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三部分 第二章 课时6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件83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三部分 第二章 课时6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课件83张+学案)

资源简介

(共83张PPT)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第三部分 第二章 课时64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基本概念] 
生态脆弱区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生态脆弱区:
(1)含义: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2)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荒漠化地区。
2.荒漠化:
(1)含义: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类型
①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②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3)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辨析
(1)荒漠≠荒漠化:荒漠是在干旱环境下发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荒漠化则是土地退化的一种现象。
(2)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荒漠化还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如水土流失、盐碱化、寒漠化等。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经济损失
(1)经济方面: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产方面: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2.生态恶化:
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石漠化
草场退化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北方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较大,因此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季多浮尘,是因为北方多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形成浮尘、扬沙,甚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之所以遇大风不会出现类似天气的原因,一是南方以黏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分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国际合作,全球参与:国际上,通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全球参与;我国国内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3.尊重自然规律,因地施策。区域开发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恢复自然生态面貌。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1)风蚀荒漠化: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
(2)水蚀荒漠化: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如我国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喀斯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
(3)盐渍(碱)化:分布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不合理灌溉地区,如黄淮海平原。
(4)冻融荒漠化:分布于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
(1)成因
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②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主要表现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以增加收入 铲掉草皮,破坏植被;翻动土层,严重破坏草场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超载放牧破坏牧草生长和土壤结构,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漠边缘 农业生产 土壤肥力降低后被弃耕,进而演变为沙地
水资源利 用不当 绿洲地区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工矿交通 建设中不 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区 工矿区在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随意堆放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2)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避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2)压缩耕作用地,保障高产稳产的基本
农田。
(3)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
的质量。
(4)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5)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
措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020·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
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
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
湖沼面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
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
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真题研析
命题方向
