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三部分 第一章 课时59 差异与因地制宜(课件62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三部分 第一章 课时59 差异与因地制宜(课件62张+学案)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第三部分 第一章 课时59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基本原理]
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差异性原理;因地制宜发展原理
功能区名称 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划分依据 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划分目的 结合区域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才能合理发展
一、我国的四类主体功能区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
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
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
为主体的
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
综合发展阶段
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
传统农业比重大,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
基本上是协调的人地关系
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自然资源
资源充足
交通位置
环境没有明显破坏
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资源不断消耗
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城市化
工业化
由点到面发展
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
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大幅度增加
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
图1-17 长沙县位置与范围
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区域
地价上涨
劳动力价格提升
环境污染加重
资源枯竭
集聚能力减弱
整体发展呈现萎缩、衰落状态
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优化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4.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生态化
信息化
开放创新
科技创新
城市创新
产业创新
强调以创新为引领
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区域
高效率综合发展
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循环化
智能化
中国制造2025
改变以往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借此改善生态环境;
以创新驱动发展,多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部门,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借此提升整体发展素质;
倡导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借此提升我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
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 发展 水平低,地区生产总值少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出现一系列工业基地 由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态势转向新型工业化 水平高,地区生产总值高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产业 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 升,工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转移 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区域内 部发展 差异不大,缺乏高水平的中 心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稀疏。区域开放程度较低 集聚作用大为加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 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对外开 放程度 较低 不断提高 由停滞、受限到调整再提高 大幅度增强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交通 运输 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由建设停滞、方式落后转向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和完善交通网 现代化交通运输、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城市化 特点 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 城市化快速推进,形成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 由城市衰败、人口外迁转向城市复兴、城市化水平再提高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人地 关系 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表现为明显的不协 调,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由不平衡加剧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变 谋求人地协调,处于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方法技巧——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从时间上看
从空间上看
从产业结
构看
从人地关
系看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1)初期: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很低。
(2)中期: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3)后期: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产业比重很低。
三、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区域发展类型
区域发展水平常用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构成
人均国民收入
粗放式
精细型
2.区域开发方式
三、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2.区域开发方式
三、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类型 特点
粗放型 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精细型 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土壤、植被差异的形成
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土壤、植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等方面和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
④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素质、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分布、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气候、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差异
1.基础和出发点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东北雪乡
热带椰岛
西北大漠
高原之舟
四、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
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形、土壤、生物等。
区域人文地理环境 :
人口、乡村和城镇、农业、工业、服务业、交通。
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区域发展
特定的
地理环境条件
2.原则
四、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形图
