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全民守法(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统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4全民守法(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统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9.4全民守法(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正确认识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明白守法是为了更好维护自身的利益。
科学精神: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和要求。
法治意识:通过学习,培养守法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决捍卫者。
【教学重点】
全民守法的内涵。
【教学难点】
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全民守法,让生活更美好!》。
二、新课讲授
议题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议学情境:
2月24日,桑植县第一中学举行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高三学生代表符文迪激情澎湃的发言燃爆全场。
很快这个视频就在抖音、视频号等各个大平台火了起来,我当时第一时间看到这个视频,也被这个女孩的激情感染,并给视频点赞。
没想到今天突然看见各个平台说这个女孩遭到网暴,我始终想不清楚,为什么会遭到网暴呢?
这个女孩的发言是在学校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誓师大会是什么意思?
百度的解释是鼓舞团队士气的造势大会,“誓师会”也叫“造势会”,最关键是要声势浩大,就是说要把势造起来。
女孩的演讲稿写得特别好,完全可以鼓舞士气;女孩演讲的时候情绪激昂,台下掌声不断;都足以表明女孩鼓励同学、鼓励自己,抓住最后100天、努力拼搏的目的已达到。
女孩的声音和激情现在还在我的耳畔心头回荡:没有人是生来的弱者,没有人是命定的草芥,同样是寒窗苦读,明灭暗灯,我们凭什么甘于人后......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我们决不能后悔......
本来我们都应该给她鼓掌,可是为什么却让她遭到网暴?是这个女孩的问题还是网暴者的问题?
看到这87个账号被阶段性禁言,我是双手鼓掌叫好,坏人就应该被惩治,不然他永远觉得是别人坏。
而有些人却认为有勇气把视频发到网上,就应该承受住各种声音,这种洗白网暴的说法,不是正义感麻木,就是混沌糊涂。每个人的认知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观点也会有区别,但是只要你从正向出发,传播的是正能量,对好人好事表扬赞扬,对坏人坏事点过指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对善对好你看不见,随时都想跳出来暴露你那肮脏的灵魂,那么我告诉你,你终会得到惩罚、遭到鄙视。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网络暴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全民守法的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全民守法的原因:
①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
②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④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
(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议题二:推进全民守法
议学材料:
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微信公众号消息,一年来,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指导全国各级网信举报工作部门、主要网站平台受理网民举报色情、赌博、侵权、谣言等违法和不良信息1.72亿件,同比增长3.6%。其中,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受理举报604.9万件;各地网信举报工作部门受理举报957.3万件;全国主要网站平台受理举报1.57亿件,同比增长4.2%。在全国主要网站平台受理的举报中,主要商业网站平台受理量占58.5%,达9163.6万件。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0人死于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一种以“诽谤、中伤、侵害名誉、损害权益、煽动”为特征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往往伴随着侵权和犯罪行为。
议学任务:为预防、减少“网暴”现象的发生,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个人、学校、国家层面支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观念上: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行动上:投身依法治国实践,尊法守法.
要求: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道德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名词点击:公序良俗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
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处需的般道德。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课堂小结】
【实战演练】
1.“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从设立国家宪法日、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让宪法深入人心,到加强国旗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学习宣传,强化国家认同……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 )
①依靠人民通过公正司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②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③推动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
④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自觉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某进城务工人员为要回被拖欠的工资,爬上楼顶以死威胁老板,引起众人围观,后被公安民警解救下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社会秩序被拘留了7天。这一事例说明(  )
A.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侵害
B.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害
C.进城务工人员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D.进城务工人员可以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推进全民守法,应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来抓。下列对全民守法理解正确的有(  )
①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②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所有权益 
③全民守法意味着法治与德治的分离 
④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消息,2022年国家网信办组织开展13项“清朗”专项行动,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5430余万条,处置账号680余万个,下架APP、小程序2890余款,解散关闭群组贴吧26万个,关闭网站7300多家,有力维护网民合法权益。国家网信办指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不得利用网络传播违法信息。这则消息启示我们( )
①在互联网时代,公民不能发布自己的观点
②坚持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有序发布自己掌握的所有信息
③坚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秩序底线,捍卫网络自由
④在互联网发表信息,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CC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