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三部分 第一章 课时60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54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三部分 第一章 课时60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54张+学案)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部分 第一章 课时60
[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基本原理]
协调发展原理
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
一、区域联系
1.定义
“前店后厂”
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经济合作中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
“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位置与范围
2.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
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等。
水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
输送
径流
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
生物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岩石圈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一、区域联系
3.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联系形式:
联系形式:
人口流动与迁移、
商品、劳务和技术专业贸易、
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
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
一、区域联系
4.区域联系的突出表现:
(1)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联系
4.区域联系的突出表现:
(2)经济全球化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学技术、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国家政策等
发达地区
欧洲、北美、
日本、澳大利亚等
发展中地区
亚、非、拉美等
产品、资本、技术
原料、燃料
初级产品
一、区域联系
4.区域联系的突出表现:
一、区域联系
突出表现 含义
区域经济 一体化 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经济 全球化 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示意图
长江三角洲地形图
松嫩平原地形图
方法: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与东部季风区,区域要素存在显著的差异,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
问题:
思考在此基础上,受区域关联的影响对比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工业生产的不同。
方法技巧——分析区域联系的方法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方法技巧——分析区域联系的方法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第二,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第三,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
第四,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1.意义
我国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示意
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推动海路内外联动,加强东西双向互济,提升区域的互联互通和整体开放水平)
二、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资源密集型产业
文教
资金
技术
人才
廉价劳
动力
矿产
特色产品
原材料
能源
我国东部地区
我国西部地区
东西部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协调发展
缓解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趋势
二、区域协调发展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二、区域协调发展
合作效果 表现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
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 东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
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实现了“双赢”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二、区域协调发展
发达区域具有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落后区域具有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两者通过这些经济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战略 具体内容 意义
四大板块 协调发展 西部: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推动西部发展 缩小区域差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东北:推动国企改革,加快转型升级 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中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集聚功能 推动中部崛起
东部: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二、区域协调发展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重 大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②建设京津冀协调创新共同体;③高水平建设好雄安新区;④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①协调处理好上中下游的发展关系;②加快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③优化沿江城镇、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凝聚更强大的合力 促进长江三角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二、区域协调发展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重 大战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 使黄河流域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 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二、区域协调发展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培育特色经济,加强环境建设 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推进边疆地区开发开放
推进新型城镇化 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城市群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二、区域协调发展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海洋强 国战略 ①构建统一高效的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 ②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 ③整治海岸带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④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20·7月浙江选考)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1~2题。
1.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
①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农产品到浙江 ②生态移民,助力海西农民迁居至浙江 ③区域合作,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 ④招商引资,搬迁浙江IT企业扎根海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真题研析
