含着泪水在自己父亲赤裸的脊背上留下了道道伤痕之后,孩子们也下定了决心:立即改正那些错误。
这当然只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但事实上,一个有追求的人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点问题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有心智健康的人应当都能够理解,也不至于蛮横地苛求。但是假如在问题和矛盾面前抱着逃避、漠视甚至视而不见,不予承认的态度,那肯定不是理性和良善的办法,也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能容忍的态度。
事实证明,只有学会自省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的园丁;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通过检点自己的荣辱得失来激励自己;只有习惯于自省的人,才能在自省中找到解开人生谜团的钥匙,同时锤炼自我的完美品质。同样,只有经常自省的社会,才是在面临种种困难和矛盾时依然能够给予人们希望的社会;只有敢于自省的政府,才是面对重重阻力时也能获得百姓理解和支持的政府。
习惯于自省的人能给人以值得信赖的感觉。只有善于在进步中不断的反躬自问,并且以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直面现实,正视矛盾,才能竭尽所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技能。因此,我们还是要学会自省吧!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为我们讲述了某一类人,即:“一面鄙视他人不遵守交通法规,一面自己闯红灯;一面指责他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一面自己在公交车上和老人抢座”。这类人不去审视自己,而是一味地去指责别人;看到的都是别人的过错,而看不见自己的错误。题目要求我们写一篇文章,对这类人的做法加以评说。我们可以从不要一味指责他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立意,从而得出“别做道德上的君子、行为上的矮子”“切勿律人严,待己宽”“学会自省”“自己做好才有资格规范别人”等立意角度。
【点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
(2)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3)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4)进一步深入阐述
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
(5)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承智班)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B.自开展禁毒斗争以来,我国每年新发现的吸食海洛因人员增幅从2008年的13.7%降至2016年的6.6%,近五年来戒断毒瘾三年以上人员已逾120万。
C.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D.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艺术总监对昆曲《牡丹亭》华美的唱腔和演员娴熟的技巧惊叹不已,赞美昆曲精美绝伦的服装与简洁的舞台设计形成了奇妙的平衡。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项,句式杂糅。“以围绕……为重点”可改为“以……为重点”或“围绕……的重点”。
C项,语序不当,“自从”应置于句首。
D项,不和逻辑。“服装”不能与“简洁的舞台设计”形成平衡,改为“设计简洁的舞台”。
故答案为:B
【点评】做题要求:(1)熟悉病句类型;(2)提高语感.
2.(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②我们如果只看到陶渊明诗文里恬淡自然的美景,却忽略了作者隐藏在这美景背后深深的苦痛,那实在是买椟还珠了。
③在《登鹳雀楼》中,盛唐诗人王之涣登高临水,游目骋怀,思接千里,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之思!
④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也将损害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其恶果不容小觑。
⑤张华同学在学习上从不马虎应付,只要遇到不会的题,他总是旁稽博采,到处问同学,问老师。
⑥对我国以散户为投资主体的新兴证券市场来说,股市的成长和发展,与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参与和投资息息相关。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学生选出“全都正确一项”,
①不绝如缕:象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十分危急,或指声音细微悠长。用错对象。
②买椟还珠: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句子“只看到……,却忽略……”,此处使用正确。
③游目骋怀:意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此处使用正确。
④危言危行:指正直的言行。用于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⑤旁稽博采:表示广泛地查考引用材料,进行论证。用来论证学术问题,不能用于学生学习。
⑥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此处指利益相关,应该用“休戚相关”。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使用常见错误:(1)误解词语,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许多源自典故,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3)色彩失当,语境不分。成语从色彩上可分为感彩、谦敬色彩。从感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谦敬色彩上分为谦辞和敬辞。在使用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4)语义重复,自相矛盾 。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或矛盾。
二、现代文阅读
3.(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答案】(1)A;D
(2)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C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B项前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2)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3)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4)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既要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故答案为:(1)AD
(2)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点评】本题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
(1)筛选出重要信息,对人物影响比较重大的事件。
(2)找准语段,分点概括信息,一定要全面,分点。
