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三部分 第二章 课时61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课件66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三部分 第二章 课时61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课件66张+学案)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第三部分 第二章 课时61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基本概念] 
区域空间结构、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
1.大都市的概念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广州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形式。
(2)组成
角度 组成
从经济学的角度 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
从城乡的角度 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3)点轴开发形式:对人口和产业产生吸引力,导致人口与产业延轴线集聚,形成
新的增长带,使集聚与辐射过程在空间上沿着特定方向连续进行。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点轴空间演变
(1)农业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极端缓慢,生产力均匀分布。
(2)工业化初期,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出现了工矿居民点和城镇,并在它们之间建设了交通线以满足经济和社会联系的需要。
(3)集聚效应带动地方中心城镇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交通线也集聚壮大成由交通线、能源供应线、通信线等组成的基础设施束。
(4)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会发展成更大的集聚点,形成次级经济中心;之间的基础设施束也更加完善,并延伸出次级发展轴线,形成中心和轴线系统。最后整个区域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城镇和不同等级的发展轴线组成的以“点-轴系统”为标志的空间结构。
2.区域空间结构
图2-2 区域点轴空间发展示意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3.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集聚作用
辐射带动作用
大都市
人流
资本流
物流
信息流
大都市
人流
资本流
物流
信息流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3.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集聚前期:
集聚后期:
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
有限度
阻碍因素凸显
生产成本上升
经济利益下降
集聚作用衰退
交通阻塞
环境污染
地价上升
生活质量下降
集聚超过一定规模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3.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
特色的产业
产业转移
梯度分工合理
各展所长
紧密合作
上海市
嘉兴市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3.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作用 空间集聚 辐射带动
表现 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 大都市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为主,将原有的部分工业转移到周边地区,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
影响 导致地区经济核心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梯度分工合理、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
思考 城市集聚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答案 (1)优点: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业或人口高度集中可以产生较好的生产协作条件,有利于城镇间多种职能相互补充,减轻大城市的负担,促进周边较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和生活条件的提高。
(2)缺点: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发展混乱和生态恶化现象;集聚区域内一些居民居住和工作不在同一城市,交通通勤时间长,各城市之间往往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城市联系密切,交通量大,需增加城市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4.基于区域空间组织
视角下的大都市辐射
功能示意图
5.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 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 因素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交通 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 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作用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经济 发展 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上海的优势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
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交汇处;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现代服务中心。
②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图2-1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分布
2.上海的辐射功能
产业带动功能
都市核心功能
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金融服务功能
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周边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
2.上海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
图2-4 长江三角洲产业布局示意图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2.上海的辐射功能
(2)都市核心功能
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引擎。
强力拉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有明显带动作用。
对外开放的新型窗口
世界各国驻中国城市的领事馆分布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2.上海的辐射功能
(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上海洋山深水港
上海浦东机场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2.上海的辐射功能
(4)金融服务功能
图中出镜的有盘古银行上海分行、轮船招商局大楼、浦发银行、上海海关和上海市总工会等
陆家嘴聚集的银行大楼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2.上海的辐射功能
(5)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形成“一核五圈四带”的空间格局
宁波城市圈
杭州城市圈
合肥城市圈
苏锡常城市圈
沿江发展带
沪宁合杭甬发展带
沪杭金发展带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南京城市圈
拉动
沿海发展带
强化
“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局
形成
形成
对外:与亚太和欧洲的大城市保持商贸文化联系
对内: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域
2.发挥对内、对外影响的“两个扇面”的作用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思考 近年来,大批中小城市提出要发展成大城市甚至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大建机场、五星级酒店等基础设施。城市都适合发展成为大都市吗?
