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教材湘教版)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六章 第1讲 课时35 土壤的形成(课件68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教材湘教版)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六章 第1讲 课时35 土壤的形成(课件68张+学案)

资源简介

(共68张PPT)
土壤的形成
第一部分 第六章 第1讲 课时35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基本概念] 
土壤、成土母质,有机质、土壤剖面
[基本原理]
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自然因素;影响土壤水分多少的自然因素
一、土壤概述及成土因素
1.土壤
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时间因素
人类活动
2.成土因素
… …
… …
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01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粗,含沙粒较多。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含粉粒较多。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含黏粒较多。
砂土
壤土
黏土
… …
… …
气候因素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
02
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但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黏粒比重高,土壤贫瘠,偏酸性。如热带雨林。
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湿热
干冷
冷湿
干热
温度高 +
降水多
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温度、微生物数量和种类。
… …
… …
生物因素
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可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03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可以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仅从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
木本植物: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草本植物:草甸植物>草甸草原植物>草原植物>荒漠草原植物>荒漠植物
木本植物以枯枝落叶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土体上部。
… …
… …
地形因素
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04
高度、坡度、坡向
水热条件不同
土壤发育不同
… …
… …
时间因素
05
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了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 …
… …
人为因素
06
积极的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
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 …
… …
人为因素
06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对土壤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1)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2)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3)干旱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4)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二、土壤剖面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土壤的剖面
自然土壤剖面结构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土壤的剖面
耕作土壤剖面结构
常 见 土 壤
①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我国主要的森林土壤类型及特点如下:
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红壤
棕壤
常 见 土 壤
②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我国主要的草原土壤类型及特点如下:
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黑钙土
黑土
土壤的组成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P、Ca、Mg 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有机质 (腐殖质) ①多集中在表层; 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空气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水分
土壤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
土壤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
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
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
土壤透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 肥力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
①“收”: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矿物质产出(岩石风化、生物分解);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
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土壤酸碱度 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
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
③人类活动: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
土壤温度 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
②“支”:地面辐射、蒸发。
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
土壤形成过程
(2022·山东地理)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题。
真题研析
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
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命题方向
明确
(2022·山东地理)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题。
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
剖面位于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命题方向
明确
关键信息点拨
?该区域位于黑龙江省,纬度高,冬季气温 ,利于土壤腐殖质积累。
?该景观图为一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尺度 ,水平方向上的热量、降水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差异小。
?从图a可看出从山地顶部到溪流沿岸海拔逐渐降低,依次分布着森林-灌木-草甸,溪流处地势最低,土壤中水分最 ,发育水生草本植被;盆地边缘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 ,发育森林。




命题方向
明确
答案 1.______ 2.______
C
C
?图b四幅土壤剖面图进行对比,与①③④相比,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_______层最厚,缺失 层。依据所学知识可推测该地 条件较好,湿生草甸植被茂盛,地下水埋藏浅、水位高,没有足够空间产生淋溶层。
腐殖质
淋溶
水分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图示区域是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尺度较小,海拔差异也不足50 m,热量、降水条件差异较小,A、B错误。
命题方向
明确
该地地形有起伏,导致土壤中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溪流处地势最低,土壤中水分最多,易发育水生草本植被;盆地
边缘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易发育森林,由此产生了明显的植被分异,C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错误。
