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初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2016·青岛)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北京【答案】B【知识点】秦灭六国【解析】【分析】咸阳是秦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仍然定都于咸阳.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统一中国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秦朝统一中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2.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四兄弟的情况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回来说他阵亡了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D.老四年收入粮食1500斤,兄弟二人却经常挨饿【答案】C【知识点】秦灭六国【解析】【分析】这是基础拓展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在掌握基础的基础上理解焚书坑儒的危害。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之后人们不可能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点评】需要学生的分析能力。3.佛教传入我国,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答案】D【知识点】佛教与道教【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受到统治阶级提倡和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用佛教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巩固封建统治基础。他们希望利用了佛学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掌控人民,麻痹人民的斗志。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答案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知识的掌握。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认为这是对哪一部史学著作的评价( )A.《汉书》 B.《史记》C.《资治通鉴》 D.《离骚》【答案】B【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解析】【分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一部史学著作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无韵之《离骚》”是指其文学成就,开辟史书撰写的新体例的史学著作无疑是《史记》,A项是一部断代史,写于《史记》之后,所以排除,C项是北宋司马光撰写的,排除,D项是战国时期的屈原创作的,排除,本题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既考查学生对古诗句的理解,也学生对《史记》历史知识的史记,理解古诗句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难度大些,这里关键的是“史家”“绝唱”这些信息,理解了这些,解答这道题就顺利了。5.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答案】C【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是排除干扰,抓住核心要求。题干是要求回答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丝绸之路在古代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由此判断C正确。A、B两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与丝绸之路无关。【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丝绸之路,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6.(2017七上·孝感月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B.都是为了实现稳定与繁荣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都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疾苦【答案】C【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解析】【分析】本题为程度性选择题。ABCD都是“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相同点,但本题要求的是“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从本质上看统治者采取一切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因此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A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不符合题意。B都是为了实现稳定与繁荣不符合题意。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符合题意。D都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疾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7.(2018七上·泗洪期末)西汉前期,皇帝提倡节俭的根本目的是( )A.体谅民间疾苦 B.准备反击匈奴C.恢复社会秩序 D.巩固封建统治【答案】D【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由于楚汉之间的战争民生凋敝,生产低下,汉高祖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注重发展生产,以身作则,提倡节俭,达到很好的效果,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巩固了封建统治,ABC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只有D是根本目的。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学生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找出正确答案。8.“戴窑中学明智”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A.云南 B.陕西 C.甘肃 D.新疆【答案】A【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人们通常所指的丝绸之路是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线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根据课本上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判断可知,丝绸之路途径我国陕西 、宁夏、 甘 肃 、新 疆省份 ,没有经过我国的云南等地,所以云南错误,选A。【点评】本题属于情景再现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和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该题既要求学生识记丝绸之路的开辟史实,又考察学生对课本丝绸之路形式图的分析理解,要对图中丝绸之路经过的省份分析判断清楚,然后才能解答该题,提醒学生对以后历史课本上的许多图示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9.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那么,持以下哪种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A.“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D.“窃钩行珠,窃国者为诸侯”【答案】A【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初期遇到威胁,有军事威胁匈奴,诸在外王侯,政治上窦太后干预,这种情况下,“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最能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较大。10.(2017七上·梅江月考)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答案】C【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和运用课本知识,理解掌握客观原因。本题考查的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原因有:(1)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2)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3)人心思安。其中(1)(2)是主观原因,(3)是客观原因。而B选项是措施不是原因。由此很容易选出答案是C。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本题难度较大。要注意分析题干信息和选项。11.(2016·成都)后人在对张骞的评价中说:“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里所说的“西域道”的起点是( )A.洛阳 B.成都 C.长安 D.酒泉【答案】C【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分析】题目中“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是指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准确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12.(2016·青岛)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答案】D【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末农民战争的有关知识的把握能力.13.(2016·青岛)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答案】B【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分析】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建立与发展,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理解和把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14.(2016·呼和浩特)四大发明中,对信息的记录、储存和传播,影响最显著、最久远的是( )A.