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问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问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文言句式问题
(共19题)
一、复合题(共19题)
文言文阅读。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轨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2) 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 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因多病辞职,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5)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 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ii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下列三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峰回路转 回:曲折、回环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C.伛偻提携 提携:牵扶,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D.山肴野蔌 蔌:菜蔬
(2) 下面句子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与例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A.环滁皆山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因宴饮而陶醉,借“前者呼,后者应”而抒发。
C.第②段,在写景中,又自然而然地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
D.文章第②③④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节选)
【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
【注释】①搐chù:肌肉抽缩,此指“夹”。②掉:摆动,摇。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B.啮沙为坎穴(牙齿)
C.所宝以百数(珍藏) D.一日曝书画(晾晒)
(2) 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i 遂 反 溯 流 逆 上 矣
ii 处 士 笑 而 然 之
(3) 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部分。
一日① 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 拊掌大笑曰……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5) 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 。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 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i 其一人专心致志
ii 其名为银
iii 及其家穿井
iv 其真无马邪
(2) 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何陋之有 D.甚矣,汝之不惠
(3) 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4) 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ii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皆缥碧 皆:全,都
B.猛浪若奔 奔:奔跑
C.互相轩邈 轩:作动词,高
D.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叫声
(2) 下面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富春江的美景就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
B.本文是一篇写景的小品文,作者写“异水”时用夸张手法表现其壮美,用比喻手法表现其秀美。
C.第三段作者通过描写树“适寒、竞上、繁多”的特点,不仅突出了树之奇也显示出山之奇。
D.本文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情趣。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递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饱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加惠 加惠:给予恩惠 B.请广于君 广:扩充
C.布衣之怒 布衣:粗布衣服 D.寡人谕矣 谕:明白,懂得
(2) 下面句子不是疑问句的一项是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秦王大兴“逆寡人”“轻寡人”等问罪之辞,显示出其盛气凌人之态。
B.本文主要突出的是唐雎的智谋和胆识,安陵君是赘余人物,应略去不提。
C.文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因处境和态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D.本文围绕中心事件,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
文言文阅读: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倚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先主②奔袁绍。曹公擒羽③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峰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国。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候。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注释】①曾公:即曹操。②先主:即刘备。③羽:即关羽。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上表) B.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离开)
C.曹公义之(仁义) D.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正)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成礼而去”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B.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C.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D.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3) 下列句子,与“羽尝为流矢所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B.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D.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4)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对关羽“礼之甚厚”“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爱惜人才并重用人才的人。
B.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先锋迎击颜良,关羽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解了白马之围。
C.曹操厚待关羽,关羽也希望久留于曹操处以报答曹公的知遇之恩。只是想到与刘备兄弟情深,不能背弃兄弟,所以最终决定离开。
D.关羽中毒箭后,要刮去骨头上的余毒,才能消除病痛。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ii 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任,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①,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②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
【注】:①燕乌集阙:宫阙名。②季子:苏泰的字。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秦而归 去:离开
B.陈箧数十 箧:书箱
C.赵王大说 说:通“悦”,高兴
D.四拜自跪而谢 谢:道谢
(2) 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父母闻之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B.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C.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 下列句子,与“是皆秦之罪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
D.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4) 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遭到了家人的冷遇,他知耻发愤、精研兵书,后说服赵王,被封为武安君
B.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的时候,家人恭敬地迎接他,体现了家人对苏秦一贯的支持与鼓励。
C.苏秦游说秦王不被采纳,后发愤努力由失败到成功的经历,表现了战国策士积极进取的精神。
D.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及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反映了当时”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的社会现象。
(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ii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威畏惧。
特殊句式。
(1) 何陋之有(倒装句,正常语序为: )
(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 ”表示判断)
阅读《陋室铭》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B.谈笑有鸿儒 鸿:大
C.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D.无丝竹之乱耳 丝:指管乐器
(2) 下列语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有龙则灵。 B.往来无白丁。 C.无案牍之劳形。 D.何陋之有?