命题方向
明确
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最厚,缺失淋溶层。丙处接近溪流位置,地下水丰富,
形成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且丙处地下水埋藏浅、水位高,没有足够空间形成淋溶层,故②土壤剖面位于丙处,C正确。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1 通过“土壤的性质”考查“综合思维”
河岸带是介于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键交错带。广西漓江上游河岸带典型地段内,随距河岸距离增加依次分布砾石滩、草地、灌草地和疏林地等4类水文环境,因受河水影响程度的差异,其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差异。
考向预测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下表为“漓江河岸带典型地段内某月4类水文环境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5
水文环境 砾石滩 草地 灌草地 疏林地
土壤含水量(%) 13.52 21.43 24.01 16.86
土壤颗粒组成 砂粒(%) 88.44 81.59 77.70 74.99
粉粒(%) 6.17 10.00 12.16 14.07
黏粒(%) 5.39 8.41 10.14 10.94
土壤有机质(g/kg) 23.72 26.38 26.76 32.68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1.该地土壤颗粒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
A.较粗 河水侵蚀 B.较粗 河水沉积
C.较细 河水侵蚀 D.较细 河水沉积
5

水文环境 砾石滩 草地 灌草地 疏林地
土壤含水量(%) 13.52 21.43 24.01 16.86
土壤颗粒组成 砂粒(%) 88.44 81.59 77.70 74.99
粉粒(%) 6.17 10.00 12.16 14.07
黏粒(%) 5.39 8.41 10.14 10.94
土壤有机质(g/kg) 23.72 26.38 26.76 32.68
命题方向
明确
读表可知,4类不同的水文环境下,土壤颗粒组成中均是砂粒的占比最大,土壤颗粒较粗。该河段位于广西漓江上游,河流流速较快,侵蚀能力较强,细颗粒被侵蚀搬运,所以当地的土壤颗粒较粗,A正确。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2.砾石滩土壤含水量最低的原因可能是
①地势相对较高 ②旱季时取样 ③土壤颗粒大 ④水淹时间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水文环境 砾石滩 草地 灌草地 疏林地
土壤含水量(%) 13.52 21.43 24.01 16.86
土壤颗粒组成 砂粒(%) 88.44 81.59 77.70 74.99
粉粒(%) 6.17 10.00 12.16 14.07
黏粒(%) 5.39 8.41 10.14 10.94
土壤有机质(g/kg) 23.72 26.38 26.76 32.68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砾石滩最靠近河岸,地势相对较低,受水淹时间相对较长,①④错。
距离河岸最近的砾石滩,受河水的影响最大,土壤的含水量应该比较大,而目前的情况是其含水量最低,可能是旱季取样的结果;同时,砾石滩中,砂粒占比达88.44%,土壤颗粒大,说明水分易于渗流,不易保水,所以砾石滩土壤含水量低,②③正确,故选C。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2 通过“土壤的形成因素”考查“区域认知”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
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回答3~5题。
3.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随山地海拔升高而波动增加
B.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
C.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波动增加,A对。
不能体现有机碳含量随植被覆盖度、降水量、土层深度的变化,B、C、D错。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
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回答3~5题。
4.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A.土壤肥力较低
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C.大气温度较低
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高,A错。
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B错。
海拔较低,大气温度较高,C错。
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D对。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
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回答3~5题。
5.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导致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减少,C对。
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A、B错。
高山草甸区作为夏季放牧的牧场,D错。
命题方向
明确
(2023·广东中山市月考)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富锌土壤广泛发育。研究人员分别对区内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a)、深变质岩类风化物母质区(b)、变质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c)、红色碎屑岩类风化物母质区(d)等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富锌含量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对表层土壤锌富集影响最小的风化物母质是
A.酸性岩类
B.深变质岩类
C.变质酸性岩类
D.红色碎屑岩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图中横坐标数据可知,在红色碎屑岩类风化物母质区,其土壤中锌元素含量较低,因此对表层土壤锌富集影响有限,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广东中山市月考)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富锌土壤广泛发育。研究人员分别对区内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a)、深变质岩类风化物母质区(b)、变质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c)、红色碎屑岩类风化物母质区(d)等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富锌含量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2.该区不同风化物母质区土壤锌含量
A.表层数值相近
B.深层高于表层
C.受气候影响显著
D.与成土母质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据图可知,在酸性岩类、深变质岩类、红色碎屑岩类中,随着测量深度的增加,土壤锌含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变质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随着测量深度的增加,土壤锌
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但其土壤母质层仍具有较高锌含量,可见富锌土壤的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影响,D正确,B错误;
观察图示发现,不同风化物母质区表层土壤锌含量最高可超过100 mg/kg,最低只有44 mg/kg左右,差距较大,A错误;
该区域气候差异不大,但土壤锌含量差异较大,因此气候不是影响因素,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广东中山市月考)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富锌土壤广泛发育。研究人员分别对区内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a)、深变质岩类风化物母质区(b)、变质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c)、红色碎屑岩类风化物母质区(d)等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富锌含量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3.该省农业区的土壤类型多为
A.黑土
B.白土
C.青灰色土
D.紫色土

1
2
3
4
5
6
7
8
9
10
安徽省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因此农业区的土壤以水稻土为主,颜色为青灰色,C正确;
黑土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A错误;
