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四部分 第三章 课时78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课件55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四部分 第三章 课时78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课件55张+学案)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第四部分 第三章 课时78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基本概念] 
污染物跨境转移
[基本原理]
污染物跨境转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应对
1.概念
一、污染物跨境转移
污染物跨境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将本国产生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他国,从而少承担或不承担环境损害和环境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
2.主要形式
一、污染物跨境转移
(1)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
事例: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
(2)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
事例: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
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
日本福岛2011年铯-137扩散电脑模拟
一、污染物跨境转移
3.根本原因
4.主要方向
5.主要影响
2006年8月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有毒垃圾倾倒事件发生后,当地数千人无家可归。
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厂
对输出国:
减少了输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
对输入国:
使污染接受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一、污染物跨境转移
电子垃圾跨境转移对接受国所产生的影响
(1)环境:形成大量重金属污染,造成空气、水体的污染。
(2)经济:直接获得部分贵重金属,推动回收经济的发展。
(3)社会:进口这类旧电器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但容易危及居民健康。
6.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方式及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主导因素 转移 方式 转移方向 转移原因 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自然因素 污染物跨国传输 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介质由污染源所在地向邻近国家或地区转移 ①污染源:没有进行污染物处理或没控制好;②动力机制:大气环流(风)、水循环 (河流、地下水)、洋流等 ①污染物转移给输入国的环境安全带来损害;②接受国为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会要求输出国承担环境责任,而接受国可能受到输出国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的制裁或威胁;③如果环境危机未能化解,可能发生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进而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人为因素 废物跨国转移 通过人工运输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①环保意识的差异;②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环境标准的差异;③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经济利益的驱动;④立法的缺陷;⑤部分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担当 ①污染物转移给输入国的环境安全带来损害;②接受国为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会要求输出国承担环境责任,而接受国可能受到输出国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的制裁或威胁;③如果环境危机未能化解,可能发生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进而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1.国际应对措施
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2.我国应对措施
02
03
04
05
06
01
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产业结构
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贸易
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环境标准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
国际合作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环境监管
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法律
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3.从不同环节应对跨国污染问题
4.我国针对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1)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2)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3)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4)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5)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6)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素质。
(2022·广东地理)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①对流雨多发 ②谷风环流较强 ③植被蒸腾较弱 ④地面蒸发旺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真题研析
命题方向
明确
(2022·广东地理)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1~2题。
2.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命题方向
明确
关键信息点拨
?大气中汞的含量及分布受 、 、降水等气象条件影响大。
?该区域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排放废气多,大气汞含量多。
?白天工业废气排放量大;大气中的汞含量受气温影响大,午后气温高,植被______作用和地面 作用都较旺盛;午后 风强。
?该区域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南下的风力大小变化明显。
气温
蒸腾
蒸发

答案 1.____  2._____
C
B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对流雨多发,会净化空气,减少大气汞含量,①错;
午后山顶与山谷温差大,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谷风强,周边的大气汞易被谷风输送到山顶,使山顶附近大气汞含量增大,②正确;
午后气温高,植被蒸腾作用和地面蒸发都较旺盛,导致大气汞含量大,③错、④正确。故选C。
命题方向
明确