(3)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环境的清幽宁静和恬静的气氛。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含有对比意味,突出了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D.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政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日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 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并杀两尉 ②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B.①召令徒属曰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C.①从民欲也 ②虽欲言,无可进者
D.①乃入据陈 ②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为坛而盟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B.①复立楚国之社稷 ②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C.①陈涉乃立为王 ②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
D.①杀之以应陈涉 ②以告先帝之灵
(3)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祭以尉首 B.卷石底以出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苟全性命于乱世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2017·青岛)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 , 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②疽jū:毒疮。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④挈:带领。⑤斫zhuó:砍。⑥亟jí:急忙。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亟以身蔽母 蔽:遮蔽,遮挡
B.不知所之 之:去、往
C.或语之曰 或:有人
D.汝慎无往就死也 就:完成
(2) 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其父被掳去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 (《狼》)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 下列句子,与“夫孝,德之本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B.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C.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D.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4)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最终没有成功。
D.无论是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还是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本的孝道。
(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②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回答下面三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B.礼愈至(周到)
C.主人日再食(吃饭) 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 下列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媵人持汤沃灌 D.同舍生皆被绮绣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题目“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D.作者用自己的求学经历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苦,成就便会越大。
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②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此,石也。”王以和为诳③而刖④其左足。
及厉王薨⑤,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何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⑥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⑦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
【注释】①玉璞:里面含着玉的石头。②奉:捧着;表示郑重、尊敬。③诳:欺骗。④刖:古代的一种酷刑,把受刑人的脚砍掉。⑤薨(hōng):指古代称侯王的死。⑥题:命名,称为。⑦理:雕琢、加工玉石。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B.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屠乃奔倚其下(《狼》)
C.及厉王薨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D.使人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论语》)
(2) 下列哪一项与“此,石也”句式不同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天,积气耳(《杞人忧天》)
C.丁氏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
D.夫学须静也(《诫子书》)
(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 泣尽而继之以血。
ii 天下之朋者多矣,子何哭之悲也?
(4) 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和氏悲伤痛哭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清白堂①记(节选)
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④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注】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②芟(shān):除草。③扃(jiōng):关锁。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⑤饵:吃。⑥忝(tiǎn):玷污。
(1) 与“又构亭于其侧”的句式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谢中书书》)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D.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2) 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两处)
其 或 雨 作 云 蒸 醇 醇 而 浑 盖 山 泽 通 气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参考】规:①谋划,规划;②典范,榜样;③规劝,谏诤。(《古代汉语词典》)
(4) 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5) 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结合这两个句子简要分析。
i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
【参考】庶几:①或许,可能;②但愿,希望。(《古代汉语词典》)
ii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阅读《陈涉世家》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三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故数言欲亡 数:屡次,多次
B.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C.为坛而盟 盟:盟誓
D.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被子
(2) 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吴广素爱人 B.祭以尉首 C.陈守令皆不在 D.杀之以应陈涉
(3)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士卒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六小题。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文中的“儿女”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 ;古义指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3)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i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谢安一家的家庭生活情趣?
ii 你认为谢安对谁的答案最满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并简析。
(4) 请你联系文章内容,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i 过中不至
ii 去后 乃至
(5) 元方从“信”和“礼”两方面反驳了他父亲的朋友。元方对父亲的朋友说: 。(用自己的话回答,注意直接引语中人称的表述)
(6)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i 说说文章的中心思想。
ii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
特殊句式。
(1) 以为顺流下矣(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宾语“ ”)
(2)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 ”表被动)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④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i 相与步于中庭。
ii 是日更定矣。
(2) 翻译下列句子。
i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ii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