白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土壤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常为白色,B错误;
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森林土壤呼吸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自然来源。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树木死亡在林冠层形成的空隙。林窗的产生通常会导致局部区域小气候的改变,进而对土壤呼吸产生重要影响。下图示意海南省尖峰岭山地雨林林窗和林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从1月到4月,热量条件改善,但林内
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
A.光照增强 B.湿度减小
C.森林降温 D.枯落物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光照增强能够提高地温,使土壤呼吸速率加快,A错误;
从1月到4月气温升高,雨季尚未到来,蒸发加剧,湿度减小,抑制林内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导致林内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不大,B正确;
森林具有一定的遮阴降温作用,但作用有限,该区域整体气温上升,林内土壤温度也会上升,只是上升幅度不大,C错误;
该地位于海南,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林春季落叶较多,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森林土壤呼吸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自然来源。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树木死亡在林冠层形成的空隙。林窗的产生通常会导致局部区域小气候的改变,进而对土壤呼吸产生重要影响。下图示意海南省尖峰岭山地雨林林窗和林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4~6题。
5.根据土壤呼吸速率判断,与林内相比,林窗
A.土壤温度更高 B.微生物更多
C.土壤湿度更大 D.枯落物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图可知,与林内相比,林窗土壤呼吸速率较高,可能是由于土壤直接受阳光照射,温度更高,A正确;
林窗枯落物较少,且荫蔽较少,不适合微生物滋生,B错误;
由材料“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树木死亡在林冠
层形成的空隙”可知,林窗受阳光照射的机率更大,蒸发更加旺盛,土壤湿度更小,C错误;
林窗缺乏枯落物来源,加之温度高,枯落物分解快,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森林土壤呼吸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自然来源。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树木死亡在林冠层形成的空隙。林窗的产生通常会导致局部区域小气候的改变,进而对土壤呼吸产生重要影响。下图示意海南省尖峰岭山地雨林林窗和林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4~6题。
6.形成尖峰岭林窗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干旱 B.洪涝
C.台风 D.野生动物破坏

1
2
3
4
5
6
7
8
9
10
海南省地处湿润区,整体而言气候湿润,A错误;
尖峰岭所在位置海拔较高,难以形成洪涝,B错误;
海南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大型野生动物少,D错误;
海南多台风登陆,短时期内会破坏森林,形成林窗,C正确。
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的《广志绎》:“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清代的《皇朝经世文编》:“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据此完成7~9题。
7.“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说明,与“南土”比,“北土”
A.透水性好、持水性好 B.透水性差、持水性差
C.透水性差、持水性好 D.透水性好、持水性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材料和题意可知,江南泥土,较为潮湿,江北沙土,较为干燥。江南泥土由于含水量高,空气含量较少,其透气性差,持水性较好;江北沙土透水性较好,但由于空隙较大,持水性差,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的《广志绎》:“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清代的《皇朝经世文编》:“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据此完成7~9题。
8.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貌 C.岩石 D.水文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低,形成沙土;南方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高,形成泥土,因此有“江南泥土,江北沙土”之说。故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的《广志绎》:“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清代的《皇朝经世文编》:“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据此完成7~9题。
9.“江南水田冷,宜火粪;江淮以北,宜苗粪”,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施用草木灰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B.施用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C.种植绿肥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
D.种植绿肥降低成土母质风化速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南方水田中,施用草木灰对提高土壤的温度作用不大,草木灰不含有机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微量元素,促进土壤酸碱平衡,A、B错误;
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以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C正确;
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本质区别,种植绿肥,可能会加快成土母质的风化速度,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2023·福建泉州市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山地苔原带的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 000~2 550 m之间,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
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如图示意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各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 m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据图说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4分)
答案 此时段,垂直变化率为负,即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1月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下降最多,4月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下降最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2)简述长白山西坡苔原带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6分)
答案 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3)分析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6分)
答案 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植物入侵导致灌木减少,耗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增加;灌木减少,枯枝落叶减少,土壤有机质来源减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课时35 土壤的形成
1.土壤概述及成土因素
(1)土壤概述
①定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空间因素 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形成
