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满分120分钟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2 分,第 6 小题 7 分,1-5 每小题 3 分)
1.下面选项中,词语书写与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竹蔑( miè ) 纤维(xiān) 濒临(bīn) 装模作样(mó)
B.荫蔽(yīn) 遒劲(jìn) 惇实(dūn) 混为一谈(hùn)
C.熏陶(tāo) 兴味(xìng) 推搡(sǎnɡ) 正襟危坐(jīn)
D.惩戒(chéng) 轮廓(kuò) 吞噬 (shì) 自惭形秽(huì)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需要交流借鉴,只有在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下才能赋予自身文化新的意义。
B.乡村振兴工程,需要的是临危受命的高科技人才,需要的是孜孜不倦的党员身影。
C.《流浪地球 2》以惊心动魄的情节、炫丽震撼的视听效果,令观众耳目一新。
D. 日已三竿,闹市行人渐渐稀少,一些小贩也拾掇收摊了。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能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位,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B.网络电商迅速兴起,加快了商品销售的速度和质量,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C.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正在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一点点实现,其积淀而成的航
天精神必将激励无数来者探索不停。
D.卡通造型的“郧县人”、“郧阳龙”化身推介大使,以现场演绎加讲故事,向武汉市
民讲述郧阳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朝的张九镒就咏叹道:“翻风啸雨插云根,百尺森然独踞尊。”
②岳麓山更多的是枫、梓、松、栗杂落各处,相互映衬,大量的常绿植物,蓊郁青葱;
山涧泉流,多孔多姿,颇可欣赏,绿水终年不涸,润喉沁脾,颇感清幽。
③岳麓山植物资源丰富,有 174 科 559 属 977 种,其中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的银杏、
宋时的香樟、明清的枫树……
④尤其是那秋冬之交,红枫丛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山艳如画。
⑤这些古树遒劲高耸,挺拔蓬勃,引人赞叹。
⑥凌玉垣更是赞叹它们:“阅世存孤直,虬枝出远天。空山聚风雨,白日独云烟。”
A.②⑤①⑥③④ B.②⑤③④①⑥ C.③⑤②④①⑥ D.③⑤①⑥②④
5.下面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
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代表作《马说》《小石潭记》《捕蛇者说》等。
B.《朝花夕拾》中的《琐记》一文中,鲁迅先是写了衍太太种种虚伪可厌的行径,接着
又回忆了他在南京雷电学堂、路矿学堂学习的经历,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C.“一食或尽粟一石”,石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飞来山上千寻塔”,“寻”,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
其一大特色,《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6.古诗文默写。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觉船移。(欧阳修《采桑子》)
⑵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无慕艳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⑸《春望》中,写诗人忧国思家,心情沉重,以致华发稀疏的句子是 : , 。
⑹《渔家傲·秋思》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眷念之情的诗句是: , 。
⑺《醉翁亭记》中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
二、古诗文阅读(16 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每小题 2 分)
满江红 秋瑾(清)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7.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时值中秋佳节,院落篱下,菊花盛开,北国的秋天,明净如
洗,这种令人愉悦的景致给作者带来了美好的心情。
B.“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现了词人与不公的命运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
和决心。
C.“青衫湿”的典故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作者借此表达难觅知音的孤寂与苦闷。
D.“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关注世事民生,痛恨封建专制。
8.秋瑾,别号“鉴湖女侠”。请从词中找出一处能体现“女侠”特点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12 分,第 9 题 2 分,第 10 题 4 分,其余每小题 3 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晋文公伐原(古国名),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
