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法治国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课地位本课内容位于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八课第一框。它承接了前一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中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相关内容,又与后面两框《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因此本课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本课内容本框下设两目,分别是“法治国家的内涵”和“建设法治国家”。第一目主要阐述了法治国家的含义和基本内涵。第二目主要阐述了建设法治国家的总体要求,具体要求和意义。同时,整框内容始终围绕如何通过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一中心,学习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内容要求:3.3列举事实,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从认知结构上看,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以及国家、社会、学校等的日常法治教育,他们了解了个人成长与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建立了宪法法律至上等法治理念,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但法治知识呈现出碎片化、浅层化的特点,多数学生缺乏对法治国家内涵的系统认识和理性认同,缺乏对如何建设法治国家的深入思考。从思维能力上看,高一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开放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但缺乏全面分析问题、深入剖析事物的能力,缺乏有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思维。从核心素养上看,法治意识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同时日渐浓郁的法治氛围为法治意识的形成提供丰厚的社会滋养,因此,高中生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律视野不断拓宽,形成了初步的法治素养。但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基于此,本节课不能生硬地植入“法治意识”,不能简单地告知和单向地灌输,需要在尊重政治学科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置有效的议题,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和活动任务,真正发挥活动型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学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分析法治国家建设对女性权益保障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增强对建设法治国家的认同。2.法治意识:通过模拟撰写及评价裁判书,阐明法治国家的具体内涵,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实践调查、查阅资料、汇报展示等深刻理解如何建设法治国家,引导学生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3.公共参与:通过实践调查、强化辨析,引导学生自觉有序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增强时代新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公共参与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基本特征;领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阐释如何建设法治国家。教学方法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立足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结合点,着眼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本节课将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议题式教学法。通过设置有效的议题、创设真实的情境、设计序列化的活动任务,帮助学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实施本课时正值三八妇女节,因此,本课以保障妇女权益为情境,以国家权力为出发点,以公民权利为落脚点,将“用好国家权力,守护公民权利”作为议题,通过创设“奉行良法,维护个体权益”“落实善治,回应群体关切”“法治建设,彰显全体意志”三个子议题,按照“她”——“她们”——“我们”的探究顺序,体现从“个体”——“群体”——“全体”的层次递进,遵循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探究逻辑,让学生实现对法治国家建设的“真感受、真感知、真感悟”。教学流程总议题:用好国家权力 守护公民权利课前准备【任务】1.课前以小组为单位,以身边的女性为对象,以我国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存在哪些亮点和不足为主题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在学习小组内初步汇总;2.查阅我国保障女性权益的相关法律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情况,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二)课堂导入教师:前两天我们学校给全体女教师举行了一系列隆重的庆祝三八妇女节的活动,作为一名女性,我感觉十分幸福。今年是国际上第113个妇女节,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73个妇女节。相比较于传统节日,妇女节的存在时间比较短,但存在意义却十分重大。【情境】呈现图片,展示“妇”的繁体字写法。【任务】请从象形和发音等方面谈谈你对该字的理解。【活动】仔细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师生简单交流。教师(小结):《说文解字》里说:“妇,从女持帚,洒扫也。”《释名·释亲属》解释:“妇,服也,服家事也。”由此可见,古代妇女婚后的主要任务是服侍丈夫和操持家务,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但是到了近代,世界女性尤其是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快速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发展,把保障妇女权益作为坚定的国家意志,用法律为广大妇女织就了一张安全网,使广大妇女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今天,我们将以保障妇女权益为主题,以用好国家权力,守护公民权利为议题,探讨法治国家的建设。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妇”字作为导入,让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再对比中国女性目前的生活写照,强烈的反差能更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励学生坚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念。(三)议题探究 讲授新课教师(过渡):作为女性,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让你穿越回古代,你愿意吗?