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1张PPT)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1讲 课时5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2.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层、化石、地质年代考点地球的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010203课时精练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2.类型及特征一、地震波传播速度 速度较快传播介质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质点移动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2.类型及特征一、地震波传播速度 速度较慢传播介质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介质质点移动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二、地球的内部圈层横波、纵波速度突然变大莫霍面 17km地壳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小古登堡面 2900km地幔外核内核地核地壳:地壳是 以下、 以上的 外壳。地球表面莫霍面固体地壳内部结构图5-10km39-41km【读图探究】(1)说出地壳的厚度有什么规律?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较薄。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km,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km,全球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2)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氧、硅、铝、铁、钙、钠、钾、镁上层:下层:(3)地壳可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只存在于 上。存在于 和 底部。大陆大陆大洋硅铝层,不连续,硅镁层,连续,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各圈层特征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硅铝层:不连续硅镁层:连续地壳固态外壳 厚度: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陆壳平均39~41km,洋壳平均5~10km,全球平均17km元素组成:氧硅铝铁钙钠钾镁莫霍面: 平均深度17km软流层:厚度:80~400km古登堡面外核:液态或熔融态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固态,温度高,压力、密度很大地幔: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固态地核:铁镍核心2900km6371km深度=地壳厚度=上地幔下地幔岩浆的发源地之一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不断转化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水圈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虽然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但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海南地理)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1~2题。1.该钻井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2.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真题研析命题方向明确关键信息点拨答案 1.______ 2.______AD?油气等化石燃料多储存在 中。?地壳厚薄不一,其中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钻井深8 588米”,说明该钻井未穿透 ,也未达莫霍面,更未穿透岩石圈,也不会即将穿透地幔。沉积岩地壳命题方向明确第1题,地球的内部结构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钻井深8 588米”,可见未穿透地壳,也未达莫霍面,故A正确,B错误。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钻井既然未穿透地壳,当然更不会穿透岩石圈,也不会即将穿透地幔,故C、D错误。第2题,油气资源多储藏在沉积岩中,油气钻井深达8 500多米,说明当地拥有深厚的沉积岩,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命题方向明确1234考向1 通过“地球内部圈层”考查“综合思维”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1~3题。1.青藏高原深层的甲处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A.地壳 B.地幔C.莫霍面 D.古登堡面考向预测√5命题方向明确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处位于岩石圈的底部,而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由此可知,A错误、B正确。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C错误。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D错误。12345命题方向明确1234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1~3题。2.地质探测发现图中乙处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因为乙处A.温度高 B.压强大C.地层稳定 D.地层活跃由图中信息可知,乙处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由于板块之间受到挤压,压强大,B正确。√5命题方向明确1234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1~3题。3.外力作用造成珠穆朗玛峰海拔A.下降加快 B.下降减慢C.上升加快 D.上升减慢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珠穆朗玛峰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使其高度不断上升,而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作用将高山削低,会使珠穆朗玛峰海拔上升减慢,故选D。√5命题方向明确1234考向2 通过“外部圈层”考查“综合思维”如图为“地球表层各圈层关联图”。读图完成4~5题。4.下列对图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A.没有生物B.是个无机圈层C.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D.厚度很薄√5命题方向明确1234由图中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可知,①提供水蒸气,为水圈;②提供二氧化碳等气体和降水,为大气圈;③提供有机物,并产生氧等气体,为生物圈;④提供矿物质和无机盐,为岩石圈。图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地球圈层(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C正确。5命题方向明确1234如图为“地球表层各圈层关联图”。读图完成4~5题。5.③圈层的主要特点为A.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B.单独占有空间C.连续但不规则D.由坚硬岩石组成√5命题方向明确12345③圈层是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正确;占据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不单独占有空间,B错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C错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D错误。命题方向明确二地球的演化一、地层和化石1.