命题方向
明确
?浙江省是东部沿海经济 省份,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优势条件。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 ,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 ,造成环境承载力 ;夏季气温比东部地区 ,可以种植夏凉菜等特色农产品,为东部地区提供夏季不能生产的农产品;青海省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 ,无法发展 产业。
?协作是不同区域之间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之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关键信息点拨
发达





高新技术
答案 1.____  2._____
A
C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市场广阔,通过电商直播为海西农产品找到销路,利于提高海西农民收入,①正确。
浙江人多地少,两地距离远,生活习惯、文化风俗差异大,不适合将海西农民迁居至浙江,②错误。
青海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科技、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浙江科技、教育发达,科技人才丰富,选派浙江人才到海西,有利于海西经济发展,③正确。
IT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人才等要求高,而海西州科技落后,缺少科技人才,IT产业发展条件相对较差,④错误。选A。
命题方向
明确
第2题,我国西部地区山地、高原广布,干旱、高寒等气候区面积大,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下,农牧业产出少,造成环境承载力较低,C正确。
当地人口密度小,A错误。
经济规模小和生产技术水平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体现环境承载力低,B、D错误。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1 通过“区域联系”考查“综合思维”
兰西城市群是指以甘肃省省会兰州市、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为中心,主要包括甘肃省定西市和青海省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等22个地州市的经济地带,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2022年2月17日,两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右图示意兰西城市群空间格局。据此完成1~3题。
考向预测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1.与京津冀城市群相比,兰西城市群
A.城市体系更加健全
B.城市间联系强度大
C.资源型城市占比大
D.中心城市辐射力强
1
2
3
4

5
兰西城市群位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层次低,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型城市占比大,C正确。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2.从国家层面看,兰西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不
包括
A.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
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生产基地
C.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平台
D.支撑西北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兰西地区耕地、水资源紧缺,不适宜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生产基地,故选B。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3.为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兰西城市群在
发展初期首先应该
A.推进生态治理联防联控
B.加强核心城市辐射作用
C.发展壮大新兴支柱产业
D.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兰西城市群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骨干路网等级低,城际网络不健全,内通外联能力弱,路网密度低,因此为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兰西城市群在发展初期首先应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D正确。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2 通过“区域联系”考查“区域认知”
(2023·北京海淀区模拟)苏陕协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助力陕西省56个经济落后县实现致富。下图为“苏陕两省简图”,图中甲、乙示意两省间的要素流动。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A.两省分别位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B.陕西省受秦岭阻隔,南北差异大
C.江苏省内部各区域垂直分异明显
D.两省属于同一流域范围,便于协作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图中秦岭位于陕西南部,淮河经过江苏北部,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故图中两省均地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A错;
陕西省受秦岭阻隔,南北气候、植被、地形、
土壤等自然条件差异大,受自然条件影响,社
会、经济等也存在较大差异,B正确;
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内部各区域垂直分异
不明显,C错;
秦岭以北的陕西属于黄河流域,江苏地跨淮河
流域与长江流域,两省不属于同一流域范围,D错。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2023·北京海淀区模拟)苏陕协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助力陕西省56个经济落后县实现致富。下图为“苏陕两省简图”,图中甲、乙示意两省间的要素流动。读图,完成4~5题。
5.苏陕协作间的要素流动
A.甲—特色农产品
B.甲—技术和资金
C.乙—多种矿产资源
D.乙—大量劳动力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陕西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多样性也很突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条件,农产品丰富多样,所以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苏陕
协作间陕西省的输出要素,A正确;
与江苏相比,陕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具备
技术和资金的优势,B错;
与陕西相比,江苏经济发达,是多种矿产资源
和劳动力的输入省,C、D错。故选A。
命题方向
明确
(2023·湖北武汉市模拟)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理想愿景。构建中国主导的“双环流全球价值链”(如下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中国处于该价值链的中间节点位置,发挥着中心枢纽作用。据此完成1~3题。
1.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双环流全球
价值链”中所处位置不同,其决定
性因素是
A.产业结构 B.经济总量
C.科技水平 D.开放程度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梯队为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第二梯队为科技实力较强的欧盟及日本,第三梯队为制造业较强的中国,第四梯队为提供原材料和资源的拉美和非洲地区。各梯队之间最大的差异为科技水平的不同,C选项正确。
(2023·湖北武汉市模拟)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理想愿景。构建中国主导的“双环流全球价值链”(如下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中国处于该价值链的中间节点位置,发挥着中心枢纽作用。据此完成1~3题。
2.图中d环节输出的最可能是
A.生产技术
B.初级产品
C.高端产品
