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62张PPT)+教学设计+学案+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62张PPT)+教学设计+学案+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分层作业(原卷)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棱角(líng) 骨骼(gé) 雕塑(diāo) 骤然(zhòu) 
B.黧黑(lí) 明媚(mèi) 海拔(bá) 虔诚(qián)
C.酝酿(niàng) 冻疮(chuāng) 消长(cháng) 霹雳(lì)
D.砾石(lè) 尊容(zūn) 愚蠢(chǔn) 丛莽(mǎ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源头 裸露 融雪 摄影 按营扎寨
B.雕塑 帐蓬   跪拜   器材  风云变幻
C.蜷卧 倒霉   晶莹   河滩   云遮雾障
D.摔坏 诅咒   隆冬  婉蜒   秋高气爽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重读了小学时的日记,童年往事历历在目,我好像回到了从前。
B.回首百年,无论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
C.川流不息的锦江,古老而现代,它承载着成都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蓉城的飞速发展。
D.再平凡的工作,我们都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而要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对待。
4.下列有关北京2022年冬奥会舞台场景的解说,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焰火】为确保焰火燃放期间场馆内人员及鸟巢附近建筑物的安全,我们对焰火产品的炸开面积、升空高度、落火情况均进行了严格把关。
B.【舞台】主舞台台面的整个显示系统占地面积11 000平方米,其构成是由4万块LED屏组成,全场的地面线缆总长超过20千米。
C.【技术】以5G等技术为基础推出的云转播、超高清直播、智慧观赛、智能车联、智慧医疗等,为打造一届精彩的冬奥会贡献通信科技的力量。
D.【环保】“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使用时可节电超过200千瓦以上,相当于120万棵树实现的减排量。
5.最适合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一句是 (  )(2分)
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源自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形象,由诗人们反复着色,        ;经时间慢慢发酵,酝酿成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杯甘醇美酒。
A.如同一幅风格明亮艳丽的中华田园画卷
B.幻化为中华儿女记忆中的一抹美丽底色
C.好像一曲韵味悠远绵长的中华山水歌谣
D.成为中华儿女心中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4分)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节选)
马丽华
①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③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④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面上推。
⑤“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⑥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⑦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⑧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⑨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⑩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1.在《藏北游历》中,作者写道:“最艰苦的历程成了最诗意的体验。”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细读选文第⑦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选择两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4分)
3.游记既描绘所见,又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文中,作者书写了哪两方面的感受?请简要概括并陈述其作用。(6分)
三、素养提升
(一)[2022昆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同学们,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所见”和“所感”。让我们一起阅读下面这篇游记,去感受虎跳峡的魅力!
两进虎跳峡
张鸿源
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23千米,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战栗着探行。
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漩涡套着漩涡,一路5千米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
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滇域探秘》,有删改)
1. 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据提示将下图补充完整。(2分)
2.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3. 请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的读后感补充完整。(2分)
作者的“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阅读选文时,我们发现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A.     之情;第⑨段写“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B.     之情。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摄取所见……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思”。
4. 游记常见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选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种写法 请简要分析。(3分)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分层作业(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棱角(líng) 骨骼(gé) 雕塑(diāo) 骤然(zhòu) 
B.黧黑(lí) 明媚(mèi) 海拔(bá) 虔诚(qián)
C.酝酿(niàng) 冻疮(chuāng) 消长(cháng) 霹雳(lì)
D.砾石(lè) 尊容(zūn) 愚蠢(chǔn) 丛莽(mǎng)
【答案】B
【解析】 A.棱léng。C.长zhǎng。D.砾l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源头 裸露 融雪 摄影 按营扎寨
B.雕塑 帐蓬   跪拜   器材  风云变幻
C.蜷卧 倒霉   晶莹   河滩   云遮雾障
D.摔坏 诅咒   隆冬  婉蜒   秋高气爽
【答案】C  
【解析】A.按→安。B.蓬→篷。D.婉→蜿。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重读了小学时的日记,童年往事历历在目,我好像回到了从前。
B.回首百年,无论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
C.川流不息的锦江,古老而现代,它承载着成都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蓉城的飞速发展。