火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造纸术【答案】D【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造纸术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书写的材料,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D符合题意;而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造纸术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点.15.“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答案】B【知识点】秦灭六国【解析】【分析】通过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历史事件为焚书坑儒,这样就可以选择了,A不合适,焚书坑儒发生在A之后,C是危害,D和焚书坑儒的做法相违背。所以主观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点评】此题关键先看出材料的意思,然后在分析。16.(2018·郴州)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是( )①颁布“推恩令”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北击匈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所以,①③④项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主题;②项是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②的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判断“修筑驰道,统一车轨”是秦始皇的统一措施,排除②,选出答案。17.(2016·泰安)据《史记 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答案】B【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知司马迁注重史料考证,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司马迁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18.(2016·郴州)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建立于(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答案】A【知识点】秦灭六国【解析】【分析】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建立时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秦朝建立时间.19.(2016·青岛)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也有一项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它问世于( )A.春秋战国之际 B.秦朝C.汉朝 D.明朝【答案】C【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华佗的认识.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华佗、张仲景的主要成就.20.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对此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督百官的是(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郡守【答案】B【知识点】秦灭六国【解析】【分析】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点评】考查的中央集权制的细节问题。二、问答题21.(2018七上·泰兴期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不断的发展、传承与传播,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2)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史书记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要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我们可以查阅哪本史书?这本史书由谁创作的?(4)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把我们精美的瓷器与丝绸一起传播了出去,这条路的起点是哪里?是谁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巨大贡献?【答案】(1)甲骨文;商朝。(2)孔子;仁。(3)《史记》;司马迁。(4)长安;张骞。【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甲骨文;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史记》与司马迁【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清末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一战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一战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司马迁著有《史记》,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要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三、材料分析题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时期我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到太史署去看一批藏书。这批藏书有一万三千多卷,皇上要求司马迁的父亲尽快整理出来。这可难办了,这一万多卷书中,有的已残缺不全,有的只有上卷无下卷,有的竹简的牛皮韦编也断了。因此,要整理就必须通过阅读进行筛选和补充,而且还必须是有学问、有毅力的人来做。听到这事后,司马迁就自告奋勇地说:“这些书我能读完。”父亲问:“你说说怎么个读法 ”“一万三千多卷,乍看是大得吓人的数字,但是,我算了一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如果每天读十卷,那读四年,也差不多读完了。”从此,司马迁按自己所说的去做,每天坚持读十卷,直到把这批书读完。这就是“读万卷书”典故的由来。材料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请回答:(1)材料说的是哪部著作?(2)著作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人?(3)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著作是什么体裁?为什么叫这个体裁?(5)如何评价这部著作?(6)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作为一个史学家应具有哪些精神品质?【答案】(1)《史记》(2)司马迁、西汉(3)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4)纪传体。因为“本纪“和“纪传”是书的主体,所以称为纪传体。(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6)提示:勤奋学习,博览古今书籍;不怕困难,多参加社会实践;不畏权贵,敢于秉笔直书。等等。(可自由发挥)【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该题考查了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的内容和影响以及司马迁治史的态度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答题,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了自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汉书·食货志》(1)由材料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2)汉初这种经济形势是怎样造成的?(3)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改变这种景象?最后出现了什么结果?【答案】(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造成的。(3)汉高祖。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最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西汉建立初期社会穷困,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西汉初期的经济状况的原因有: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历经长期楚汉相争,经济穷困,社会动荡;北方匈奴大规模南下,骚扰边境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指的是当时的皇帝汉高祖;为改变汉初经济困境,汉高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最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点评】关于汉朝的考点,除本题涉及的汉朝初期的社会状况和措施以外,还需要重点掌握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本题难度较大。24.(2018七下·苏州开学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1)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曾经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 材料中的“寡人”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采取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公元前221年;郡县制。(3)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分析】(1)据材料“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浸渭分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据材料“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寡人”是指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分裂局面,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采取的推恩令的措施。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最后通过努力终于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分封制、秦的统一和巩固以及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统治措施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初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2016·青岛)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北京2.