答案 不是。不同城市的等级不同,服务范围不同,功能也不同,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城市定位,大、中、小城市要“演”好各自的服务角色。
发展城市群对我国的意义
城市群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以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
(2022·山东地理)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右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真题研析
命题方向
明确
(2022·山东地理)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右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命题方向
明确
?双核结构概念明确了两个城市的性质,一个是区域中心城市,一个是港口门户城市,沈阳是省会城市,就是概念中的 城市,大连是 城市,两个城市一个强调 功能,一个强调 区位,据此形成双核结构。
?双核结构可以“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可知沈阳和大连双核结构的功能突出 作用、推动作用,而不是强调对传统产业、夕阳产业的作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沈阳位于辽宁中部腹地,凸显的是 功能;大连位于沿海,明确其 地位,以后的发展方向就是突出港口门户作用,而不是与沈阳竞争 的地位。
关键信息点拨
答案 1.____ 2.____ 
A
C
区域中心
港口门户
行政
港口门户
引领
行政
港口门户
区域中心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双核结构的功能是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的发展,沈阳位于辽宁中部腹地,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区位上具有内陆与沿海的互补性,对内、对外联系都很便利;沈阳是辽宁省会城市、政治中心,大连是计划单列市,是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上具有互补性,选A。
命题方向
明确
第2题,沈阳围绕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大连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区位,围绕建设海洋强市目标,全力推进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先进制造基地等,两个城市互补性强,双核结构有利于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
通过双核心及其沿线的联系,可以促使沈阳的辐射功能向辽中南地区延伸,③正确,选C。
命题方向
明确
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应该是三个省会城市的定位,①错;
沈阳、大连两个核心城市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传统工业的比重,④错。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1 通过“城市辐射功能”考查“综合思维”
(2023·山东济南模拟)2005~2015年,郑州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周边国家中心城市相邻边界方向上辐射范围呈缩小趋势,但缩小的速度明显下降。据此完成1~2题。
1.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主要是因为郑州
A.地理位置优越 B.制造业发达
C.文化底蕴深厚 D.为区域政治中心
考向预测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在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中,明确指出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地处华北平原南部,陇海铁路、京广铁路等都从郑州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选A。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2023·山东济南模拟)2005~2015年,郑州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周边国家中心城市相邻边界方向上辐射范围呈缩小趋势,但缩小的速度明显下降。据此完成1~2题。
2.2005~2015年,郑州与周边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其辐射带动作用
A.减弱趋缓 B.减弱加快
C.增强趋缓 D.增强加快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郑州与其周边的国家中心城市相邻边界方向上辐射范围呈缩小趋势,说明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减弱,但缩小的速度明显下降,说明了其辐射带动作用减弱趋缓,选A。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2 通过“城市的虹吸效应”考查“综合思维”
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4月8日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文件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应突出强调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据此完成3~4题。
3.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有利于
①解决中心城市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②优化生产要素空间配置 ③扩大中小城市服务范围 ④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该模式不能解决中心城市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城市优势不同、定位不同,该模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将周边中小城市整合为一个整体,可以使生产要素在城市间得到最优配置,有利于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新的城市出现,原有中小城市的服务范围可能会缩小,D对。
命题方向
明确
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4月8日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文件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应突出强调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据此完成3~4题。
4.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B.中小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C.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显著 D.中小城市交通拥堵加重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发展,成长为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时会导致医疗、教育等资源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同时还会从周边中小城市吸引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心城市“虹吸效应”。C正确。
命题方向
明确
城市群空间晶体结构,是指城市群空间扩展过程中,城市群形成的节点网络结构类似于晶体结构,存在着分等级、分层级的有机组合规律,形成立面晶体结构组合图谱和平面晶体结构组合图谱。下图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合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
射功能由大到小的是
A.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
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
B.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C.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D.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读图可知,从图示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到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再到多中心组合城市群,核心城市数量逐渐增多,核心城市的腹地范围相互重叠,核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单一辐射程度逐渐降低。
城市群空间晶体结构,是指城市群空间扩展过程中,城市群形成的节点网络结构类似于晶体结构,存在着分等级、分层级的有机组合规律,形成立面晶体结构组合图谱和平面晶体结构组合图谱。
下图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合