D.再平凡的工作,我们都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而要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对待。
【答案】C  
【解析】A项,历历在目:指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使用正确。B项,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事物的变化或局势多变、复杂。使用正确。C项,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这里用来形容锦江,使用对象不当。D项,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使用正确。故选C。
4.下列有关北京2022年冬奥会舞台场景的解说,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焰火】为确保焰火燃放期间场馆内人员及鸟巢附近建筑物的安全,我们对焰火产品的炸开面积、升空高度、落火情况均进行了严格把关。
B.【舞台】主舞台台面的整个显示系统占地面积11 000平方米,其构成是由4万块LED屏组成,全场的地面线缆总长超过20千米。
C.【技术】以5G等技术为基础推出的云转播、超高清直播、智慧观赛、智能车联、智慧医疗等,为打造一届精彩的冬奥会贡献通信科技的力量。
D.【环保】“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使用时可节电超过200千瓦以上,相当于120万棵树实现的减排量。
【答案】A
【解析】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其是由4万块LED屏组成”;C项,成分残缺,应在“智慧医疗等”后加上“应用”;D项,语意重复,应删去“超过”或“以上”。
5.最适合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一句是 (  )(2分)
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源自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形象,由诗人们反复着色,        ;经时间慢慢发酵,酝酿成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杯甘醇美酒。
A.如同一幅风格明亮艳丽的中华田园画卷
B.幻化为中华儿女记忆中的一抹美丽底色
C.好像一曲韵味悠远绵长的中华山水歌谣
D.成为中华儿女心中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作答时,可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运用排除法进行判断。从内容上看,由横线前的“由诗人们反复着色”中的“着色”可知,横线上填写的句子应与“颜色”或“图画”有关,可排除C、D两项。从结构来看,横线后有一个分号,且分号前后的句子的前半句在句式上相似。因此横线上填写的句子的句式应与“酝酿成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杯甘醇美酒”的句式相似,据此可排除A项。故选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4分)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节选)
马丽华
①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③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④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面上推。
⑤“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⑥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⑦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⑧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⑨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⑩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1.在《藏北游历》中,作者写道:“最艰苦的历程成了最诗意的体验。”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虽然作者在冰塔林摔了一跤,摔断了尾椎骨;在海拔六千米以上的地方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产生了高原反应;过冰河时没有力气返回;但正是在这样的旅程中作者才欣赏到琼瑶仙境般的冰塔林,感受到在时间的长河中大自然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力量。
【解析】首先明确“最艰苦的历程”指艰苦的旅程,然后从原文当中筛选并概括出作者所经历的那些艰苦的历程。结合第②段“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第③段“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第⑤段“‘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可理解“最艰苦的历程”的含义。“最诗意的体验”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作者正是在这样的旅程中才欣赏到琼瑶仙境般的冰塔林,感受到在时间的长河中大自然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力量。
2.细读选文第⑦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选择两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4分)
【答案】 (示例)角度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永恒的阳光和呼啸的风比作刻刀,赋予阳光和风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冰河上形成的各种形状是阳光和风经年累月照耀和吹刷的结果。
角度二:运用想象联想的表现手法,由冰山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通过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冰山奇景的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第⑦段写景优美,融情于景。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挂流苏长发般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游记既描绘所见,又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文中,作者书写了哪两方面的感受?请简要概括并陈述其作用。(6分)
【答案】一方面通过展现驻地条件的艰苦和环境的危险来表述身体的痛苦,另一方面表现大自然神奇美景对自己精神的震撼和心灵的触动。
作用:①作者的身体状况也是一条线索,随着作者身体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理解和感受也越来越细致、深刻;②写自己的痛苦感受体现当地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作者在旅行过程中展现的乐观、坚强;③从作者的自我感受中展现出冰塔林的奇异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两方面的感受”思考作答。作者的感受一方面是环境的艰苦及身体上的痛苦,如“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另一方面是景色带来的震撼和触动,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写感受的作用:①为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做铺垫,随着作者身体痛苦的加剧,作者对各拉丹冬的理解和感受也越来越细致、深刻。②反复写疼痛侧面衬托了环境的艰险及作者在旅行过程中展现出的乐观、坚强。③在作者的自我感受中,读者更能体会到冰塔林的壮美景色,感叹大自然的伟力。
三、素养提升
(一)[2022昆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同学们,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所见”和“所感”。让我们一起阅读下面这篇游记,去感受虎跳峡的魅力!