【情境】展示两则材料。只要是皇帝现在的意思就是法律,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法律!。——翻译自《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民法平等、包容,前所未有地关注着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项权利。——孟德斯鸠【任务】1.以上描述所反映的两种国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何谓法治国家?【活动】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师生交流。设计意图:通过两句话的对比,让学生简单明了的理解人治国家和法治国家的区别,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成法治国家的内涵。子议题一:奉行良法 维护个体权益【情境】李某于2020年3月入职A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岗位系办公室文员。2021年11月,李某因怀孕请了两周保胎假,休完假后正常复岗工作。2022年1月22日,单位以李某工作表现不符合岗位职责为由,将其调到销售岗位。李某不同意,认为以目前自身情况无法完成销售任务。公司以李某不服从管理为由,要求她递交辞职报告,李某不服,遂以“平等就业权纠纷”为案由向法院起诉A公司。2022年3月12日,该案开庭审理。【任务】审判组:结合法治国家的内涵和资料卡完成该案的判决书。评价组:小组成员参与到不同审判组的讨论活动中,认真倾听并准备评价该组的讨论过程及审判结果是否符合法治国家的内涵。【活动】审判组结合书本知识和资料卡进行小组讨论,做好记录,选好发言人分享结果,评价小组成员分散到各个审判小组中,认真倾听他们的讨论过程,并做好发言准备。教师(小结和点拨):通过模拟判决的活动和评价小组的点评,我们明确了法治国家的基本内涵,清楚知道了保护李女士的平等就业权是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和坚持良法之治的题中之义,明白了国家权力的行使关乎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能否得到有效实现。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A公司虽然败诉了,但是它的合法权利在这个审判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如上诉权等。因此,合理的判决结果是对当事双方权利的尊重,而不是只保护胜诉一方,所以,有些同学在“判决”中“判的过重”,看似保护了李女士的权利,但本质上却是滥用公权力,侵害A公司的合法权利,不符合法治国家的具体内涵。设计意图:法治国家的内涵这一知识点系统性较强,学生们对其有生活感知却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对于写判决书这一活动,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但却缺乏足够的能力,因此,我将判决书简化,降低形式难度,加大内容思考,再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补充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打通知识的内在逻辑,从感性判决活动上升为理性思考,在真实情境的实际运用中实现法治国家建设对个人深刻意义的真感受。子议题二:落实善治 回应群体关切【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的调查结果及相关资料,谈谈我国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亮点和不足对建设法治国家有何启示,并作汇报展示。【活动】小组认真讨论,小组发言人认真记录讨论结果。教师深入了解讨论过程,指导讨论方向。教师(小结):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保障好妇女权益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推进宪法实施,最关键的前提就是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完善法律的实施机制,这是一个既需要各国家机关行使好手中的权力,也需要人民群众履行好自己的义务的过程。设计意图:从第一个探究活动中遥远陌生的“她”,到调查身边鲜活熟悉的“她们”,视角的转变使情境更加真实,素材更加丰富。从女性群体保护的小切口折射我国法治建设的大问题,既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分析能力,又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对建设法治国家的认同。子议题三:法治建设 彰显全体意志【情境】播放关于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视频。【任务】有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只和妇女(满14周岁)有关,和其他人无关,请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对这一观点加以驳斥。要求:观点正确;知识运用准确;论述清晰;论证有力。【活动】学生独立深入思考。教师(小结和升华):法治的建设与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我们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享受者。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这句名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设计意图:思政课堂要传播好主流意识形态,但不能回避问题,要直面各种声音,在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观点,这些内容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认识、判断和价值取向。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辨别、驳斥一些错误观点,能实现积极有效的价值引领。同时,最后的这个环节也实现了从“她”到“她们”到“我们”的视角转换,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发展与个人成长是有机统一的,从而担当起时代使命,实现“真感悟”。(四)课后作业搜集日常生活中的法治故事或法治照片等素材,汇总成册后,在班级开展主题宣讲活动。设计意图:将法治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增强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法治思维。板书设计设计意图:在本节课最后的总结过程中,边总结边完善板书,通过笔画和偏旁的增加将左边的常规板书变为右边的文字图形板书。先增添红色的三撇,代表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每一个人添砖加瓦,再加上宝盖头,代表法治国家的建设又能造福所有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最后形成一个“家”字,既指代国家也指代小家,从而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反思本节课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采用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视角,议题引领导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收集、查阅并整理相关资料,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什么是法治国家,如何建设法治国家,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政治认同、法治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但个别问题和情境的设置指向性还不强,容易偏离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