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下列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等级最
高的是
A.京津冀城市群 B.山东半岛城市群
C.辽中南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1
2
3
4
5
6
7
8
9
10
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中心;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北京为我国的首都,城市等级最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广东中山模拟)城市间创新联系可用城市引力线表示。其最大引力线连接该城市在所属区域中与之创新联系最强的另一城市。一座城市的最大引力线数量,反映了其在所属区域的中心程度。右图示意苏沪地
区的创新联系最大引力线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
3~5题。
3.苏沪地区最大引力线网络反映的城市间创新联
系特征主要是
①城市同级性 ②中心辐射性 ③位置邻近性 
④均匀扩散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从总体上看,苏沪地区城市创新联系格局与地区经济以及城市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图示南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创新联系强度高,图中苏州为一级创新节点城市,说明苏州在经济、科技、产业等方
面辐射影响力较强,即以苏州为中心,对位置
邻近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效应,故城市间创
新联系特征具有中心辐射性、位置邻近性、扩
散的不均匀性,②③正确,④错;
苏沪地区最大引力线网络没有反映城市同级性,
①错,选B。
(2023·广东中山模拟)城市间创新联系可用城市引力线表示。其最大引力线连接该城市在所属区域中与之创新联系最强的另一城市。一座城市的最大引力线数量,反映了其在所属区域的中心程度。右图示意苏沪地
区的创新联系最大引力线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
3~5题。
4.推测淮安市在苏沪地区中创新联系最强的城市是
A.连云港
B.宿迁市
C.南京市
D.上海市

1
2
3
4
5
6
7
8
9
10
连云港、宿迁市都位于江苏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相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淮安市又属于同一等级,与淮安
市创新联系不是最强,可排除A、B两项;
南京市为江苏省省会城市,与淮安市相比,
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与淮
安市创新联系最强的城市,C正确;
由图可知,淮安市与上海市之间不存在最大
引力线,排除D。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广东中山模拟)城市间创新联系可用城市引力线表示。其最大引力线连接该城市在所属区域中与之创新联系最强的另一城市。一座城市的最大引力线数量,反映了其在所属区域的中心程度。右图示意苏沪地
区的创新联系最大引力线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
3~5题。
5.在苏沪地区的创新联系中,苏州比南京的中心
地位更突出的原因是
A.科技条件更好
B.地理位置更优
C.交通区位更优
D.行政管理限制更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与苏州相比,南京的科技条件更好,A项与题意不符;
与南京相比,苏州地理位置更优,紧邻我国最
大的现代化城市上海,是上海的强辐射区,经
济发展受上海影响较为明显,在创新联系中的
中心地位更突出,B正确;
与苏州相比,南京紧临长江,水陆交通更为发
达,C错;
与省会城市相比,苏州行政管理限制更多,D错。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当今世界,湾区以其经济聚集度高、对内联系紧密、对外高度开放的特点,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右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主要城市产业布局及功能定位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6.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分区分工布局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城市人口比重
B.集中核心城市职能
C.增强城市间竞争性
D.增强城市间协作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材料“对内联系紧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可知,分区分工布局的主要作用是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发展各自优势产业,互利合作、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D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7.下列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增加第二产业比重
②建立湾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协调湾
区事务
③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国际科技
创新中心
④多建、扩建跨海大桥,增强区内的
互联互通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粤港澳大湾区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降低第二产业比重,①错;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城市联系存在跨区域问题,为了分工协作,统筹管理,建立湾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协调湾区事务,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②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成为“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需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③对;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④错。故选B。
(2023·湖南益阳期中)格林尼治小镇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距纽约42千米,是纽约市的卫星城镇。20世纪初,小镇只是纽约金融从业者逃避城市生活、放松休闲之地。20世纪90年代,小镇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吸引了纽约大量金融机构总部迁入,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服务小镇。据此完成8~9题。
8.20世纪初,格林尼治小镇吸引纽约大量金融高端人士到此定居,主要是因为
A.交通便利 B.环境优美
C.地价低廉 D.设施完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材料可知,格林尼治小镇是纽约市的卫星城镇,相比纽约,小镇并不具备交通便利和设施完善的优势,A、D错误;
小镇确实地价低廉,但金融高端人士收入高,小镇地价低并不是吸引纽约金融高端人士来此定居的优势,C错误;
由材料“是纽约金融从业者逃避城市生活、放松休闲之地”可知,小镇应环境优美,可以让金融高端人士远离城市的喧嚣,B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湖南益阳期中)格林尼治小镇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距纽约42千米,是纽约市的卫星城镇。20世纪初,小镇只是纽约金融从业者逃避城市生活、放松休闲之地。20世纪90年代,小镇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吸引了纽约大量金融机构总部迁入,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服务小镇。据此完成8~9题。
9.目前,仍有大量金融管理机构入驻小镇,其核心目的是想获得
A.集聚优势 B.设备技术
C.工作人员 D.公共服务

由材料可知,小镇目前是全球著名的金融服务小镇,分布有大量金融机构总部,对当前金融管理机构而言,入驻小镇可获得集聚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利润,A项正确;
集聚效应中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从业人员和完善的公共服务,C、D排除;
设备技术的流动性较强,且金融机构没有生产环节,对设备技术的要求较为单一,换成其他地区也很容易满足需求,B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将中原城市群由河南的9个地级
市扩充为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5省30个地
级市,标志着中原城市群正式跻身七大国家级城市
群。根据规划,将重点打造郑州大都市区,推进国
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激发活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郑州将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