两进虎跳峡
张鸿源
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23千米,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战栗着探行。
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漩涡套着漩涡,一路5千米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
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滇域探秘》,有删改)
1. 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据提示将下图补充完整。(2分)
【答案】A.山路险阻(山路崎岖、驿道艰险)
B.村夜沉寂(星夜沉寂)(2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景物的特征。作答本题,首先应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然后概括其特征。第②③④段写作者在上峡所见的三种景物。其中,第②段写上峡所见一“雪山高耸”;第③段写上峡所见二“山路险阻”;第④段写上峡所见三“江水震响”。第⑤段写作者在中峡所见“礁石密布”。第⑥⑦⑧段写作者在下峡所见的三种景物。第⑥段写下峡所见一“雪山磅礴”;第⑦段写下峡所见二“峡谷森严”;第⑧段写下峡所见三“村夜沉寂”。据此作答即可。
2.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 “挤”“勃然大怒”把江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变急、水声震响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震撼。(2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先判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由“挤”“勃然大怒”可知,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江水人格化;结合“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变急、水声震响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震撼。
3. 请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的读后感补充完整。(2分)
作者的“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阅读选文时,我们发现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A.     之情;第⑨段写“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B.     之情。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摄取所见……而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思”。
【答案】A.赞美(敬佩) B.怀念(追怀)(2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时,要抓住句子的上下文内容。阅读选文,可知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一次写马帮是在第⑤段,虎跳峡山路险阻,但马帮却行走多年,表达的是对马帮的赞美或敬佩之情。第二次写马帮是在第⑨段,作者第二次去上峡,这里并未看到马帮,是虚写马帮,表达了对马帮这种独特风景的怀念或追怀之情。
4. 游记常见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选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种写法 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1分) 作者先写在停车场俯仰哈巴雪山的磅礴雄姿,然后移步到观峡台远眺玉龙、哈巴两山对峙的景象,最后写在前往渡口的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阴影笼罩的景象。(2分)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首先应明确“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写法的不同,然后对照选文第⑥段的内容,判断其使用的写法。阅读第⑥段,由“抵达停车场……大气磅礴的雄姿”可知,作者的第一个观察点在停车场,俯仰雪山的磅礴雄姿;由“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峰连嶂合”可知,作者的第二个观察点在观峡台,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两山;由“前往渡口的路上……几分苍凉”可知,作者的第三个观察点在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由此判断第⑥段使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4.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了解作者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1976年进藏,多年间访遍西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
3.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安营扎寨( ) 黧黑( ) 棱角( ) 风云变幻( )
骤然( ) 草坝子( ) 砾石( ) 接踵而至( )
虔诚( ) 恭顺( ) 蠕动( ) 漫不经心( )
凄凉( ) 腈纶( ) 豁然( ) 懈怠( )
敦实( ) 消长( ) 衰竭( ) 熠熠烁烁( )
蜿蜒( ) 漫溢( ) 演绎( )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
②粗短而结实。( )
③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④(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
⑤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
⑥风云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
⑦形容闪光发亮。( )
⑧松懈懒惰。( )
⑨(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
二、探究案
1.课文结构梳理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天 驶向① 远观 高峻雄壮变化多端 壮美景色神奇伟力赞美热爱
行至② 四顾 辽阔、浩茫
接近冰山、冰塔林 近看 难以名状
进入冰塔林,③ 细看、联想 晶莹闪耀④
第二天 再入冰塔林 半卧细观 冰面⑤ 流水漫溢
2.思考探究
(1)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作者为何要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
(3)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4)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所至 所见 所感
(5)这部分所见的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
(6)请简要标划出作者两天的行程点。
(7)作者反复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8)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尤其在进入冰塔林之后,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结合第二部分,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9)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了哪种写景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0)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冰塔林的?请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
(11)作者再入冰塔林,相比第一天对冰塔林的描写,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12)说说下面几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13)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理解。
(14)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但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其实很下功夫。文中多处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闪烁着思想、情感、精神的火花,很有感染力。
请你品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②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如果删去画线句子,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③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赏析这个句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3.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安营扎寨(zhā) 黧黑(lí) 棱角(lénɡ) 风云变幻(huàn)
骤然(zhòu) 草坝子(bà) 砾石(lì) 接踵而至(zhǒnɡ)
虔诚(qián) 恭顺(ɡōnɡ) 蠕动(rú) 漫不经心(màn)
凄凉(qī) 腈纶(jīnɡ) 豁然(huò) 懈怠(xiè dài)
敦实(dūn) 消长(zhǎnɡ) 衰竭(shuāi) 熠熠烁烁(yì)
蜿蜒(wān yán) 漫溢(yì) 演绎(yì)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蠕动 ②敦实 ③漫不经心 ④川流不息 ⑤接踵而至 ⑥风云变幻 ⑦熠熠 ⑧懈怠 ⑨历历在目
二、探究案
1.课文结构梳理
①格拉丹东 ②冰河 ③冰窟 ④形态 ⑤疏松
2.思考探究
