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教材湘教版)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第3讲 课时9 公转特征及黄赤交角(课件44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教材湘教版)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第3讲 课时9 公转特征及黄赤交角(课件44张+学案)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3讲 课时9
公转特征及黄赤交角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基本概念] 
地球公转、恒星年、回归年、黄赤交角、回归运动
[基本原理]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一、地球公转
1. 概念
地球绕太阳运行,叫作地球的公转;
2. 轨道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 方向
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也是自西向东。
一、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迹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的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地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的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冬至
12月22日
夏至
6月22日
1月初-近日点
7月初-远日点
一、地球公转
4. 速度
S2
S1
开普勒第二定律与地球公转速度
地球
地球
1月初-近日点
7月初-远日点
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称等面积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公转速度:最慢
公转速度:最快
4. 速度
如果以其他恒星作为参照物,1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称为恒星年,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冬至
12月22日
夏至
6月22日
春分 3月21日
秋分 9月23日
一、地球公转
5. 周期
如果以太阳作为参照物
1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回归年
冬至
12月22日
夏至
6月22日
春分 3月21日
秋分 9月23日
一、地球公转
5. 周期
6.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1)日地距离法
如下图,A点日地距离较近,时间为1月初,应为冬至日稍后,B点日地距离较远,时间为7月初,应为夏至日稍后,再结合地球的公转方向判断C为春分日稍后,D为秋分日稍后。
(2)地轴倾向法(连线法)
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
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
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点)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在南半球(D点)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垂线法(晨昏线法)
①过地心(图中圆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该线为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且其所在平面通过地心)。
②观察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状况,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反之为北半球冬至日。
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与冬半年的天数存在差异?
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所用天数较多,为186天;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所用天数较少,为179天。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1.黄赤交角示意图
北极星 Polaris
地球公转轨道面
(黄道平面)
赤道平面
北极
南极
地轴
66°34′
23.5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黄赤交角的特点:“一轴、两面、三角度”
特点 含义
一轴 两面 三角度
一轴
地轴
黄道平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垂直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
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
为90°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
如果地球没有倾斜角
0
0
当地球有了倾斜角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N
N
N
N
夏至
春分
秋分
冬至
地球的公转
3.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次年春分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对称分布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对称
4.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全国文综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据此完成1~2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真题研析
命题方向
明确
(全国文综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据此完成1~2题。
2.当天可能是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命题方向
明确
关键信息点拨
答案 1.______ 2.______
B
D
?南北半球日期一致,但季节 。
?即将进入夏季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太阳直射点离甲越来越近。
?冬季临近意味着气温越来越低,太阳直射点离乙越来越远。
?入秋失败,可知是夏末,所在地气温逐渐降低。
?黑夜漫长应是当地 半年,昼短夜长;向北望去可看到极光,可知丁位于
半球 纬度地区。
相反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根据丁的描述可知,向北望去有极光,说明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并且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甲逐渐由春到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乙地将由秋入冬说明乙地位于北半球,且较丁纬度低。丙地入秋失败,说明处于由夏到秋的阶段,应位于北半球,且纬度较乙纬度低,所以甲位置最靠南,由此可确定答案为B。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应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选D。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1 通过“地球的公转特征”考查“综合思维”
下图示意某地天文爱好者在一天中连续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拍摄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且M位于正南。读图,回答1~2题。
1.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A.23.5°S以南 B.23.5°S以北 C.23.5°N以南 D.23.5°N以北