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安身) 与士期(期限)七日
B. 弗敢加(虚夸)也 原将下(攻克)矣
C.必以信(实情) 以(用)文公之信为至
D. 一鼓作(鼓起)气 非独(单独)卫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两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
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乙】七日内没有把原国攻下来且不撤兵,这在晋文公眼里是失信之举。
C.【甲】文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
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D.【乙】文中卫国认为晋国兵力强大而且已经攻下原国,也被迫投降。
12. 【甲】文鲁国取胜和【乙】文“攻原得卫”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三、名著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再说林冲每日和智深吃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了。那一日,两个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口里自言自语说道:“不遇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智深说着话走。那汉子又跟在背后道:“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林冲只顾和智深走着,说得入港。那汉又在背后说道: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的军器的!”林冲听的说,回过头来,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夺人眼目。林冲合当有事,猛可地道:“将来看!”那汉递将过来。林冲接在手内,同智深看了。但见:
清光夺目,冷气侵人。远看如玉沼春冰,近看似琼台瑞雪。花纹密布,鬼神见后心惊;气象纵横,奸党遇时胆裂。太阿巨阙应难比,干将莫邪亦等闲。
当时林冲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那汉道:“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林冲道:“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你若一千贯肯时,我买你的。”那汉道:“我急要些钱使,你若端的要时,饶你五百贯,实要一千五百贯。”林冲道:“只是一千贯,我便买了。”那汉叹口气道:“金子做生铁卖了,罢,罢!一文也不要少了我的。”林冲道:“跟我来家中取钱还你。”回身却与智深道:“师兄且在茶房里少待,小弟便来。”智深道:“洒家且回去,明日再相见。”林冲别了智深,自引了卖刀的那汉,去家去取钱与他。将银子折算价贯,准还与他,就问那汉道:“你这口刀那里得来?”那汉道:“小人祖上留下。因为家道消乏,没奈何,将出来卖了。”林冲道:“你祖上是谁?”那汉道:“若说时,辱没杀人!”林冲再也不问。那汉得了银两自去了。林冲把这口刀翻来复去看了一回,喝采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林冲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
次日巳牌时分,只听得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府里专等。”林冲听得,说道:“又是甚么多口的报知了。”两个承局催得林冲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随这两个承局来。
13.“草蛇灰线,伏笔千里”是《水浒传》写作中的一大特色。请你说说选文中林冲误入白虎堂的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刀”引出了两位英雄林冲和杨志。请从性格、志向等方面分析他们都因刀起祸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14 分,第 16 题 2 分,其余每题 3 分)
走遍故宫 19371间房屋的人
①2012 年年初,故宫正处低潮。58 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曾以为国家文物局局长是他的“最后一站”,没想到最后一岗是来故宫“看门儿”。早在20 世纪 80 年代,清华建筑系出身的单霁翔经常在周末领着年幼的儿子,到故宫里拍建筑。不曾料到几十年后,自己竟成为故宫的“看门人”。
②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花了 5 个月时间,绕着故宫走了一圈。故宫 1200 座建筑,9371 间古建,凡是有门的他都要推开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坏了 20 多双。故宫的海量文物,鲜有人能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却精确到了个位数:1862690 件(套)。这是 2016 年年底的数据。没有人知道,为此,单霁翔和工作人员付出了多少。
③故宫馆址宏大,但 70%的区域是非开放区,观众止步;故宫藏品多,但 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故宫观众多,但 80%的观众进了故宫就只看看皇帝上朝、睡觉、结婚的地方,压根儿没把故宫当一座博物馆看待。
④“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是那些世界之最吗?”单霁翔自问。他知道,要让一切都真正做到以游客为中心,对故宫来说,无异于“一场管理革命”。