(1)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好看→变化多端、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赞美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严峻的考验。
(3)环境: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作用: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
所至 所见 所感
砾石堆上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接近冰山 屏风一般、各种图案 图案形状难以名状
爬过冰洞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自成一番天地
置身冰窟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冰世界、纵横的裂纹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5)①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②海拔很高,活动困难;③狂风一刻不停;④晶莹连绵,静穆庄重;⑤感悟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为之震撼。
(6)
(7)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8)
(9)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文章开头两句概括了作者的行踪,即从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安营,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它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10)由远到近。首先交代接近冰山,看到“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接着又写作者爬过冰洞,近距离看到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由远到近,层次清晰。
(11)第一天属于详写,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描写冰体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第二天属于略写,用笔精简。有详有略,轻重得当,行文富于变化。
(12)这几句是从多种感官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的。这几句从触觉、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赞叹之情。
(13)作者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如对冰窟和风的描写,又如对冰塔林和冰川的描写。
(14)①眩晕: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卖弄: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②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③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④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多得令人目不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弛结合的音乐美,让句子又融入段落主体比较舒缓的节奏中去。总之,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
三、质疑案
2.不好。
①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既表明游览的地点是各拉丹冬,又强调了“在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而“各拉丹冬游历记”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
②从文章结构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③从思想感情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④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小结课文主旨: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雄伟、神秘、险远、圣洁、瑰奇的形象,诗意地记录了自己在这些原始景物面前所产生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珍视、敬仰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4.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视频:《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海拔5400米的冰雪世界》
师:看完这个纪录片,同学们是否对格拉丹东既有感叹,又有向往呢?那么请随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的女作家马丽华走进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这座雪山的神秘面纱,来感受各拉丹冬给我们带来的独特体验。
(板书: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4.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走近作者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1976年进藏,多年间访遍西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
3.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安营扎寨(zhā) 黧黑(lí) 棱角(lénɡ) 风云变幻(huàn)
骤然(zhòu) 草坝子(bà) 砾石(lì) 接踵而至(zhǒnɡ)
虔诚(qián) 恭顺(ɡōnɡ) 蠕动(rú) 漫不经心(màn)
凄凉(qī) 腈纶(jīnɡ) 豁然(huò) 懈怠(xiè dài)
敦实(dūn) 消长(zhǎnɡ) 衰竭(shuāi) 熠熠烁烁(yì)
蜿蜒(wān yán) 漫溢(yì) 演绎(yì)
(2)理解词意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敦实:粗短而结实。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风云变幻:风云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懈怠:松懈懒惰。
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点生读,师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跟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讨论后归纳)
预设:
(1)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和感受。
(2)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3)一部分(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五、研读课文,深入学习
1.品析第一部分
(1)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好看→变化多端、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作者为何要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
预设:赞美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严峻的考验。
(3)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预设:
环境: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作用: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2.品析第二部分
(1)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所至 所见 所感
预设:
所至 所见 所感
砾石堆上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接近冰山 屏风一般、各种图案 图案形状难以名状
爬过冰洞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自成一番天地
置身冰窟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冰世界、纵横的裂纹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2)这部分所见的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
预设:①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②海拔很高,活动困难;③狂风一刻不停;④晶莹连绵,静穆庄重;⑤感悟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为之震撼。
3.品析第三部分
(1)请简要标划出作者两天的行程点。
预设:
(2)作者反复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预设:
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3)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尤其在进入冰塔林之后,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结合第二部分,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预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感受作者笔下的各拉丹东雪山的奇异壮美,探讨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及高超的写作手法。
二、深入探究,总结提高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雪域高原壮美景色的句子。请你根据这些描绘,给这些壮美景色取个名字,行吗?
