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二部分 第二章 课时45 城乡区位 (课件57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二部分 第二章 课时45 城乡区位 (课件57张+学案)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城乡区位
第二部分 第二章 课时45
[基本概念] 
区位
[基本原理]
城乡区位选择原理
区位
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城镇区位
城镇与外部的自然、社会、经济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城镇区位因素
城镇区位因素
人文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交通|军事|政治等
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这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的。
气候|地形|河流
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
①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人口稠密。
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
①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②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
①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② 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③ 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
原地形。
热带地区低地湿热,高原地区凉爽
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
美国东北部
欧洲西部
东亚
从图中你能看出城市的分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中低纬度沿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城市较多。
干旱、寒冷、湿热的气候区城市较少。
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河流
城镇区位因素
河口
干支流交汇处
通航河段上游起点
(1)自然因素——河流
(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带动城市的发展。如中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铁矿)、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石油)等都是在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随着矿产资源枯竭或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发展也会受影响。比如鲁尔区20世纪50-70年代城市的衰落,与世界煤炭地位下降有关;我国的大庆等矿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结构面临调整。
城镇区位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
沿江、沿海、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都会成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容易形成城市。如石家庄、株洲、宝鸡等是依靠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城市。
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不同。以扬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在古代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运、铁路的发展,这些城市走向衰落。
城镇区位因素
耶路撒冷
居庸关
巴西利亚
拉萨
(3)政治文化因素——政治、军事、宗教
城镇区位因素
硅谷
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旅游成为新兴城市的区位因素。如日本的筑波、美国的硅谷、安徽的黄山、广西的桂林等。
现代城市的布局与发展,也要考虑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周围应有良好的植被和大面积的水域。
(3)政治文化因素——科技、旅游
安徽黄山
城镇区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城镇区位的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镇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
而自然资源、交通、政治等因素一直对城镇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科技、旅游等新因素不断出现。
(4)区位因素的变化
城镇区位因素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湿热,高原地区凉爽
山区 城市沿河谷或开阔的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河口处易形成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道进行防卫
(2)经济因素
因素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经济水平 推进或制约城市发展
资源(矿产) 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或某种矿产资源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受影响
交通 ①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不同;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3)政治文化因素
因素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政治、宗教、历史、军事 政治中心变化会影响城市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影响城市发展;当前宗教、军事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科技与旅游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旅游成为新兴城市的区位影响因素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一)
地势地貌影响乡村聚落数量多少与规模大小
平原盆地
山地高原
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二)
气候影响乡村聚落数量多少与规模大小
温暖湿润气候
酷寒酷热或干旱缺水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三)