⑤单霁翔的“革命”首先从“装点门面”开始。故宫专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严重不足,单霁翔设计了结实舒服、与环境协调又便于清扫的实木座椅,价格不菲,但他在端门广场一下子安置了 200 把椅子、56 组树凳;针对女士上洗手间排长队的问题,他经过缜密调研发现,只要女士洗手间数量是男士的 2.6 倍就能解决,于是立刻调整并增建。在单霁翔看来,这不只是改善游客体验的小事,而是关乎尊严。
⑥紧接着,单霁翔还动了真格。
⑦午门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有 3 个门洞。以前,中间门洞时常紧闭,是专为接待贵宾车队所用,而两侧门洞则每天排满了游客。单霁翔觉得不合理,提出 3 个门洞都向游客开放。有关部门反对说:“贵宾车队进故宫是几十年不变的礼遇,难道换了院长就不要了?”单霁翔据理力争:“看看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居,这些曾经的帝王居所如今都对公众开放,而且车队就不能进!”最终,故宫在 2013 年年初发布公告:故宫开放区内再不允许机动车驶入。
⑧2013 年 4 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访故宫,安保人员习惯性地准备为车队打开午门正门。单霁翔命令关门,并正色道:“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他亲自站在午门前迎接车队。奥朗德下车,一路步行参观了这组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成为了近几十年来第一位步行进入故宫的贵宾。
⑨不过,单霁翔也有破例开门的时候。一位东北老大爷在故宫午门外认出了单霁翔,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要求:“我这辈子就来一次故宫,我想走中间的门,当一次‘皇帝’。”这令人哭笑不得的要求,单霁翔却当了真:午门 3 个门洞第一次全部打开。“让游客自由选择,想当皇帝当皇帝,想当大臣当大臣。”这就是一心想让故宫充满人情味的单霁翔。
⑩故宫的大变化还远远不止于此。在建立雕塑馆之前,故宫 1 万多件雕塑大多“沉睡”在库房里,其中有一尊 3.5 米高的北齐时期的菩萨像,过去几十年都立在墙根儿底下。每每路过,单霁翔总是说:“你瞧,咱们这菩萨脸色都不好。”
单霁翔第一次进库房时,被躺在台阶底下的兵马俑吓了一跳。看到兵马俑被一堆海绵围着,他严肃地说:“这不行,我们得赶快保养。文物必须有尊严。”随着雕塑馆、古建馆等专馆的设立,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的开辟,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妥善安置和展出。
2016 年年底,故宫公布的馆藏数量为 1862690 件(套)。一般博物馆,珍贵文物占总藏品的 5%至 10%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故宫这一占比是 93.2%。随着一栋栋古建筑被修好,故宫的开放区从过去的 30%增加到 2017 年的 80%。85.02%,是单霁翔两年后的目标。他说:“文物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要让故宫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接触故宫、喜欢故宫、了解故宫,单霁翔打起了“萌趣”的主意:崇祯鳌拜卖萌、李清照比剪刀手、康熙戴眼镜持玫瑰自拍完全颠覆传统观念;四季伞、行李牌、故宫日历等文创也深得大家喜爱。故宫正以自己的方式,悄悄地将中华文明的印章刻在人们的心里。
每当日落西山时,单霁翔望着故宫,心底就漫出一种静静守护故宫的幸福。“我退休后,想来故宫当志愿者,希望面试官到时候手下留情。”多年的努力,故宫不再是高傲威严的紫禁城,而是一座富于生活气息的博物馆。
人们对故宫的喜欢不仅因为这儿最著名,更是因为在这儿,时光千年流淌,山河璀
璨如星。
16.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从不同方面对故宫进行了“一场管理革命”。请根据上文,完整填写下表。
改革方面 具体举措
“装点门面” (1)
(2) (3)
合理规划展区 (4)
“萌趣”创意产品 历史人物集体卖萌,设计各类文创
17.文中多处用到数据,请从第②段和第 段的两组数据中任选一组,简析其作用。
A.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花了 5 个月时间,绕着故宫走了一圈。故宫 1200 座建筑,9371 间古建,凡是有门的他都要推开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坏了 20 多双。
B.一般博物馆,珍贵文物占总藏品的 5%至 10%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故宫这一占比是93.2%。随着一栋栋古建筑被修好,故宫的开放区从过去的 30%增加到 2017 年的 80%。
我选____________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⑧段画线句是对单霁翔的描写,请结合句中两个加点词,简析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线句补充了单霁翔的专业背景和对故宫的喜爱,交代了他能全方位改变故
宫的原因。
B.第 段画线句中“不再是……而是……”表示转折关系,主要强调了通过单霁翔的
不断努力,故宫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而且充分发挥了它的博物馆价值
C.单霁翔始终把那些具有价值的文物放首位,做好保养并珍藏起来;
D.“萌趣”创意赋予了历史文物以现代的价值,让观众走近。
20.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9 分,每小题 3 分)
玉石之路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就其起源来说,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华玉文化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文化独具魅力。“石之美者为玉”,是华夏先民对玉石的最基
