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言文字运用Ⅰ2023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三模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疟疾与艾滋病、癌症一起,被世卫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20世纪60年代,在原有抗疟药物氯喹已经失效的背景下,屠呦呦接受了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___①___。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知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了治疗疟疾的640余种中医药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1971年10月4日,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这天,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前面的190次实验都失败了,紧张与期待交织在每个人心中。终于,结果出来了,该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实验室沸腾了,课题组组长屠呦呦___②___,露出欣慰的笑容。如今,年逾九十的屠呦呦___③___,依然躬耕在科研第一线。回顾起自己的科研生涯,屠呦呦说要用毕生精力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让中国中医药造福全人类。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你认为文中括号处应该使用破折号还是冒号?请说明理由。(3分)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相对于中国古代小说而言,新文学时段里的现代小说,可称之为新小说。回眸新小说百年,世俗性始终是小说文体的根本规定。新旧小说在功能上并没有天壤之别,其所关注的都是世俗,都是人间。这一点无论新旧小说,还是中西小说 ① 。对于小说而言,世俗的关怀与同情,是不变的基调。梁启超的“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良苦用心不在小说,而在启发民智,小说、音乐、戏剧在这一点上的作用机理大同小异。可见,百年新小说的传统,与旧小说的传统在文体趣味并无差别,对于俗世的关怀都 ② 。就小说自身而言,它忍不住关怀,虽如梁启超对旧小说评价不高,无非都是俗世,都是日常生活。而“丛残小语”的小说的“小道”,与西方小说的世俗“十日谈”,愤世嫉俗也罢,超凡脱俗亦好,都是如此。事情、世情、人情与风情,都是世俗之情。百年新小说的“思路”,犹如是耶。在新小说的世界里,小说家更多的是平常人,是庸常人生和世俗世界的一份子,也是现代社会与现代世界的同路人。随着世俗社会的逐步开阔多了,小说凭借在叙事功能上的专长,现实世界有了日常生活表达的文艺主力。平凡的世界,新小说“时间开始了”。新小说百年思世俗的“思路”虽不变,但视野之开阔 ③ ,目力所及不再是一家一姓,不再是一朝一代,而是当下社会与现代世界的万花筒,是某场某城的风云气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加点的句子“犹如是耶”,表达有问题,请说明原因并另写一个合适的句子。(3分)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三月,北京西城大栅栏,茶儿胡同深处,旧城改造的春风履约而至。多年前,人们在说到这里的旧建筑时,常常要加一个“破”字。一场建筑物以人为本的升级变革之旅自从在大栅栏开启,“绿色”就开始进入老城区。若不是在客厅的墙面发现几处缝隙,我们很难相信,眼前传统风格的民居是用现代材料组装成的——建筑半成品及成品部件几乎全部在工厂进行集约化加工,再运到建筑地进行组装。这种“装配式”建筑,使过去那种搅拌水泥石灰的建筑场景不复存在。绿色建筑技术容易实现,但绿色建筑的意识要在居民内心深处扎根,非一日之功,需要播撒下绿色意识的种子。设计师们一次又一次敲开居民大院的门,向居民们宣传绿色设计的意义与价值,使这颗种子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3分)19.请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4分)2023届山东省高考 考前模拟(二)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近年来,科技发展①______,这为文艺节目带来了新的气象,科技与文化融合成为电视节目创作的趋势之一,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这样的例子②______。例如《中国考古大会》充分挖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优长,针对每座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唐宫夜宴》以古代名画为背景,把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穿插其中,再加上5G+AR技术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一些纪录片用动画还原建筑桥梁构造、展现地质全貌、再现人物动作等,让观众对节目中所介绍的内容③______;某卫视2022年跨年晚会通过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合唱,给许多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带来惊喜。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多令人④______的节目,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当然,我们不仅要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更要追求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先进科技为支撑,开拓时代生活和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展现文艺创新的新境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①日新月异 ②数不胜数 ③一目了然 ④耳目一新【解析】第①处中用来形容发展的势头,结合“带来了新的气象”以及生活实际考虑,可用成语“日新月异”。第②处,形容类似的例子多,可用“数不胜数”。第③处,强调观众对内容熟悉,可以用“一目了然”。指观众对节目内容看得清清楚楚。第④处,照应“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突出节目变化的特点,能够满足观众欣赏的需求,用“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列各项中引号用法表示强调作用的一项是( )(3分)A.