松嫩平原地形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示意图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可以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②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③可以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④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规划图
(2021·6月浙江选考)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1~2题。
真题研析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长率(%)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业 结构(%)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命题方向
明确
1.甲是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四大地区中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长率(%)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业 结构(%)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命题方向
明确
?四大地区指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表格信息显示甲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且为 值,应是人口 ,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 的,说明该地区 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重要,应为_____地区;乙地区第三产业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经济发达,人口增长率最大,是人口 所致,应为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丙地区人口增长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较慢,经济应该不发达,对人口吸引力不大,应该是 部地区;则丁为 部地区。
关键信息点拨
答案 1.____ 2.____ 
D
B

迁出


东北
迁入
西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甲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且为负值,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重要,且2012~2019年间人口数是减少的,我国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不是负值,因此其人口减少应该是人口迁出导致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人口减少,因此甲是东北地区,故选D。
命题方向
明确
第2题,结合表中数据,丙地人口增长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较慢,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丙地经济应该不发达,对人口吸引力不大,丙应该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人口吸引力大于中部地区,乙是东部地区,丁是中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A错误。
东部地区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B正确。
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丁、东北地区—甲、西部地区—丙,C错误。
东部地区—乙、西部地区—丙,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轻重工业较均衡,东北地区—甲,以重型工业为主,D错误。故选B。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1 通过“区域的发展阶段”考查“综合思维”
湾区指的是由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近岸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由于海岸线曲折,所以容易出现更多的港口和城市,从而汇集科技、金融、制造、贸易、交通、信息等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渤海湾是我国经济最富活力的三大湾区,其中环渤海湾的鲁、冀、辽以重工业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湾区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先后顺序是
A.工业经济、港口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
B.工业经济、港口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
C.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
D.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
考向预测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经济发展的最终阶段是创新阶段,港口发展首先依靠地理优势发展港口经济,随后发展成为工业区,工业经济发展后期,工业转移,发展成为服务型经济,最终成为创新工业区,故湾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为: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故选D。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湾区指的是由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近岸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由于海岸线曲折,所以容易出现更多的港口和城市,从而汇集科技、金融、制造、贸易、交通、信息等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渤海湾是我国经济最富活力的三大湾区,其中环渤海湾的鲁、冀、辽以重工业为主。据此完成1~2题。
2.目前,环渤海湾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及粤港澳大湾区和杭州湾,主要原因是
①行政单元较多 ②渤海湾面积大,形成交通阻隔 ③内部产业竞争明显 ④腹地面积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环渤海湾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及粤港澳大湾区和杭州湾,主要原因是:行政单元多,行政上隶属不同的省级行政区,管理协调难统一,①正确。
渤海湾面积大,形成交通阻隔,不方便相互联系,②正确。
内部产业竞争明显,城市分工不明确,一体化程度低,③正确。
环渤海湾地区的腹地面积广,④错误,故选A。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2 通过“区域差异”考查“区域认知”
(2023·浙江杭州模拟)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电力能源及粮食主产地,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作用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各省区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发展水平,指数越高,区域发展协调度越高。下图为“2007~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区水—能源—粮食
安全系统综合指数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甘肃综合指数最高,得益于
A.农作物单产高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能源丰富多样 D.气候条件较优越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风能、水能、太阳能以及煤炭等能源资源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有利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C正确。
命题方向
明确
(2023·浙江杭州模拟)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电力能源及粮食主产地,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作用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各省区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发展水平,指数越高,区域发展协调度越高。下图为“2007~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区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4.山西综合指数低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消费量大,利用效率低
B.多山地丘陵,粮食生产面积小
C.位于干旱地区,降水总量少
D.热量条件差,作物生长期短
1
2
3