(3)审清题干,是做对题的关键。
(4)此题一定要注意步骤,先写出自己的总观点,然后分点论述自己的观点。切忌:观点从文本里提炼。
4.(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一天,我清早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
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味:深沉的滋味
B.殷实:充实
C.器宇轩昂:气质、风度出众
D.凝神远眺:聚精会神地向远方眺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B.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C.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D.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
E.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写银杏树?请简要分析。
(4)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迪。
【答案】(1)A
(2)A;C
(3)银杏树叶美得绚丽、张扬,但很短暂,与柿子树形成对比,突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美得沉静、安详,但很持久;表达了作者对柿子树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写柿子树对自己的吸引和启迪作铺垫。
(4)①揭示文章主旨:文学大师恰如秋天的柿子树一般,以丰硕的作品馈赠读者,传递温暖,传递生命的气息。②表达了对文学大师的敬仰热爱之情,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追求,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厚。
(5)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让我获得做人的启示。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使我得到关于成长的感悟。柿子树经历风霜雨露才结出的丰硕、明亮、温暖的果实,给人传递快乐和希望,如同那些大文学家用自己的文字温暖了读者,历久弥新,令人敬仰,启迪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传递快乐和温暖。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词语的语境意。首先应把握词语的字典意,然后结合语境理解语境意。A项,“深味”在文章第四段最后,“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从句中位置来看,“深味”应是动词,而选项“深沉的滋味”是名词性短语,在语法上是错误的,从语境来看,此处的“深味”应解释为“细加体味,仔细地体会”。
(2)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技巧的把握。首先应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比较。A项,“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错误,文章主要是表达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写银杏树是为了突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美得沉静、安详,但很持久。C项,“层层递进”错误,“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前面“风雨雷霆”与“春风清露”分指生活中的悲和喜,二者是并列的关系,前两句与最后一句应是分总的关系。
(3)题干问的是“第三段作者为什么写银杏树?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材料安排的作用,如果说“柿子树”是本文的主要物象,那么“银杏树”则是次要物象,那么写“银杏树”自然是为“柿子树”服务的。首先回归文本,依据第三段的内容概括银杏树的特点,从文中来看,“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银杏树以叶子展现美,绚丽、张扬,“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银杏树虽然美的绚丽热烈,但是短暂;再来看柿子树,“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柿子树以果实呈现美,沉静、安详,持久,二者形成对比,突出柿子树美得沉静安详而持久,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柿子树的赞美之情,这也就为下文写柿子树对自己的吸引启迪做了铺垫。
(4)题干问的是“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什么作用”,这是作用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首先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文章的第六段,而上文一直在写柿子树,写柿子树美的沉静安详而持久,它们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第六段写这些文学大师如柿子树一般,用丰硕的作品来馈赠读者,来传递温暖,传递生命的气息,由上文的物延伸到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再对文学大师雕像的描写中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和热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追求。本题主要突出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是更好地表达主题与抒发情感。
(5)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迪”,这是考查探究文章内涵的能力。首先应明确,该启迪是从鲁院柿子树身上获得的,故应找到写鲁院柿子树的内容,然后依据这些内容分析概括。如第四节说“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可见后面应涉及原因,这也就提示了答题的区域,如“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柿子树结出的丰硕、明亮、温暖的果实吸引了我,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让我获得做人的启示,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使我得到关于成长的感悟;如第五段“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这启迪我也要给人传递快乐和温暖。
故答案为:(1)A
(2)AC
(3)银杏树叶美得绚丽、张扬,但很短暂,与柿子树形成对比,突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美得沉静、安详,但很持久;表达了作者对柿子树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写柿子树对自己的吸引和启迪
(4)①揭示文章主旨:文学大师恰如秋天的柿子树一般,以丰硕的作品馈赠读者,传递温暖,传递生命的气息。②表达了对文学大师的敬仰热爱之情,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追求,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厚。