地层(1)概念: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2)意义: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1)组成: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2)特征: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3)意义: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一、地层和化石2.化石地层和化石(1)地层和化石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2)古生物化石的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②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③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1.地质年代①纵坐标上的时间单位是多少?自下往上各个数代表什么含义?地质年代表中的时间表述单位为宙、代、纪。自下往上的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是百万年。二、地球的演化史② 宙、代、纪在时间跨度上有何差异?③地质年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依据生命演化的阶段,如某种生物的出现、繁盛或灭绝。宙的时间跨度最大,其次是代,纪的时间跨度最小。1.地质年代二、地球的演化史2.地球的演化历程前寒武纪①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②演化特点Ⅰ 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有氧环境。Ⅱ 生物演化:由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Ⅲ 地质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蓝绿藻又称(蓝藻、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大约出现于距今35~33亿年前的太古宙,蓝藻没有叶绿体且只有叶绿素a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并放出氧气。在蓝藻的光合作用之下,地球大气逐渐从无氧环境变成了有氧环境,为高等生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地球的演化历程古生代演化特点:①海陆演化:地壳运动剧烈,后期各大陆汇聚形成联合古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②动物:③植物:④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早期鱼类→中期两栖类→晚期爬行类)陆上出现低等植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古生代末期,物种大灭绝中生代演化特点:①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②动物: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末期,物种大灭绝,绝大多数物种消失,恐龙的消失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2.地球的演化历程2.地球的演化历程新生代演化特点:①海陆演化: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大陆漂移形成现在的海陆格局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②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③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荣④气候: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全球范围内有哪三大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3)新生代的古近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1)地层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岩石成层分布,下面的岩层比上覆的岩层老,如下列岩层形成年代,A最早,D最晚,按时间顺序依次为A—B—C—D。3.地质年代的判断方法但在强烈挤压作用下也可能出现地层倒置,如下图:此时新老岩层的上下位置关系在不同位置不一样。(2)古生物学方法由于生物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种类是由少到多的,而且这种演化和发展是不可逆的。因此可以反向应用,利用岩层中的生物的种类和类型判断相对年代,若图中A岩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B岩层中含有恐龙化石,根据化石中的生物种类可推知,A岩层较老,B岩层较新。(3)构造地质学方法某些呈块状的岩浆岩或变质岩不成层,也不含化石,但是,这些块状岩石常常与层状岩石产生切穿关系,被切穿的岩石老、切入的岩石新。例如,下图中侵入岩较新,A、B、C、D岩层较老。1234考向1 通过“地层和化石”考查“地理实践力”(2023·北京东城区月考)2022年3月16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学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具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有甲类恐龙属种,取名“科氏玉溪龙”。据此完成1~2题。1.“科氏玉溪龙”生活的地质年代A.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B.蕨类植物繁生C.裸子植物使陆地披上绿装D.出现灵长类及人类√命题方向明确1234根据材料可知,“科氏玉溪龙”是恐龙,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此时裸子植物迅速发展,使陆地披上绿装,C正确;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是古生代早期,A错误;蕨类植物繁生是古生代中后期,B错误;出现灵长类及人类是新生代,D错误。命题方向明确1234(2023·北京东城区月考)2022年3月16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学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具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有甲类恐龙属种,取名“科氏玉溪龙”。据此完成1~2题。2.下列岩石中,最不可能发现“科氏玉溪龙”化石的是A.页岩B.砂岩C.石灰岩D.大理岩√命题方向明确123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氏玉溪龙”化石应该存在于沉积岩中;页岩、砂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岩,没有化石。故选D。命题方向明确1234考向2 通过“地球演化过程”考查“综合思维”青藏高原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尼玛盆地化石点沉积岩层的颜色与当时气候有着直接关系,黄绿色岩层代表了干燥冷凉还原的气候环境,紫红色岩层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深灰色岩层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据此完成3~4题。3.深灰色、黄绿色、紫红色三种颜色的岩层从上往下堆积,反映了当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变化是A.温暖湿润—干旱炎热—干燥冷凉 B.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干燥冷凉C.干燥冷凉—干旱炎热—温暖湿润 D.干旱炎热—干燥冷凉—温暖湿润√命题方向明确1234据材料“黄绿色岩层代表了干燥冷凉还原的气候环境,紫红色岩层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深灰色岩层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结合题干“深灰色、黄绿色、紫红色三种颜色的岩层从上往下堆积”,根据所学知识,岩层沉积自下而上表示由老到新,可推断当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干旱炎热—干燥冷凉—温暖湿润,故选D。命题方向明确1234青藏高原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尼玛盆地化石点沉积岩层的颜色与当时气候有着直接关系,黄绿色岩层代表了干燥冷凉还原的气候环境,紫红色岩层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深灰色岩层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据此完成3~4题。4.