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实践含义,理解实践的特征。2.知道实践的基本形式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求坚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实践创造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科学精神: 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认识的表现形式;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并阅读材料《对货运飞船发射又有进一步的认识》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 田玉蓉:发射射前的准备过程当中,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最后的飞行的结果也非常圆满,入轨精度非常高,就是一次比一次高,创造了新的高度和精度。在这一发火箭,我们通过单机和系统产品优化,火箭的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遥六(火箭)的0.985提高到了0.987。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入轨精度一次比一次高,对货运飞船发射又有进一步的认识。思考:对货运飞船发射的进一步的认识,从何而来?新课讲授:出示本节课课题——人的认识从哪里来?总议题:人的认识人何而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说起议题一:从对天舟六号的了解中理解什么是认识和实践?议题二:从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成功研发、发射与运行中探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实践有哪几种形式?实践有什么特点?第一幕:认识与实践议题一:从对天舟六号的了解中理解什么是认识和实践?议学情境一:图文分析《天舟五号和天舟六号的区别》甲:五号和六号也没多大区别呀!形状差不多,就好像能大一点。乙:区别可大了!“天舟六号”由8贮箱减少为4贮箱;将仪器舱转移至推进舱,并将后锥段由此前的非密封舱改为密封舱,舱内容积由18.1立方米提升至22.5立方米,提升率约为24%,议学问题: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你认为什么是认识?2. 分析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总结两种看法的区别。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形式(阶段、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①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没有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因为任何两个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议学情境二:阅读材料《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文字材料: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风着陆场戈壁滩上,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开舱手面带微笑,打开舱门:“神舟十三号乘组,欢迎你们回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向迎接他们的人群挥手致意。这片广袤无垠的沙漠戈壁,见证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出征与凯旋。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东风发射场发射升空。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目前,3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正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进行飞行后恢复。4月17日晚,王亚平发了凯旋后的第一条微信朋友圈:“感 谢你们的日夜陪伴,回到地球回到家的感觉真好!”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羊收它中 国空间站即临进入建造阶段。议学问题: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 从哲学的角度看,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是一种什么活动?2. 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需要做好哪些准备?3. 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目的是什么?4. 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是一个能完成的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2、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2)基本形式: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3)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性)第二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议题二:从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成功研发、发射与运行中探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议学情境三:阅读材料《 阀门控制“安全点”,管路连接“生命线”》5月11日5时16分,天舟六号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由郑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到位开关,比普通火柴盒还要小一圈,却可以保障“天舟”在轨补给控制自如,在这次任务中发挥着大作用。“到位开关安装使用空间小,精度要求高,因此其可靠性、高精度、小型化设计是关键。”为了让产品更好适应太空环境,研发团队积极开展科研攻关,融入了抗力学环境设计、热设计、电磁兼容设计等,通过了电粒子辐照、振动、冲击、热循环等种种严苛条件下的试验验证,确保产品功能稳定、安全可靠。据悉,该公司研制配套了近10个系列电连接器产品,占整个天舟六号所用电连接器一半以上,构建了“天舟”各类信号精准传输的神经网络。为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提供的火箭测量系统电缆网,则构建了火箭内部信息高速传输的神经网络。该企业以最严格的质量要求,确保所提供技术产品在历次发射任务中万无一失,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贡献了郑州力量。议学问题:科研人员对“到位开关”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是什么在推动科研人员对“到位开关”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认识的不断完善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快速返回技术”的认识是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科学实践获得的。是什么在推动科研人员对“到位开关”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认识的不断完善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注意:来源≠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二是就是读书学 习,这就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议学情境四:观看视频《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成功研发、发射与运行标志着我国天舟系列会与飞船在整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部分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 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我国天舟系列会与飞船在整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部分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天舟六号主要承担四大责任:1.延长空间站使用寿命;2.运输工作与生活物资;3.运输实验设备;4.回收销毁废弃物。议学问题: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分析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成功研发、发射与运行证明了我国天舟系列会与飞船在整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部分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进行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成功研发、发射与运行,获得这些新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小结: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认识本身不能回答;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③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③图式:实践——认识——实践 ......名言警句: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学以致用3.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4.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突破提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原理内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框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