4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山西省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大,但能源利用率低;山西省地形以高原为主;山西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相对丰富,且雨热同期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故选A。
命题方向
明确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完成1~2题。
1.在采集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
人类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区分别是
A.平原地区、沿海地区
B.丘陵山地地区、平原地区
C.沿海地区、丘陵山地地区
D.沿海地区、油田附近地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采集狩猎阶段,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野果和野兽提供的食物,山麓和丘陵地区更有利于采集和狩猎,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迹多分布在山东丘陵和西部太行山山麓地区,所以采集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分布于山麓和丘陵地带;农业社会阶段主要是在平原地区耕作,B正确。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完成1~2题。
2.在工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
集中分布在
A.沿海、城市和矿产地
B.丘陵、山地和平原
C.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D.风景优美的地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资源和交通条件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在工业社会阶段,沿河、沿海的城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的地区,往往成为人类活动的集中分布区,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9年,我国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城市人口比重突破60%。下表为“我国四大地区2019年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表”。完成3~4题。
3.取消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可以
①缩小中等城市与特大城市的差距 ②促进第一产业健康发展 ③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 ④促进城市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该政策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会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③正确;
该政策会使城市人口增加,促进城市化发展,④正确。故选C。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2019年增长(%) 0.72 1.20 1.16 0.47
2019年,我国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城市人口比重突破60%。下表为“我国四大地区2019年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表”。完成3~4题。
4.我国四大地区2019年城市人口比重
A.东部经济最发达,增长比较快
B.中部基数低于西部,增长最快
C.西部人口外迁多,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快
D.东北经济发展后劲弱,增速慢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2019年增长(%) 0.72 1.20 1.16 0.47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读表可知,东部增长较慢,A错误;
中部城市人口比重基数高于西部,B错误;
西部人口外迁多会导致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C错误;
东北地区由于经济结构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后劲弱,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增速慢,D正确。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2019年增长(%) 0.72 1.20 1.16 0.47
瑞士和贵州相隔万里且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两地在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贵州希望借鉴瑞士的发展经验,促进贵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下表示意瑞士和贵州的产业结构。据此完成5~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5.与瑞士相比,贵州产业结构特征为
A.农业比重大于瑞士 B.高端制造业比重大
C.重化工业比重小 D.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少

三次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
瑞士 4∶50∶46 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
贵州 15.6∶39.5∶44.9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中药材加工、旅游业
贵州农业比重占15.6%,远大于瑞士的4%,A正确。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贵州重化工业比重大,其人才相对不足,高端制造业比重不大,B、C错。
表格反映的是结构比例,不能说明人口数量绝对值多少,D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瑞士和贵州相隔万里且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两地在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贵州希望借鉴瑞士的发展经验,促进贵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下表示意瑞士和贵州的产业结构。据此完成5~6题。
6.优化贵州产业结构,不宜
A.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B.改善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C.积极发展核电,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D.集约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减少污染排放

三次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
瑞士 4∶50∶46 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
贵州 15.6∶39.5∶44.9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中药材加工、旅游业
贵州重化工业比重大,高效益产业少,应加大资金技术投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贵州本身的火电、水电等较丰富,没有发展高成本核电的必要。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集约发展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减少污染排放,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山东青岛模拟)作物水分亏缺量是作物蒸散量与其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的差值,其值越大,说明作物生长所受的
水分胁迫越大,所需的灌溉量越大。水
稻生育期主要在夏季,冬小麦生育期主
要在冬春季。右图示意黄淮海平原作物
水分亏缺量的流域差异。据此完成7~9题。
7.黄淮海平原各流域生育期内均不需要
灌溉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花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材料“作物水分亏缺量是作物蒸散量与其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的差值,其值越大,说明作物生长所受的水分胁迫越大,所需的灌溉量越大”可知,黄淮海平原各流域生育期内均不需要灌溉的农作物是玉米,玉米在各流域生育期内水分亏缺量都是负值,即作物蒸散量小于其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受水分胁迫小,不需要灌溉,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稻水分亏缺量在海河流域为正值,需要灌溉,在淮河流域为负值,不需要灌溉,B错误;
小麦仅在淮河下游不需要灌溉,其他流域则需要灌溉,C错误;
花生仅在海河南系需要灌溉,其他流域均不需要灌溉,D错误。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山东青岛模拟)作物水分亏缺量是作物蒸散量与其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的差值,其值越大,说明作物生长所受的水分胁