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B.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C.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D.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合唱。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名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窗外, ① 的沙海在秋风和阳光中翻滚巨浪。数十公里后,当我们穿越大片的红柳和芨芨草,突然一片金黄的巨大屏障出现在我们面前。“胡杨,传说中的胡杨!”同行的朋友从 ② 的西子湖畔奔赴万里边疆来看我,见到眼前胡杨林的阵势,忍不住叫了起来。一棵、两棵、三棵……大片胡杨排列整齐,如勇士披上耀眼的铠甲,在秋风中金光闪闪、 ③ 。眼前的这棵胡杨树,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叶片,仿佛要在一瞬间把所有的生命力都展示给我们。为了在大漠生存下去,它的根系可以深入到几十米以下的地层中吸收水分。在这片茫茫大漠,胡杨悄无声息地站立于天地之间,绽放着炽热的生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谱写着生生不息的传奇。这时候,我们才明白了胡杨为什么被叫做“英雄之树”。我们身后的这座南疆军垦新城阿拉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的近五万名各地青年投身到开发塔里木的队伍中。他们响应祖国建设边疆的号召,几十年默默奉献,成为边疆大地那一棵棵沉默无言又金光闪闪的胡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语言文字运用Ⅰ2023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三模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疟疾与艾滋病、癌症一起,被世卫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20世纪60年代,在原有抗疟药物氯喹已经失效的背景下,屠呦呦接受了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___①___。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知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了治疗疟疾的640余种中医药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1971年10月4日,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这天,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前面的190次实验都失败了,紧张与期待交织在每个人心中。终于,结果出来了,该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实验室沸腾了,课题组组长屠呦呦___②___,露出欣慰的笑容。如今,年逾九十的屠呦呦___③___,依然躬耕在科研第一线。回顾起自己的科研生涯,屠呦呦说要用毕生精力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让中国中医药造福全人类。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你认为文中括号处应该使用破折号还是冒号?请说明理由。(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18.①不解之缘 ②如释重负 ③老当益壮(3分。每处1分,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也可得分)19.示例: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知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医药方。(4分。每正确修改一处得2分,“整理”和“知名老中医”搭配不当,“640余种”和“治疗疟疾的”多层定语语序不当)20.破折号。因为“青蒿一握……尽服之”是对“记载”的解释说明;冒号须管到句末,而“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不属于“记载”的内容。(3分。结论1分,理由2分, 意思答对即可)2023届山东省潍坊市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相对于中国古代小说而言,新文学时段里的现代小说,可称之为新小说。回眸新小说百年,世俗性始终是小说文体的根本规定。新旧小说在功能上并没有天壤之别,其所关注的都是世俗,都是人间。这一点无论新旧小说,还是中西小说 ① 。对于小说而言,世俗的关怀与同情,是不变的基调。梁启超的“欲新一国之民,必新一国之小说”,良苦用心不在小说,而在启发民智,小说、音乐、戏剧在这一点上的作用机理大同小异。可见,百年新小说的传统,与旧小说的传统在文体趣味并无差别,对于俗世的关怀都 ② 。就小说自身而言,它忍不住关怀,虽如梁启超对旧小说评价不高,无非都是俗世,都是日常生活。而“丛残小语”的小说的“小道”,与西方小说的世俗“十日谈”,愤世嫉俗也罢,超凡脱俗亦好,都是如此。事情、世情、人情与风情,都是世俗之情。百年新小说的“思路”,犹如是耶。在新小说的世界里,小说家更多的是平常人,是庸常人生和世俗世界的一份子,也是现代社会与现代世界的同路人。随着世俗社会的逐步开阔多了,小说凭借在叙事功能上的专长,现实世界有了日常生活表达的文艺主力。平凡的世界,新小说“时间开始了”。新小说百年思世俗的“思路”虽不变,但视野之开阔 ③ ,目力所及不再是一家一姓,不再是一朝一代,而是当下社会与现代世界的万花筒,是某场某城的风云气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加点的句子“犹如是耶”,表达有问题,请说明原因并另写一个合适的句子。(3分)18.①概莫能外(莫不如是、毫无二致);②煞费苦心(不遗余力);③前所未有(亘古未有)19.随着世俗社会的逐步开阔,小说凭借在叙事功能上的专长,成为现实世界日常生活表达的文艺主力。(画线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应删除“多了”;二是成分残缺,"小说凭借在叙事功能上的专长",主语“小说”缺少谓语。4分,改对一处得2分)20.此句是文言语句,较为难懂;且与全文平实通俗的语言风格不协调。改为:正是这样。(3分。指出原因2分,改对1分)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三月,北京西城大栅栏,茶儿胡同深处,旧城改造的春风履约而至。多年前,人们在说到这里的旧建筑时,常常要加一个“破”字。