考向预测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拍摄日期为北半球6月22日,该日太阳直射北纬23.5°,若拍摄地点在北纬23.5°以北的地区,拍摄到的该日太阳最高处M位于正南方,若拍摄地点在北纬23.5°以南,拍摄到的该日太阳最高处M位于正北方。题干中信息“且M位于正南”,所以正确选项为D。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下图示意某地天文爱好者在一天中连续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拍摄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且M位于正南。读图,回答1~2题。
2.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A.M点 B.N点 C.近日点 D.远日点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该日为6月22日。地球的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时间为1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时,时间为7月初,因此,在地球公转轨道上,M点的时间最接近6月22日。A对。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2 通过“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考查“区域认知”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④点后的一周内,经常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A.皖北平原大部分正适合播种小麦
B.南极圈内开始出现极昼现象
C.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逐渐推迟
D.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④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其后一周内即为12月23日至12月29日之间。皖北平原大部分适合播种小麦的时间是9~10月份左右,A错误。
南极圈内开始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之后,B错误。
冬至日后一周内,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京日出时间逐渐提前,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逐渐提前,C错误。
地球公转速度1月初最快,12月23日至12月29日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D正确。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4.9月15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①之间

太阳直射点位于②(北回归线)时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③(赤道)时为
9月23日前后,故9月15日太阳直射点大约在②③之间,B正确。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一位航天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比地球更大的太阳转了60圈了,还准备再转二三十圈呢!”读图,完成1~2题。
1.航天员爸爸的年龄是
A.30岁 B.45岁
C.60岁 D.90岁
由题干“我已经绕比地球更大的太阳转了60圈了”可知,航天员爸爸随地球绕太阳公转了60圈,根据地球每公转一周为一年分析,航天员爸爸的年龄是60岁。故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一位航天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比地球更大的太阳转了60圈了,还准备再转二三十圈呢!”读图,完成1~2题。
2.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的时段是图中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由图可知,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④为春分,依此类推①、②、③分别为夏至、秋分、冬至。因公转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所以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的时段是图中的②→③,故B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读“地球公转速度随月份变化图”及“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3~4题。
3.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左图中N点时,地球
位于右图中公转轨道的
A.甲点附近 B.乙点附近
C.丙点附近 D.丁点附近
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左图中N点时,即为公转速度最慢的时候,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根据右图中四地的位置,可知在丙点附近。所以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读“地球公转速度随月份变化图”及“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3~4题。
4.结合右图,当地球运行至甲点时
A.北京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B.太阳黑子数达一年中最大值
C.地球自转角速度加快
D.地球公转速度较其他三地快
综合右图,当地球运行至甲点时,位于近日点附近,为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快,即地球公转速度较其他三地快;北京正值寒冷干燥的冬季;太阳黑子数的多少没有季节变化规律;地球自转角速度不随季节发生变化。所以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23·重庆市期中)右图中③为黄道面,④为赤道面。读图,完成5~6题。
5.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为
A.23° B.46°
C.67° D.90°
因③为黄道面,④为赤道面,则图中①为黄赤交角,②为①的余角。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为67°,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23·重庆市期中)下图中③为黄道面,④为赤道面。读图,完成5~6题。
6.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5°,若黄赤交角增大到24.5°,则
A.热带范围增大1°
B.北温带范围增大1°
C.北寒带范围增大1°
D.南寒带范围减小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黄赤交角决定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若黄赤交角增加,则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即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范围和极圈以内的寒带范围增大,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温带范围缩小。目前黄赤交角为23.5°,若黄赤交角
增大到24.5°,即黄赤交角增大1°,则热带范围增大2°,北温带范围缩小2°,北寒带范围增大1°,南寒带范围增大1°,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22年6月3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如图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A、B、C、D为二分二至日。据此完成7~9题。
7.2022年“端午节”这一天地球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据图可知,A为夏至日,C为冬至日,B为秋分日,D为春分日。2022年6月3日是端午节,与夏至日最接近,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22年6月3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如图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A、B、C、D为二分二至日。据此完成7~9题。