明确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
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
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
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
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命题方向
明确
?“流动沙地、固定沙地”是干旱地区 作用下的典型景观,“湖泊、河流、沼泽”是水湿环境下的典型景观,两类景观能并存,反映的是干湿 地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说明两类景观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造成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能相互转化,也就意味着二者的数量多少是_________的。
关键信息点拨
风力
交错
此消彼长
命题方向
明确
?流动沙地与固定沙地虽然都属于干旱、风沙环境下的景观,但彼此之间也可以转化:降水量增加时,部分流动沙地向 沙地转化,反之亦然。
?宏观尺度上,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取决于 量与 量的对比关系。湖泊面积减小,一般是因为降水量 、蒸发量加大。降水量增多,而湖泊面积却减小,只能说明蒸发量明显 了;常规下的蒸发量与气温高低呈 相关,图中气温变化并不大,湖泊面积的减小就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固定
降水
蒸发
减小
增多

命题方向
明确
答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命题方向
明确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1 通过“农牧交错带的发展”考查“区域认知”
(2023·广东珠海期中)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图1为“我国生态脆弱区
及生态问题分布图”,
图2为“我国北方农牧交
错带发展示意图”。读
图,完成1~2题。
1
2
3
4
考向预测
命题方向
明确
1.图1中①③两地均有严重的土壤侵蚀问
题,但其形成机制不同,①③两地土壤
侵蚀的形成机制分别是
A.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海浪侵蚀
C.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读图1可知,①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土壤侵蚀主要以风力侵蚀为主;
③地位于我国华北低山丘陵地区,降水较多,地形坡度较大,土壤侵蚀主要以流水侵蚀为主。故选C。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2.育肥是指通过精饲料喂养使牲畜快速增肥的过程。若图2所示农牧交错带位于图1中的④地,以下表示该地区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A.Ⅰ—农副产品
B.Ⅱ—深加工产品
C.Ⅲ—待育肥家畜
D.Ⅳ—饲草料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读图分析可知,图2中Ⅰ箭头由草原牧区指向农牧交错带,对应发展方向是把待育肥家畜送到农牧交错带,之后使用精饲料来喂养使牲畜快速增肥,A错误;
Ⅱ箭头由农牧交错带指向东部农耕区,对应
发展方向是把畜产品运往东部农耕区进行深
加工,B正确;
Ⅲ箭头由农牧交
错带指向草原牧
区,对应发展方
向是向牧区提供饲草料,C错误;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Ⅳ箭头由东部农耕区指向农牧交错带,对应发展方向是提供农副产品,D错误。故选B。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2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考查“综合思维”
水土流失是我国山地地区常见的环境问题,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水土流失量等值线示意图(单位:吨/平方千米)”。完成3~4题。
3.该省区东西部水土流失量差异较大的主要原
因是
A.东部地区距海近,降水强度大
B.西部地区山地多,降水总量多
C.东部地区海拔低,地形较平坦
D.西部地区人口多,耕地比重大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读图,结合经纬网和轮廓可知,该省为贵州省,从图中河流流向判断,东部地区海拔低,西部地区海拔高,由于地势起伏大,所以西部水土流失量大于东部,C对。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2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考查“综合思维”
水土流失是我国山地地区常见的环境问题,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水土流失量等值线示意图(单位:吨/平方千米)”。完成3~4题。
4.为减轻该地区水土流失,合理的治理措施有
①打坝淤地,降低水流速度 
②退耕还林,减少耕地面积 
③易地安置,缓解人地矛盾 
④引进技术,推广无土栽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贵州省石漠化严重,土层薄,不适宜打坝淤地,①错。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可以通过退耕还林,减少耕地面积,缓解该地水土流失,②对。
对于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地区,可以采用异地安置的措施,缓解人地矛盾,③对。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推广无土栽培技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当地经济较落后,负担能力有限,④错。故选B。
命题方向
明确
湿地与盐碱化
>
<
答题指导11
1.湿地及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思路引领
2.盐碱化
(2023·安徽宣城期中)根据遥感影像将区域湿地分为开放水域和湿地植被两大类。锡尔河是中亚咸海的重要入湖径流,锡尔河—咸海三角洲湿地主要沿着锡尔河主河道、河汊、支流与湖泊周边分布。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萨克斯坦陆续通过拦河建坝和灌渠建设切断了锡尔河与南咸海的水文联系,使得库区附近地下水发生变化。下面图1为咸海、湿地及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图2为湿地面积月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题。
针对训练
1
2
3
4
1.图示时期内咸海与湿地面积变化
A.前期反向后期同向 B.前期同向后期反向
C.持续同向变化 D.持续反向变化
针对训练
1
2

3
4
根据图中信息,1980年之前,咸海面积下降,湿地面积也下降,两者变化方向一致;1980年以后,咸海面积继续下降,而湿地面积上升。两者呈现前期同向变化,后期反向变化的特点。B正确。
针对训练
1
2
3
4
2.拦河建坝和灌渠建设致使库区