壮美景色:
①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阳坡巨人图)
②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主峰尊容图)
③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冰塔林河图)
④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白色金塔图)
⑤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冰山屏风图或冰山院落图)
⑥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冰河雪粒图)
⑦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冰山众生图)
⑧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冰山裂纹图或波状褶皱图)
⑨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坚冰苏醒图)
2.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了哪种写景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预设:
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文章开头两句概括了作者的行踪,即从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安营,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它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冰塔林的?请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
预设:
由远到近。首先交代接近冰山,看到“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接着又写作者爬过冰洞,近距离看到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由远到近,层次清晰。
4.作者再入冰塔林,相比第一天对冰塔林的描写,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
第一天属于详写,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描写冰体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第二天属于略写,用笔精简。有详有略,轻重得当,行文富于变化。
5.说说下面几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预设:这几句是从多种感官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的。这几句从触觉、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赞叹之情。
6.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作者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如对冰窟和风的描写,又如对冰塔林和冰川的描写。
7.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但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其实很下功夫。文中多处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闪烁着思想、情感、精神的火花,很有感染力。
请你品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并回答问题。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预设:眩晕: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卖弄: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2)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如果删去画线句子,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预设: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3)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4)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赏析这个句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预设: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多得令人目不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弛结合的音乐美,让句子又融入段落主体比较舒缓的节奏中去。总之,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
8.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不好。
①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既表明游览的地点是各拉丹冬,又强调了“在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而“各拉丹冬游历记”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
②从文章结构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③从思想感情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④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小结课文主旨: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雄伟、神秘、险远、圣洁、瑰奇的形象,诗意地记录了自己在这些原始景物面前所产生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珍视、敬仰之情。
三、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2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新课导入
点 我 放 视 频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海拔5400米的冰雪世界
新课导入
旅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阅读方式,阅读是我们丰富精神的一种旅行体验。为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升自己的生活学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丽华老师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开启一场物质和精神之旅,去揭开各拉丹冬的神秘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思。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4.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1976年进藏,多年间访遍西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
知识链接
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各拉丹冬,藏语意思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
各拉丹东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 冻土和深季节冻土。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各拉丹东峰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磅礴( ) 黧黑( )  棱角( )   冰凌( )
蜿蜒( ) 豁然( )  懈怠( ) 演绎( )   
酝酿( ) 砾石(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熠熠( )烁烁( ) 蠕动( )