考古学家在对青藏高原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于三叠纪时期(距今2.5亿年~2亿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和珠峰中华旋齿鲨化石,下列对该地质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A.该地质时期属晚古生代,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B.该时期脊椎动物迅速发展,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C.由于板块运动剧烈,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D.爬行动物时代,后期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繁生√命题方向明确1234据材料“存在于三叠纪时期(距今2.5亿年~2亿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和珠峰中华旋齿鲨化石”可知,该地质时期为中生代,A错误。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生,由于板块运动剧烈,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爬行动物盛行,后期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C正确,D错误。脊椎动物迅速发展出现在古生代后期,B错误。命题方向明确2021年8月,我国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地质年代简表”。读图完成1~2题。1.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A.第四纪 B.白垩纪C.石炭纪 D.寒武纪√12345678910111213结合材料“2.9亿年前”和地质年代简表可知,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石炭纪,C正确。123456789101112132021年8月,我国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地质年代简表”。读图完成1~2题。2.研究化石,可以①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12345678910111213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2023·北京东城区模拟)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右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后期的蕨类植物。据此完成3~4题。3.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A.雪山 B.湖泊C.深海 D.沙漠12345678910111213√1234567根据材料可知,轮叶是古生代后期的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喜欢湿润、阴凉、温暖的生长环境。它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耐旱性极差,多生长在森林下层阴暗而潮湿的环境中。因此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湖泊,B正确。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2023·北京东城区模拟)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右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后期的蕨类植物。据此完成3~4题。4.晚古生代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A.鸟类化石 B.野生水稻C.恐龙化石 D.煤炭资源√12345678910111213鸟类属于陆生的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中生代,A错误。野生水稻属于被子植物,主要出现在新生代,B错误。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古生代后期是历史上重要的造煤时期,D正确。读“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5~6题。5.下列有关地球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①是重要的成煤时期B.③地层中有海生藻类植物化石C.④末期恐龙灭绝D.⑤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12345678910111213√1234567为冥古宙,重要的成煤时期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A错误;③为元古宙,海生藻类繁盛,B正确;④为古生代,恐龙灭绝主要在中生代末期,C错误;⑤为中生代,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在新生代,D错误。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⑤时期为中生代,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如恐龙,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小型哺乳动物出现,②④⑤符合题意;鱼类出现在古生代,①错;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③错。故选A。读“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5~6题。6.⑤时期出现的生物有①鱼类 ②恐龙 ③蕨类植物 ④哺乳动物 ⑤裸子植物A.②④⑤ B.①②⑤C.①④⑤ D.②③⑤√(2023·安徽合肥期中)如图为“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D+E为地壳 B.F+G为岩石圈C.F+G为地核 D.E+F为地幔12345678910111213图中A是大气圈,B是生物圈,C是水圈,D是地壳,E是上地幔顶部,F是软流层以下的地幔,G是地核。软流层以上的D(地壳)+E是岩石圈;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E+F是地幔。故选D。√12345678910111213(2023·安徽合肥期中)如图为“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8.下列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位于软流层以上 ③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12345678910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岩石圈,①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②正确;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③正确;地壳在海洋中并不是缺失的,地壳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其中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薄,甚至缺失,④错误。故选B。11121312345678910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下面图1为“震中位置(图1中甲)示意图”,图2是“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A.地壳 B.地幔C.内核 D.外核111213√根据题意,地震发生在千岛群岛,该地主要以海洋为主,且震源深度为30千米,而海洋地壳厚度通常为5~10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幔,B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下面图1为“震中位置(图1中甲)示意图”,图2是“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10.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12345678910111213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应该是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因为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最先传播到地面,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无法通过液体传播,所以轮船无水平晃动,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下面图1为“震中位置(图1中甲)示意图”,图2是“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11.