8.当地球从图中C位置运行到D位置,地球的公转速度是
A.先变慢后变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逐渐变快 D.逐渐变慢
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当地球从图中C位置运行到D位置,即从12月22日前后至次年3月
21日前后,中间要经过1月初,因此公转速度是先变快后变慢,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22年6月3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如图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A、B、C、D为二分二至日。据此完成7~9题。
9.“端午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位于北半球,正向北移动
B.位于北半球,正向南移动
C.位于南半球,正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正向南移动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二十四节气示
意图”,完成10~11题。
10.我国国庆节(10月1日)期间,最接近的节气是
A.立秋 B.白露
C.寒露 D.小雪

立秋、白露、寒露、小雪分别是8月8日前后、9月6日前后、10月7日前后、11月22日前后,最接近国庆节的节气是寒露,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二十四
节气示意图”,完成10~11题。
11.下列时间段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且向北移动的是
A.春分→清明 B.小暑→大暑
C.霜降→立冬 D.小寒→大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春分→清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且向北移动,A错误;
小暑→大暑,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B错误;
霜降→立冬,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C错误;小寒→大寒,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D正确。第3讲 地球的公转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体系架构]
[基本概念] 地球公转、恒星年、回归年、黄赤交角、回归运动;昼长、夜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基本原理]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课时9 公转特征及黄赤交角
一、地球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运行。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方向:自西向东。
4.速度
位置 时间 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线速度最快,角速度最快
B点 远日点 7月初 线速度最慢,角速度最慢
5.周期: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
思考 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与冬半年的天数存在差异?
答案  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所用天数较多,为186天;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所用天数较少,为179天。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概念
(1)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
(2)赤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3)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约23.5°。
特别提醒 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移动规律
①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5°,最南到达南纬23.5°。
②春分日至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③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2)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一个回归年。
1.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1)日地距离法
如下图,A点日地距离较近,时间为1月初,应为冬至日稍后,B点日地距离较远,时间为7月初,应为夏至日稍后,再结合地球的公转方向判断C为春分日稍后,D为秋分日稍后。
(2)地轴倾向法(连线法)
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
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
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点)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在南半球(D点)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垂线法(晨昏线法)
①过地心(图中圆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该线为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且其所在平面通过地心)。
②观察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状况,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反之为北半球冬至日。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全国文综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据此完成1~2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2.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关键信息点拨]
?南北半球日期一致,但季节相反。 ?即将进入夏季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太阳直射点离甲越来越近。 ?冬季临近意味着气温越来越低,太阳直射点离乙越来越远。 ?入秋失败,可知是夏末,所在地气温逐渐降低。 ?黑夜漫长应是当地冬半年,昼短夜长;向北望去可看到极光,可知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根据丁的描述可知,向北望去有极光,说明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并且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甲逐渐由春到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乙地将由秋入冬说明乙地位于北半球,且较丁纬度低。丙地入秋失败,说明处于由夏到秋的阶段,应位于北半球,且纬度较乙纬度低,所以甲位置最靠南,由此可确定答案为B。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应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选D。
考向1 通过“地球的公转特征”考查“综合思维”
下图示意某地天文爱好者在一天中连续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拍摄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且M位于正南。读图,回答1~2题。
1.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
A.23.5°S以南 B.23.5°S以北
C.23.5°N以南 D.23.5°N以北
2.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M点 B.N点