生物 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可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地形 地形的类型、坡度大小、地势高低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化、厚度等特征。①高度: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②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时间因素 反映了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
特别提醒 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1)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2)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3)干旱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4)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土壤剖面
(1)概念: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壤剖面:在下图中填写图中土壤剖面层次,并将各层特征与各层名称连线。
答案
(3)常见土壤
①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我国主要的森林土壤类型及特点如下:
类型 特点
棕壤 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红壤 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②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我国主要的草原土壤类型及特点如下:
a.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b.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1.土壤的组成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P、Ca、Mg 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有机质(腐殖质) ①多集中在表层; 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空气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水分
2.土壤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
土壤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 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 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
土壤透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 ①“收”: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矿物质产出(岩石风化、生物分解);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 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土壤酸碱度 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 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 ③人类活动: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
土壤温度 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 ②“支”:地面辐射、蒸发。 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
3.土壤形成过程
(2022·山东地理)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
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关键信息点拨]
?该区域位于黑龙江省,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利于土壤腐殖质积累。 ?该景观图为一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尺度小,水平方向上的热量、降水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差异小。 ?从图a可看出从山地顶部到溪流沿岸海拔逐渐降低,依次分布着森林-灌木-草甸,溪 流处地势最低,土壤中水分最多,发育水生草本植被;盆地边缘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发育森林。 ?图b四幅土壤剖面图进行对比,与①③④相比,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最厚, 缺失淋溶层。依据所学知识可推测该地水分条件较好,湿生草甸植被茂盛,地下水埋藏浅、水位高,没有足够空间产生淋溶层。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是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尺度较小,海拔差异也不足50 m,热量、降水条件差异较小,A、B错误。该地地形有起伏,导致土壤中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溪流处地势最低,土壤中水分最多,易发育水生草本植被;盆地边缘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易发育森林,由此产生了明显的植被分异,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错误。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最厚,缺失淋溶层。丙处接近溪流位置,地下水丰富,形成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且丙处地下水埋藏浅、水位高,没有足够空间形成淋溶层,故②土壤剖面位于丙处,C正确。
考向1 通过“土壤的性质”考查“综合思维”
河岸带是介于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键交错带。广西漓江上游河岸带典型地段内,随距河岸距离增加依次分布砾石滩、草地、灌草地和疏林地等4类水文环境,因受河水影响程度的差异,其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下表为“漓江河岸带典型地段内某月4类水文环境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水文环境 砾石滩 草地 灌草地 疏林地
土壤含水量(%) 13.52 21.43 24.01 16.86
土壤颗粒组成 砂粒(%) 88.44 81.59 77.70 74.99
粉粒(%) 6.17 10.00 12.16 14.07
黏粒(%) 5.39 8.41 10.14 10.94
土壤有机质(g/kg) 23.72 26.38 26.76 32.68
1.该地土壤颗粒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  )
A.较粗 河水侵蚀 B.较粗 河水沉积
C.较细 河水侵蚀 D.较细 河水沉积
2.砾石滩土壤含水量最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地势相对较高 ②旱季时取样 ③土壤颗粒大 ④水淹时间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读表可知,4类不同的水文环境下,土壤颗粒组成中均是砂粒的占比最大,土壤颗粒较粗。该河段位于广西漓江上游,河流流速较快,侵蚀能力较强,细颗粒被侵蚀搬运,所以当地的土壤颗粒较粗,A正确。第2题,砾石滩最靠近河岸,地势相对较低,受水淹时间相对较长,①④错。距离河岸最近的砾石滩,受河水的影响最大,土壤的含水量应该比较大,而目前的情况是其含水量最低,可能是旱季取样的结果;同时,砾石滩中,砂粒占比达88.44%,土壤颗粒大,说明水分易于渗流,不易保水,所以砾石滩土壤含水量低,②③正确,故选C。
考向2 通过“土壤的形成因素”考查“区域认知”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回答3~5题。
3.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随山地海拔升高而波动增加
B.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
C.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4.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
A.土壤肥力较低 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C.大气温度较低 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5.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答案 3.A 4.D 5.C
解析 第3题,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波动增加,A对。不能体现有机碳含量随植被覆盖度、降水量、土层深度的变化,B、C、D错。第4题,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高,A错。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B错。海拔较低,大气温度较高,C错。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D对。第5题,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导致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减少,C对。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A、B错。高山草甸区作为夏季放牧的牧场,D错。