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右图示意
中原城市群的范围。
1
2
3
4
5
6
7
8
9
10
(1)指出中原城市群中山西省的城市。(3分)
答案 运城、晋城和长治。
根据材料“将中原城市群由河南的9个地级市扩充为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5省30个地级市”确定区域范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省界确定山西省的位置,最后找出城市。
1
2
3
4
5
6
7
8
9
10
(2)说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6分)
答案 地处我国中原地区的中心,工农业基础雄厚,经济腹地广阔;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地处承接东西部、连通南北方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
1
2
3
4
5
6
7
8
9
10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地理位置:郑州地处我国中原地区的中心,工农业基础雄
厚,经济腹地广阔;
②城市等级:作为河南的省会,经济发达,
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
③交通运输:地处承接东西部、连通南北方
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
④政策: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这个发展规划,
说明国家支持郑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1
2
3
4
5
6
7
8
9
10
(3)简述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8分)
答案 郑州市是区域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引领和带动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发挥大城市的经济、技术、资金和信息等优势服务周边城市。
1
2
3
4
5
6
7
8
9
10
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①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地位:郑州市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核
心城市,对整个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对区域城镇化的作用:通过发达的交通运
输网络,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提高区域城
镇化水平;
③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引领和带动周
边城市的产业发展,促进中部崛起;
④郑州自身优势:发挥大城市的经济、技术、
资金和信息等优势服务周边城市。[课程标准] 1.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3.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4.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体系架构]
[基本概念] 区域空间结构、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区;资源枯竭型地区;生态脆弱区。
课时61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1.大都市的概念:是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形式。
(2)组成
角度 组成
从经济学的角度 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
从城乡的角度 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3)点轴开发形式:对人口和产业产生吸引力,导致人口与产业沿轴线集聚,形成新的增长带,使集聚与辐射过程在空间上沿着特定方向连续进行。
拓展延伸 点轴空间演变
(1)农业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极端缓慢,生产力均匀分布。
(2)工业化初期,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出现了工矿居民点和城镇,并在它们之间建设了交通线以满足经济和社会联系的需要。
(3)集聚效应带动地方中心城镇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交通线也集聚壮大成由交通线、能源供应线、通信线等组成的基础设施束。
(4)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会发展成更大的集聚点,形成次级经济中心;之间的基础设施束也更加完善,并延伸出次级发展轴线,形成中心和轴线系统。最后整个区域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城镇和不同等级的发展轴线组成的以“点-轴系统”为标志的空间结构。
3.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作用 空间集聚 辐射带动
表现 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 大都市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为主,将原有的部分工业转移到周边地区,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
影响 导致地区经济核心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梯度分工合理、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
思考 城市集聚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答案 (1)优点: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业或人口高度集中可以产生较好的生产协作条件,有利于城镇间多种职能相互补充,减轻大城市的负担,促进周边较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和生活条件的提高。
(2)缺点: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发展混乱和生态恶化现象;集聚区域内一些居民居住和工作不在同一城市,交通通勤时间长,各城市之间往往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城市联系密切,交通量大,需增加城市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上海的优势条件
(1)地理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交会处;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亚太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现代服务中心。
(2)社会经济条件: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2.上海的辐射功能
辐射功能 表现
产业带 动功能 以上海为核心,形成了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电子、医药等庞大的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强
都市核 心功能 上海不仅强力拉动了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而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都有着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交通运输 枢纽功能 上海作为长江流域门户,拥有高效率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心城区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
金融服 务功能 上海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是我国大陆两大股票交易中心之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科技研发 创新功能 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且与发达国家和国内研发中心保持频繁的交流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形成“一核五圈四带”的空间格局
(1)五圈:通过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上海拉动了南京城市圈、杭州城市圈、合肥城市圈、苏锡常城市圈、宁波城市圈的发展壮大。
(2)强化了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
2.发挥对内、对外影响的“两个扇面”的作用
对内主要影响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地域,辐射区域腹地;对外与亚太和欧洲的大城市保持商贸文化联系,连接全球网络。
思考 近年来,大批中小城市提出要发展成大城市甚至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大建机场、五星级酒店等基础设施。城市都适合发展成为大都市吗?