A.泥沙增多,耕地增加 B.围湿造田,耕地减少
C.水分改善,湿地增加 D.土壤碱化,湿地减少
针对训练
1
2

3
4
拦河建坝会淹没耕地,导致耕地减少,同时泥沙在库区沉积,库区泥沙增多,A错误;
拦河建坝和灌渠建设与围湿造田并无因果关系,B错误;
拦河建坝,库区水源增加,水分条件改善,同时,水位提高,加之灌渠建设,会使得湿地面积增加,C正确;
水位提高,地下水增加,蒸发旺盛会导致土壤碱化,但是湿地面积是在增加,D错误。故选C。
针对训练
1
2
3
4
3.影响咸海湿地面积月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入湖水量 B.地形特征
C.土壤肥力 D.湿地植被
针对训练
1
2

3
4
由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扩大,灌溉用水增加,当河流水量大时,正是耕地需水量大时,即便有注入咸海的河水,季节变化也不大,且材料中指出锡尔河是咸海的重要入湖径流,锡尔河与南咸海的水文联系被切断,故咸海湿地面积月度变化不是因为入湖水量的变化,A错误;
地形特征会影响一个地区湿地的范围,但是对其季节变化的影响远小于湖泊水的收支等其他因素,B错误;
针对训练
1
2
3
4
土壤肥力对湿地面积没有影响,C错误;
材料中提到区域湿地分为开放水域和湿地植被,而咸海湿地的开放水域面积变化不大,湿地植被由于气温和地下水(水库带来)的季节变化,生长有明显的周期性,故咸海湿地面积月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是湿地植被,故选D。
针对训练
1
2
3
4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50多年前,这里“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起三尺沙,黄土埋庄稼”,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在黄河古道种植泡桐防护林,基本根治了兰考地区的风沙、水涝和盐碱三大自然灾害。如今,通过持续绿化造林和积极推广“农桐间作”模式,使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兰考县泡桐有“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之说,材质轻柔,结构均匀,不翘不裂不变形,耐蚀耐腐耐高温,是制作家具、模型、乐器的上等材料。
针对训练
1
2
3
4
下面图1为兰考县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兰考县泡桐景观图。
针对训练
1
2
3
4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冬春白茫茫”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4分)
针对训练
1
2
答案 (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蒸发量大;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较高,土壤中的盐分随着地下毛管水上升;水分蒸发后,盐分积聚于土壤表层,造成土地盐碱化。
3
4
(2)简述泡桐防护林对改善当地自然环境的作用。(6分)
针对训练
1
2
答案 可以降低风速,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碱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
3
4
(3)为促进泡桐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针对训练
1
2
答案 发展泡桐加工业,延长泡桐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科技投入,研发泡桐新产品;加强兰考泡桐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泡桐市场;采用互联网等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3
4
(2023·安徽亳州市模拟)蒙古国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甲地位于蒙古国中东部一平坦河谷,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下图为“甲地近地面一年中风沙流输沙量随高度变化的累积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甲地防控风沙流的关键高度是
A.0~20 cm
B.21~40 cm
C.41~60 cm
D.61 cm以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读图可知,0~35 cm是风沙流输沙量增长最快的高度,在35 cm之上其增长较慢,变化较小。故其防控风沙流的关键高度应在35 cm以下,C、D选项错误。
与21~40 cm相比,0~20 cm风沙流增长速度更快,故其是防控风沙流的关键高度,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安徽亳州市模拟)蒙古国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甲地位于蒙古国中东部一平坦河谷,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下图为“甲地近地面一年中风沙流输沙量随高度变化的累积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2.甲地防控风沙流的有效生态措施是大量种植
A.灌木和乔木
B.草本和灌木
C.草本和乔木
D.藤本和水生植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地位于蒙古国中东部地区,气候相对较为干旱,虽位于河谷地区,但水资源仍有限,不能大量种植水生植物,D选项错误。
从上题可知甲地防控风沙流的关键高度应在35 cm
以下,故其防控风沙流的植被应尽可能保证在0~
35 cm,乔木相对较为高大,对低层的防控效果较
差,同时乔木需水量较大,大量种植也不符合该
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A、C选项错误。
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对水的需求相对较小,同时其生长高度对本区防控风沙流更有效,B选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安徽亳州市模拟)蒙古国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甲地位于蒙古国中东部一平坦河谷,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下图为“甲地近地面一年中风沙流输沙量随高度变化的累积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3.甲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表明其
A.气候极为干旱
B.土壤表层含水量较大
C.水土流失严重
D.植物生长季与风沙季不一致

甲地位于河谷地带,且植被覆盖率较高,说明其气候并非极为干旱,A选项错误。
土壤表层含水量大,会使得土壤较为湿润,不易引
起风沙流,B选项错误。
甲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并不严重,C选项
错误。
甲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很可能是