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四兄弟的情况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回来说他阵亡了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D.老四年收入粮食1500斤,兄弟二人却经常挨饿3.佛教传入我国,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认为这是对哪一部史学著作的评价( )A.《汉书》 B.《史记》C.《资治通鉴》 D.《离骚》5.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6.(2017七上·孝感月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B.都是为了实现稳定与繁荣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都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疾苦7.(2018七上·泗洪期末)西汉前期,皇帝提倡节俭的根本目的是( )A.体谅民间疾苦 B.准备反击匈奴C.恢复社会秩序 D.巩固封建统治8.“戴窑中学明智”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A.云南 B.陕西 C.甘肃 D.新疆9.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那么,持以下哪种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A.“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D.“窃钩行珠,窃国者为诸侯”10.(2017七上·梅江月考)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11.(2016·成都)后人在对张骞的评价中说:“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里所说的“西域道”的起点是( )A.洛阳 B.成都 C.长安 D.酒泉12.(2016·青岛)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13.(2016·青岛)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14.(2016·呼和浩特)四大发明中,对信息的记录、储存和传播,影响最显著、最久远的是( )A.火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造纸术15.“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16.(2018·郴州)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是( )①颁布“推恩令”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北击匈奴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7.(2016·泰安)据《史记 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18.(2016·郴州)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建立于(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02年19.(2016·青岛)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我国古代,也有一项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它问世于( )A.春秋战国之际 B.秦朝C.汉朝 D.明朝20.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对此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督百官的是(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郡守二、问答题21.(2018七上·泰兴期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不断的发展、传承与传播,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2)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史书记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要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我们可以查阅哪本史书?这本史书由谁创作的?(4)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把我们精美的瓷器与丝绸一起传播了出去,这条路的起点是哪里?是谁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巨大贡献?三、材料分析题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时期我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到太史署去看一批藏书。这批藏书有一万三千多卷,皇上要求司马迁的父亲尽快整理出来。这可难办了,这一万多卷书中,有的已残缺不全,有的只有上卷无下卷,有的竹简的牛皮韦编也断了。因此,要整理就必须通过阅读进行筛选和补充,而且还必须是有学问、有毅力的人来做。听到这事后,司马迁就自告奋勇地说:“这些书我能读完。”父亲问:“你说说怎么个读法 ”“一万三千多卷,乍看是大得吓人的数字,但是,我算了一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如果每天读十卷,那读四年,也差不多读完了。”从此,司马迁按自己所说的去做,每天坚持读十卷,直到把这批书读完。这就是“读万卷书”典故的由来。材料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请回答:(1)材料说的是哪部著作?(2)著作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人?(3)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著作是什么体裁?为什么叫这个体裁?(5)如何评价这部著作?(6)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作为一个史学家应具有哪些精神品质?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汉书·食货志》(1)由材料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2)汉初这种经济形势是怎样造成的?(3)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改变这种景象?最后出现了什么结果?24.(2018七下·苏州开学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1)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曾经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 材料中的“寡人”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采取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秦灭六国【解析】【分析】咸阳是秦国的国都,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后,仍然定都于咸阳.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统一中国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秦朝统一中国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2.【答案】C【知识点】秦灭六国【解析】【分析】这是基础拓展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在掌握基础的基础上理解焚书坑儒的危害。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之后人们不可能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点评】需要学生的分析能力。3.【答案】D【知识点】佛教与道教【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受到统治阶级提倡和欢迎,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用佛教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巩固封建统治基础。他们希望利用了佛学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掌控人民,麻痹人民的斗志。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答案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知识的掌握。4.【答案】B【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解析】【分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一部史学著作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无韵之《离骚》”是指其文学成就,开辟史书撰写的新体例的史学著作无疑是《史记》,A项是一部断代史,写于《史记》之后,所以排除,C项是北宋司马光撰写的,排除,D项是战国时期的屈原创作的,排除,本题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既考查学生对古诗句的理解,也学生对《史记》历史知识的史记,理解古诗句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难度大些,这里关键的是“史家”“绝唱”这些信息,理解了这些,解答这道题就顺利了。5.【答案】C【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是排除干扰,抓住核心要求。题干是要求回答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丝绸之路在古代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由此判断C正确。A、B两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与丝绸之路无关。【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丝绸之路,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6.【答案】C【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解析】【分析】本题为程度性选择题。ABCD都是“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相同点,但本题要求的是“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从本质上看统治者采取一切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因此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A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不符合题意。B都是为了实现稳定与繁荣不符合题意。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符合题意。