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课件(共2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2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你知道这些校训出自哪里吗?
情景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大学之道
《礼记》
学习目标
1. 了解本课相关的文化常识。
2. 准确理解文本的意义。
3. 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
1分钟
了解文学常识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自学指导与检测一(5分钟)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 和“八条目”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参考课本P47页学习提示)
“大学之道”指的是: 、 、 、 的
根本原则。(参考课本注释一)
穷理
正心
修身
治人
“大学”与“小学”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 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阅读课文·知晓文意
合作学习要求:
1.参照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第一段。
2.理解“三纲”的具体含义。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12分钟)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1明2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1:动词,彰明。
明2:形容词,美好的 。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 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 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仅要彰明自己的美德,还要推己及人,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
【新民】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君子固然要修身养性,彰明自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之于广大民众,在亲民爱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层次,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知道
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近: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3、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用一个思维导图来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大学之道
明明德
(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
(亲近爱抚民众)或
(弘扬明德,使民革新)
止于至善
(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三纲






步骤
先后
本末
终始
根本要求
仁者爱人、
教化、革新
最高境界
则近道矣
层层递进
阅读课文·知晓文意
合作学习要求:
1.参照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第二段。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做到八个方面,即“八目”,请概括。(各用一个词概括)
他们之间哪一个是根本?各方面有什么关系?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15分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使……整齐有序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修养
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状语后置)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端正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使……真诚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本:根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1.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方法、
内修
目的、
外治
核心
问题
层层递进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①论证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最后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
②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当堂训练】(5分钟)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
是:“ ,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
是:“ 。”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
是:“ ,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