D.中间产品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d环节中拉丁美洲和非洲作为输出国,中国作为输入国,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主要出口初级原材料,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的原材,d环节最可能的应输出的是初级产品,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2023·湖北武汉市模拟)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理想愿景。构建中国主导的“双环流全球价值链”(如下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中国处于该价值链的中间节点位置,发挥着中心枢纽作用。据此完成1~3题。
3.中国在该价值链中发挥着中心枢纽
作用,其中一个体现是
A.与拉美国家开展能源合作
B.向欧美国家输送高端产品
C.向非洲地区出口初级产品
D.为欧盟国家完成高端制造

1
2
3
4
5
6
7
8
9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拉美国家可为中国提供能源,中国可以助力拉美国家能源开发,A选项正确。
在浙江省政府“山海协作”的大背景下,浙江省第一个跨行政区建设的“创新飞地”——衢州海创园(如图),已经在2016年正式运营。衢州海创园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占地面积26.7亩,共有4幢综合大楼。衢州通过在杭州打造“创新飞地”,实现异地借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跨越式发展。据此完成4~6题。
4.浙江省政府推动衢州在杭州建设“创新飞地”主要是为了
A.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B.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C.生态统筹协调发展
D.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浙江省政府推动衢州在杭州建设“创新飞地”是为了利用杭州优越的条件,如资金、技术等,带动较为落后的衢州发展,主要是为了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在浙江省政府“山海协作”的大背景下,浙江省第一个跨行政区建设的“创新飞地”——衢州海创园(如图),已经在2016年正式运营。衢州海创园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占地面积26.7亩,共有4幢综合大楼。衢州通过在杭州打造“创新飞地”,实现异地借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跨越式发展。据此完成4~6题。
5.衢州在杭州设立海创园主要瞄准杭州
A.优惠的税收
B.丰富的人才
C.充足的资金
D.便利的交通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衢州通过在杭州打造“创新飞地”,实现异地借智,说明其主要是利用杭州丰富的人才储备,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在浙江省政府“山海协作”的大背景下,浙江省第一个跨行政区建设的“创新飞地”——衢州海创园(如图),已经在2016年正式运营。衢州海创园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占地面积26.7亩,共有4幢综合大楼。衢州通过在杭州打造“创新飞地”,实现异地借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跨越式发展。据此完成4~6题。
6.衢州海创园在短期内对衢州市贡献较小的是
①财政收入  ②就业机会 
③基础设施  ④机制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衢州海创园位于杭州,所以对杭州的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贡献更大,但由于“创新飞地”属于衢州,所以财政收入还是归衢州所有,也是一种机制创新,为衢州发展提供新的思路。②③正确,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上海 1.000 0 0.903 1 0.700 5 0.647 1
江苏 0.903 1 1.000 0 0.842 4 0.751 1
浙江 0.700 5 0.842 4 1.000 0 0.799 9
安徽 0.647 1 0.751 1 0.799 9 1.000 0
1
2
3
4
5
6
7
8
9
(2023·浙江宁波市期中)区域工业结构的分工与协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并终将对该区域经济长远发展产生影响。下表为2009年泛长三角三省一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完成7~8题。
7.以下省市工业结构具有良好的互补性的组合是
A.上海与江苏 B.安徽与浙江 C.浙江与江苏 D.上海与安徽

1
2
3
4
5
6
7
8
9
依据2009年泛长三角三省一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可知,表中两省市之间相似系数越接近1,则工业结构越相似;相似系数越小,工业结构差异则越大,互补性强。上海与江苏相似系数为0.903 1,安徽与浙江相似系数为0.799 9,浙江与江苏相似系数为0.842 4,上海与安徽相似系数为0.647 1。故上海与安徽在四个组合中相似系数最小,说明上海与安徽工业结构差异最大,互补性强,故选D。
(2023·浙江宁波市期中)区域工业结构的分工与协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并终将对该区域经济长远发展产生影响。下表为2009年泛长三角三省一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完成7~8题。
8.下列关于泛长三角地区工业发展方向
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A.安徽利用资源禀赋的优势,发展资源
密集型产业
B.上海利用优越的交通位置,发展服装进出口行业
C.江苏利用充足的市场优势,发展石油加工产业
D.浙江利用优越互联网优势,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上海 1.000 0 0.903 1 0.700 5 0.647 1
江苏 0.903 1 1.000 0 0.842 4 0.751 1
浙江 0.700 5 0.842 4 1.000 0 0.799 9
安徽 0.647 1 0.751 1 0.799 9 1.000 0

1
2
3
4
5
6
7
8
9
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资源大省,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条件优越,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某校学生到河南省开展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下图示意河南省位置及概况。
任务一:调查耕地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2021年
河南省部分地区实行大豆—玉米轮作,
即2020年种植大豆的地块,2021年改
种玉米。
(1)指出河南省部分地区实行大豆—玉
米轮作的益处。(4分)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增加大豆、玉米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防止粮食作物的结构性短缺;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量(使土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任务二:了解特色农产品的生长条件
兰考蜜瓜是河南省兰考县特产,获批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兰考县地处黄河故道,出产的兰考蜜瓜具有瓜体均匀、品质好、含糖量高、果肉细腻甜脆等特点。
(2)说明兰考县生产高品质蜜瓜的土壤条件。(4分)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兰考县地处黄河故道,以沙性土壤为主,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好;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土壤肥沃。
任务三:认识城市等级体系
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服装、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物流信息平台连通境内外,目前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3)从区域联系方式的视角,说明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辐射功能最强的主要原因。(4分)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最密集;通信、物流网络发达,联通效率最高,辐射带动作用最强。课时60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联系
1.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
2.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等。
3.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联系形式: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
4.区域联系的突出表现
突出表现 含义
区域经济 一体化 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经济 全球化 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特别提醒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