D都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疾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本题有一定难度。7.【答案】D【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由于楚汉之间的战争民生凋敝,生产低下,汉高祖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注重发展生产,以身作则,提倡节俭,达到很好的效果,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巩固了封建统治,ABC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只有D是根本目的。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学生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找出正确答案。8.【答案】A【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人们通常所指的丝绸之路是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线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根据课本上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判断可知,丝绸之路途径我国陕西 、宁夏、 甘 肃 、新 疆省份 ,没有经过我国的云南等地,所以云南错误,选A。【点评】本题属于情景再现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和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该题既要求学生识记丝绸之路的开辟史实,又考察学生对课本丝绸之路形式图的分析理解,要对图中丝绸之路经过的省份分析判断清楚,然后才能解答该题,提醒学生对以后历史课本上的许多图示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9.【答案】A【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初期遇到威胁,有军事威胁匈奴,诸在外王侯,政治上窦太后干预,这种情况下,“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最能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较大。10.【答案】C【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和运用课本知识,理解掌握客观原因。本题考查的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原因有:(1)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2)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3)人心思安。其中(1)(2)是主观原因,(3)是客观原因。而B选项是措施不是原因。由此很容易选出答案是C。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本题难度较大。要注意分析题干信息和选项。11.【答案】C【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分析】题目中“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是指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准确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12.【答案】D【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解析】【分析】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秦末农民战争的有关知识的把握能力.13.【答案】B【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解析】【分析】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建立与发展,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理解和把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14.【答案】D【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造纸术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书写的材料,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D符合题意;而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造纸术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点.15.【答案】B【知识点】秦灭六国【解析】【分析】通过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历史事件为焚书坑儒,这样就可以选择了,A不合适,焚书坑儒发生在A之后,C是危害,D和焚书坑儒的做法相违背。所以主观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点评】此题关键先看出材料的意思,然后在分析。16.【答案】D【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所以,①③④项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主题;②项是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②的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判断“修筑驰道,统一车轨”是秦始皇的统一措施,排除②,选出答案。17.【答案】B【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知司马迁注重史料考证,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司马迁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18.【答案】A【知识点】秦灭六国【解析】【分析】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建立时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秦朝建立时间.19.【答案】C【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华佗的认识.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华佗、张仲景的主要成就.20.【答案】B【知识点】秦灭六国【解析】【分析】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点评】考查的中央集权制的细节问题。21.【答案】(1)甲骨文;商朝。(2)孔子;仁。(3)《史记》;司马迁。(4)长安;张骞。【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甲骨文;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史记》与司马迁【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清末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一战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一战比较成熟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司马迁著有《史记》,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要史实,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22.【答案】(1)《史记》(2)司马迁、西汉(3)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4)纪传体。因为“本纪“和“纪传”是书的主体,所以称为纪传体。(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6)提示:勤奋学习,博览古今书籍;不怕困难,多参加社会实践;不畏权贵,敢于秉笔直书。等等。(可自由发挥)【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该题考查了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的内容和影响以及司马迁治史的态度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答题,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了自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23.【答案】(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造成的。(3)汉高祖。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最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西汉建立初期社会穷困,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西汉初期的经济状况的原因有: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历经长期楚汉相争,经济穷困,社会动荡;北方匈奴大规模南下,骚扰边境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指的是当时的皇帝汉高祖;为改变汉初经济困境,汉高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最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点评】关于汉朝的考点,除本题涉及的汉朝初期的社会状况和措施以外,还需要重点掌握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本题难度较大。24.【答案】(1)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公元前221年;郡县制。(3)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分析】(1)据材料“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浸渭分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据材料“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寡人”是指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分裂局面,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采取的推恩令的措施。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最后通过努力终于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分封制、秦的统一和巩固以及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统治措施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初中历史试卷(学生版).docx 初中历史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