课时精练
(2023·广东中山市月考)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富锌土壤广泛发育。研究人员分别对区内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a)、深变质岩类风化物母质区(b)、变质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c)、红色碎屑岩类风化物母质区(d)等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富锌含量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1.对表层土壤锌富集影响最小的风化物母质是(  )
A.酸性岩类 B.深变质岩类
C.变质酸性岩类 D.红色碎屑岩类
2.该区不同风化物母质区土壤锌含量(  )
A.表层数值相近
B.深层高于表层
C.受气候影响显著
D.与成土母质有关
3.该省农业区的土壤类型多为(  )
A.黑土 B.白土 C.青灰色土 D.紫色土
答案 1.D 2.D 3.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横坐标数据可知,在红色碎屑岩类风化物母质区,其土壤中锌元素含量较低,因此对表层土壤锌富集影响有限,D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在酸性岩类、深变质岩类、红色碎屑岩类中,随着测量深度的增加,土壤锌含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变质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随着测量深度的增加,土壤锌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但其土壤母质层仍具有较高锌含量,可见富锌土壤的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影响,D正确,B错误;观察图示发现,不同风化物母质区表层土壤锌含量最高可超过100 mg/kg,最低只有44 mg/kg左右,差距较大,A错误;该区域气候差异不大,但土壤锌含量差异较大,因此气候不是影响因素,C错误。第3题,安徽省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因此农业区的土壤以水稻土为主,颜色为青灰色,C正确;黑土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A错误;白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土壤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常为白色,B错误;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D错误。
森林土壤呼吸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自然来源。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树木死亡在林冠层形成的空隙。林窗的产生通常会导致局部区域小气候的改变,进而对土壤呼吸产生重要影响。下图示意海南省尖峰岭山地雨林林窗和林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从1月到4月,热量条件改善,但林内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  )
A.光照增强 B.湿度减小
C.森林降温 D.枯落物减少
5.根据土壤呼吸速率判断,与林内相比,林窗(  )
A.土壤温度更高 B.微生物更多
C.土壤湿度更大 D.枯落物更多
6.形成尖峰岭林窗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干旱 B.洪涝
C.台风 D.野生动物破坏
答案 4.B 5.A 6.C
解析 第4题,光照增强能够提高地温,使土壤呼吸速率加快,A错误;从1月到4月气温升高,雨季尚未到来,蒸发加剧,湿度减小,抑制林内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导致林内土壤呼吸速率变化不大,B正确;森林具有一定的遮阴降温作用,但作用有限,该区域整体气温上升,林内土壤温度也会上升,只是上升幅度不大,C错误;该地位于海南,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林春季落叶较多,D错误。第5题,由图可知,与林内相比,林窗土壤呼吸速率较高,可能是由于土壤直接受阳光照射,温度更高,A正确;林窗枯落物较少,且荫蔽较少,不适合微生物滋生,B错误;由材料“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树木死亡在林冠层形成的空隙”可知,林窗受阳光照射的概率更大,蒸发更加旺盛,土壤湿度更小,C错误;林窗缺乏枯落物来源,加之温度高,枯落物分解快,D错误。第6题,海南省地处湿润区,整体而言气候湿润,A错误;尖峰岭所在位置海拔较高,难以形成洪涝,B错误;海南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大型野生动物少,D错误;海南多台风登陆,短时期内会破坏森林,形成林窗,C正确。
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的《广志绎》:“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清代的《皇朝经世文编》:“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据此完成7~9题。
7.“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说明,与“南土”比,“北土”(  )
A.透水性好、持水性好
B.透水性差、持水性差
C.透水性差、持水性好
D.透水性好、持水性差
8.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岩石 D.水文
9.“江南水田冷,宜火粪;江淮以北,宜苗粪”,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施用草木灰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B.施用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C.种植绿肥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
D.种植绿肥降低成土母质风化速度
答案 7.D 8.A 9.C
解析 第7题,根据材料和题意可知,江南泥土,较为潮湿,江北沙土,较为干燥。江南泥土由于含水量高,空气含量较少,其透气性差,持水性较好;江北沙土透水性较好,但由于空隙较大,持水性差,故选D。第8题,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低,形成沙土;南方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高,形成泥土,因此有“江南泥土,江北沙土”之说。故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故选A。第9题,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南方水田中,施用草木灰对提高土壤的温度作用不大,草木灰不含有机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微量元素,促进土壤酸碱平衡,A、B错误;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以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C正确;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本质区别,种植绿肥,可能会加快成土母质的风化速度,D错误。
10. (2023·福建泉州市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山地苔原带的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 000~2 550 m之间,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各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 m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
(1)据图说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4分)
(2)简述长白山西坡苔原带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6分)
(3)分析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6分)
答案 (1)此时段,垂直变化率为负,即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1月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下降最多,4月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下降最少。
(2)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
(3)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植物入侵导致灌木减少,耗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增加;灌木减少,枯枝落叶减少,土壤有机质来源减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