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曲折中前进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主义由
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
到实践
由理想
到现实
回顾社会主义发展史
由一国到多国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当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有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方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一)发展
阅读教材第1段:“苏联模式”有何特点?二战后取得哪些成就?有何弊端?
特点:高度集中。经济上,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
项目 马克思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所有制 公有制 工业国有化 多种所有制并存 单一公有制
资源配置 计划经济 军事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强制手段
流通领域 取消商品贸易 取消商品贸易 自由贸易 排斥市场
成就: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相继爆炸原子弹和氢弹,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弊端 :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赫鲁晓夫1953—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年
内容
评价
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打破对斯个人崇拜。
经济: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思想: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积极:成超级大国
消极:效果有限;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重生,发展缓慢。
8.19:政权变质
苏联解体
积极:推进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打破对斯的个人崇拜;
在工业领域推进“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大力发展军事,与美“军备竞赛”。
消极: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失调;对斯的批判,造成严重后遗症。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改革
重点探究1.赫鲁晓夫改革
有学者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模式的守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请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掘墓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守墓人: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①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在农业和科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②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②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③社会矛盾依然尖锐。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加加林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重点探究2.戈尔巴乔夫改革
思想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
政党上,实行多党制,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社会上,民族分离主义兴起,社会动荡失控。
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8分)
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抑制创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致命缺陷》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他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可惜由于太急功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其农业又一次出现了倒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在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重点探究3.苏联改革相继失败的原因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三)解体
材料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其国内政治体制僵化,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社会矛盾丛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提出了加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改革方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改革走进了死胡同。
——人民版必修一《历史》164页
材料二: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果。 ——尼克松
根据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内部:
现实:“戈”改革发生根本性方向错误。p120学习聚焦
历史: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没能突破。p120学习聚焦
外部:
西方国家对苏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
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苏 联
波 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民德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东欧概念
见教材P23【历史纵横】
地理概念————政治地理概念
(二战后)
经互会
宗旨:在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二)东欧改革和剧变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
内因:各国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外因:苏联鼓励改革、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埋隐患
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被镇压
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
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的外交等(布拉格之春)
1.改革
2.剧变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变化相对平稳;
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两个国家;
南斯拉夫解体。
如何理解这句话?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和总趋势。
2.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是历史规律的一部分。
3.辩证地看社会主义曲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49.10.1新中国成立,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6 -1976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一些人对中国是否坚持改革开放产生了动摇。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012年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曲折发展历程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什么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判断标准?什么是最清醒国情定位?
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打破缺芯少魂。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大兴机场投入运营,综合交通枢纽集成度、便捷性达世界领先水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服役,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卫星导航来了,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C919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大飞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成就举世瞩目
苏联方案
东欧方案
中国方案
时代之问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列宁在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说,当四面八方都向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时,我们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
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讲到,将来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都打倒了,阶级消灭了,……那个时候还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
中国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苏东失败到中国的成功,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之路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是永恒不变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要义。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5、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政治建设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
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从苏东失败到中国的成功,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之路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