西欧东南部的村庄
阿拉伯的传统村落
具有明显的亲水型指向;趋向于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区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部分乡村聚落拥有地方特色显著的历史文化。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拓展延伸——我国典型区域的城乡分布和空间形态
西北干旱地区: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
青藏高原: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
云贵高原: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
北方地区:一般规模较大,呈团块式、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地区: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2021·天津地理)东伦敦科技城位于伦敦东区,是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集聚的中心。这里原来是重工业区,也有低收入者在此居住,后来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进驻,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成为“欧洲科技硅谷”?。完成1~2题。
1.东伦敦科技城形成的区位条件是
A.靠近市场、地价低廉 B.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C.资本雄厚、原料充足 D.政策支持、人才集中
真题研析
命题方向
明确
(2021·天津地理)东伦敦科技城位于伦敦东区,是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集聚的中心。这里原来是重工业区,也有低收入者在此居住,后来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进驻,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成为“欧洲科技硅谷”?。完成1~2题。
2.该区域演变为科技城,城市功能明显改变,最主要表现为
A.技术引领,研发创新功能增强 B.资本涌入,金融服务功能增加
C.人口增加,居住功能明显改善 D.交通改善,商贸服务功能提升
命题方向
明确
关键信息点拨
?东伦敦科技城的形成受 支持的影响巨大。
?多所大学提供人才, 集中。
?该区域 发达、研发创新能力强。
答案 1._____ 2._____
D
A
政策
人才
科技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由材料“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可知,东伦敦科技城的形成受政策支持的影响巨大;由材料“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可知,东伦敦科技城的形成与人才集中关系密切,D项正确。
第2题,该区域由重工业区演变为科技城,可发挥科学技术引领作用,增强研发创新功能,A项正确。其余选项与科技关系不大。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1 通过“城乡区位因素——河流”考查“区域认知”
三岔河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交界处,其兴盛于800年前,当时的无定河水浅,流速缓慢,蜿蜒流经古城边。而今,无定河深切在61 m的谷底。下图示意三岔河古城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三岔河古城的选址主要考虑
A.地形地势 B.水源条件
C.土壤类型 D.对外交通
考向预测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依据图文材料可知,三岔河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交界处,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与地形、土壤、对外交通相比,水源是生存的必备资源;三岔河古城当时选址的无定河沿岸地区,河流流速缓慢,说明当时该地地势较为平坦,靠近河流,取水方便,有利于城镇建设。故选B。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三岔河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交界处,其兴盛于800年前,当时的无定河水浅,流速缓慢,蜿蜒流经古城边。而今,无定河深切在61 m的谷底。下图示意三岔河古城位置。据此完成1~2题。
2.导致三岔河古城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有
①气候变化  ②河流下切 
③河流改道  ④地壳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水源是三岔河古城选址的主导因素。而今,无定河深切在61 m的谷底,是由于河流两岸地壳上升,河流不断下切,河床下降,
水位下降,河岸变高、变陡,取用生产、生活用
水难度加大,从而导致三岔河古城走向衰败,②
④正确。
气候是相对稳定的环境因素,与水源条件相比,
气候变化对三岔河古城的影响较小,①错;
由图可知,无定河在该地没有发生改道,③错,故选D。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2 通过“城乡区位因素——气候”考查“综合思维”
南京具有2 500年的建城史以及450年的都
城史。传说诸葛亮与孙权策马察看南京天然地
形时发出感慨:“虎踞龙盘,真乃帝王之宅!”
读“南朝时期南京城市略图”,完成3~4题。
3.下列不属于历史时期南京城市形成的主导因
素是
A.地形 B.科技
C.河流 D.气候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南京地势平坦,区域内河流较多,水运便利,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城市形成,历史时期,科技水平低,科技对该城市的形成影响不大,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命题方向
明确
南京具有2 500年的建城史以及450年的都
城史。传说诸葛亮与孙权策马察看南京天然地
形时发出感慨:“虎踞龙盘,真乃帝王之宅!”
读“南朝时期南京城市略图”,完成3~4题。
4.据图,诸葛亮这句话体现了该城市的主要功
能是
A.政治中心 B.交通中转
C.宗教崇拜 D.军事防御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根据题意,“虎踞龙盘,真乃帝王之宅!”的感慨是在看过南京天然地形发出的,从地形角度来看,南京地处谷地,地势低平,易守难攻,体现了该城市军事防御的功能,D正确。
政治中心指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城市,与话语中“虎踞龙盘”无关,A错误。
“虎踞龙盘”指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不适宜作交通中转,B错误。
话语之中没有任何宗教崇拜的体现,C错误。
命题方向
明确
(2023·北京顺义区模拟)延安是历史名城,下面图1为“延安城市空间形态图”,图2为延安民居——窑洞景观。完成1~2题。
1.影响延安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交通
B.历史、气候
C.河流、政治