接踵而至( ) 消长( ) 敦实( ) 虔诚( )
诅咒( ) 霹雳( ) 冻疮( ) 安营扎寨( )

léng

huò
dài

zhā

xuàn
zhě
shuò
dūn
páng bó
líng
wān yán
yùn niàng
quán
jīng lún

chuāng
pī lì
zhǒng
zhǎng
zǔ zhòu
qián
( )盛开
( )气喘吁吁
( )使劲儿


( )呼吁
( )强劲


jìn
jìng
( )盛满

chénɡ
shèng
多音字
预习检查

( )弯曲
( )乐曲


砾( )
烁( )
黧( )
黛( )
黧黑
黛色

dài
闪烁
砾石

shuò
形近字
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虔诚: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接踵(zhǒng)而至: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恭敬而有诚意。
指部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
理解并掌握下列词语意思
预习检查
酝酿:
恭顺:
豁然:
虔诚:
敦实:
砾石:
熠熠烁烁:
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恭敬顺从。
形容开阔或通达。
恭敬而有诚意。
粗短而结实。
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理解并掌握下列词语意思
点我放课文朗读
听录音,跟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
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和感受。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时空顺序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整体感知
3.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二部分(3-11)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一部分(1-2)
第三部分(12-14)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合作探究
品析第一部分
1.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西北阴坡
东南阳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好看
变化多端、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合作探究
品析第一部分
2.作者为何要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
赞美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严峻的考验。
合作探究
品析第一部分
3.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环境: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作用: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合作探究
品析第二部分
1.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所至 所见 所感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爬过冰洞
置身冰窟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屏风一般、各种图案
图案形状难以名状
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自成一番天地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冰世界、纵横的裂纹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合作探究
品析第二部分
2.这部分所见的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
1
2
3
4
5
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
感悟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为之震撼
狂风一刻不停
晶莹连绵,静穆庄重
海拔很高,活动困难
合作探究
品析第三部分
1.请简要标划出作者两天的行程点。
1
2
3
4
5
安营
山脚下
驶过冰河
进入冰塔林
再入冰塔林
合作探究
2.作者反复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品析第三部分
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合作探究
讨论: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尤其在进入冰塔林之后,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结合第二部分,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作者行踪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第一天
驶向各拉丹冬
尚属正常
在草坝子上安营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接近冰山、冰塔林
摔伤,恶心,呼吸难
赞美,凄凉、无奈
置身冰窟
“我要死了”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第二天
再入冰河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想象长江的故事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眩晕(xuàn) 骤然(zhòu)  蜷卧(juán)
B.蠕动(rú)  皱褶(zhě)  腈纶(qíng)
C.演绎(yì)  棱角(líng)  熠熠(yì)
D.黧黑(lí)  虔诚(qián)  酝酿(niàng)
【解析】:A项,蜷,应读quán。 B项,腈,应读jīng 。 C项,棱,应读léng。
D
课堂检测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衰竭   砾石   蜿蜒   浩浩苍苍
B.墩实   烁烁   懈怠   漫不经心
C.漫溢   磅礴   瞭阔   精雕细刻
D.恭顺   静穆   挪动   穿流不息
A
【解析】:B项,墩—敦。 C项,瞭—辽。 D项,穿—川。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好好的一场排球赛,让几个地痞给搅乱了,真是大煞风景。
B.黄河以北地区天气渐冷,南方地区也步入秋凉时节,冷空气往往接踵而至,气温骤降。
C.川流不息的人群,灯火通明的家乡,更在诉说它的繁荣祖国的富强。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解析】: “漫不经心”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对事。句中可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
D
课堂检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的关键。
B.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C.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使我终于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D.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删去。C项,缺少主语,“通过”和“使”二者去其一。D项,语序不当,应先“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再“采取相应的措施”。
B
课堂检测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2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感受作者笔下的各拉丹东雪山的奇异壮美,探讨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及高超的写作手法。
合作探究
1、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雪域高原壮美景色的句子。请你根据这些描绘,给这些壮美景色取个名字,行吗?