一场建筑物以人为本的升级变革之旅自从在大栅栏开启,“绿色”就开始进入老城区。若不是在客厅的墙面发现几处缝隙,我们很难相信,眼前传统风格的民居是用现代材料组装成的——建筑半成品及成品部件几乎全部在工厂进行集约化加工,再运到建筑地进行组装。这种“装配式”建筑,使过去那种搅拌水泥石灰的建筑场景不复存在。绿色建筑技术容易实现,但绿色建筑的意识要在居民内心深处扎根,非一日之功,需要播撒下绿色意识的种子。设计师们一次又一次敲开居民大院的门,向居民们宣传绿色设计的意义与价值,使这颗种子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3分)19.请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18.“自从”放在最前,“建筑物”放在“升级变革之旅”之前。19.旧城改造不仅让绿色建筑技术进入老城区,也让绿色意识深入人心。2023届山东省高考 考前模拟(二)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近年来,科技发展①______,这为文艺节目带来了新的气象,科技与文化融合成为电视节目创作的趋势之一,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这样的例子②______。例如《中国考古大会》充分挖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优长,针对每座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唐宫夜宴》以古代名画为背景,把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穿插其中,再加上5G+AR技术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一些纪录片用动画还原建筑桥梁构造、展现地质全貌、再现人物动作等,让观众对节目中所介绍的内容③______;某卫视2022年跨年晚会通过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合唱,给许多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带来惊喜。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多令人④______的节目,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当然,我们不仅要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更要追求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先进科技为支撑,开拓时代生活和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展现文艺创新的新境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①日新月异 ②数不胜数 ③一目了然 ④耳目一新【解析】第①处中用来形容发展的势头,结合“带来了新的气象”以及生活实际考虑,可用成语“日新月异”。第②处,形容类似的例子多,可用“数不胜数”。第③处,强调观众对内容熟悉,可以用“一目了然”。指观众对节目内容看得清清楚楚。第④处,照应“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突出节目变化的特点,能够满足观众欣赏的需求,用“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我们不仅要追求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更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解析】原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逻辑顺序不当,不符合认知习惯,应先说浅层的“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再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二是动宾搭配不当,“树立……精神”改为“挖掘……精神”。20.下列各项中引号用法表示强调作用的一项是( )(3分)A.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B.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C.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D.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合唱。【答案】B 【解析】A 表示特殊含义;C 表示引用;D 表示特殊含义。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名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窗外, ① 的沙海在秋风和阳光中翻滚巨浪。数十公里后,当我们穿越大片的红柳和芨芨草,突然一片金黄的巨大屏障出现在我们面前。“胡杨,传说中的胡杨!”同行的朋友从 ② 的西子湖畔奔赴万里边疆来看我,见到眼前胡杨林的阵势,忍不住叫了起来。一棵、两棵、三棵……大片胡杨排列整齐,如勇士披上耀眼的铠甲,在秋风中金光闪闪、 ③ 。眼前的这棵胡杨树,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叶片,仿佛要在一瞬间把所有的生命力都展示给我们。为了在大漠生存下去,它的根系可以深入到几十米以下的地层中吸收水分。在这片茫茫大漠,胡杨悄无声息地站立于天地之间,绽放着炽热的生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谱写着生生不息的传奇。这时候,我们才明白了胡杨为什么被叫做“英雄之树”。我们身后的这座南疆军垦新城阿拉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的近五万名各地青年投身到开发塔里木的队伍中。他们响应祖国建设边疆的号召,几十年默默奉献,成为边疆大地那一棵棵沉默无言又金光闪闪的胡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8. ①一望无际 ②云蒸霞蔚 ③威风八面(每空1分,共3分)19. 我们身后的阿拉尔是一座南疆军垦新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迎来了近五万名各地青年,他们投身到开发塔里木的队伍中。(4分)20. “站立于天地之间,绽放着炽热的生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谱写着生生不息的传奇”运用排比手法,从站立姿态到精神气质,歌颂了胡杨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2分)排比句式整齐,便于抒发对胡杨的情感且节奏感强,音韵和谐。(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