植被覆盖的季节与风沙流输沙的季节不一致,甲地
位于蒙古国中东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植被主要生长在夏季,冬季植被大量枯死,此季节盛行偏北风,地表荒芜,是其主要的风沙季,D选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有冲—切沟系统(图1),也有勺状沟,其呈勺状,头大、身宽、尾细,与其他沟谷没有明显的汇流关系,沟尾逐渐变细并消失于坡面(图2)。完成4~5题。
4.相比勺状沟壑,切沟
A.形态上大下小
B.深度上深下浅
C.下蚀作用较弱
D.泥沙搬运能力较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材料勺状沟“呈勺状,头大、身宽、尾细”可以推断,勺状沟具有形态上大下小、深度上深下浅、下蚀作用较弱的特点,对比勺状沟与切沟发现,两种沟形态相反,所以切沟形成需要较强的坡面径流,强烈的下蚀作用,形态上小下大、深度上浅下深,泥沙搬运能力强。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有冲—切沟系统(图1),也有勺状沟,其呈勺状,头大、身宽、尾细,与其他沟谷没有明显的汇流关系,沟尾逐渐变细并消失于坡面(图2)。完成4~5题。
5.勺状沟壑未能发育成冲-切沟,
可能是
A.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短,黄
土下渗弱
B.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黄土下渗强
C.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长,黄土下渗强
D.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黄土下渗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勺状沟的特点,推断其发育的大致过程:降水在黄土地表形成一定径流后,带走部分可溶地表物质,形成陷穴;下渗形成的地下径流对陷穴周围的黄土有下蚀和侧蚀作用,从而导致陷穴扩大,陷穴承受不住上覆黄土重力而发生坍塌,导致地表径流落差变大;溯源侵蚀增强,陷穴顶部不断形成较宽的谷地,由于下渗强,谷地尾部径流变小,流速减慢,侵蚀变弱,沉积加强,谷地变窄,直至消失,从而形成勺状沟。因此地表径流侵蚀
力要强,下渗要强,需要高强度的降
水和渗透力强的黄土,如果降水持续
时间长,地表径流量大于下渗量,则
沟的尾部会被切开,发育成冲—切沟。故选D。
下图所示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其周边地区春季少见风沙活动。据此完成6~8题。
6.该沙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
其降水主要集中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
2
3
4
5
6
7
8
9

10
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山地呈西北—东南走向,西部为来自大西洋的西风的迎风坡。由材料“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可知,该地降水主要是冬季受来自大西洋西风影响,形成迎风坡降雪,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图所示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其周边地区春季少见风沙活动。据此完成6~8题。
7.该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较我国
其他沙漠高的原因主要是该地
A.大气降水多
B.季节性积雪融水多
C.冰川融水多
D.人类活动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所学知识可知,沙漠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一定是水源较丰富的地区,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大气降水少,A错误;
冬季有稳定积雪,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多,为沙漠中的植被提供了生长所需要的水源,B正确;
冰川融水量受气温影响,该地较我
国其他沙漠纬度高,气温低,冰川
融水少,C错误;
沙漠地区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对沙
漠地区植被影响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图所示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其周边地区春季少见风沙活动。据此完成6~8题。
8.该沙漠周边地区春季少见
风沙活动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积雪覆盖
B.植被茂密
C.风力较小
D.降水较多

由材料“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可知,该沙漠周边地区春季少见风沙活动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冬季积雪深厚,春季
积雪融化较慢,积雪覆盖沙
漠,不易起风沙,A正确;
植被覆盖率较其他沙漠地区
高,但沙漠地区不会植被茂
密,B错误;
西部有山口,风力较大,C错误;
该地区降水稀少,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以流动和半流动沙丘为主,东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近5 000年来,该地区发生了三次周期性的沙地扩张与退缩,其过程与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在时间上具有相关性。1980~2000年,该地区沙地迅速扩张;2000年后,土地沙化逆转。
1
2
3
4
5
6
7
8
9
10
材料二 下图为浑善达克沙地位置示意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分析该地区东、西部沙丘类型不同的原因。(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降水量东多西少;植被覆盖东密西疏;风力作用西强东弱。
(2)在防治沙漠化的过程中,该地根据土地退化的程度,在不同区域分别采取禁牧和春季休牧的措施。请运用地理学思想
阐述其合理性。( 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因地(时)制宜思想;以草定畜是合理利用草场的原则;严重退化的草地予以禁牧,有利于植被恢复;退化程度较轻的草地采用春季休牧,错季保护、利用草场资源。
(3)有观点认为:人类活动是沙地扩张的最主要因素。对此,你有何看法?(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是导致沙漠化的关键因子;当气候趋于暖湿,沙漠化得到抑制,当气候变得干冷,沙地扩大。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相对较小,人类活动转化为影响生态脆弱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因素;植被破坏,加剧土地沙化;植被恢复,土地沙化逆转。
