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中流砥柱+走向胜利课题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二课时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理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道德修养: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法治观念:认识到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健全人格:懂得传承抗战精神,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树立奋发图强建设国家的志向。重点 感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伟大的抗战精神。难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战胜国民党,取得最终胜利。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我们还了解了南京大屠杀那段难忘的历史,知道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全体中华儿女汇聚在一起,众志成城,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他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为了民族和祖国的未来,贡献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要记住这段历史,记住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革命先烈和爱国民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段历史。板书课题: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二、中流砥柱1、教师引导: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呢?出示课本71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伟大作用。预设: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主张全民族抗战,持久抗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并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到底,为全国人民树立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2、西安事变(1)出示课本71页活动园的内容,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西安事变这段历史。(2)全班交流有关西安事变的内容:时间——1936年12月12日地点——西安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过程——张学良和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历史意义——我国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出示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张学良和杨虎城。(4)我们刚刚仅仅了解了西安事变的大概内容,有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这段历史,大家课前有收集吗?下面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段历史?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那段历史,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体会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5)在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主张全民族抗战,持久抗战。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开辟了许多敌后战场,建立并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1)出示课本71页阅读角下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两幅图片,并读一读上面的“游击战”这段文字,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地道战和地雷战等灵活多样的游击战。(2)除了地道战、地雷战,还有麻雀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等等,这些游击战出其不意,遍地开花,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大家了解这些游击战吗?(3)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游击战向大家介绍一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游击战的出其不意,构思精巧,体会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4)教师出示地道战的示意图以及详细的介绍文字,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了解地道战的详细资料,体会地道战的巧妙及其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地道战发源于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坚定的冀中地区。对于中共在敌后战场保存实力,持久抵抗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员、群众提供了生存条件。4、中国共产党的大生产运动(1)教师引导:由于敌人的疯狂扫荡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的生存遭遇严重的危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共产党人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出示课本72页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垦荒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八路军战士垦荒的场面,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3)播放歌曲《南泥湾》,引导学生听一听,进一步了解王震旅长带领359旅的官兵开垦南泥湾的过程,体会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4)全班交流:在359旅开垦南泥湾之前,人们把南泥湾称作“烂泥湾”,说明南泥湾荒无人烟,寸草不生,而共产党人把“烂泥湾”变成了好江南,靠的是什么精神呢?靠的是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5)除了王震旅长带领359旅的官兵开垦南泥湾之外,还有许多体现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事迹,请大家把课前收集的有关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6)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进一步体会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预设毛主席的生活很简单。在延安住的窑洞是办公室兼卧室,睡的是一张木板床,室内有一张办公桌,一把旧椅子,洗脸用的是一个普通的瓷盆,洗衣洗澡用的是一个木盆,墙上挖了许多方洞,作书架用。主席在杨家岭住的小院子里有个葡萄架,葡萄架下边是一个用旧砖支的石板桌,石桌周围有几块石头当凳子用。主席用的煤油灯是用罐头盒或玻璃瓶制作的。那时纸张也十分紧张,边区的办公用纸是用马莲草自制的。主席常常是一张纸用铅笔写了再用蘸水笔写,最后再用毛笔写。为了节省纸张,主席有时就在信件的空白处写批示,信封也是用旧报纸糊的,蘸水笔的笔尖是用竹子削制,笔杆是用牛筋树条制作的。5、辨析题教师引导:有人说,延安居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是因为那个时候根据地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而我们现在已经丰衣足食了,我们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吗?观点1: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不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了。观点2:尽管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仍然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同意观点1的为一组,同意观点2的为一组,两小组同学进行一次简单的辩论活动。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已经达到丰衣足食的标准,甚至远远超过丰衣足食,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要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不要铺张浪费。6、革命圣地延安出示课本72页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延安在抗日战争中所处的地位。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找出革命圣地延安的位置,教师相机补充一些有关延安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革命圣地延安。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延安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西北革命根据地。7、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2)出示课本73页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图片,教师相机介绍: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宣告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3)出示课本73页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和重庆人们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抗战胜利后人们欣喜若狂的场景。(4)抗日战争胜利有哪些伟大的历史意义呢?学生说一说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师相机出示课本73页上面第2段文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5)经研究决定,9月3日被我国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大家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呢?预设:是为了让每一个中国人牢记这段历史,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因为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6)教师总结:在这场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三、走向胜利1、教师引导: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饱受战争苦难的广大人民渴望和平,中国共产党也力主和平建国,但是国民党却再次挑起战争,发动了全面内战。这场战争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关于这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知识呢?请把你们课前收集的有关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与同学们交流交流。2、学生说一说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知识,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预设: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全面内战,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正式拉开序幕。这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历时三年,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迎来了最终的胜利。3、七届二中全会出示课本74页西北坡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的党中央移驻西北坡,在西北坡这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最后的大决战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示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节选内容: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学生自由读一读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内容,进一步了解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4、出示有关人民解放战争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体会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场面。教师小结: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彻底结束了人们的战争苦难,使老百姓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5、出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中国人民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人们幸福激动的心情。四、回顾历史,不忘过去1、教师引导:同学们,回顾自19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百年历史,我们的国家蒙受了空前的耻辱和欺凌,中国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出示课本75页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教师说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他每天都在默默的接受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瞻仰和纪念。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1840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学生读一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初步了解碑文的内容和含义。每次逢到重大节日,党和人民国家领导人总会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每个到天安门广场去的人们都会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缅怀这些人民英雄。出示一组党和人民国家领导人敬献花圈以及人们缅怀人民英雄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3、百年屈辱,百年抗争,我们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也要记住这些人民英雄们,他们靠的是一种信仰,为的是一个理想,孕育形成了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同学们,了解这段历史,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想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英雄们?学生分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说一说自己纪念英雄们的方式。4、教师小结:每个人纪念英雄的方式可能不一样,但是尊敬和怀念这些英雄的心情是一样的,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些伟大的人民英雄。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牢记他们,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5、在这一课的最后,让我们一起缅怀自19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人民英雄们。教师相机依次出示至19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人民英雄们,他们分别是林则徐、邓世昌、秋瑾、方志敏、左权、董存瑞、江竹筠等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