C.近日点 D.远日点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拍摄日期为北半球6月22日,该日太阳直射北纬23.5°,若拍摄地点在北纬23.5°以北的地区,拍摄到的该日太阳最高处M位于正南方,若拍摄地点在北纬23.5°以南,拍摄到的该日太阳最高处M位于正北方。题干中信息“且M位于正南”,所以正确选项为D。第2题,该日为6月22日。地球的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时间为1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时,时间为7月初,因此,在地球公转轨道上,M点的时间最接近6月22日。A对。
考向2 通过“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考查“区域认知”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④点后的一周内,经常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A.皖北平原大部分正适合播种小麦
B.南极圈内开始出现极昼现象
C.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逐渐推迟
D.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4.9月15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①之间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④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其后一周内即为12月23日至12月29日之间。皖北平原大部分适合播种小麦的时间是9~10月份左右,A错误。南极圈内开始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之后,B错误。冬至日后一周内,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京日出时间逐渐提前,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逐渐提前,C错误。地球公转速度1月初最快,12月23日至12月29日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D正确。第4题,太阳直射点位于②(北回归线)时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③(赤道)时为9月23日前后,故9月15日太阳直射点大约在②③之间,B正确。
课时精练
一位航天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比地球更大的太阳转了60圈了,还准备再转二三十圈呢!”读图,完成1~2题。
1.航天员爸爸的年龄是(  )
A.30岁 B.45岁
C.60岁 D.90岁
2.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的时段是图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题干“我已经绕比地球更大的太阳转了60圈了”可知,航天员爸爸随地球绕太阳公转了60圈,根据地球每公转一周为一年分析,航天员爸爸的年龄是60岁。故C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④为春分,依此类推①、②、③分别为夏至、秋分、冬至。因公转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所以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的时段是图中的②→③,故B项正确。
读“地球公转速度随月份变化图”及“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3~4题。
3.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左图中N点时,地球位于右图中公转轨道的(  )
A.甲点附近 B.乙点附近
C.丙点附近 D.丁点附近
4.结合右图,当地球运行至甲点时(  )
A.北京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B.太阳黑子数达一年中最大值
C.地球自转角速度加快
D.地球公转速度较其他三地快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左图中N点时,即为公转速度最慢的时候,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根据右图中四地的位置,可知在丙点附近。所以选C。第4题,综合右图,当地球运行至甲点时,位于近日点附近,为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快,即地球公转速度较其他三地快;北京正值寒冷干燥的冬季;太阳黑子数的多少没有季节变化规律;地球自转角速度不随季节发生变化。所以选D。
(2023·重庆市期中)下图中③为黄道面,④为赤道面。读图,完成5~6题。
5.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为(  )
A.23° B.46°
C.67° D.90°
6.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5°,若黄赤交角增大到24.5°,则(  )
A.热带范围增大1° B.北温带范围增大1°
C.北寒带范围增大1° D.南寒带范围减小3°
答案 5.C 6.C
解析 第5题,因③为黄道面,④为赤道面,则图中①为黄赤交角,②为①的余角。若黄赤交角大小为23°,则②的度数为67°,故选C。第6题,黄赤交角决定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若黄赤交角增加,则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即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范围和极圈以内的寒带范围增大,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温带范围缩小。目前黄赤交角为23.5°,若黄赤交角增大到24.5°,即黄赤交角增大1°,则热带范围增大2°,北温带范围缩小2°,北寒带范围增大1°,南寒带范围增大1°,故选C。
2022年6月3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如图是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A、B、C、D为二分二至日。据此完成7~9题。
7.2022年“端午节”这一天地球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8.当地球从图中C位置运行到D位置,地球的公转速度是(  )
A.先变慢后变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逐渐变快 D.逐渐变慢
9.“端午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
A.位于北半球,正向北移动
B.位于北半球,正向南移动
C.位于南半球,正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正向南移动
答案 7.A 8.B 9.A
解析 第7题,据图可知,A为夏至日,C为冬至日,B为秋分日,D为春分日。2022年6月3日是端午节,与夏至日最接近,A正确。第8题,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当地球从图中C位置运行到D位置,即从12月22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中间要经过1月初,因此公转速度是先变快后变慢,B正确。第9题,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A正确。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我国国庆节(10月1日)期间,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立秋 B.白露
C.寒露 D.小雪
11.下列时间段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
A.春分→清明 B.小暑→大暑
C.霜降→立冬 D.小寒→大寒
答案 10.C 11.D
解析 第10题,立秋、白露、寒露、小雪分别是8月8日前后、9月6日前后、10月7日前后、11月22日前后,最接近国庆节的节气是寒露,故选C。第11题,春分→清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且向北移动,A错误;小暑→大暑,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B错误;霜降→立冬,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C错误;小寒→大寒,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