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第一框《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第一框《早期国家与社会》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2-1-4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1-6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
课标解读:能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简析】:
“早期国家与社会”勾勒了夏、商、周三代的概况。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与发展的时期。灿烂的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并能列举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理解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兼带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
通过列表比较,增强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增强文字阅读、理解与帮助、语言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网络、书籍、课堂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和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增强对祖国文明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夏商周在生产技术、甲骨文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难点: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思考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比较法、故事法;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根据小班化教学和学校助学稿编制(先学后教)要求,课堂教学过程要与助学稿紧密结合,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增加学生合作学习时间;以多媒体技术辅助,展现更直观、更丰富的信息,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问:你能找出,这段文字里介绍的中华文明哪三个早期国家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学过的《三字经》材料作导入,既简明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13中的内容,弄清以下问题:
[来源:21世纪教育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0页“商汤灭夏”和11页“武王伐纣”两个内容,列出其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模仿能力,给学生最大的锻炼机会。
4.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_____时期,占卜之风盛行,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种文字叫做____。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______开始的。
5.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_____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_____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它是___、___、___的合金。
6.为了维护 和对外 ,夏商西周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制定了严酷的刑法。
设计意图:回归教材,落实教材重点的知识内容;通过填空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留下较多的印象,并要求在教材上体现出来(圈、划)。
二、[合作探究]
1.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21世纪教育网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西周
设计意图:在学习的第二阶段,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夏、商、周历史概况的梳理与比较,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注意点:需要在指导完成整个表格内容的填写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其它几个文明古国建立的时间,以此做横向比较,形成认知。
2.阅读下列材料: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左传》
请回答:
(1)这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什么制度?
(2)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该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代盛食器具)
——《礼记·礼器》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2)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设计意图:上述两个材料阅读题为选修,视课堂学生学习进展而定,可以练习一个或两个。此类题旨在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字的组织能力。
(三)拓展延伸
西周的分封制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分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同时突破教学难点,分封制等制度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上古三代
世袭制 青铜器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夏都 甲骨文
夏朝建立 商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课件29张PPT。早期国家与社会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三字经》 约公元
前2070年 约公元
前1600年 公元
前771年 公元
前1046年商朝
建立夏朝
建立西周
建立西周
灭亡(一)简述夏的兴衰(时间、人物)(二)简述商朝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时间、人物、主要成就)
导学提纲(三)简述西周的兴衰(时间、人物)及巩固统治的措施走进夏朝(1)时间、人物:
(2)地位:世袭制(3)统治措施:(一)夏朝的兴衰1、夏朝的建立与统治(4)都城概貌2、夏朝的灭亡夏朝历经400多年,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被汤所灭。最后一个国君是桀。约公元前2070年 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走进商朝(二)商朝时期社会的发展1、商朝的建立:(1)商朝的青铜文明公元前1600年前后(1)时间:
(2)人物:汤2、商朝的文明成就(2)商朝的甲骨文3、商朝的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纣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了很多不愿再服从商朝统治的部落进攻商,纣王临时凑集人马,在牧野(今河南汲县)与周激战。结果,因为商朝的百姓都痛恨纣王的残暴,所以他们一与周军相遇,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阵前倒戈”的故事。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在他存放财宝的地方——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牧野之战走进西周商纣暴政引起民愤周国势力的发展探究: 有人说,商朝的灭亡完全是纣王宠爱妲己造成的,你认为对吗?请说说理由。(三)西周的建立与统治1、西周的建立2、统治措施(1)时间:
(2)人物:
(3)都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1)建立强大的军队和严酷的刑法
(2)实行分封制
(3)实行严格的礼乐制度3、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知识梳理回顾:其它三个文明古国,他们的早期国家建立的时间是?阅读下列材料: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左传》
请回答:
(1)这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什么制度?
(2)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该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探究: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代盛食器具)
——《礼记·礼器》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礼乐制度探究: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拓展探究 西周的分封制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分析)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史籍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说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采用何种制度?说一说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家天下这些都城由哪些部分组成?城墙、宫殿、 神庙、公共设施、街市、作坊这些设施是怎么布局的?内部:以神庙和宫殿等大型建筑为中心
周围:街道散布着许多农业村落和一些铸铜、制陶作坊
外层:城墙和河流夏朝二里头宫殿复原图A、青铜铸造业概况: 青铜文明B、青铜铸造业的作用:青铜铸造业发达,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 生产工具等。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四羊方尊
(我国青铜器中的精品)司母戊大方鼎重832.84千克,
高133厘米、
口长110厘米、
口宽79厘米,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C、青铜器的代表:图1-15A、甲骨文形成背景:甲骨文B、甲骨文的概念C、甲骨文的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象形文字)。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时代,需要占卜。见书本P11你能猜出这些甲骨文是些什么字吗?日 月 目 山 明 世界上古老的文字还有?诞生的时间?文献见证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这说明了什么? 军队和武器均已出现,军事战争频繁。
刑法的严酷性和非人性化色彩。天 子诸 侯卿大夫士平 民奴 隶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分封制分封制天子 诸侯 (国家最高统治者)土地和人民朝贡和征战封邦建国 结合下面资料思考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由其与统治阶层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的。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目的:
受封对象:
受封诸侯的权利:
受封诸侯的义务:
分封制的作用:(2)西周的分封制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从周王处获得土地和民众。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周王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天子用鼎诸侯用鼎士大夫用鼎 据史料载: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州。周王可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彼此不可逾越。目的:
内容:3、古代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要求 贵族在衣、食、住、 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 己的身份,贵贱长幼 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周王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