(5)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让我获得做人的启示。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使我得到关于成长的感悟。柿子树经历风霜雨露才结出的丰硕、明亮、温暖的果实,给人传递快乐和希望,如同那些大文学家用自己的文字温暖了读者,历久弥新,令人敬仰,启迪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传递快乐和温暖。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
(1)对文章里的重点词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言坏境。
(2)本文借物抒怀,体会柿子树的精神气质,从而理解文章主题。
(3)分析衬托对比的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4)注意思考角度。
(5)理解文章主题,卒篇显志。
三、文言文阅读
5.(2018高一下·定远开学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隙:暇,空闲的时候
B.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回:曲折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披:拨开
D.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缘:攀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①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①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  )
①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⑤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4)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游众山写起,然后笔锋一转,写宴游西山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第一段对第二段起衬托作用。
B.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
C.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映照,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D.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答案】(1)D
(2)B
(3)B
(4)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D项,“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意思是“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所以“缘”意思为“沿着”。故选D。
(2)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
A项,之:助词,的/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修饰;
C想,其:代词,它的/其:语气词,表推测,翻译成大概、大约;
D项,乎: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乎:介词,相当于“于”,在。故选B。
(3)题干是“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中信息能力。此类题,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或者某一内容的一组。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分析可知,①只是一般性地说居住在永州,公务之余,缓步行走的情况。⑤天黑自己了无归意,不是直接说“西山之怪特”。故选B。
(4)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说法错误,作者天黑了还没有回去,是因作者陶醉西山风景的“怪特”,了无归意。故选D。
故答案为:(1)D;(2)B;(3)B;(4)D
【点评】(1)考查实词,文言文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课本见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即有“沿着”之意。
(2)考查虚词,关于“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的例句: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中心词+定语+者,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心词+之+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注意错误排除方法:看对象,看事件的顺序,看表达的范围大小。
(4)考查了文章内容的梳理,手法,内容的理解。注意情景交融的渗透。
【附参考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四、句子默写
6.(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
(1)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2)漫江碧透,   。
(3)携来百侣曾游,   。
(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5)在雨的哀曲里,   ,散了她的芬芳。
(6)那河畔的金柳,   。
(7)在康河的柔波里,   !
(8)满载一船星辉,   。
(9)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10)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答案】(1)湘江北去
(2)百舸争流
(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书生意气
(5)消了她的颜色
(6)是夕阳中的新娘
(7)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8)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9)为变徵之声
(10)风萧萧兮易水寒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慎”“舸”“昔”“峥嵘”“稠”“意气”“她”“斑斓”“变徵”“萧萧”等。
故答案为:(1)湘江北去;(2)百舸争流;(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4)书生意气;(5)消了她的颜色;(6)是夕阳中的新娘;(7)我甘心做一条水草;(8)在星辉斑斓里放歌;(9)为变徵之声;(10)风萧萧兮易水寒
【点评】名句默写注意事项:不多写,不漏写,不错写,并且要规范书写。
五、诗歌鉴赏
7.(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
刘希夷①
清洛浮桥南渡头,天晶万里散华洲。
晴看石濑②光无数,晓入寒潭浸不流。
微云一点曙烟起,南陌憧憧③遍行子。
欲将此意与君论,复道秦关尚千里。
【注】①刘希夷,初唐诗人。殷四:诗人的同乡晚辈。②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③憧憧:往来不定的样子。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颔联中“晴月”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尾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交代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写出了晴月明亮的特点。②照片应题目。③为下文的送行作铺垫。