形成船上这种震动特点的原因是A.横波可以通过液体传播,纵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B.横波可以通过气体传播,纵波不能通过气体传播C.纵波可以通过固体传播,横波不能通过固体传播D.纵波可以通过液体传播,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12345678910111213地震波的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但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无法通过液体和气体传播,D项正确。12345678910枫树湾距离丹东120多千米,森林覆盖率达9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秋季,其独特的枫叶景观,灿烂似锦,形成亮丽的风景线。据此完成12~13题。12.枫树湾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得益于A.岩石圈 B.大气圈C.水圈 D.生物圈111213枫树湾森林覆盖率达97%,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故枫树湾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得益于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属于生物圈,故选D。√12345678910111213枫树湾距离丹东120多千米,森林覆盖率达9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秋季,其独特的枫叶景观,灿烂似锦,形成亮丽的风景线。据此完成12~13题。13.该景观说明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B.地球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渗透C.地球各圈层独立发展变化,不受人类活动影响D.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12345678910111213该景观的形成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A正确,C错误。地球上的圈层主要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其他圈层是有各自规则的,B错误。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D错误。课时5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考点1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2.类型及特征分类 特点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点纵波(P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横波(S波) 较慢 固体3.意义: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2.两个界面:在上图中恰当的位置用虚线绘出莫霍面、古登堡面并标注名称。答案3.各圈层特征名称 界面 特征C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D地幔 上地幔 ①呈固态,主要由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E地核 外核 ①极高温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内核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2.B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3.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一般只出现在大陆地壳下层 硅镁层 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海南地理)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1~2题。1.该钻井( )A.未穿透地壳B.深达莫霍面C.已穿透岩石圈D.即将穿透地幔2.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A.侵入岩 B.喷出岩C.变质岩 D.沉积岩[关键信息点拨]?油气等化石燃料多储存在沉积岩中。 ?地壳厚薄不一,其中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 壳会更厚。 “钻井深8 588米”,说明该钻井未穿透地壳,也未达莫霍面,更未穿透岩石圈,也不会即将穿透地幔。答案 1.A 2.D解析 第1题,地球的内部结构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钻井深8 588米”,可见未穿透地壳,也未达莫霍面,故A正确,B错误。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钻井既然未穿透地壳,当然更不会穿透岩石圈,也不会即将穿透地幔,故C、D错误。第2题,油气资源多储藏在沉积岩中,油气钻井深达8 500多米,说明当地拥有深厚的沉积岩,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考向1 通过“地球内部圈层”考查“综合思维”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据此完成1~3题。1.青藏高原深层的甲处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 )A.地壳 B.地幔C.莫霍面 D.古登堡面2.地质探测发现图中乙处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因为乙处( )A.温度高 B.压强大C.地层稳定 D.地层活跃3.外力作用造成珠穆朗玛峰海拔( )A.下降加快 B.下降减慢C.上升加快 D.上升减慢答案 1.B 2.B 3.D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处位于岩石圈的底部,而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由此可知,A错误、B正确。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C错误。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D错误。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乙处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由于板块之间受到挤压,压强大,B正确。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珠穆朗玛峰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使其高度不断上升,而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作用将高山削低,会使珠穆朗玛峰海拔上升减慢,故选D。考向2 通过“外部圈层”考查“综合思维”下图为“地球表层各圈层关联图”。读图完成4~5题。4.下列对图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生物B.是个无机圈层C.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D.厚度很薄5.③圈层的主要特点为( )A.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B.单独占有空间C.连续但不规则D.由坚硬岩石组成答案 4.C 5.A解析 第4题,由图中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可知,①提供水蒸气,为水圈;②提供二氧化碳等气体和降水,为大气圈;③提供有机物,并产生氧等气体,为生物圈;④提供矿物质和无机盐,为岩石圈。图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地球圈层(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C正确。第5题,③圈层是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正确;占据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不单独占有空间,B错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C错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D错误。