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各地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广西各地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诗歌鉴赏题
1.(2023·广西南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移步换景,以“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景物形象鲜活,色彩鲜明。
B.首联以“初”形容水的涨势,用“低”描绘云脚,勾画早春轮廓,描写细腻。
C.结尾“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已完全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D.此诗紧扣季节特征,将初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寓情于景,诗人喜悦之情含蓄内敛。
(2)眼及景至,重构空间,视角转换,是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请点明本诗颔联与颈联的视角变化,综合分析其效果。
(2023·广西梧州·统考一模)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下列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记叙出猎的壮阔场面,侧重表现词人的“心狂”,下片由实而虚,刻画词人的“形狂”。
B.“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下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能跃马疆场,报效朝廷。
C.“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自己勇武可用,表现出词人的“狂气”。
D.本词堪称豪放词代表,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
4.(2023·广西南宁·统考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齐鲁青未了”,用近距离的感受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B.颔联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C.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通篇并无“望”字,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D.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青年时期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而常用写景方式有: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等。请选择一个角度对这首诗的写景加以赏析。
5.(2023·广西崇左·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下列对《咸阳城东楼》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颈联以绿芜、黄叶营造渲染了萧条凄凉的意境。
B.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赋予抽象情感以形体,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C.“莫问”二字是劝诫之词,令人思索,表达了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
D.“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只用寥寥七个字便形象地写出了山城雨即将来临的情景。
(2)晚唐著名诗人许浑从小便立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然而报国无门,他郁郁寡欢、万念俱灰。“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这两句。
(2023·广西贵港·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写作者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将国家命运和个人经历联系在一起,述说国破家亡之痛。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借“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表达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
7.班里有些同学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朗读语调把握不准,请你结合诗句表达的情感,谈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朗读,并简述理由。
(2023·广西南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下面对《行路难》(其一)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
B.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来增强信心和信念。
C.第十一、十二句,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这首诗感情充沛,跳荡纵横,一波三折,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但仍怀有希望的感情。
9.请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
(2023·广西桂林·统考一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标题中“酬”字可知,此诗是刘禹锡为了答谢白居易的赠诗而作。
B.首联中“弃置身”三字点明了诗人被朝廷放逐、“抛弃”的经历。
C.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
D.尾联中“暂凭”二字,可见诗人只是暂时振作,内心仍然悲痛沉沦。
11.白居易称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妙联”,请问妙在何处?
(2023·广西贵港·统考一模)赏析《望岳》一诗,完成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五大名山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它们是中华文化的兴盛之地。东岳泰山是“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B.“齐鲁青未了”,写近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诗歌形神兼备,既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也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13.诗中颔联“钟”和“割”两个字用得最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字作简要赏析。
14.(2023·广西玉林·统考一模)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所表达的情感。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因惋惜、同情李白的境况,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B.“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是作者感情激荡变化的表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C.“冰塞川”和“雪满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作者以此比喻自己在仕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突发的惊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惊讶与不安。
D.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其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参考答案:
1.(1)D
(2)颔联到颈联,有仰视到俯看,描绘初春莺燕、花草生机之态,表明世间已多处透露早春之意。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D.由“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可知,作者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对西湖春色的喜爱与赞美,“诗人喜悦之情含蓄内敛”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2.A 3.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意思是到那里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写出了苏轼关心国家命运,渴望为国御敌、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高贵品质。
【解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上片侧重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侧重抒发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上片侧重表现词人的“形狂”,下片刻画词人的“心狂”;
故选A。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会挽雕弓如满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挽弓成满月状,以“天狼”指代(侵扰西北境的) 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1)A
(2)示例一: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二: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示例三: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选项中“近距离”错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的秀丽和气势,泰山巍峨高大,把南北分成晨夕,一面明亮,一面昏暗,远近结合;
“阴阳割昏晓”实写眼前所见泰山之景,“一览众山小”想象日后攀登泰山的情景为虚写,虚实结合;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都是从静态上描写泰山,“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鸟儿飞回山林,这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5.(1)C
(2)通过描写、抒情的方式,表现出诗人思乡之愁、忧国之愁、怀古之愁。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根据“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可知,意思是: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词,而是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探求历史的教训;表述有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根据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可知,意思是: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描绘了登楼所见之景;这是描写的表现手法;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运用抒情的方式,表达浓烈的思乡之愁;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点睛】参考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6.C 7.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人难免一死,应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表现出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应该是慷慨激昂的语调朗读。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运用的是双关和对偶手法,而非“拟人手法”。
故选C。
7.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二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身陷敌手时,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蕴含着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因此应读得慷慨激昂。
8.A 9.“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
示例二: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无限依恋之情”赏析有误。“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彷徨,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而不是“无限依恋之情”。
故选A。
9.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和运用。
第一问。“破”“挂”这两个字都很有气势。“破”代表了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表明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挂”表明了诗人的率直和豁达。这两字妙在把人生遭遇和水上行船生动、形象地结合在一起。告诉人们在遭遇挫折时不要灰心!长风破浪的时候会有的,到时候挂上云帆直接到达人生的辉煌!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坚信梦想会实现的愿望。
第二问。因为最后两句诗表现了面对这样迷茫的路途,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因此该句诗可以用在遇到挫折、困难时对自己的鼓励,也可以用在想要奋起前进、追逐梦想时对自己和他人的鼓励。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0.D 11.诗人巧妙的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感叹身世,流露出愤激之情,但又从“千帆过”“万木春”中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社会总是在前进,前景是无限美好的自然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解析】10.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D.“诗人只是暂时振作,内心仍然悲痛沉沦”有误,尾联点明酬答的题意,既是对朋友的勉励,也是自勉,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故选D。
11.考查诗句的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从内容角度看,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一切景语皆情语,表现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遭遇贬低,新人辈出,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从哲理角度来看,诗人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12.B 13.“钟”字聚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表现了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或者:“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B. “写近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错,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钟”,是聚集的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将大自然拟人化,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体现了作者对泰山的无比喜爱。
“割”,分的意思。这里运用夸张的说法,意在说明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古汉语中,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14.(1)诗人运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2)C
【详解】(1)此题考查使句赏析。要求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2)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行路难,行路难”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世道的艰难,抒发诗人在正直道路上遭遇艰难险阻,感到前途渺茫。此项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惊讶与不安”有误。
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