础认知。在石器时代,先民发现了玉石这种特殊的材质。玉石的颜色比普通石头漂亮,色泽温润,硬度高于一般石材,具有韧性,不易断裂。特别是大部分玉石具有与天类似的颜色,如青玉、白玉等。因此,玉石在先民的想象中一开始就和天有联系,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占据了显著位置。 据《淮南子》记载,“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五色石 ”就是玉石。先民认为,玉石具有修补苍天的神奇功能。
③玉与石逐渐分化后,华夏先民开始将天然玉石加工为生产工具和装饰物,以满足日常生活、原始审美的需要。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玉器在华夏大地上大量涌现。有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之为“玉器时代”,作为连接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一个完整时代,时间跨度长达 4000 年左右。从考古学的成果来看,从距今 8000 年左右的兴隆准文化到距今 4000年左右的石家河文化,都出土了大量各类玉器。这一时期的玉器是“神器”,基本上为原始社会巫师作法通神所用,是祭祀或与天神沟通的“事神玉”。
④“玉器时代”对于中华文明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社会阶级开始出现,成组的玉器出土于大墓中。与之相伴,还出现了更大的人群聚落,意味着城市初现规模,同时出现了青铜冶炼技术,产生了最古老的文字。可以说,玉器是中华文明的催生者。
⑤特别重要的是,根据学者研究,这一时期还存在“北玉南传”(从北方到广 东地区)、“东玉西传”(从东部沿海地区到河西走廊)的玉文化传播,以及以新疆和田玉为代表的西部玉石资源“西玉东输”等现象。这些“玉石之路”串联起了中华文明的版图。
⑥新石器时代末期,巫觋集团通过对神权的垄断,逐渐掌握了部族社会的政权、军权,大巫与王的身份合二为一。王权开始崛起,早期国家开始形成,华夏大地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这一时期,玉器逐渐演变为体现王权威仪和政治礼仪的重要礼器。可以说,它是王权国家形成的见证者。
⑦1936年在良渚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充分证明良渚先民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玉器,形成独具特色的用玉体制。他们以玉琮、玉钺和玉璧代表神权、军权和王权。良渚文化中的部落首领,头戴大巫的标志玉冠饰,身挂玉管玉珠串,臂戴玉镯,彰显通神能力。这说明当时玉器既用以祭神,也用于标识身份、区分等级,反映了政教合一的早期国家形态。
⑧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大一统”格局建立并不断巩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玉器作为国家祭祀等重要政治活动中的“礼器”,历代统治者都视玉为“国之重器”。文献中也多次记载了王朝最高统治者与玉有关的事件。特别是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玉器的归属是一个重大问题,《史记》也进行了专门记载。
⑨总之,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和演进来说,玉文化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华传统政治、礼仪、宗教、信仰、习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没有任何古器物能够和玉器相比。玉文化经久不衰,自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至今,而且随着中华文明长河的延伸,其生命力会越来越旺盛。
21.阅读全文,请把玉的功用历经的几个阶段填写完整。
(1)修补苍天→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 )
A.玉文化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对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B.兴隆洼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中的玉器都有祭神、标识身份的作用。
C.玉器和其他古器物一样,在中华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
D.《史记》专门记载玉器的归属问题,说明玉器在当时政治活动中的重要性。
23.文章第⑦段和第⑧段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50 分)
24.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 种下一粒___________ 的种子
⑵ 《最亮的星》
要求:①选择题目⑴的,请补题后作文。②内容具体,中心明确。③写作思路清晰,书
写工整、美观。④篇幅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第6小题7分,1-5每小题3分)
1.D。(3分)
2.B。(3分)
3.C。(3分)(A语序不当,应是先“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再“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味”; B搭配不当,去掉“和质量”;D成分残缺,“故事”后加“的方式”。)
4.D。(3分)
5.A。(3分)
6.(每小题一分,错一字扣0.5分,错两字以上本小题不得分。共7分)
⑴ 无风水面琉璃滑;
(2)何妨吟啸且徐行;
(3)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⑷ 雾凇沆砀;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古诗文阅读(16分)