答案 不是。不同城市的等级不同,服务范围不同,功能也不同,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城市定位,大、中、小城市要“演”好各自的服务角色。
1.基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下的大都市辐射功能示意图
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 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 因素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交通 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 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作用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经济 发展 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3.发展城市群对我国的意义
城市群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以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
(2022·山东地理)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关键信息点拨]
?双核结构概念明确了两个城市的性质,一个是区域中心城市,一个是港口门户城市,沈阳 是省会城市,就是概念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大连是港口门户城市,两个城市一个强调行政功能,一个强调港口门户区位,据此形成双核结构。 ?双核结构可以“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可知沈阳和大连双核结构的功能突出引领作 用、推动作用,而不是强调对传统产业、夕阳产业的作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沈阳位于辽宁中部腹地,凸显的是行政功能;大连位于沿海,明确其港 口门户地位,以后的发展方向就是突出港口门户作用,而不是与沈阳竞争区域中心的地位。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双核结构的功能是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的发展,沈阳位于辽宁中部腹地,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区位上具有内陆与沿海的互补性,对内、对外联系都很便利;沈阳是辽宁省会城市、政治中心,大连是计划单列市,是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上具有互补性,选A。第2题,沈阳围绕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大连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区位,围绕建设海洋强市目标,全力推进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先进制造基地等,两个城市互补性强,双核结构有利于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通过双核心及其沿线的联系,可以促使沈阳的辐射功能向辽中南地区延伸,③正确,选C。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应该是三个省会城市的定位,①错;沈阳、大连两个核心城市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传统工业的比重,④错。
考向1 通过“城市辐射功能”考查“综合思维”
(2023·山东济南模拟)2005~2015年,郑州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周边国家中心城市相邻边界方向上辐射范围呈缩小趋势,但缩小的速度明显下降。据此完成1~2题。
1.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主要是因为郑州(  )
A.地理位置优越 B.制造业发达
C.文化底蕴深厚 D.为区域政治中心
2.2005~2015年,郑州与周边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其辐射带动作用(  )
A.减弱趋缓 B.减弱加快
C.增强趋缓 D.增强加快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在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中,明确指出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地处华北平原南部,陇海铁路、京广铁路等都从郑州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选A。第2题,郑州与其周边的国家中心城市相邻边界方向上辐射范围呈缩小趋势,说明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减弱,但缩小的速度明显下降,说明了其辐射带动作用减弱趋缓,选A。
考向2 通过“城市的虹吸效应”考查“综合思维”
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4月8日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文件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应突出强调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据此完成3~4题。
3.以大城市引领的城市集群模式(都市圈)有利于(  )
①解决中心城市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②优化生产要素空间配置 ③扩大中小城市服务范围 ④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4.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周边中小城市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B.中小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C.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显著
D.中小城市交通拥堵加重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该模式不能解决中心城市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城市优势不同、定位不同,该模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将周边中小城市整合为一个整体,可以使生产要素在城市间得到最优配置,有利于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导致新的城市出现,原有中小城市的服务范围可能会缩小,D对。第4题,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发展,成长为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时会导致医疗、教育等资源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同时还会从周边中小城市吸引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心城市“虹吸效应”。C正确。
课时精练
城市群空间晶体结构,是指城市群空间扩展过程中,城市群形成的节点网络结构类似于晶体结构,存在着分等级、分层级的有机组合规律,形成立面晶体结构组合图谱和平面晶体结构组合图谱。下图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合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由大到小的是(  )
A.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
B.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C.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D.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
2.下列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等级最高的是(  )
A.京津冀城市群 B.山东半岛城市群
C.辽中南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从图示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到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再到多中心组合城市群,核心城市数量逐渐增多,核心城市的腹地范围相互重叠,核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单一辐射程度逐渐降低。第2题,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中心;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北京为我国的首都,城市等级最高。
(2023·广东中山模拟)城市间创新联系可用城市引力线表示。其最大引力线连接该城市在所属区域中与之创新联系最强的另一城市。一座城市的最大引力线数量,反映了其在所属区域的中心程度。下图示意苏沪地区的创新联系最大引力线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3~5题。
