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陆游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南宋深巷叫卖杏花的伞下风情。老舍写国难家仇,“那最常听到的电车铃声,与小贩的呼声,今天都一律停止。北平是在悲泣!”陆文夫记忆里,旧时“阿要大白米唉”“阿要白兰花啊”的姑苏吆喝,是与苦难并行的市井浪漫。中国百姓生的抗争、美的念想,在这一声声低吟浅唱里代代延续。叫卖声是最难传承和保护的声音文化遗产之一。它由旧时城市乡间行商“自发口头创唱”,功能性、场景性极强。自宋以降,叫卖声就在街市中显现。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都城临安“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歌叫关扑”就是歌乐戏唱的叫卖兜售与授壶抽奖游戏的结合。清代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中“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描写的是老北京十二月时的“市卖”。“市卖”里的叫卖声由“吆喝”和“货声”组成,晚清民初,北京城中的五行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调和与之相配的响器。叫卖声里,各地的城乡风情也一一呈现。老天津卫叫卖、上海滩叫卖声、太原市声、绍兴叫卖、南京吆喝…每一处城乡都曾拥有独具特色的叫卖声,这是属于本地的文化记忆。老北京叫卖声依托老北京方言,兼具曲艺“贯口”风格,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这与北京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有关。如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们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上海弄堂空间围合封闭,小贩们叫卖的声音便显得格外响亮,透过窗户就可听见。“薏米杏仁莲心粥”“五香热白果,香是香来裙是糯”…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情韵。老北京叫卖声,是中国声音文化遗产中得以较好保存和研究的代表。1906年,蔡绳格著《一岁货声》,首开中国声音文化遗产研究之先河。“(货声)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自食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间者,固非浅鲜也。朋来亦乐,雁过留声,以供夫后来君子。”《一岁货声》以老北京货声“开场”,寄望中华“后来君子”可扎根民间。新世纪以来,叫卖声是城市声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渐成共识。各地越来越多的叫卖声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如老北京叫卖、姑苏吆喝、太原市声等。天津、南京、广州、绍兴、南通等地的方言吆喝,也在地方政府、文化保护组织和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合作下逐渐复苏。叫卖声,见证着文明迭代、城乡变迁,书写和记述了中华民族朴素、积极、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哲学。善用巧用创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播视角、融媒体平台及虚拟视听技术,才能让叫卖声所代表的声音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子孙后代能够抵抗时间的磨损,感受文化的召唤。(摘编自吴炜华《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体现中国百姓生的抗争和美的念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