第2题,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南下的风力大小变化明显,周边地区的大气汞被输送到该监测站的数量变化明显,导致大气汞的变化幅度大,B正确;
秋冬季节气温偏低,土壤中的汞挥发弱,不会导致变幅增大,A错;
华南准静止锋春季更为强盛,C错;
植被覆盖度低则植被数量少,蒸腾的大气汞数量少,不会导致变幅增大,D错。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1 通过“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考查“地理实践力”
1952年12月5日至9日,英国伦敦上空形成厚达上百米的浓雾,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剧增,在烟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共有4 000余人丧生,数周后又有8 000多人相继死亡,超过10万人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源是
A.汽车尾气
B.化工厂泄漏的有毒气体
C.核电站泄漏的有害气体
D.工厂、家庭燃煤取暖排放的废气
考向预测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根据材料可知,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物主要是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这些污染物的污染源主要是工厂、家庭燃煤取暖排放的废
气,D正确;
汽车尾气主要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
物和固体悬浮颗粒等,A错误;
不同化工厂泄漏的有毒气体不一样,B错误;
核电站泄漏的主要是放射性物质,C错误。故选D。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1952年12月5日至9日,英国伦敦上空形成厚达上百米的浓雾,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剧增,在烟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共有4 000余人丧生,数周后又有8 000多人相继死亡,超过10万人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据此完成1~3题。
2.伦敦烟雾事件对英国产生的影响是
①摧毁基础设施  ②大批航班取消 
③引发政治危机  ④社会秩序变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伦敦烟雾事件严重影响了英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大批航班取消,公路交通受到影响,人们的室外活动基本停止,②正确;
烟雾并不能摧毁基础设施,①错误;起初英国政
府推卸责任,否认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与烟雾之
间有直接联系,引起民众不满和批评质疑,引发
政治危机,③正确;
在烟雾事件发生期间,抢劫、盗窃案件增多,社会秩序混乱,④错误。故选C。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1952年12月5日至9日,英国伦敦上空形成厚达上百米的浓雾,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剧增,在烟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共有4 000余人丧生,数周后又有8 000多人相继死亡,超过10万人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据此完成1~3题。
3.为防止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等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大面积植树造林  ②全面禁止烧煤 
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④工业废气达标排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大面积植树造林对降低环境污染有一定帮助,但不能防止城市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①错误;
全面禁止烧煤不符合实际,②错误;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加强防范,约束排放污染
气体的企业,有利于防止类似突发环境事件的发
生,③正确;
工业废气达标排放,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利于减少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④正确。故选D。
命题方向
明确
考向2 通过“污染物跨国转移”考查“综合思维”
(2023·山东威海期中)莱茵河是欧洲的一条国际性河流,1986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环境灾难。这场灾难促成沿岸各国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秀美迷人。右图示意1986年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据此完成4~5题。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4.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属于
A.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B.污染物跨国传输
C.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D.废弃物跨国转移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由材料可知,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是由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引起,属于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A错误;
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属于污染物跨国传输,B正确;
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属于环境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不属于产品贸易,C错误;
涌入莱茵河的大量化学原料并非是废弃物,只是出于火灾的原因才注入的莱茵河,D错误。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5.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给我国的启示是
①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 
②禁止污染企业跨国投资设厂 
③对跨国污染源进行监测预警
④完善跨国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命题方向
明确
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有利于规避、减小环境风险,①正确;
禁止污染企业跨国投资设厂,太过绝对,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现实,②错;
对跨国污染源进行监测预警,可以提前预防,及时处理,降低损害,③正确;
完善跨国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有利于有效解决跨国环境问题,④正确。故选C。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一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而太平洋南部的岛国图瓦卢,却因海平面上升而即将被淹没,计划举国搬迁。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图瓦卢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是
A.全球变暖 B.海洋灾害 C.环境污染 D.生态退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根据材料可知,威胁图瓦卢国家安全的是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导致的,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而太平洋南部的岛国图瓦卢,却因海平面上升而即将被淹没,计划举国搬迁。据此完成1~2题。