10.(2023·湖南长沙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突出,致使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单产较低。近50年来,我国对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淤地坝(下图),即在沟道内筑坝、拦泥淤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1
2
3
4
5
6
7
8
9
10
但在不同阶段,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下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不同时期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
20世纪70年代末 至90年代末 2000年至2010年 2010年至今
治理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治沟造地
主要措施 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 植树种草、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1)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黄土高原“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缓解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供应。
(2)比较建淤地坝和植树种草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差异。(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建淤地坝:拦截沟谷泥沙,减少沟道侵蚀。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坡面侵蚀。
20世纪70年代末 至90年代末 2000年至2010年 2010年至今
治理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治沟造地
主要措施 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 植树种草、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不同时期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
(3)结合材料,总结我国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等措施解决问题;治理措施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课时6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生态脆弱区
(1)含义: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2)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荒漠化地区。
2.荒漠化
(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特别提醒 关于荒漠化的概念辨析
(1)荒漠≠荒漠化:荒漠是在干旱环境下发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荒漠化则是土地退化的一种现象。
(2)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荒漠化还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如水土流失、盐碱化、寒漠化等。
(2)类型
①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②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3)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特别提醒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1)风蚀荒漠化: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
(2)水蚀荒漠化: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如我国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喀斯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
(3)盐渍(碱)化:分布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 不合理灌溉地区,如黄淮海平原。
(4)冻融荒漠化:分布于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经济损失
(1)经济方面: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2)生产方面: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2.生态恶化
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特别提醒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北方内陆入春后地表温度迅速升高,气压差较大,因此形成较大的风;北方的春季多浮尘,是因为北方多沙质土,此时温度回升迅速,且又少雨,土地解冻后,水分被蒸发,土地墒情较差,大片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呈干松状态,遇风形成浮尘、扬沙,甚至沙尘暴天气。同样,南方之所以遇大风不会出现类似天气的原因,一是南方以黏质土为主,二是南方多雨,三是南方植被覆盖率较高。近年来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地表非常干燥,这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分条件。为此,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沙尘暴。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国际合作,全球参与
国际上,通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全球参与;我国国内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
3.尊重自然规律,因地施策
区域开发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恢复自然生态面貌。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
(1)成因
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②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主要表现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以增加收入 铲掉草皮,破坏植被;翻动土层,严重破坏草场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超载放牧破坏牧草生长和土壤结构,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漠边缘 农业生产 土壤肥力降低后被弃耕,进而演变为沙地