D.地形、河流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延安城市布局为组团状,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地表沟壑纵横,且各组团还受到河流的影响,较为分散,因此其城市布局主要是受到地形和河流的影响,D正确;
该城市布局没有显示政治和交通因素的影响,A、C不选;
延安城市布局与历史因素关系不大,B不选。
(2023·北京顺义区模拟)延安是历史名城,下面图1为“延安城市空间形态图”,图2为延安民居——窑洞景观。完成1~2题。
2.窑洞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A.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B.冬寒夏热,降水
较多
C.黄土土层深厚、
直立性强
D.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结合题意,窑洞是黄土高原的民居建筑,其修建主要是利用了黄土土层较为深厚,且直立性较强的特点,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威宁地处贵州省西部高山岩溶峡谷区,地势高、地貌复杂,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下图示意威宁不同地貌区少数民族村寨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与中中山河谷相比,高原面少数民
族村寨数量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热量丰富
B.地势平坦
C.水源充足
D.日照较多

1
2
3
4
5
6
7
8
9
由图可知,高原面面积宽广,与狭长的中中山河谷相比,地势起伏小,平坦开阔,易于农耕和居住,B对。
威宁地处贵州省西部高山岩溶峡谷区,地势高、地貌复杂,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下图示意威宁不同地貌区少数民族村寨分布。据此完成3~4题。
4.威宁少数民族村寨集中分布在距离河
流200~500 m的区域内,主要原因是
①用水较方便  ②减少山洪威胁 
③减少水污染  ④保留更多耕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少数民族村寨集中分布在距离河流200~500 m的区域内,便于居民取水,①对;
山洪暴发常常造成河水暴涨,会淹没河流两岸附近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与河流保持200 m以上的距离,可减少山
洪的威胁,②对;
少数民族村寨生产生活中排放
的污染物较少,对河水污染小,
③错;
少数民族村寨布局在距离河流
200~500 m的区域也会占用耕地,④错。故选A。
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坐落在一座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由于地处边陲,该地曾是军事要地;明朝后期这里逐渐演变成为周围居民交易的场所。
右图示意罗城古镇建筑布局。据此完成5~6题。
5.罗城古镇最初选址山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河流
B.交通
C.军事
D.气候

1
2
3
4
5
6
7
8
9
由材料“由于地处边陲,该地曾是军事要地”可知,军事是其建镇的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
位于高处取用水和交通均不方便,A、B错误;
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丘顶部的气候不具备优势,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坐落在一座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由于地处边陲,该地曾是军事要地;明朝后期这里逐渐演变成为周围居民交易的场所。
右图示意罗城古镇建筑布局。据此完成5~6题。
6.古镇房屋临街宽大屋檐的主要功能是
A.遮雨蔽日
B.增加空间
C.防风御寒
D.方便交易

该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临街宽大屋檐能够遮雨蔽日,A正确;
临街宽大屋檐占用空间,B错误;
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C错误;
临街宽大屋檐和方便交易关系不大,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读“某历史名城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①河流  ②铁路 
③煤铁资源  ④国家森林公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由图中信息可知,旧城区主要沿河分布,且附近有煤、铁资源,这是影响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故①③正确;
与历史悠久的旧城区相比,铁路、国家森林公园历史较短,对旧城区影响不大,②④错误,B正确。
读“某历史名城图”,完成7~8题。
8.影响新城区出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河流
B.古战场遗址
C.铁路
D.铁矿

1
2
3
4
5
6
7
8
9
由图可知,新城区沿铁路线分布,受铁路影响较大,C正确。相对铁路而言,河流、古战场遗址、铁矿等因素对新城区的影响较小。
9.(2023·河北廊坊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喀喇昆仑山,东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地理因素对聚落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统计数据显示,喀什地区乡村聚落明显多于城镇聚落,主要分布于中高海拔地区(海拔500~3 500 m)、平缓坡地区(坡度<15°)和温暖地区(年均温0~10 ℃)。该地区乡村聚落到县级城镇的通达程度高于到地级城镇,到地级城镇的通达程度高于到乡镇。右图示意喀什地区聚落分布。
(1)简述喀什地区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3分)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聚落规模较小;聚落空间分布不均;主要沿河流分布,山地分布稀疏,沙漠无聚落分布。
1
2
3
4
5
6
7
8
9
9.(2023·河北廊坊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喀喇昆仑山,东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地理因素对聚落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统计数据显示,喀什地区乡村聚落明显多于城镇聚落,主要分布于中高海拔地区(海拔500~3 500 m)、平缓坡地区(坡度<15°)和温暖地区(年均温0~10 ℃)。该地区乡村聚落到县级城镇的通达程度高于到地级城镇,到地级城镇的通达程度高于到乡镇。右图示意喀什地区聚落分布。
(2)分析乡村聚落集中分布于中高海拔、平缓坡地和温暖地区的原因。(6分)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喀什地区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由高海拔流向低海拔,且径流量逐渐减少,中高海拔地区可获得较多的水资源;河流流经的平缓坡地利于修渠打井,自流灌溉,且因地势平缓,便于耕作;温暖地区体感舒适,热量条件较好,有利于人们生活和生产。
1
2
3
4
5
6
7
8
9