2.环境安全问题影响图瓦卢国家安全的途径是
A.造成财产损失 B.损害环境服务功能
C.触发军事冲突 D.导致疾病传播

海平面上升,图瓦卢将被淹没,陆地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将丧失,威胁图瓦卢的国家安全,B正确。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第二深淡水湖泊(最大水深约158.9米),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属于南盘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内有抚仙、星云二湖,是维系珠江源头及西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抚仙湖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湖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多年来,为使抚仙湖一湾碧水得以永续,云南省政府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图示意抚仙、星云二湖流域环境治理区划。
据此完成3~5题。
3.抚仙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主要原因
是该湖泊
A.动植物种类少,食物链单一
B.水循环周期长
C.湖面南北狭长,湖水流速慢
D.接纳的河流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合材料“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第二深淡水湖泊(最大水深约158.9米),湖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可知,由于抚仙湖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水深、面积大,湖水循环周期过长,导致生态环境脆弱,B正确。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第二深淡水湖泊(最大水深约158.9米),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属于南盘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内有抚仙、星云二湖,是维系珠江源头及西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抚仙湖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湖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多年来,为使抚仙湖一湾碧水得以永续,云南省政府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图示意抚仙、星云二湖流域环境治理区划。
据此完成3~5题。
4.抚仙、星云二湖流域坝区的水污染源
主要为
A.工业、城镇 B.水产养殖
C.农业、乡村 D.交通运输

1
2
3
4
5
6
7
8
9
10
抚仙、星云二湖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流域坝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乡村聚落密集,农田面积大,故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是坝区的主要水污染源,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第二深淡水湖泊(最大水深约158.9米),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属于南盘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内有抚仙、星云二湖,是维系珠江源头及西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抚仙湖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湖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多年来,为使抚仙湖一湾碧水得以永续,云南省政府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图示意抚仙、星云二湖流域环境治理区划。
据此完成3~5题。
5.抚仙、星云二湖水污染过滤区,重点恢
复或修建的是
A.湖泊堤坝 B.排水管道
C.沼泽湿地 D.防护林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抚仙、星云二湖水污染过滤区位于湖滨地带,结合湿地的生态功能判断,抚仙、星云二湖水污染过滤区重点恢复的是沼泽湿地,可以降解污染,净化水质,保证入湖水质,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山西运城模拟)2021年4月,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将于2023年春季前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25吨核废水分批排放到太平洋。为了处理这些核废水,日本政府曾讨论过包括蒸发释放、电解排放、稀释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层等五种处理方案,但最后选择了排入大海。据此完成6~7题。
6.日本政府最后选择将核废水排入大海,其主要原因是该方案
A.投入少 B.技术要求低
C.耗时短 D.安全系数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相比于其他的核废水处理方案,将核废水排入大海投入的成本更少,日本政府选择花费最小的经济代价来处理这些核废水,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山西运城模拟)2021年4月,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将于2023年春季前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25吨核废水分批排放到太平洋。为了处理这些核废水,日本政府曾讨论过包括蒸发释放、电解排放、稀释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层等五种处理方案,但最后选择了排入大海。据此完成6~7题。
7.日本核废水入海极易引发国际争端,其主要原因是
A.福岛及其周边海域将遭受二次污染
B.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无法完全消除
C.核污染将随洋流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国家
D.海洋物种减少导致海洋产业链发展受阻

1
2
3
4
5
6
7
8
9
10
海洋具有连通性,核废水入海后会在洋流的作用下不断扩散,核污染会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国家,威胁各国人民生命健康,此种做法极易引发国际争端,故选C。
产品从原料获取、制造加工、运输销售到成为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整个过程中所释放的空气污染物被称为“隐含空气污染物”。图1示意2005~2015年中美两国商品贸易概况,图2示意两国贸易隐含空气污染物。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显示,2005~2015年
A.两国贸易规模不大
B.两国贸易总额
逐年减少
C.b 国是隐含空
气污染物的净
出口国
D.a向b出口隐含空气污染物整体呈下降趋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图中显示,a、b两国贸易规模很大,A错;
由图1可知,两国贸易总额总体呈增加趋势,B错;
由图2可知,国际贸易中,a为隐含空气污染物净出口国,b为隐含空气污染物净进口国,C错;
由图2可知,2005
~2015年间a国对
b国出口的隐含空
气污染物整体呈下
降趋势,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产品从原料获取、制造加工、运输销售到成为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整个过程中所释放的空气污染物被称为“隐含空气污染物”。图1示意2005~2015年中美两国商品贸易概况,图2示意两国贸易隐含空气污染物。据此完成8~9题。
9.两国贸易隐含空气污染物排放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a国对b国存在巨