水资源利 用不当 绿洲地区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工矿交通 建设中不 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区 工矿区在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随意堆放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2)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避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拓展延伸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2)压缩耕作用地,保障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3)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
(4)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5)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020·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
面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关键信息点拨]
?“流动沙地、固定沙地”是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下的典型景观,“湖泊、河流、沼泽”是水湿环境下的典型景观,两类景观能并存,反映的是干湿交错地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说明两类景观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造成的,并且可以相互转化;能相互转化,也就意味着二者的数量多少是此消彼长的。 ?流动沙地与固定沙地虽然都属于干旱、风沙环境下的景观,但彼此之间也可以转化:降水量增加时,部分流动沙地向固定沙地转化,反之亦然。 ?宏观尺度上,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湖泊面积减小, 一般是因为降水量减小、蒸发量加大。降水量增多,而湖泊面积却减小,只能说明蒸发量明显增多了;常规下的蒸发量与气温高低呈正相关,图中气温变化并不大,湖泊面积的减小就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答案 (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考向1 通过“农牧交错带的发展”考查“区域认知”
(2023·广东珠海期中)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图1为“我国生态脆弱区及生态问题分布图”,图2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1中①③两地均有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但其形成机制不同,①③两地土壤侵蚀的形成机制分别是(  )
A.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海浪侵蚀
C.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2.育肥是指通过精饲料喂养使牲畜快速增肥的过程。若图2所示农牧交错带位于图1中的④地,以下表示该地区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Ⅰ—农副产品 B.Ⅱ—深加工产品
C.Ⅲ—待育肥家畜 D.Ⅳ—饲草料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读图1可知,①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土壤侵蚀主要以风力侵蚀为主;③地位于我国华北低山丘陵地区,降水较多,地形坡度较大,土壤侵蚀主要以流水侵蚀为主。故选C。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图2中Ⅰ箭头由草原牧区指向农牧交错带,对应发展方向是把待育肥家畜送到农牧交错带,之后使用精饲料来喂养使牲畜快速增肥,A错误;Ⅱ箭头由农牧交错带指向东部农耕区,对应发展方向是把畜产品运往东部农耕区进行深加工,B正确;Ⅲ箭头由农牧交错带指向草原牧区,对应发展方向是向牧区提供饲草料,C错误;Ⅳ箭头由东部农耕区指向农牧交错带,对应发展方向是提供农副产品,D错误。故选B。
考向2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考查“综合思维”
水土流失是我国山地地区常见的环境问题,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水土流失量等值线示意图(单位:吨/平方千米)”。完成3~4题。
3.该省区东西部水土流失量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地区距海近,降水强度大
B.西部地区山地多,降水总量多
C.东部地区海拔低,地形较平坦
D.西部地区人口多,耕地比重大
4.为减轻该地区水土流失,合理的治理措施有(  )
①打坝淤地,降低水流速度  ②退耕还林,减少耕地面积 
③易地安置,缓解人地矛盾  ④引进技术,推广无土栽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读图,结合经纬网和轮廓可知,该省为贵州省,从图中河流流向判断,东部地区海拔低,西部地区海拔高,由于地势起伏大,所以西部水土流失量大于东部,C对。第4题,贵州省石漠化严重,土层薄,不适宜打坝淤地,①错。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可以通过退耕还林,减少耕地面积,缓解该地水土流失,②对。对于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地区,可以采用异地安置的措施,缓解人地矛盾,③对。推广无土栽培技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当地经济较落后,负担能力有限,④错。故选B。
答题指导11 湿地与盐碱化
1.湿地及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2.盐碱化
(2023·安徽宣城期中)根据遥感影像将区域湿地分为开放水域和湿地植被两大类。锡尔河是中亚咸海的重要入湖径流,锡尔河—咸海三角洲湿地主要沿着锡尔河主河道、河汊、支流与湖泊周边分布。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萨克斯坦陆续通过拦河建坝和灌渠建设切断了锡尔河与南咸海的水文联系,使得库区附近地下水发生变化。下面图1为咸海、湿地及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图2为湿地面积月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时期内咸海与湿地面积变化(  )
A.前期反向后期同向
B.前期同向后期反向
C.持续同向变化
D.持续反向变化
2.拦河建坝和灌渠建设致使库区(  )