9.(2023·河北廊坊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喀喇昆仑山,东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地理因素对聚落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统计数据显示,喀什地区乡村聚落明显多于城镇聚落,主要分布于中高海拔地区(海拔500~3 500 m)、平缓坡地区(坡度<15°)和温暖地区(年均温0~10 ℃)。该地区乡村聚落到县级城镇的通达程度高于到地级城镇,到地级城镇的通达程度高于到乡镇。右图示意喀什地区聚落分布。
(3)根据喀什地区乡村聚落到达各级中心地的通达程度,为该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提出建议。(6分)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由交通通达度可知,喀什地区县级、地级城镇对乡村聚落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应当采取“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使城乡人口、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依托喀什城市圈建设,将乡村聚落的发展振兴融入城镇发展中。
1
2
3
4
5
6
7
8
9课时45 城乡区位
1.区位: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3)变化: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镇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而自然资源、交通等因素一直对城镇区位有巨大影响。
3.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乡村聚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如气候湿润温暖的平原盆地;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如酷寒酷热或干旱缺水的地区。乡村聚落具有明显的亲水型指向,多靠近水源丰富、水运方便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居民的生产生活。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湿热,高原地区凉爽
山区 城市沿河谷或开阔的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河口处易形成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道进行防卫
(2)经济因素
因素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经济水平 推进或制约城市发展
资源(矿产) 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或某种矿产资源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受影响
交通 ①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不同;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
(3)政治文化因素
因素 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政治、宗教、历史、军事 政治中心变化会影响城市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影响城市发展;当前宗教、军事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科技与旅游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旅游成为新兴城市的区位影响因素
(2021·天津地理)东伦敦科技城位于伦敦东区,是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集聚的中心。这里原来是重工业区,也有低收入者在此居住,后来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进驻,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成为“欧洲科技硅谷”?。完成1~2题。
1.东伦敦科技城形成的区位条件是(  )
A.靠近市场、地价低廉
B.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C.资本雄厚、原料充足
D.政策支持、人才集中
2.该区域演变为科技城,城市功能明显改变,最主要表现为(  )
A.技术引领,研发创新功能增强
B.资本涌入,金融服务功能增加
C.人口增加,居住功能明显改善
D.交通改善,商贸服务功能提升
[关键信息点拨]
?东伦敦科技城的形成受政策支持的影响巨大。 ?多所大学提供人才,人才集中。 ?该区域科技发达、研发创新能力强。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可知,东伦敦科技城的形成受政策支持的影响巨大;由材料“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可知,东伦敦科技城的形成与人才集中关系密切,D项正确。第2题,该区域由重工业区演变为科技城,可发挥科学技术引领作用,增强研发创新功能,A项正确。其余选项与科技关系不大。
考向1 通过“城乡区位因素——河流”考查“区域认知”
三岔河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交界处,其兴盛于800年前,当时的无定河水浅,流速缓慢,蜿蜒流经古城边。而今,无定河深切在61 m的谷底。下图示意三岔河古城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三岔河古城的选址主要考虑(  )
A.地形地势 B.水源条件 C.土壤类型 D.对外交通
2.导致三岔河古城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气候变化 ②河流下切 ③河流改道 ④地壳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依据图文材料可知,三岔河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交界处,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与地形、土壤、对外交通相比,水源是生存的必备资源;三岔河古城当时选址的无定河沿岸地区,河流流速缓慢,说明当时该地地势较为平坦,靠近河流,取水方便,有利于城镇建设。故选B。第2题,水源是三岔河古城选址的主导因素。而今,无定河深切在61 m的谷底,是由于河流两岸地壳上升,河流不断下切,河床下降,水位下降,河岸变高、变陡,取用生产、生活用水难度加大,从而导致三岔河古城走向衰败,②④正确。气候是相对稳定的环境因素,与水源条件相比,气候变化对三岔河古城的影响较小,①错;由图可知,无定河在该地没有发生改道,③错,故选D。
考向2 通过“城乡区位因素——气候”考查“综合思维”
南京具有2 500年的建城史以及450年的都城史。传说诸葛亮与孙权策马察看南京天然地形时发出感慨:“虎踞龙盘,真乃帝王之宅!”读“南朝时期南京城市略图”,完成3~4题。
3.下列不属于历史时期南京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科技 C.河流 D.气候
4.据图,诸葛亮这句话体现了该城市的主要功能是(  )
A.政治中心 B.交通中转