迫越大,所需的灌溉量越大。水稻生育期主要
在夏季,冬小麦生育期主要在冬春季。右图示
意黄淮海平原作物水分亏缺量的流域差异。据
此完成7~9题。
8.水稻水分亏缺量在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存在
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是该农作物生育期内
A.海河流域蒸发量大于淮河流域 B.海河流域蒸发量小于淮河流域
C.海河流域降水量大于淮河流域 D.海河流域降水量小于淮河流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读图可知,水稻水分亏缺量在海河流域为正值,在淮河流域为负值。水稻生育期主要在夏季,而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南北普遍高温,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蒸发量相差不大,但夏季我国南北降水量有明显差别,海河流域降水量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小,而淮河流域降水集中在6~9月份,且6月份会有梅
雨天气,降水量大,因此两个流域水稻水分亏缺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海河流域降水量小于淮河流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山东青岛模拟)作物水分亏缺量是作物蒸散量与其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的差值,其值越大,说明作物生长所受的水分胁
迫越大,所需的灌溉量越大。水稻生育期主要
在夏季,冬小麦生育期主要在冬春季。右图示
意黄淮海平原作物水分亏缺量的流域差异。据
此完成7~9题。
9.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黄淮海平原应采取的
合理措施是
A.增加作物熟制 B.大幅提高垦殖指数
C.提高作物单产 D.扩大小麦种植面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黄淮海平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提高作物单产,C正确;
作物熟制是由热量条件决定的,因此不能增加作物熟制,A错误;
黄淮海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率很高,城镇化水平很高,没有可供大规模垦殖的土地,因此大幅提高垦殖指数不合理,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麦水分亏缺量大,而且该地区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生育期主要在冬春季,冬春季降水量少,需要大量灌溉,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缺,因此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不合理,会加剧水资源不足,D错误。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0.(2023·湖北宜昌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俄罗斯套娃(一种木制玩具)是俄罗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由桦木、椴木等制造而成,19世纪末传入中国。几乎每一个美丽的传统套娃身上都离不开一袭色彩艳丽的俄罗斯传统农村妇女服装——长袖、长裙。
1
2
3
4
5
6
7
8
9
10
材料二 一面坡镇(下图)距哈尔滨市150 km,三面环山,森林茂密。走进一面坡镇,一座座俄式老建筑异域风情十足。早在20世纪
70年代,当地就有民间艺人模仿制造“俄罗斯
套娃”。现今一面坡镇有了一个新名字——
“套娃镇”。目前,一面坡镇套娃大部分以家
庭分散式作坊生产为主,不同企业同时面向市
场销售套娃,套娃的年产量超180万套,约占国
内外市场的90%。一面坡镇套娃不仅远销美国、
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还通过口岸销往俄罗斯。
1
2
3
4
5
6
7
8
9
10
(1)从地理角度分析套娃成为俄罗斯的传统手工艺制品和俄罗斯传统农村妇女服装多长袖、长裙的原因。(8分)
答案 套娃为木制工艺品,需要大量的优质木材为制作原料;俄罗斯森林面积广阔,套娃制作原料丰富。
俄罗斯农村妇女经常从事田间劳动,长袖、长裙能防止农作物(或草)扎伤皮肤;俄罗斯纬度(较)高,气候寒冷,长袖、长裙御寒效果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2)简述目前一面坡镇套娃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6分)
答案 以家庭作坊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企业间生产协作少,竞争激烈;套娃生产技术更新慢。
(3)为促进一面坡镇套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请从原料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答案 对套娃制作所需要的林木资源合理砍伐、伐育结合;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适当从国外进口林木原料。课时59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一、我国的四类主体功能区
功能区名称 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划分依据 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划分目的 结合区域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才能合理发展
二、区域的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 发展 水平低,地区生产总值少 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出现一系列工业基地 由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态势转向新型工业化 水平高,地区生产总值高
产业 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转移 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区域内 部发展 差异不大,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稀疏。区域开放程度较低 集聚作用大为加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对外开 放程度 较低 不断提高 由停滞、受限到调整再提高 大幅度增强
交通 运输 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由建设停滞、方式落后转向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和完善交通网 现代化交通运输、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城市化 特点 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 城市化快速推进,形成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 由城市衰败、人口外迁转向城市复兴、城市化水平再提高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人地 关系 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由不平衡加剧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变 谋求人地协调,处于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特别提醒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1)初期: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很低。
(2)中期: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3)后期: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产业比重很低。
三、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区域发展类型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以及人文发展指数(HDI)等。
(2)区域类型:可划分为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区域开发方式
类型 特点
粗放型 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精细型 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基础和出发点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
2.原则
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思考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①可以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②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③可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④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土壤、植被差异的形成