考点2 地球的演化一、地层和化石1.地层(1)概念: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2)意义: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2.化石(1)组成: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2)特征: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3)意义: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特别提醒 地层和化石(1)地层和化石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2)古生物化石的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②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③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二、地球的演化史1.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2.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阶段 演化状况 意义冥古宙 初生地球阶段 经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太古宙 为一片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岩浆活动剧烈,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生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元古宙 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海水中生命活动明显增强,出现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标志地球进入生命大发展阶段(2)显生宙:指寒武纪以来的时期。阶段 海陆变迁 生物进化 成矿情况古生代 地壳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出现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中后期,陆地上出现大片植物,特别是蕨类植物繁生。末期,发生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 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中生代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出现始祖鸟;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末期,恐龙灭绝 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新生代 发生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和海陆分布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人类地质年代的判断方法(1)地层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岩石成层分布,下面的岩层比上覆的岩层老,如下列岩层形成年代,A最早,D最晚,按时间顺序依次为A—B—C—D。但在强烈挤压作用下也可能出现地层倒置,如下图:此时新老岩层的上下位置关系在不同位置不一样。(2)古生物学方法由于生物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种类是由少到多的,而且这种演化和发展是不可逆的。因此可以反向应用,利用岩层中的生物的种类和类型判断相对年代,若上图中A岩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B岩层中含有恐龙化石,根据化石中的生物种类可推知,A岩层较老,B岩层较新。(3)构造地质学方法某些呈块状的岩浆岩或变质岩不成层,也不含化石,但是,这些块状岩石常常与层状岩石产生切穿关系,被切穿的岩石老、切入的岩石新。例如,下图中侵入岩较新,A、B、C、D岩层较老。考向1 通过“地层和化石”考查“地理实践力”(2023·北京东城区月考)2022年3月16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学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具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有甲类恐龙属种,取名“科氏玉溪龙”。据此完成1~2题。1.“科氏玉溪龙”生活的地质年代( )A.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B.蕨类植物繁生C.裸子植物使陆地披上绿装D.出现灵长类及人类2.下列岩石中,最不可能发现“科氏玉溪龙”化石的是( )A.页岩 B.砂岩C.石灰岩 D.大理岩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科氏玉溪龙”是恐龙,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此时裸子植物迅速发展,使陆地披上绿装,C正确;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是古生代早期,A错误;蕨类植物繁生是古生代中后期,B错误;出现灵长类及人类是新生代,D错误。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氏玉溪龙”化石应该存在于沉积岩中;页岩、砂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岩,没有化石。故选D。考向2 通过“地球演化过程”考查“综合思维”青藏高原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尼玛盆地化石点沉积岩层的颜色与当时气候有着直接关系,黄绿色岩层代表了干燥冷凉还原的气候环境,紫红色岩层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深灰色岩层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据此完成3~4题。3.深灰色、黄绿色、紫红色三种颜色的岩层从上往下堆积,反映了当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变化是( )A.温暖湿润—干旱炎热—干燥冷凉B.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干燥冷凉C.干燥冷凉—干旱炎热—温暖湿润D.干旱炎热—干燥冷凉—温暖湿润4.考古学家在对青藏高原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于三叠纪时期(距今2.5亿年~2亿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和珠峰中华旋齿鲨化石,下列对该地质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地质时期属晚古生代,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B.该时期脊椎动物迅速发展,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C.由于板块运动剧烈,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D.爬行动物时代,后期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繁生答案 3.D 4.C解析 第3题,据材料“黄绿色岩层代表了干燥冷凉还原的气候环境,紫红色岩层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深灰色岩层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结合题干“深灰色、黄绿色、紫红色三种颜色的岩层从上往下堆积”,根据所学知识,岩层沉积自下而上表示由老到新,可推断当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干旱炎热—干燥冷凉—温暖湿润,故选D。第4题,据材料“存在于三叠纪时期(距今2.5亿年~2亿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和珠峰中华旋齿鲨化石”可知,该地质时期为中生代,A错误。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生,由于板块运动剧烈,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爬行动物盛行,后期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C正确,D错误。脊椎动物迅速发展出现在古生代后期,B错误。课时精练2021年8月,我国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地质年代简表”。