C.宗教崇拜 D.军事防御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南京地势平坦,区域内河流较多,水运便利,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城市形成,历史时期,科技水平低,科技对该城市的形成影响不大,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第4题,根据题意,“虎踞龙盘,真乃帝王之宅!”的感慨是在看过南京天然地形发出的,从地形角度来看,南京地处谷地,地势低平,易守难攻,体现了该城市军事防御的功能,D正确。政治中心指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城市,与话语中“虎踞龙盘”无关,A错误。“虎踞龙盘”指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不适宜作交通中转,B错误。话语之中没有任何宗教崇拜的体现,C错误。
课时精练
(2023·北京顺义区模拟)延安是历史名城,下面图1为“延安城市空间形态图”,图2为延安民居——窑洞景观。完成1~2题。
1.影响延安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交通 B.历史、气候
C.河流、政治 D.地形、河流
2.窑洞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B.冬寒夏热,降水较多
C.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
D.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延安城市布局为组团状,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地表沟壑纵横,且各组团还受到河流的影响,较为分散,因此其城市布局主要是受到地形和河流的影响,D正确;该城市布局没有显示政治和交通因素的影响,A、C不选;延安城市布局与历史因素关系不大,B不选。第2题,结合题意,窑洞是黄土高原的民居建筑,其修建主要是利用了黄土土层较为深厚,且直立性较强的特点,C正确。
威宁地处贵州省西部高山岩溶峡谷区,地势高、地貌复杂,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下图示意威宁不同地貌区少数民族村寨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与中中山河谷相比,高原面少数民族村寨数量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
A.热量丰富 B.地势平坦
C.水源充足 D.日照较多
4.威宁少数民族村寨集中分布在距离河流200~500 m的区域内,主要原因是(  )
①用水较方便 ②减少山洪威胁 ③减少水污染 ④保留更多耕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高原面面积宽广,与狭长的中中山河谷相比,地势起伏小,平坦开阔,易于农耕和居住,B对。第4题,少数民族村寨集中分布在距离河流200~500 m的区域内,便于居民取水,①对;山洪暴发常常造成河水暴涨,会淹没河流两岸附近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与河流保持200 m以上的距离,可减少山洪的威胁,②对;少数民族村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较少,对河水污染小,③错;少数民族村寨布局在距离河流200~500 m的区域也会占用耕地,④错。故选A。
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坐落在一座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由于地处边陲,该地曾是军事要地;明朝后期这里逐渐演变成为周围居民交易的场所。下图示意罗城古镇建筑布局。据此完成5~6题。
5.罗城古镇最初选址山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河流 B.交通 C.军事 D.气候
6.古镇房屋临街宽大屋檐的主要功能是(  )
A.遮雨蔽日 B.增加空间
C.防风御寒 D.方便交易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由材料“由于地处边陲,该地曾是军事要地”可知,军事是其建镇的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位于高处取用水和交通均不方便,A、B错误;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丘顶部的气候不具备优势,D错误。第6题,该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临街宽大屋檐能够遮雨蔽日,A正确;临街宽大屋檐占用空间,B错误;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C错误;临街宽大屋檐和方便交易关系不大,D错误。
读“某历史名城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①河流 ②铁路 ③煤铁资源 ④国家森林公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影响新城区出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河流 B.古战场遗址
C.铁路 D.铁矿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旧城区主要沿河分布,且附近有煤、铁资源,这是影响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故①③正确;与历史悠久的旧城区相比,铁路、国家森林公园历史较短,对旧城区影响不大,②④错误,B正确。第8题,由图可知,新城区沿铁路线分布,受铁路影响较大,C正确。相对铁路而言,河流、古战场遗址、铁矿等因素对新城区的影响较小。
9.(2023·河北廊坊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喀喇昆仑山,东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地理因素对聚落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统计数据显示,喀什地区乡村聚落明显多于城镇聚落,主要分布于中高海拔地区(海拔500~3 500 m)、平缓坡地区(坡度<15°)和温暖地区(年均温0~10 ℃)。该地区乡村聚落到县级城镇的通达程度高于到地级城镇,到地级城镇的通达程度高于到乡镇。下图示意喀什地区聚落分布。
(1)简述喀什地区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3分)
(2)分析乡村聚落集中分布于中高海拔、平缓坡地和温暖地区的原因。(6分)
(3)根据喀什地区乡村聚落到达各级中心地的通达程度,为该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提出建议。(6分)
答案 (1)聚落规模较小;聚落空间分布不均;主要沿河流分布,山地分布稀疏,沙漠无聚落分布。
(2)喀什地区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由高海拔流向低海拔,且径流量逐渐减少,中高海拔地区可获得较多的水资源;河流流经的平缓坡地利于修渠打井,自流灌溉,且因地势平缓,便于耕作;温暖地区体感舒适,热量条件较好,有利于人们生活和生产。
(3)由交通通达度可知,喀什地区县级、地级城镇对乡村聚落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应当采取“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使城乡人口、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依托喀什城市圈建设,将乡村聚落的发展振兴融入城镇发展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