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土壤、植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等方面和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
④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素质、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分布、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气候、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差异
(2021·6月浙江选考)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1~2题。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长率(%)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业 结构(%)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1.甲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四大地区中(  )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关键信息点拨]
?四大地区指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表格信息显示甲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且为负值,应是人口迁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 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重要,应为东北地区;乙地区第三产业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经济发达,人口增长率最大,是人口迁入所致,应为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丙地区人口增长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较慢,经济应该不发达,对人口吸引力不大,应该是西部地区;则丁为中部地区。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甲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且为负值,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重要,且2012~2019年间人口数是减少的,我国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不是负值,因此其人口减少应该是人口迁出导致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人口减少,因此甲是东北地区,故选D。第2题,结合表中数据,丙地人口增长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较慢,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丙地经济应该不发达,对人口吸引力不大,丙应该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人口吸引力大于中部地区,乙是东部地区,丁是中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A错误。东部地区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B正确。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丁、东北地区—甲、西部地区—丙,C错误。东部地区—乙、西部地区—丙,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轻重工业较均衡,东北地区—甲,以重型工业为主,D错误。故选B。
考向1 通过“区域的发展阶段”考查“综合思维”
湾区指的是由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近岸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由于海岸线曲折,所以容易出现更多的港口和城市,从而汇集科技、金融、制造、贸易、交通、信息等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渤海湾是我国经济最富活力的三大湾区,其中环渤海湾的鲁、冀、辽以重工业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湾区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先后顺序是(  )
A.工业经济、港口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
B.工业经济、港口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
C.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
D.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
2.目前,环渤海湾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及粤港澳大湾区和杭州湾,主要原因是(  )
①行政单元较多 ②渤海湾面积大,形成交通阻隔 ③内部产业竞争明显 ④腹地面积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经济发展的最终阶段是创新阶段,港口发展首先依靠地理优势发展港口经济,随后发展成为工业区,工业经济发展后期,工业转移,发展成为服务型经济,最终成为创新工业区,故湾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为: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故选D。第2题,环渤海湾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及粤港澳大湾区和杭州湾,主要原因是:行政单元多,行政上隶属不同的省级行政区,管理协调难统一,①正确。渤海湾面积大,形成交通阻隔,不方便相互联系,②正确。内部产业竞争明显,城市分工不明确,一体化程度低,③正确。环渤海湾地区的腹地面积广,④错误,故选A。
考向2 通过“区域差异”考查“区域认知”
(2023·浙江杭州模拟)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电力能源及粮食主产地,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作用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各省区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发展水平,指数越高,区域发展协调度越高。下图为“2007~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区水—能源—粮食安全系统综合指数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甘肃综合指数最高,得益于(  )
A.农作物单产高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能源丰富多样 D.气候条件较优越
4.山西综合指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煤炭消费量大,利用效率低
B.多山地丘陵,粮食生产面积小
C.位于干旱地区,降水总量少
D.热量条件差,作物生长期短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风能、水能、太阳能以及煤炭等能源资源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能源,有利于区域整体协调发展。C正确。第4题,山西省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量大,但能源利用率低;山西省地形以高原为主;山西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相对丰富,且雨热同期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故选A。
课时精练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完成1~2题。
1.在采集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区分别是(  )
A.平原地区、沿海地区
B.丘陵山地地区、平原地区
C.沿海地区、丘陵山地地区
D.沿海地区、油田附近地区
2.在工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  )
A.沿海、城市和矿产地
B.丘陵、山地和平原
C.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D.风景优美的地区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采集狩猎阶段,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野果和野兽提供的食物,山麓和丘陵地区更有利于采集和狩猎,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迹多分布在山东丘陵和西部太行山山麓地区,所以采集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分布于山麓和丘陵地带;农业社会阶段主要是在平原地区耕作,B正确。第2题,资源和交通条件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在工业社会阶段,沿河、沿海的城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的地区,往往成为人类活动的集中分布区,A正确。