3.苏沪地区最大引力线网络反映的城市间创新联系特征主要是(  )
①城市同级性 ②中心辐射性 ③位置邻近性 ④均匀扩散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推测淮安市在苏沪地区中创新联系最强的城市是(  )
A.连云港 B.宿迁市
C.南京市 D.上海市
5.在苏沪地区的创新联系中,苏州比南京的中心地位更突出的原因是(  )
A.科技条件更好
B.地理位置更优
C.交通区位更优
D.行政管理限制更少
答案 3.B 4.C 5.B
解析 第3题,从总体上看,苏沪地区城市创新联系格局与地区经济以及城市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图示南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创新联系强度高,图中苏州为一级创新节点城市,说明苏州在经济、科技、产业等方面辐射影响力较强,即以苏州为中心,对位置邻近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效应,故城市间创新联系特征具有中心辐射性、位置邻近性、扩散的不均匀性,②③正确,④错;苏沪地区最大引力线网络没有反映城市同级性,①错,选B。第4题,连云港、宿迁市都位于江苏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相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淮安市又属于同一等级,与淮安市创新联系不是最强,可排除A、B两项;南京市为江苏省省会城市,与淮安市相比,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与淮安市创新联系最强的城市,C正确;由图可知,淮安市与上海市之间不存在最大引力线,排除D。第5题,与苏州相比,南京的科技条件更好,A项与题意不符;与南京相比,苏州地理位置更优,紧邻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上海,是上海的强辐射区,经济发展受上海影响较为明显,在创新联系中的中心地位更突出,B正确;与苏州相比,南京紧临长江,水陆交通更为发达,C错;与省会城市相比,苏州行政管理限制更多,D错。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当今世界,湾区以其经济聚集度高、对内联系紧密、对外高度开放的特点,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主要城市产业布局及功能定位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分区分工布局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城市人口比重
B.集中核心城市职能
C.增强城市间竞争性
D.增强城市间协作性
7.下列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增加第二产业比重
②建立湾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协调湾区事务
③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④多建、扩建跨海大桥,增强区内的互联互通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6.D 7.B
解析 第6题,由材料“对内联系紧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可知,分区分工布局的主要作用是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发展各自优势产业,互利合作、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D对。第7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粤港澳大湾区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降低第二产业比重,①错;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城市联系存在跨区域问题,为了分工协作,统筹管理,建立湾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协调湾区事务,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②对;成为“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需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③对;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④错。故选B。
(2023·湖南益阳期中)格林尼治小镇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距纽约42千米,是纽约市的卫星城镇。20世纪初,小镇只是纽约金融从业者逃避城市生活、放松休闲之地。20世纪90年代,小镇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吸引了纽约大量金融机构总部迁入,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服务小镇。据此完成8~9题。
8.20世纪初,格林尼治小镇吸引纽约大量金融高端人士到此定居,主要是因为(  )
A.交通便利 B.环境优美
C.地价低廉 D.设施完善
9.目前,仍有大量金融管理机构入驻小镇,其核心目的是想获得(  )
A.集聚优势 B.设备技术
C.工作人员 D.公共服务
答案 8.B 9.A
解析 第8题,由材料可知,格林尼治小镇是纽约市的卫星城镇,相比纽约,小镇并不具备交通便利和设施完善的优势,A、D错误;小镇确实地价低廉,但金融高端人士收入高,小镇地价低并不是吸引纽约金融高端人士来此定居的优势,C错误;由材料“是纽约金融从业者逃避城市生活、放松休闲之地”可知,小镇应环境优美,可以让金融高端人士远离城市的喧嚣,B项正确。第9题,由材料可知,小镇目前是全球著名的金融服务小镇,分布有大量金融机构总部,对当前金融管理机构而言,入驻小镇可获得集聚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利润,A项正确;集聚效应中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从业人员和完善的公共服务,C、D排除;设备技术的流动性较强,且金融机构没有生产环节,对设备技术的要求较为单一,换成其他地区也很容易满足需求,B排除。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将中原城市群由河南的9个地级市扩充为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5省30个地级市,标志着中原城市群正式跻身七大国家级城市群。根据规划,将重点打造郑州大都市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激发活力,提高综合竞争力。郑州将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下图示意中原城市群的范围。
(1)指出中原城市群中山西省的城市。(3分)
(2)说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6分)
(3)简述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8分)
答案 (1)运城、晋城和长治。
(2)地处我国中原地区的中心,工农业基础雄厚,经济腹地广阔;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地处承接东西部、连通南北方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
(3)郑州市是区域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引领和带动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发挥大城市的经济、技术、资金和信息等优势服务周边城市。
解析 (1)根据材料“将中原城市群由河南的9个地级市扩充为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5省30个地级市”确定区域范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省界确定山西省的位置,最后找出城市。(2)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地理位置:郑州地处我国中原地区的中心,工农业基础雄厚,经济腹地广阔;②城市等级:作为河南的省会,经济发达,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③交通运输:地处承接东西部、连通南北方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④政策: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这个发展规划,说明国家支持郑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3)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①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地位:郑州市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核心城市,对整个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②对区域城镇化的作用: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③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引领和带动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促进中部崛起;④郑州自身优势:发挥大城市的经济、技术、资金和信息等优势服务周边城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