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0课《当地的风俗》教案设计第三课时 风俗的演变课题 当地的风俗 第三课时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四年级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了解本地区的一些传统风俗,理解其中的道德和法律意义。 道德修养:知道风俗应随着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变化,学会多角度、动态地看待事物,理性看待风俗的演变。 法治观念: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认识到应淘汰、变革落后风俗,适时发展、创新风俗内涵,继承发扬优良风俗。 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传统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责任意识:感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激发继承和发扬优良风俗的积极情感并知道该如何落实到行动中去。重点 了解本地区的一些传统风俗,理解其中的道德和法律意义。难点 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认识到应淘汰、变革落后风俗,适时发展、创新风俗内涵,继承发扬优良风俗。一、激趣引入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有许多的风俗被我们继续传承,但也有一些风俗被人们所淘汰。有的地方根据自身的特色,也对有些风俗进行了变革。你的家乡,你知道有哪些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或变革的呢 生:自由回答师:对啊,比如,我们四川就会根据自身的文化发展变革了许多的风俗,尤其是纳溪盛产 茶叶,便发展了“采茶节”。像这样变革的风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风俗的 演变。揭示课题:10. 我们当地的风俗之风俗的演变二、新知讲解(一)移风易俗树新风导入:民风民俗有其深久的历史内涵文化渊源,因此我们需要继承民风民俗并发扬光大,但对民风民俗需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出示任务1:小调查:请通过翻阅图书、上网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调查一下自己所生活地区有那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小调查风俗的名称调查途径风俗的主要活动淘汰或者变革的理由反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分享。教师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出示任务2:想一想,对一些风俗我们如何移风易俗树新风呢?反馈指导: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小组之间分享讨论。预设:清明时节悼念古人——鲜花祭拜 网上祭拜 请人祭拜过年放鞭炮——电子鞭炮 电子烟花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继承旧的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充分的继承和变革,这样 才能更好的发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达到移风易俗树新风的意义,让新风俗引领潮流。【拓展讨论】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清明时节悼念革命先烈,也是小学生的常规活动。说一说你们开展过哪些文明祭扫活动。(二)优良风俗不能遗忘重阳节的由来。师: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痛心。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请同学们阅读第81页的”阅读角”,思考为什么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课件出示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或”老人节”。古人调为这是个值得庆賀的吉利日子,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泡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包括出游賞景、登高远眺观賞菊花、插萊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萊萸会",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茉萸节"。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个风俗,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名录。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学生讨论回答。召开重阳诗会。师: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任。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重阳的诗词歌赋。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今天,就让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开展一场关于"重阳"的诗词大会,重温重阳佳节那一抹温情吧。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与”重阳”有关的诗词歌赋,教师适时补充。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箱。誓似今朝歌酒串:自头翁入少年场:三、师总结。中华传统风俗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但由于很多原因造成了许多传统风俗渐渐被遗忘,国家在努力地保护这些传统风俗,我们也要极力传承这些风俗,保护好我们优良的文化遗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