(4) 【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5) 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答案
一、复合题(共19题)
1. 【答案】
(1) B
(2) A
(3) B
(4) D
(5) i (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ii 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解析】
(1) 谤,提建议。
(2) 以:按照。
(3) 判断句式。
2. 【答案】
(1) C
(2) D
(3) B
3. 【答案】
(1) B
(2) i 遂反溯流/逆上矣
ii 处士/笑而然之
(3) 处士;则
(4)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5) 示例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示例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
【解析】
(1) B.句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啮,咬,这里为冲刷的意思。故选 B。
(2) i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句意: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故断句为:遂反溯流/逆上矣。
ii 句意: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故断句为:处士/笑而然之。
(3) 考查补充句子的省略成分。
第一空: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个句子省略了主语,“曝书画”的主语是前文提到的杜处士,故可补充为:处士。
第二空:分析语境,“见之”与“拊掌大笑”是前后连续的两个动作,故可补充连词“就”。
(4)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当,应当。之,代词,指石头。于,在。
(5) 考查文本主旨。
根据甲文中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文中的戴嵩画牛,他认为牛在斗力时尾巴是翘起来的,而实际上斗力时牛的尾巴是夹在两腿中间的。据此可知,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应当从事实出发,综合多方面的条件,不能想当然。
甲文中老河兵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所以才能指出石兽应放河的上游。牧童终日放牛,所以才能发现画中的错误之处。据此可知,应细致观察生活,实践才能出真知。
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4. 【答案】
(1) i 其中的
ii 它的
iii 他
iv 难道
(2) C
(3) 设问
(4) i 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ii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5. 【答案】
(1) B
(2) A
(3) B
【解析】
(1)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飞奔的骏马。
(2) 省略了主语,应是(我乘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 作者写“异水”时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其壮美,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其秀美。
6. 【答案】
(1) C
(2) C
(3) B
7. 【答案】
(1) C
(2) B
(3) D
(4) C
(5) i 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对他以礼相待,非常客气。
ii 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
【解析】
(1) 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ABD.正确。
C.有误,句意:曹操认为他是义士。义,认为……仁义。
故选:C。
(2) 本题考查“而”字的用法。例句中的“而”表示顺承,不译。
A.表修饰,不译。
B.表顺承,不译。
C.表转折,可译为“却”。
D.表并列,不译。
故选:B。
(3)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例句是一个被动句式。
A.反问句式。
B.省略句式。
C.反问句式。
D.被动句式。
故选:D。
(4)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ABD.正确。
C.有误,“关羽也希望久留于曹操处以报答曹公的知遇之恩”表述有误,关羽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他想过的是立下军功来报答曹操。
故选:C。
(5) i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慬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禽,同“擒”,捉住。甚,非常。句意: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对他以礼相待,非常客气。
ii 重点词语:然,但是。背,背弃。句意: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刘备与他们两人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8. 【答案】
(1) D
(2) B
(3) C
(4) B
(5) i 读书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鲜血一直流到脚跟。
ii 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家人也害怕自己。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文加点字的解释。解答这类题要注意:先通晓句子大意,联系已学过的字词意思,放到文中检验。再注意是否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特殊情况。D 项错误,“四拜自跪而谢”意为: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谢”解释为:谢罪。
(2)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之”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代词、动词、助词。“父母闻之”中“之”是代词,代指苏秦游说楚王的消息。A 项和 D 项中“之”是结构助词,表示“……的”。B 项“之”是代词,代指看到的景象。C 项“之”是音节助词,不译。
(3)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例句,“是皆秦之罪也”意为:这都是我的过错啊,是判断句。A 项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B 项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之,属于状语后置。C 项“……也”是判断句。D 项即因以(之)为号焉,省略句。
(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 项错在“一贯”。通读全文可以发现在苏秦贫穷的时候,家人对苏秦不好,连父母也不把他当儿子,只有在苏秦发达了,才改变了态度。
(5) i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解答这类题,要注意:先解释出关键字词的意思,字字落实,遇到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不翻译。再注意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第一句中关键字词是:引:拿。股,意为:大腿。
ii 方法一: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解答这类题,要注意:先解释出关键字词的意思,字字落实,遇到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不翻译。再注意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第二句中关键字词是:子,名作动,把……当作儿子。亲戚:古今异义,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方法二:
译文: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
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9. 【答案】
(1) 有何陋
(2) 者也
10. 【答案】
(1) C
(2) D
(3) B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
A.句意:有了神仙就会出名,有名。
B.句意: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解释正确。
C.句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解释不正确。
D.句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解释正确。
故选:C。
(2)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和被动句。
A.句意为:有了龙就会有灵气。
B.句意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
C.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D.句意为:这有什么简陋的呢,倒装句。
故选:D。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B.有误,往来无白丁”只是表现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故选:B。
参考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经文。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11. 【答案】
(1) A
(2) A
(3) B
(4) 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
A.一起;B.部下,部属/类似;C.愿望/想;D.占据/相连。故选:A。
(2)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A.承接/修饰;B.的;C.于是,就;D.来。故选:A。
(3)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把握。注意常见的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的。 ACD.是倒装句;B.不是特殊句式句式。故选:B。
(4)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不遗漏,译文要。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故,故意;数,屡次;亡,逃跑。句意: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乡绅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不义的暴君,消灭残暴的秦朝,重建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涉于是自立为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12. 【答案】