大贸易顺差
B.a国单位产值能耗
远高于b国
C.b国煤炭能耗占比
远大于a国
D.a从b进口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据材料可知,a、b两国指的是中美两国,a对b出口中隐含空气污染物较高,a从b进口中隐含空气污染物较低,可推断a为中国,b为美国,由于技术水平相对美国较低,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货物的单位产值能耗大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货物,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图1可知,a国对b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但是贸易顺差大不能决定隐含空气污染物差距就大,A错误。
a为中国,b为美国,根据两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可知,b国煤炭能耗占比应小于a国,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b国技术水平更高,a从b进口商品多为技术密集型,因此隐含空气污染物较低,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0.(2023·湖南张家界模拟)酸雨是指pH值≤5.60的大气降水,pH值<4.50为强酸雨。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福建省是我国主要酸雨区之一。致酸污染物的排放、酸性物质的省际输送、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是造成福建省区域性酸雨污染的主要原因。右图甲站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乙站位于沿海旅游城市,丙站所在城市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乙、丙三站酸雨监测数据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夏季 pH值 4.75 5.21 5.03
酸雨发生频率 61.1% 22.7% 43.2%
冬季 pH值 4.43 4.98 4.51
酸雨发生频率 78.7% 52.3% 74.2%
材料二 2007~2014年福建省酸雨统计资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1)与冬季相比,归纳甲、乙、丙三地夏季酸雨的
共同特征,并从季风环流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夏季 pH值 4.75 5.21 5.03
酸雨发生频率 61.1% 22.7% 43.2%
冬季 pH值 4.43 4.98 4.51
酸雨发生频率 78.7% 52.3% 74.2%
答案 特征:发生频率低,pH值高(酸性弱)。
原因: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减轻了酸雨程度(或夏季风来自海洋,污染物较少,有利于污染的扩散)。
(2)甲、乙、丙三地中,甲地酸雨污染最严重,据
材料推测其原因。(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夏季 pH值 4.75 5.21 5.03
酸雨发生频率 61.1% 22.7% 43.2%
冬季 pH值 4.43 4.98 4.51
酸雨发生频率 78.7% 52.3% 74.2%
答案 甲地位于谷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临近
江西,省际污染物输送多。
(3)概述2007~2014年福建省受酸雨污染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酸雨污染减轻。依据:酸雨的pH值变大;强酸雨发生频率下降明显。
(4)简析为减轻酸雨造成的危害,福建省可采取的治理措施。(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治理;利用脱硫技术,减少致酸污染物的排放;严格立法,实现企业废气排放最小化;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等。课时78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1.污染物跨境转移
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将本国产生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他国,从而少承担或不承担环境损害和环境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
主要形式 ①污染物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②污染物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转移
根本原因 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领域的制度建设、市场监管、治理成本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都存在差距
方向 主要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影响 ①对输出国:减少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废弃物处置成本,缓解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②对接受国:使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特别提醒 电子垃圾跨境转移对接受国所产生的影响
(1)环境:形成大量重金属污染,造成空气、水体的污染。
(2)经济:直接获得部分贵重金属,推动回收经济的发展。
(3)社会:进口这类旧电器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但容易危及居民健康。
2.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国际应 对措施 ①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②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③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我国应 对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 ②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③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④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⑤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⑥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方式及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主导因素 转移方式 转移方向 转移原因 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自然因素 污染物跨国传输 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介质由污染源所在地向邻近国家或地区转移 ①污染源:没有进行污染物处理或没控制好;②动力机制:大气环流(风)、水循环(河流、地下水)、洋流等 ①污染物转移给输入国的环境安全带来损害;②接受国为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会要求输出国承担环境责任,而接受国可能受到输出国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的制裁或威胁;③如果环境危机未能化解,可能发生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进而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人为因素 废物跨国转移 通过人工运输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①环保意识的差异;②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环境标准的差异;③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经济利益的驱动;④立法的缺陷;⑤部分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担当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2.从不同环节应对跨国污染问题