2019年,我国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城市人口比重突破60%。下表为“我国四大地区2019年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表”。完成3~4题。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2019年增长(%) 0.72 1.20 1.16 0.47
3.取消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可以(  )
①缩小中等城市与特大城市的差距 ②促进第一产业健康发展 ③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 ④促进城市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我国四大地区2019年城市人口比重(  )
A.东部经济最发达,增长比较快
B.中部基数低于西部,增长最快
C.西部人口外迁多,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快
D.东北经济发展后劲弱,增速慢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该政策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会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③正确;该政策会使城市人口增加,促进城市化发展,④正确。故选C。第4题,读表可知,东部增长较慢,A错误;中部城市人口比重基数高于西部,B错误;西部人口外迁多会导致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C错误;东北地区由于经济结构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后劲弱,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增速慢,D正确。
瑞士和贵州相隔万里且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两地在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贵州希望借鉴瑞士的发展经验,促进贵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下表示意瑞士和贵州的产业结构。据此完成5~6题。
三次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
瑞士 4∶50∶46 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生物医药、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
贵州 15.6∶39.5∶44.9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中药材加工、旅游业
5.与瑞士相比,贵州产业结构特征为(  )
A.农业比重大于瑞士 B.高端制造业比重大
C.重化工业比重小 D.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少
6.优化贵州产业结构,不宜(  )
A.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B.改善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C.积极发展核电,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D.集约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减少污染排放
答案 5.A 6.C
解析 第5题,贵州农业比重占15.6%,远大于瑞士的4%,A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贵州重化工业比重大,其人才相对不足,高端制造业比重不大,B、C错。表格反映的是结构比例,不能说明人口数量绝对值多少,D错。第6题,贵州重化工业比重大,高效益产业少,应加大资金技术投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贵州本身的火电、水电等较丰富,没有发展高成本核电的必要。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旅游业。集约发展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减少污染排放,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故选C。
(2023·山东青岛模拟)作物水分亏缺量是作物蒸散量与其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的差值,其值越大,说明作物生长所受的水分胁迫越大,所需的灌溉量越大。水稻生育期主要在夏季,冬小麦生育期主要在冬春季。下图示意黄淮海平原作物水分亏缺量的流域差异。据此完成7~9题。
7.黄淮海平原各流域生育期内均不需要灌溉的农作物是(  )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花生
8.水稻水分亏缺量在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是该农作物生育期内(  )
A.海河流域蒸发量大于淮河流域
B.海河流域蒸发量小于淮河流域
C.海河流域降水量大于淮河流域
D.海河流域降水量小于淮河流域
9.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黄淮海平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增加作物熟制 B.大幅提高垦殖指数
C.提高作物单产 D.扩大小麦种植面积
答案 7.A 8.D 9.C
解析 第7题,根据材料“作物水分亏缺量是作物蒸散量与其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的差值,其值越大,说明作物生长所受的水分胁迫越大,所需的灌溉量越大”可知,黄淮海平原各流域生育期内均不需要灌溉的农作物是玉米,玉米在各流域生育期内水分亏缺量都是负值,即作物蒸散量小于其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受水分胁迫小,不需要灌溉,A正确;水稻水分亏缺量在海河流域为正值,需要灌溉,在淮河流域为负值,不需要灌溉,B错误;小麦仅在淮河下游不需要灌溉,其他流域则需要灌溉,C错误;花生仅在海河南系需要灌溉,其他流域均不需要灌溉,D错误。故选A。第8题,读图可知,水稻水分亏缺量在海河流域为正值,在淮河流域为负值。水稻生育期主要在夏季,而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南北普遍高温,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蒸发量相差不大,但夏季我国南北降水量有明显差别,海河流域降水量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小,而淮河流域降水集中在6~9月份,且6月份会有梅雨天气,降水量大,因此两个流域水稻水分亏缺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海河流域降水量小于淮河流域,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黄淮海平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提高作物单产,C正确;作物熟制是由热量条件决定的,因此不能增加作物熟制,A错误;黄淮海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率很高,城镇化水平很高,没有可供大规模垦殖的土地,因此大幅提高垦殖指数不合理,B错误;小麦水分亏缺量大,而且该地区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生育期主要在冬春季,冬春季降水量少,需要大量灌溉,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缺,因此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不合理,会加剧水资源不足,D错误。故选C。
10.(2023·湖北宜昌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俄罗斯套娃(一种木制玩具)是俄罗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由桦木、椴木等制造而成,19世纪末传入中国。几乎每一个美丽的传统套娃身上都离不开一袭色彩艳丽的俄罗斯传统农村妇女服装——长袖、长裙。
材料二 一面坡镇(下图)距哈尔滨市150 km,三面环山,森林茂密。走进一面坡镇,一座座俄式老建筑异域风情十足。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就有民间艺人模仿制造“俄罗斯套娃”。现今一面坡镇有了一个新名字——“套娃镇”。目前,一面坡镇套娃大部分以家庭分散式作坊生产为主,不同企业同时面向市场销售套娃,套娃的年产量超180万套,约占国内外市场的90%。一面坡镇套娃不仅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还通过口岸销往俄罗斯。
(1)从地理角度分析套娃成为俄罗斯的传统手工艺制品和俄罗斯传统农村妇女服装多长袖、长裙的原因。(8分)
(2)简述目前一面坡镇套娃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6分)
(3)为促进一面坡镇套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请从原料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答案 (1)套娃为木制工艺品,需要大量的优质木材为制作原料;俄罗斯森林面积广阔,套娃制作原料丰富。
俄罗斯农村妇女经常从事田间劳动,长袖、长裙能防止农作物(或草)扎伤皮肤;俄罗斯纬度(较)高,气候寒冷,长袖、长裙御寒效果好。
(2)以家庭作坊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企业间生产协作少,竞争激烈;套娃生产技术更新慢。
(3)对套娃制作所需要的林木资源合理砍伐、伐育结合;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适当从国外进口林木原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