(1) D
(2) A
(3) B
(4) C
(5) ①只要稍微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侍自己的父亲。②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吗
【解析】
13. 【答案】
(1) C
(2) A
(3) D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食:名词,翻译为餐。
(2) 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于藏书之家假借,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属于状语后置。“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一句是状语后置句式。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 表述有误,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14. 【答案】
(1) B
(2) C
(3) i 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
ii 天下被砍断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
(4) 他的宝玉被说成石头,他的话被当作谎言,他自己被说成骗子才是他悲伤的原因。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需要平常多积累。遇到不会的可以翻译整句话进行推导。
A 鉴定/表示动作偏指的一方
B 连词,于是、就
C 等到/达到
D 原因/旧的
故选 B。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本句话是判断句。AD 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B“耳”是判断句的标志,C 不是判断句。故选 C。
(3) i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需要注重平常的积累以及重要的字的翻译。本句需要注意的是泣是眼泪的意思。
ii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需要注重平常的积累以及重要的字的翻译。本句需要注意的是之无意义。
(4)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氏痛苦的原因在文中为“悲夫宝玉而题⑥之以石,贞土而名之以诳,”也就是他不被理解才是他悲伤的原因。
15. 【答案】
(1) B
(2)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津/盖山泽通气
(3) 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4) 井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居之道作必要的铺垫。
(5) i 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感叹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凊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居。
ii 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忧国忧民,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把握,常见的有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又构亭于其侧”句意:又在它的旁边建了一座亭子。状语后置,属于倒装句。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状语后置,属于倒装句;B.一般句式;C.状语后置,应为“于树休”,属于倒装句;D.定语后置,应为“苦秦吏之诸郡县”,属于倒装句。故选 B。
(2) 本题考查句读。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句意为: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大概是山泽相通。所以停顿为: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
(4)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一问:根据“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应于名源”“甘液华滋,悦人襟灵”可概括其特点。第二问:“嘉泉”的“嘉”是美好的意思。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为第二段阐述为官居之道“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做铺垫。
(5) i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这一句话中的“而无忝其名哉”可知作者希望自己不要玷污了它的美好名声,可见作者立志要做一个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
ii 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这种人,也就是古仁人,我和谁一道呢?这句话表现作者要像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以天下百姓为已任的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
译文:
有一天,我命令衙役清除杂草开辟成平地,(发现)中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于是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观察这口井的好坏,(工匠)说:“是好泉啊。”于是就将进口关闭,使水中杂质沉淀。三天之后取水,看到这泉水清澈而白净,品尝井水,(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丈多,提水没有穷尽。酷暑的时候饮用,就像是吃白雪一样,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冰冷爽口。在寒冬时节,遇上有太阳的日子,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一片温热。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大概是山泽相通,在名源相互呼应吧。我又邀请了嘉宾,用建溪、日注、卧龙、云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水,果然甘甜滋润,品尝之后,让人心旷神怡。
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一座厅堂,叫“清白堂”,又要在厅堂的旁边修建一座亭子,叫“清白亭”。希望我居住在这座厅堂,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没有玷污它的名声。
16. 【答案】
(1) D
(2) B
(3) A
【解析】
(1) 被,同“披”,穿着。
(2) 主谓倒装,应该是“以尉首祭”,意思是用(两)尉的头祭天。
(3) 分析不正确,“并杀两尉”不是舆论准备,舆论准备应该是“鱼腹中书”和“篝火狐鸣”。
17. 【答案】
(1) 儿子和女儿;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起舞。
(3) i 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ii 对“兄女”的答案最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表明了“兄女”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4) i 友
ii 太丘;友
(5) 示例: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6) i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ii 示例 1:失礼。元方批评父亲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示例 2:不失礼。父亲的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言之成理即可)
18. 【答案】
(1) 僧;石兽
(2) 为
19. 【答案】
(1) i 一起。
ii 这。
(2) i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ii (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3) B
(4) 角度 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激,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 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5) 横批: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解析】
(1) i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相与:一起。
ii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2) i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ii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焉得:哪能。更:还。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根据平时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知道,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B 项句式不同,其他三项都是倒装句式。故选 B。
(4)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比喻的修辞,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
(5) 本题考查了对联的完成,对联横批的拟写。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由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乙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所以横批可以为: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甲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乙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 年代:明
甲文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文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