壮美景色:
①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 )
阳坡巨人图
合作探究
②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③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主峰尊容图)
(冰塔林河图)
合作探究
④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
⑤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 )
白色金塔图
冰山屏风图或冰山院落图
合作探究
⑥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
⑦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 )
冰河雪粒图
冰山众生图
合作探究
⑧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 )
⑨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
冰山裂纹图或波状褶皱图
坚冰苏醒图
合作探究
2.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了哪种写景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文章开头两句概括了作者的行踪,即从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安营,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它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合作探究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冰塔林的?请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
由远到近。首先交代接近冰山,看到“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接着又写作者爬过冰洞,近距离看到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由远到近,层次清晰。
合作探究
4. 作者再入冰塔林,相比第一天对冰塔林的描写,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天属于详写,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描写冰体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第二天属于略写,用笔精简。有详有略,轻重得当,行文富于变化。
合作探究
5.说说下面几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这几句是从多种感官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的。这几句从触觉、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赞叹之情。
合作探究
6.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但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其实很下功夫。文中多处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闪烁着思想、情感、精神的火花,很有感染力。
请你品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并回答问题。
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
眩晕
卖弄
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合作探究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如果删去标红句子,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合作探究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合作探究
(4).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赏析这个句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多得令人目不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弛结合的音乐美,让句子又融入段落主体比较舒缓的节奏中去。总之,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
合作探究
7.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①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既表明游览的地点是各拉丹冬,又强调了“在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而“各拉丹冬游历记”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
②从文章结构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③从思想感情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④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主旨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雄伟、神秘、险远、圣洁、瑰奇的形象,诗意地记录了自己在这些原始景物面前所产生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珍视、敬仰之情。
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雪”的别名
天花。南宋陆游《拟岘台观雪》:“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
玉尘。唐代白居易《酬皇甫十早春对雪见赠》:“漠漠复雰雰,东风散玉尘。”
琼花。唐代王初《早春咏雪》:“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
六出。唐代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冷絮。唐代佚名《东阳夜怪诗》:“爱此飘摇六出公,轻琼冷絮舞长空。”
银粟、玉沙。宋代杨万里《雪冻未解散策郡圃》:“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
琼丝。宋代苏轼《大雪青州道上有怀东武园亭寄交孔周翰》:“就中山堂雪更奇,青松怪石乱琼丝。”
课堂检测
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A.随心所欲B.漫不经心C.肆无忌惮D.心无旁骛)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
⑵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A.跌跌撞撞B.熙熙攘攘C.推推搡搡D.络绎不绝),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
⑶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A.压迫B.挤压C.排挤D.压制)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
⑷.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A.耸立B.挺立C.屹立D.矗立)在蓝天下面。(   )
B
C
A
D
课堂检测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
A.目前的形势,依然严峻。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B.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D.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解析】“蜿蜒而立的”后面应使用句号。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提示读者该句的表达意思已结束。从“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到“蜿蜒而立的”,直述的文意已结束。“那些冰塔……”已经是新一句话的开始了。
D
课堂检测
3.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
A.《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
B.全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
C.“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
D.“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属于景物描写,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写出了这里天气变幻莫测、气候恶劣的情形,突出了探险队员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阳光和风”比作“刻刀”,“漫不经心”赋予“阳光和风”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阳光和风”是大自然最高明的雕刻家,是这里的主宰,千万年来缓慢而不懈怠地雕凿着这里的一切。
C
课堂检测
4.下面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B.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
C.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D.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 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A
【解析】A项使用的是;记叙,其他三项使用的是描写。注意表达方式和表现手 法的区别。表达方式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指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抑扬等。
课堂小结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相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在这场精神之旅中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天地大美,人在其中,让我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天
第二天
驶向各拉丹东
作者行踪
观景角度
景物特征
高峻雄壮
变化多端
在草坝子上安营
四顾
辽阔、浩茫
接近冰山、冰塔林
近看
美丽多样
进入冰塔林,置身冰窟
细看、联想
晶莹闪耀
形态多样
再入冰塔林
半卧细观
冰面疏松
流水漫溢
绘抒壮敬美畏冰赞雪美世之界情
远观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一、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其中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第一天,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了一行人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的经过。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作者看到了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作者看到了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作者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发现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作者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二、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作者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叹于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了冰体形状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三、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使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课后思考与探究
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本义指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多由内耳、小脑等功能障碍引起。这里指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课后思考与探究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加点的部分说明风刮的时间之久,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课后思考与探究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这几个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将笔触宕开,抒写作者的想象与感触,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这样的写法虚实结合,主客相融,带给读者一种富于厚度和深度的美。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五、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示例】自然景观:长江三峡、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自然景观风光无限,引人入胜。
人文景观:白帝城,位于长江北岸,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刘备讨伐东吴,兵败后退守到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前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白帝庙内现陈列有“刘备托孤”大型彩塑。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