3.我国针对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1)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2)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3)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4)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5)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6)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素质。
(2022·广东地理)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
①对流雨多发 ②谷风环流较强 ③植被蒸腾较弱 ④地面蒸发旺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关键信息点拨]
?大气中汞的含量及分布受风、气温、降水等气象条件影响大。 ?该区域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排放废气多,大气汞含量多。 ?白天工业废气排放量大;大气中的汞含量受气温影响大,午后气温高,植被蒸腾作用和地面蒸发作用都较旺盛;午后谷风强。 ?该区域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南下的风力大小变化明显。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对流雨多发,会净化空气,减少大气汞含量,①错;午后山顶与山谷温差大,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谷风强,周边的大气汞易被谷风输送到山顶,使山顶附近大气汞含量增大,②正确;午后气温高,植被蒸腾作用和地面蒸发都较旺盛,导致大气汞含量大,③错、④正确。故选C。第2题,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南下的风力大小变化明显,周边地区的大气汞被输送到该监测站的数量变化明显,导致大气汞的变化幅度大,B正确;秋冬季节气温偏低,土壤中的汞挥发弱,不会导致变幅增大,A错;华南准静止锋春季更为强盛,C错;植被覆盖度低则植被数量少,蒸腾的大气汞数量少,不会导致变幅增大,D错。
考向1 通过“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考查“地理实践力”
1952年12月5日至9日,英国伦敦上空形成厚达上百米的浓雾,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平均含量剧增,在烟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共有4 000余人丧生,数周后又有8 000多人相继死亡,超过10万人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源是(  )
A.汽车尾气
B.化工厂泄漏的有毒气体
C.核电站泄漏的有害气体
D.工厂、家庭燃煤取暖排放的废气
2.伦敦烟雾事件对英国产生的影响是(  )
①摧毁基础设施 ②大批航班取消 ③引发政治危机 ④社会秩序变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为防止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等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大面积植树造林 ②全面禁止烧煤 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④工业废气达标排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1.D 2.C 3.D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物主要是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这些污染物的污染源主要是工厂、家庭燃煤取暖排放的废气,D正确;汽车尾气主要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固体悬浮颗粒等,A错误;不同化工厂泄漏的有毒气体不一样,B错误;核电站泄漏的主要是放射性物质,C错误。故选D。第2题,伦敦烟雾事件严重影响了英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大批航班取消,公路交通受到影响,人们的室外活动基本停止,②正确;烟雾并不能摧毁基础设施,①错误;起初英国政府推卸责任,否认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与烟雾之间有直接联系,引起民众不满和批评质疑,引发政治危机,③正确;在烟雾事件发生期间,抢劫、盗窃案件增多,社会秩序混乱,④错误。故选C。第3题,大面积植树造林对降低环境污染有一定帮助,但不能防止城市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①错误;全面禁止烧煤不符合实际,②错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加强防范,约束排放污染气体的企业,有利于防止类似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③正确;工业废气达标排放,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利于减少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④正确。故选D。
考向2 通过“污染物跨国转移”考查“综合思维”
(2023·山东威海期中)莱茵河是欧洲的一条国际性河流,1986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环境灾难。这场灾难促成沿岸各国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秀美迷人。下图示意1986年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据此完成4~5题。
4.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属于(  )
A.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B.污染物跨国传输
C.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D.废弃物跨国转移
5.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给我国的启示是(  )
①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 ②禁止污染企业跨国投资设厂 ③对跨国污染源进行监测预警
④完善跨国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由材料可知,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是由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引起,属于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A错误;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属于污染物跨国传输,B正确;此次莱茵河跨境污染属于环境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不属于产品贸易,C错误;涌入莱茵河的大量化学原料并非是废弃物,只是出于火灾的原因才注入的莱茵河,D错误。第5题,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有利于规避、减小环境风险,①正确;禁止污染企业跨国投资设厂,太过绝对,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现实,②错;对跨国污染源进行监测预警,可以提前预防,及时处理,降低损害,③正确;完善跨国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有利于有效解决跨国环境问题,④正确。故选C。
课时精练
一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而太平洋南部的岛国图瓦卢,却因海平面上升而即将被淹没,计划举国搬迁。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图瓦卢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 B.海洋灾害