(2)皎洁、明亮。诗人用了衬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通过描写石上急水闪闪发光与路上行人往来不定来衬托出这一特点。
(3)①洛中晴月送人远行,表达了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前途尚远须早行,表达了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之意。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题目要求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诗歌首联的内容,其次明确诗歌首联的作用一般有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营造氛围。分析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首联的作用是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晶万里”写出了“晴月”明亮的特点;结构上照应诗歌标题,为下文送行作铺垫。
(2)题目问颔联中“晴月”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的?第一问从“晴看石濑光无数”一句,结合诗歌首联可以概括出“晴月”皎洁明亮的特点。第二问实际上是暗考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时要结合上下联来分析,诗人通过描写石上急水闪闪发光与路上行人往来不定来衬托出这一特点,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或者答衬托手法。
(3)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尾联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尾联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注意抓住“欲将此意与君论”“尚”等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句来分析,从诗歌标题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洛中“晴月”送人远行,表达了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前途尚远须早行,表达了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之意。
(1)故答案为:①交代送别的地点和时间,写出了晴月明亮的特点。②照片应题目。③为下文的送行作铺垫。
(2)皎洁、明亮。诗人用了衬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通过描写石上急水闪闪发光与路上行人往来不定来衬托出这一特点。
(3) ①洛中晴月送人远行,表达了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前途尚远须早行,表达了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之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本诗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1)诗的题目为我们解读诗提供了许多信息;(2)颔联、颈联写景,景中含情;(3)尾联在写景基础上直接抒情。
六、材料作文
8.(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一类人:一面鄙视他人不遵守交通法规,一面自己闯红灯;一面指责他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一面自己在公交车上和老人抢座。
请写一篇文章,对这类人的做法加以评说。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做人要学会自省
有时候,某些人看到别人有所发展,就心怀嫉妒,产生酸葡萄的心理,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人人头上一片天,与其心怀嫉妒,不如将负面思维转为正面的力量,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活出自己。
有个父亲面对两个顽皮又不听话,经常闯祸又难以管教的孩子无计可施。他在深深的苦思中渐渐地省悟到:孩子的错,孩子闯的祸,固然是孩子本人造成的,然而根子却在自己,在做父亲的身上.而要孩子改错,首先自己必须改变教育的方法,假如要惩罚孩子,就必须首先惩罚自己.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勇敢而令人惊奇的决定:孩子再次犯错后,他解下皮带,不再是抽孩子,而是脱去自己的上衣命令孩子抽自己,抽轻了不行,抽少了也不行.孩子们惊呆了,又不得不服从。当他们含着泪水在自己父亲赤裸的脊背上留下了道道伤痕之后,孩子们也下定了决心:立即改正那些错误。
这当然只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但事实上,一个有追求的人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点问题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有心智健康的人应当都能够理解,也不至于蛮横地苛求。但是假如在问题和矛盾面前抱着逃避、漠视甚至视而不见,不予承认的态度,那肯定不是理性和良善的办法,也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所能容忍的态度。
事实证明,只有学会自省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的园丁;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通过检点自己的荣辱得失来激励自己;只有习惯于自省的人,才能在自省中找到解开人生谜团的钥匙,同时锤炼自我的完美品质。同样,只有经常自省的社会,才是在面临种种困难和矛盾时依然能够给予人们希望的社会;只有敢于自省的政府,才是面对重重阻力时也能获得百姓理解和支持的政府。
习惯于自省的人能给人以值得信赖的感觉。只有善于在进步中不断的反躬自问,并且以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直面现实,正视矛盾,才能竭尽所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技能。因此,我们还是要学会自省吧!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为我们讲述了某一类人,即:“一面鄙视他人不遵守交通法规,一面自己闯红灯;一面指责他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一面自己在公交车上和老人抢座”。这类人不去审视自己,而是一味地去指责别人;看到的都是别人的过错,而看不见自己的错误。题目要求我们写一篇文章,对这类人的做法加以评说。我们可以从不要一味指责他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立意,从而得出“别做道德上的君子、行为上的矮子”“切勿律人严,待己宽”“学会自省”“自己做好才有资格规范别人”等立意角度。
【点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
(2)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3)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4)进一步深入阐述
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
(5)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