(一)4分
7.A。(2分)
8.(2分)示例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四个短句,对比和反衬,格调高昂,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渴望投身革命的豪迈气概,表现出“竞雄”的大侠精神。
示例二:“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明确表明不被普通俗人理解,不能做男儿的苦闷和不怕经受磨难挫折的豪气。
(二)12分(第9题2分,第10题4分,其余每小题3分)
9.B。(2分,欺,约定;以,以为,认为;独,只是,仅仅。)
10.(共4分。)(每句的翻译大致意思正确各2分,“忠”“可以”“信”“为”等释义要准确各0.5分。)
⑴这是尽职分之内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2分)
⑵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法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法宝,我不能这样做。(2分)
11.D。(3分)
12.(3分) 鲁国取胜的原因: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曹刿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2分)
“攻原得卫”的原因是:讲求诚信,赢得人和。或“信国之宝也;文公之信为至矣”(1分)
【乙】译文: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约定七天攻下原国,七天过后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文公道:“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法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法宝,我不能这样做。”于是文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二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约定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原国人听说了,于是主动投降了。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治国,于是归顺文公。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觉得用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如不得。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只是卫国了。
三、名著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①卖刀的多次言语招引、挑衅林冲,勾其上勾。②买刀时假意让价,让其铁了心买刀。③买了刀得知林冲想显摆刀,急招他前往高衙府。(3分,一点1分)
14. 画线句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1分),写出奸党和鬼神见刀后闻风丧胆的表现(1分),侧面衬托出刀的锋利(1分)。(3分)
15.林冲和杨志都是武将,爱刀是本能;都有封妻荫子的美好愿望,想通过高超武功报效朝廷,自然爱宝刀(1分)。林冲懦弱胆小,甘心受辱,明知受高逑欺压还妄想献刀,苟求功名,故而出事(1分)。杨志性格火爆,急功近利,牛二再三挑衅,让他火冒三丈,抽刀杀人(1分)。(3分)
四、现代文阅读(23分)
(一)14分(第16题2分,其余每题3分)
16.(2分)(1)设计安置游客座椅,调整增建女洗手间;(2)改变不平等规则;(3)不再允许车队进入故宫,满足普通游客心愿;(4)修建新展馆,开辟新展厅,修复古建筑。(每一点0.5分)
17.(3分)示例一:选A,写出了故宫规模大,以及单霁翔花费的时间长,付出的努力大;示例二:选B,通过比较突出故宫珍贵文物多,远超一般博物馆,也突出故宫开放面积大大增加,表明单霁翔的管理革命取得成效。
18.(3分)“正色”意为态度严肃,结合后面的语言可以看出单霁翔保护文化遗产的立场很坚定,同时遵守规则,不因贵宾而破例(1.5分);“亲自”指由自己出面,亲身去做之意,表现出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他对外国友人的尊重和应有的礼貌,更显他不卑不亢的品质(1.5分)。
19.C。(3分)
20.(3分) 以“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的人”为题的妙处:①能体现单霁翔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②可看出他为了改变故宫而付出的艰辛努力;③包含着作者对单霁翔的赞誉(或欣赏、敬佩、赞美)之情;④题目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⑤“9371间房屋”说明工作量之大,表现出单霁翔为了改变故宫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走遍”突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答出一点1分,三点即可)
(二)9分(每小题3分)
21.(3分)(2)作为生产工具和装饰物;(3)用于祭祀或与天神沟通;(4)作为体现王权威仪和政治礼仪的重要礼器。(每点1分)
22.D。(3分)
23.(3分)第⑦段主要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独特的用玉体制,反映出政教合一的早期国家形态。(1分)第⑧段主要说明在中华文明“大一统”格局建立并不断巩固的夏商周时期,玉器被视为“国之重器”。(1分)这和第⑥段的说明中心,即玉是“早期国家开始形成”到“走向一体化王朝文明”这一历史演进的“见证者”相一致。也和第⑨段的段首句形成照应(1分)。
五、写作(5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