A.泥沙增多,耕地增加
B.围湿造田,耕地减少
C.水分改善,湿地增加
D.土壤碱化,湿地减少
3.影响咸海湿地面积月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入湖水量 B.地形特征
C.土壤肥力 D.湿地植被
答案 1.B 2.C 3.D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1980年之前,咸海面积下降,湿地面积也下降,两者变化方向一致;1980年以后,咸海面积继续下降,而湿地面积上升。两者呈现前期同向变化,后期反向变化的特点。B正确。第2题,拦河建坝会淹没耕地,导致耕地减少,同时泥沙在库区沉积,库区泥沙增多,A错误;拦河建坝和灌渠建设与围湿造田并无因果关系,B错误;拦河建坝,库区水源增加,水分条件改善,同时,水位提高,加之灌渠建设,会使得湿地面积增加,C正确;水位提高,地下水增加,蒸发旺盛会导致土壤碱化,但是湿地面积是在增加,D错误。故选C。第3题,由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扩大,灌溉用水增加,当河流水量大时,正是耕地需水量大时,即便有注入咸海的河水,季节变化也不大,且材料中指出锡尔河是咸海的重要入湖径流,锡尔河与南咸海的水文联系被切断,故咸海湿地面积月度变化不是因为入湖水量的变化,A错误;地形特征会影响一个地区湿地的范围,但是对其季节变化的影响远小于湖泊水的收支等其他因素,B错误;土壤肥力对湿地面积没有影响,C错误;材料中提到区域湿地分为开放水域和湿地植被,而咸海湿地的开放水域面积变化不大,湿地植被由于气温和地下水(水库带来)的季节变化,生长有明显的周期性,故咸海湿地面积月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是湿地植被,故选D。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50多年前,这里“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起三尺沙,黄土埋庄稼”,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在黄河古道种植泡桐防护林,基本根治了兰考地区的风沙、水涝和盐碱三大自然灾害。如今,通过持续绿化造林和积极推广“农桐间作”模式,使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兰考县泡桐有“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之说,材质轻柔,结构均匀,不翘不裂不变形,耐蚀耐腐耐高温,是制作家具、模型、乐器的上等材料。下面图1为兰考县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兰考县泡桐景观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冬春白茫茫”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4分)
(2)简述泡桐防护林对改善当地自然环境的作用。(6分)
(3)为促进泡桐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案 (1)(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蒸发量大;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较高,土壤中的盐分随着地下毛管水上升;水分蒸发后,盐分积聚于土壤表层,造成土地盐碱化。
(2)可以降低风速,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碱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
(3)发展泡桐加工业,延长泡桐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科技投入,研发泡桐新产品;加强兰考泡桐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泡桐市场;采用互联网等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课时精练
(2023·安徽亳州市模拟)蒙古国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甲地位于蒙古国中东部一平坦河谷,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下图为“甲地近地面一年中风沙流输沙量随高度变化的累积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甲地防控风沙流的关键高度是(  )
A.0~20 cm B.21~40 cm
C.41~60 cm D.61 cm以上
2.甲地防控风沙流的有效生态措施是大量种植(  )
A.灌木和乔木 B.草本和灌木
C.草本和乔木 D.藤本和水生植物
3.甲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表明其(  )
A.气候极为干旱
B.土壤表层含水量较大
C.水土流失严重
D.植物生长季与风沙季不一致
答案 1.A 2.B 3.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0~35 cm是风沙流输沙量增长最快的高度,在35 cm之上其增长较慢,变化较小。故其防控风沙流的关键高度应在35 cm以下,C、D选项错误。与21~40 cm相比,0~20 cm风沙流增长速度更快,故其是防控风沙流的关键高度,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第2题,甲地位于蒙古国中东部地区,气候相对较为干旱,虽位于河谷地区,但水资源仍有限,不能大量种植水生植物,D选项错误。从上题可知甲地防控风沙流的关键高度应在35 cm以下,故其防控风沙流的植被应尽可能保证在0~35 cm,乔木相对较为高大,对低层的防控效果较差,同时乔木需水量较大,大量种植也不符合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A、C选项错误。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对水的需求相对较小,同时其生长高度对本区防控风沙流更有效,B选项正确。第3题,甲地位于河谷地带,且植被覆盖率较高,说明其气候并非极为干旱,A选项错误。土壤表层含水量大,会使得土壤较为湿润,不易引起风沙流,B选项错误。甲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并不严重,C选项错误。甲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年输沙量很大,很可能是植被覆盖的季节与风沙流输沙的季节不一致,甲地位于蒙古国中东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植被主要生长在夏季,冬季植被大量枯死,此季节盛行偏北风,地表荒芜,是其主要的风沙季,D选项正确。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有冲—切沟系统(图1),也有勺状沟,其呈勺状,头大、身宽、尾细,与其他沟谷没有明显的汇流关系,沟尾逐渐变细并消失于坡面(图2)。完成4~5题。
4.相比勺状沟壑,切沟(  )
A.形态上大下小 B.深度上深下浅
C.下蚀作用较弱 D.泥沙搬运能力较强
5.勺状沟壑未能发育成冲-切沟,可能是(  )
A.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短,黄土下渗弱
B.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黄土下渗强