第二,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第三,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
第四,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二、区域协调发展
1.意义: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合作效果 表现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
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 东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实现了“双赢”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发达区域具有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落后区域具有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两者通过这些经济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发展战略 具体内容 意义
四大板块 协调发展 西部: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推动西部发展 缩小区域差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东北:推动国企改革,加快转型升级 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中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集聚功能 推动中部崛起
东部: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区域重 大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②建设京津冀协调创新共同体;③高水平建设好雄安新区;④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①协调处理好上中下游的发展关系;②加快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③优化沿江城镇、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凝聚更强大的合力 促进长江三角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 使黄河流域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 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培育特色经济,加强环境建设 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推进边疆地区开发开放
推进新型 城镇化 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城市群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海洋强 国战略 ①构建统一高效的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 ②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 ③整治海岸带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④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20·7月浙江选考)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1~2题。
1.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  )
①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农产品到浙江 ②生态移民,助力海西农民迁居至浙江 ③区域合作,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 ④招商引资,搬迁浙江IT企业扎根海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关键信息点拨]
?浙江省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优势条件。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低,造成环境承载 力低;夏季气温比东部地区低,可以种植夏凉菜等特色农产品,为东部地区提供夏季不能生产的农产品;青海省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低,无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协作是不同区域之间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之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市场广阔,通过电商直播为海西农产品找到销路,利于提高海西农民收入,①正确。浙江人多地少,两地距离远,生活习惯、文化风俗差异大,不适合将海西农民迁居至浙江,②错误。青海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科技、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浙江科技、教育发达,科技人才丰富,选派浙江人才到海西,有利于海西经济发展,③正确。IT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人才等要求高,而海西州科技落后,缺少科技人才,IT产业发展条件相对较差,④错误。选A。第2题,我国西部地区山地、高原广布,干旱、高寒等气候区面积大,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下,农牧业产出少,造成环境承载力较低,C正确。当地人口密度小,A错误。经济规模小和生产技术水平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体现环境承载力低,B、D错误。
考向1 通过“区域联系”考查“综合思维”
兰西城市群是指以甘肃省省会兰州市、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为中心,主要包括甘肃省定西市和青海省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等22个地州市的经济地带,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2022年2月17日,两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下图示意兰西城市群空间格局。据此完成1~3题。
1.与京津冀城市群相比,兰西城市群(  )
A.城市体系更加健全
B.城市间联系强度大
C.资源型城市占比大
D.中心城市辐射力强
2.从国家层面看,兰西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不包括(  )
A.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支撑
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生产基地
C.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平台
D.支撑西北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3.为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兰西城市群在发展初期首先应该(  )
A.推进生态治理联防联控
B.加强核心城市辐射作用
C.发展壮大新兴支柱产业
D.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1题,兰西城市群位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层次低,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型城市占比大,C正确。第2题,兰西地区耕地、水资源紧缺,不适宜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生产基地,故选B。第3题,兰西城市群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骨干路网等级低,城际网络不健全,内通外联能力弱,路网密度低,因此为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兰西城市群在发展初期首先应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D正确。
考向2 通过“区域联系”考查“区域认知”
(2023·北京海淀区模拟)苏陕协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助力陕西省56个经济落后县实现致富。下图为“苏陕两省简图”,图中甲、乙示意两省间的要素流动。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
A.两省分别位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B.陕西省受秦岭阻隔,南北差异大
C.江苏省内部各区域垂直分异明显
D.两省属于同一流域范围,便于协作
5.苏陕协作间的要素流动(  )
A.甲—特色农产品
B.甲—技术和资金
C.乙—多种矿产资源
D.乙—大量劳动力
答案 4.B 5.A