C.环境污染 D.生态退化
2.环境安全问题影响图瓦卢国家安全的途径是(  )
A.造成财产损失 B.损害环境服务功能
C.触发军事冲突 D.导致疾病传播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威胁图瓦卢国家安全的是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导致的,A正确。第2题,海平面上升,图瓦卢将被淹没,陆地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将丧失,威胁图瓦卢的国家安全,B正确。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第二深淡水湖泊(最大水深约158.9米),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属于南盘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内有抚仙、星云二湖,是维系珠江源头及西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抚仙湖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湖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多年来,为使抚仙湖一湾碧水得以永续,云南省政府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图示意抚仙、星云二湖流域环境治理区划。据此完成3~5题。
3.抚仙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主要原因是该湖泊(  )
A.动植物种类少,食物链单一
B.水循环周期长
C.湖面南北狭长,湖水流速慢
D.接纳的河流少
4.抚仙、星云二湖流域坝区的水污染源主要为(  )
A.工业、城镇 B.水产养殖
C.农业、乡村 D.交通运输
5.抚仙、星云二湖水污染过滤区,重点恢复或修建的是(  )
A.湖泊堤坝 B.排水管道
C.沼泽湿地 D.防护林带
答案 3.B 4.C 5.C
解析 第3题,结合材料“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第二深淡水湖泊(最大水深约158.9米),湖水一旦污染,极难恢复”可知,由于抚仙湖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水深、面积大,湖水循环周期过长,导致生态环境脆弱,B正确。第4题,抚仙、星云二湖位于云贵高原滇中盆地中心,流域坝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乡村聚落密集,农田面积大,故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是坝区的主要水污染源,C正确。第5题,抚仙、星云二湖水污染过滤区位于湖滨地带,结合湿地的生态功能判断,抚仙、星云二湖水污染过滤区重点恢复的是沼泽湿地,可以降解污染,净化水质,保证入湖水质,C正确。
(2023·山西运城模拟)2021年4月,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将于2023年春季前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25吨核废水分批排放到太平洋。为了处理这些核废水,日本政府曾讨论过包括蒸发释放、电解排放、稀释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层等五种处理方案,但最后选择了排入大海。据此完成6~7题。
6.日本政府最后选择将核废水排入大海,其主要原因是该方案(  )
A.投入少 B.技术要求低
C.耗时短 D.安全系数高
7.日本核废水入海极易引发国际争端,其主要原因是(  )
A.福岛及其周边海域将遭受二次污染
B.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无法完全消除
C.核污染将随洋流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国家
D.海洋物种减少导致海洋产业链发展受阻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题,相比于其他的核废水处理方案,将核废水排入大海投入的成本更少,日本政府选择花费最小的经济代价来处理这些核废水,A正确。第7题,海洋具有连通性,核废水入海后会在洋流的作用下不断扩散,核污染会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国家,威胁各国人民生命健康,此种做法极易引发国际争端,故选C。
产品从原料获取、制造加工、运输销售到成为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整个过程中所释放的空气污染物被称为“隐含空气污染物”。图1示意2005~2015年中美两国商品贸易概况,图2示意两国贸易隐含空气污染物。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显示,2005~2015年(  )
A.两国贸易规模不大
B.两国贸易总额逐年减少
C.b 国是隐含空气污染物的净出口国
D.a向b出口隐含空气污染物整体呈下降趋势
9.两国贸易隐含空气污染物排放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a国对b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
B.a国单位产值能耗远高于b国
C.b国煤炭能耗占比远大于a国
D.a从b进口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
答案 8.D 9.B
解析 第8题,图中显示,a、b两国贸易规模很大,A错;由图1可知,两国贸易总额总体呈增加趋势,B错;由图2可知,国际贸易中,a为隐含空气污染物净出口国,b为隐含空气污染物净进口国,C错;由图2可知,2005~2015年间a国对b国出口的隐含空气污染物整体呈下降趋势,D正确。第9题,据材料可知,a、b两国指的是中美两国,a对b出口中隐含空气污染物较高,a从b进口中隐含空气污染物较低,可推断a为中国,b为美国,由于技术水平相对美国较低,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货物的单位产值能耗大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货物,B正确。由图1可知,a国对b国存在巨大贸易顺差,但是贸易顺差大不能决定隐含空气污染物差距就大,A错误。a为中国,b为美国,根据两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可知,b国煤炭能耗占比应小于a国,C错误。b国技术水平更高,a从b进口商品多为技术密集型,因此隐含空气污染物较低,D错误。
10.(2023·湖南张家界模拟)酸雨是指pH值≤5.60的大气降水,pH值<4.50为强酸雨。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福建省是我国主要酸雨区之一。致酸污染物的排放、酸性物质的省际输送、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是造成福建省区域性酸雨污染的主要原因。下图甲站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乙站位于沿海旅游城市,丙站所在城市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
甲、乙、丙三站酸雨监测数据表
甲 乙 丙
夏季 pH值 4.75 5.21 5.03
酸雨发生频率 61.1% 22.7% 43.2%
冬季 pH值 4.43 4.98 4.51
酸雨发生频率 78.7% 52.3% 74.2%
材料二 2007~2014年福建省酸雨统计资料。
(1)与冬季相比,归纳甲、乙、丙三地夏季酸雨的共同特征,并从季风环流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2)甲、乙、丙三地中,甲地酸雨污染最严重,据材料推测其原因。(4分)
(3)概述2007~2014年福建省受酸雨污染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4)简析为减轻酸雨造成的危害,福建省可采取的治理措施。(6分)
答案 (1)特征:发生频率低,pH值高(酸性弱)。
原因: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减轻了酸雨程度(或夏季风来自海洋,污染物较少,有利于污染的扩散)。
(2)甲地位于谷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临近江西,省际污染物输送多。
(3)酸雨污染减轻。依据:酸雨的pH值变大;强酸雨发生频率下降明显。
(4)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治理;利用脱硫技术,减少致酸污染物的排放;严格立法,实现企业废气排放最小化;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