C.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长,黄土下渗强
D.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黄土下渗强
答案 4.D 5.D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勺状沟“呈勺状,头大、身宽、尾细”可以推断,勺状沟具有形态上大下小、深度上深下浅、下蚀作用较弱的特点,对比勺状沟与切沟发现,两种沟形态相反,所以切沟形成需要较强的坡面径流,强烈的下蚀作用,形态上小下大、深度上浅下深,泥沙搬运能力强。故选D。第5题,根据勺状沟的特点,推断其发育的大致过程:降水在黄土地表形成一定径流后,带走部分可溶地表物质,形成陷穴;下渗形成的地下径流对陷穴周围的黄土有下蚀和侧蚀作用,从而导致陷穴扩大,陷穴承受不住上覆黄土重力而发生坍塌,导致地表径流落差变大;溯源侵蚀增强,陷穴顶部不断形成较宽的谷地,由于下渗强,谷地尾部径流变小,流速减慢,侵蚀变弱,沉积加强,谷地变窄,直至消失,从而形成勺状沟。因此地表径流侵蚀力要强,下渗要强,需要高强度的降水和渗透力强的黄土,如果降水持续时间长,地表径流量大于下渗量,则沟的尾部会被切开,发育成冲—切沟。故选D。
下图所示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其周边地区春季少见风沙活动。据此完成6~8题。
6.该沙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其降水主要集中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该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的原因主要是该地(  )
A.大气降水多 B.季节性积雪融水多
C.冰川融水多 D.人类活动少
8.该沙漠周边地区春季少见风沙活动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积雪覆盖 B.植被茂密
C.风力较小 D.降水较多
答案 6.D 7.B 8.A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山地呈西北—东南走向,西部为来自大西洋的西风的迎风坡。由材料“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可知,该地降水主要是冬季受来自大西洋西风影响,形成迎风坡降雪,故选D。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沙漠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一定是水源较丰富的地区,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大气降水少,A错误;冬季有稳定积雪,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多,为沙漠中的植被提供了生长所需要的水源,B正确;冰川融水量受气温影响,该地较我国其他沙漠纬度高,气温低,冰川融水少,C错误;沙漠地区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对沙漠地区植被影响小,D错误。第8题,由材料“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可知,该沙漠周边地区春季少见风沙活动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冬季积雪深厚,春季积雪融化较慢,积雪覆盖沙漠,不易起风沙,A正确;植被覆盖率较其他沙漠地区高,但沙漠地区不会植被茂密,B错误;西部有山口,风力较大,C错误;该地区降水稀少,D错误。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以流动和半流动沙丘为主,东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近5 000年来,该地区发生了三次周期性的沙地扩张与退缩,其过程与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在时间上具有相关性。1980~2000年,该地区沙地迅速扩张;2000年后,土地沙化逆转。
材料二 下图为浑善达克沙地位置示意图。
(1)分析该地区东、西部沙丘类型不同的原因。(6分)
(2)在防治沙漠化的过程中,该地根据土地退化的程度,在不同区域分别采取禁牧和春季休牧的措施。请运用地理学思想阐述其合理性。( 8分)
(3)有观点认为:人类活动是沙地扩张的最主要因素。对此,你有何看法?(8分)
答案 (1)降水量东多西少;植被覆盖东密西疏;风力作用西强东弱。
(2)因地(时)制宜思想;以草定畜是合理利用草场的原则;严重退化的草地予以禁牧,有利于植被恢复;退化程度较轻的草地采用春季休牧,错季保护、利用草场资源。
(3)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是导致沙漠化的关键因子;当气候趋于暖湿,沙漠化得到抑制,当气候变得干冷,沙地扩大。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相对较小,人类活动转化为影响生态脆弱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因素;植被破坏,加剧土地沙化;植被恢复,土地沙化逆转。
10.(2023·湖南长沙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突出,致使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单产较低。近50年来,我国对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淤地坝(下图),即在沟道内筑坝、拦泥淤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但在不同阶段,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下表)。
不同时期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
20世纪70年代末 至90年代末 2000年至2010年 2010年至今
治理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治沟造地
主要措施 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 植树种草、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
(1)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黄土高原“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4分)
(2)比较建淤地坝和植树种草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差异。(4分)
(3)结合材料,总结我国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8分)
答案 (1)缓解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供应。
(2)建淤地坝:拦截沟谷泥沙,减少沟道侵蚀。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坡面侵蚀。
(3)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等措施解决问题;治理措施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