解析 第4题,图中秦岭位于陕西南部,淮河经过江苏北部,秦岭—淮河一线为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故图中两省均地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A错;陕西省受秦岭阻隔,南北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差异大,受自然条件影响,社会、经济等也存在较大差异,B正确;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内部各区域垂直分异不明显,C错;秦岭以北的陕西属于黄河流域,江苏地跨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省不属于同一流域范围,D错。第5题,陕西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多样性也很突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条件,农产品丰富多样,所以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苏陕协作间陕西省的输出要素,A正确;与江苏相比,陕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具备技术和资金的优势,B错;与陕西相比,江苏经济发达,是多种矿产资源和劳动力的输入省,C、D错。故选A。
课时精练
(2023·湖北武汉市模拟)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理想愿景。构建中国主导的“双环流全球价值链”(如下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中国处于该价值链的中间节点位置,发挥着中心枢纽作用。据此完成1~3题。
1.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双环流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不同,其决定性因素是(  )
A.产业结构 B.经济总量
C.科技水平 D.开放程度
2.图中d环节输出的最可能是(  )
A.生产技术 B.初级产品
C.高端产品 D.中间产品
3.中国在该价值链中发挥着中心枢纽作用,其中一个体现是(  )
A.与拉美国家开展能源合作
B.向欧美国家输送高端产品
C.向非洲地区出口初级产品
D.为欧盟国家完成高端制造
答案 1.C 2.B 3.A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梯队为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第二梯队为科技实力较强的欧盟及日本,第三梯队为制造业较强的中国,第四梯队为提供原材料和资源的拉美和非洲地区。各梯队之间最大的差异为科技水平的不同,C选项正确。第2题,d环节中拉丁美洲和非洲作为输出国,中国作为输入国,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主要出口初级原材料,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的原材,d环节最可能的应输出的是初级产品,故选B。第3题,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拉美国家可为中国提供能源,中国可以助力拉美国家能源开发,A选项正确。
在浙江省政府“山海协作”的大背景下,浙江省第一个跨行政区建设的“创新飞地”——衢州海创园(如图),已经在2016年正式运营。衢州海创园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占地面积26.7亩,共有4幢综合大楼。衢州通过在杭州打造“创新飞地”,实现异地借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跨越式发展。据此完成4~6题。
4.浙江省政府推动衢州在杭州建设“创新飞地”主要是为了(  )
A.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B.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C.生态统筹协调发展 D.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5.衢州在杭州设立海创园主要瞄准杭州(  )
A.优惠的税收 B.丰富的人才
C.充足的资金 D.便利的交通
6.衢州海创园在短期内对衢州市贡献较小的是(  )
①财政收入 ②就业机会 ③基础设施 ④机制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4.D 5.B 6.B
解析 第4题,浙江省政府推动衢州在杭州建设“创新飞地”是为了利用杭州优越的条件,如资金、技术等,带动较为落后的衢州发展,主要是为了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D正确。第5题,衢州通过在杭州打造“创新飞地”,实现异地借智,说明其主要是利用杭州丰富的人才储备,B正确。第6题,衢州海创园位于杭州,所以对杭州的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贡献更大,但由于“创新飞地”属于衢州,所以财政收入还是归衢州所有,也是一种机制创新,为衢州发展提供新的思路。②③正确,故选B。
(2023·浙江宁波市期中)区域工业结构的分工与协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并终将对该区域经济长远发展产生影响。下表为2009年泛长三角三省一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完成7~8题。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上海 1.000 0 0.903 1 0.700 5 0.647 1
江苏 0.903 1 1.000 0 0.842 4 0.751 1
浙江 0.700 5 0.842 4 1.000 0 0.799 9
安徽 0.647 1 0.751 1 0.799 9 1.000 0
7.以下省市工业结构具有良好的互补性的组合是(  )
A.上海与江苏 B.安徽与浙江
C.浙江与江苏 D.上海与安徽
8.下列关于泛长三角地区工业发展方向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安徽利用资源禀赋的优势,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B.上海利用优越的交通位置,发展服装进出口行业
C.江苏利用充足的市场优势,发展石油加工产业
D.浙江利用优越互联网优势,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答案 7.D 8.A
解析 第7题,依据2009年泛长三角三省一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可知,表中两省市之间相似系数越接近1,则工业结构越相似;相似系数越小,工业结构差异则越大,互补性强。上海与江苏相似系数为0.903 1,安徽与浙江相似系数为0.799 9,浙江与江苏相似系数为0.842 4,上海与安徽相似系数为0.647 1。故上海与安徽在四个组合中相似系数最小,说明上海与安徽工业结构差异最大,互补性强,故选D。第8题,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资源大省,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条件优越,A正确。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某校学生到河南省开展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下图示意河南省位置及概况。
任务一:调查耕地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2021年河南省部分地区实行大豆—玉米轮作,即2020年种植大豆的地块,2021年改种玉米。
(1)指出河南省部分地区实行大豆—玉米轮作的益处。(4分)
任务二:了解特色农产品的生长条件
兰考蜜瓜是河南省兰考县特产,获批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兰考县地处黄河故道,出产的兰考蜜瓜具有瓜体均匀、品质好、含糖量高、果肉细腻甜脆等特点。
(2)说明兰考县生产高品质蜜瓜的土壤条件。(4分)
任务三:认识城市等级体系
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服装、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物流信息平台连通境内外,目前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3)从区域联系方式的视角,说明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辐射功能最强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1)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增加大豆、玉米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防止粮食作物的结构性短缺;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量(使土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2)兰考县地处黄河故道,以沙性土壤为主,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好;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土壤肥沃。
(3)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最密集;通信、物流网络发达,联通效率最高,辐射带动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