读图完成1~2题。1.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A.第四纪 B.白垩纪C.石炭纪 D.寒武纪2.研究化石,可以( )①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2.9亿年前”和地质年代简表可知,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石炭纪,C正确。第2题,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2023·北京东城区模拟)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下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后期的蕨类植物。据此完成3~4题。3.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A.雪山 B.湖泊C.深海 D.沙漠4.晚古生代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 )A.鸟类化石 B.野生水稻C.恐龙化石 D.煤炭资源答案 3.B 4.D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轮叶是古生代后期的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喜欢湿润、阴凉、温暖的生长环境。它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耐旱性极差,多生长在森林下层阴暗而潮湿的环境中。因此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湖泊,B正确。第4题,鸟类属于陆生的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中生代,A错误。野生水稻属于被子植物,主要出现在新生代,B错误。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古生代后期是历史上重要的造煤时期,D正确。读“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5~6题。5.下列有关地球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①是重要的成煤时期B.③地层中有海生藻类植物化石C.④末期恐龙灭绝D.⑤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6.⑤时期出现的生物有( )①鱼类 ②恐龙 ③蕨类植物 ④哺乳动物 ⑤裸子植物A.②④⑤ B.①②⑤C.①④⑤ D.②③⑤答案 5.B 6.A解析 第5题,①为冥古宙,重要的成煤时期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A错误;③为元古宙,海生藻类繁盛,B正确;④为古生代,恐龙灭绝主要在中生代末期,C错误;⑤为中生代,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在新生代,D错误。第6题,⑤时期为中生代,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如恐龙,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小型哺乳动物出现,②④⑤符合题意;鱼类出现在古生代,①错;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③错。故选A。(2023·安徽合肥期中)下图为“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D+E为地壳 B.F+G为岩石圈C.F+G为地核 D.E+F为地幔8.下列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位于软流层以上 ③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 7.D 8.B解析 第7题,图中A是大气圈,B是生物圈,C是水圈,D是地壳,E是上地幔顶部,F是软流层以下的地幔,G是地核。软流层以上的D(地壳)+E是岩石圈;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E+F是地幔。故选D。第8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岩石圈,①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②正确;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③正确;地壳在海洋中并不是缺失的,地壳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其中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薄,甚至缺失,④错误。故选B。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下面图1为“震中位置(图1中甲)示意图”,图2是“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 B.地幔C.内核 D.外核10.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11.形成船上这种震动特点的原因是( )A.横波可以通过液体传播,纵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B.横波可以通过气体传播,纵波不能通过气体传播C.纵波可以通过固体传播,横波不能通过固体传播D.纵波可以通过液体传播,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答案 9.B 10.D 11.D解析 第9题,根据题意,地震发生在千岛群岛,该地主要以海洋为主,且震源深度为30千米,而海洋地壳厚度通常为5~10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幔,B项正确。 第10题,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应该是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因为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最先传播到地面,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无法通过液体传播,所以轮船无水平晃动,D项正确。 第11题,地震波的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但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无法通过液体和气体传播,D项正确。枫树湾距离丹东120多千米,森林覆盖率达9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秋季,其独特的枫叶景观,灿烂似锦,形成亮丽的风景线。据此完成12~13题。12.枫树湾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得益于( )A.岩石圈 B.大气圈C.水圈 D.生物圈13.该景观说明(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B.地球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渗透C.地球各圈层独立发展变化,不受人类活动影响D.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答案 12.D 13.A解析 第12题,枫树湾森林覆盖率达97%,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故枫树湾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得益于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属于生物圈,故选D。第13题,该景观的形成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A正确,C错误。地球上的圈层主要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其他圈层是有各自规则的,B错误。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教材湘教版)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第1讲 课时5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 课件(71张).pptx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教材湘教版)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第1讲 课时5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 学案(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