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部分 第一章 课时69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本概念] 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基本原理]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概述1.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2)属性:请说出自然资源的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社会性多用性一、自然资源概述按增殖性能分类:2.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然属性分类: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按用途分类: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服务业资源一、自然资源概述思考 可再生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理由。答案 不正确。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是相对的。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能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再生周期会延长,甚至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分布:(1)特点:(2)规律: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非可再生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共生伴生矿较多,勘察难度较大。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概述(3)应对策略:跨区域资源调配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的原料、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1.自然资源的重要性2.表现农业社会阶段思考:1.四大文明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哪些共同点 2.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都具备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表现工业社会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组合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资源性产业的布局具有重大影响。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表现信息社会阶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迅速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趋于弱化。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依据图并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辩证看待技术革新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技术革新能够调节自然资源供需关系,维持供需平衡,对维持资源安全、缓解资源短缺有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技术很难有大的突破,其对资源供需关系的调节作用有限;同时自然资源消耗数量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极限时,技术革新的效果就无法显现了。因此,技术革新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时有其局限性。(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真题研析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右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命题方向明确(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6分)(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2分)命题方向明确?该地被河流分割成众多的 土地,这些小块土地就是古人的安家之地,地块小而 的特点决定了居民点的 状分布。?结合示意图,沿江干堤具有蓄水、增加 水源、防洪等多项功能;沿海外堤通过围垦淤地增加了耕地 ,还可以阻挡 ,减轻土壤盐渍化,保障耕地安全,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水稻种植局限于耕地上, 不能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基塘生产是顺应地势低洼、河网密布的环境特点,挖低为塘、培土为基,塘内养殖、基上种植,充分利用了 资源,提高了土地资源的 。同时基塘有蓄水的功能,可增强农业生产对旱涝灾害的承受能力。关键信息点拨小块分散散点灌溉面积海潮入侵水面土地利用率命题方向明确答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通过堤坝围垦,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沿江(河)堤坝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条件;沿海堤坝防止海潮入侵,保护农田安全。顺应当地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桑基鱼塘,因地制宜;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旱涝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物产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满足人口发展需要。命题方向明确考向1 通过“自然资源的分布”考查“区域认知”右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该自然资源可能是A.耕地 B.湿地C.草地 D.森林考向预测1234√命题方向明确读图可知,该自然资源分布区地势较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加之冻土发育,水分不易下渗,最可能是湿地资源,故选B。1234命题方向明确右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2.该自然资源分布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是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山地绵延,树种丰富C.地势坦荡,气候干冷D.水源充足,生物多样√1234命题方向明确1234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自然资源为湿地。湿地水源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D正确;湿地分布区土壤不一定肥沃(如图中最北部漠河一带土壤欠发育),A错;湿地多分布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B错;湿地分布区地势低平,气候湿冷,C错。命题方向明确1234考向2 通过“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综合思维”(2023·天津市模拟)下图示意世界能源消费的转型过程,①②③④为不同的能源类型。完成3~4题。3.第二次能源转型是A.木柴向煤炭转型B.木柴向石油转型C.煤炭向油气转型D.煤炭向核能转型√命题方向明确1234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的主体仍是石油、天然气,而第二次能源转型时间为1900年至1980年左右,故为煤炭向油气转型,C正确。命题方向明确1234(2023·天津市模拟)下图示意世界能源消费的转型过程,①②③④为不同的能源类型。完成3~4题。4.未来世界能源消费转型A.不利于维护世界能源安全B.可改善能源分布不均状况C.有利于推动传统能源的发展D.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命题方向明确由图可知,未来世界能源消费转型是向新能源转型,而新能源一般具有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正确;使用新能源可减缓油气、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枯竭的速度,有利于维护世界能源安全,A错误;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在世界上分布不均且不稳定,B错误;发展新能源会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C错误。1234命题方向明确(2023·浙江金华期中)2021年席卷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断气”事件,使天然气不经意间成了“网红”。欧洲的这次“断气”事件与其天然气大量依赖进口有关;欧洲“断气”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据此完成1~2题。1.欧洲大部分国家天然气依赖进口,体现的自然资源属性是A.有限性 B.整体性 C.地域性 D.社会性√123456789欧洲大部分国家天然气依赖进口说明欧洲的天然气供不应求,而供应天然气的国家或地区则是供大于求,体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属性。故选C。(2023·浙江金华期中)2021年席卷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断气”事件,使天然气不经意间成了“网红”。欧洲的这次“断气”事件与其天然气大量依赖进口有关;欧洲“断气”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据此完成1~2题。2.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断气”现象多出现在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欧洲大部分国家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湿冷,取暖消耗的天然气量大,“断气”现象频发。故选D。123456789123456789地热发电就是把地下的热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目前人类开发的地热资源主要是蒸汽型和热水型两类。读“世界部分国家2019年全年地热发电占比示意图”,完成3~4题。3.地热能按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分属于A.矿产资源B.水资源C.非可再生资源D.可再生资源√123456789自然资源按照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地热能大部分是来自地球深处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是可再生性热能。故选D。123456789地热发电就是把地下的热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目前人类开发的地热资源主要是蒸汽型和热水型两类。读“世界部分国家2019年全年地热发电占比示意图”,完成3~4题。4.图示国家地热能发电量较大,与之相关性最大的自然因素是A.科学技术B.板块边界C.气候条件D.地形地貌√123456789地热能来自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故选B。(2023·广东广州模拟)近年来,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年均增长速度在28%以上,建筑物供暖面积5.5亿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山东、湖北、上海等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西藏羊八井、河北霸州等少数地区有用于发电、采暖和温室种植等的地热资源梯级利用,大多数地区以供暖和旅游疗养为主。下图是“我国各省(市)规划区范围浅层地热能可采量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5.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分布较丰富的是A.北方地区的北京、天津、辽宁B.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甘肃C.北方地区的河北、山东、湖南D.南方地区的宁夏、云南、广东√123456789青海、西藏浅层地热能资源分布较少,B错误;湖南不属于北方地区,C错误;宁夏不属于南方地区,D错误;由图可知,北方地区的北京、天津、辽宁浅层地热能资源分布较丰富,A正确。123456789(2023·广东广州模拟)近年来,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年均增长速度在28%以上,建筑物供暖面积5.5亿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山东、湖北、上海等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西藏羊八井、河北霸州等少数地区有用于发电、采暖和温室种植等的地热资源梯级利用,大多数地区以供暖和旅游疗养为主。下图是“我国各省(市)规划区范围浅层地热能可采量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6.下列关于我国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叙述正确的是A.年均增速快,建筑物供暖面积等多在南方省区出现B.多数地区拥有充足的地热资源梯级开发利用科技能力C.供暖和旅游疗养为主的利用易造成地区水位持续下降D.各省区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对城市环境污染123456789√123456789由材料“近年来,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年均增长速度在28%以上,建筑物供暖面积5.5亿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山东、湖北、上海等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可知,我国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年均增速快,建筑物供暖面积等多在北方省区出现,A错误;123456789由材料“西藏羊八井、河北霸州等少数地区有用于发电、采暖和温室种植等的地热资源梯级利用,大多数地区以供暖和旅游疗养为主”可知,B错误;只要对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就不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明显污染,D错误。以供暖和旅游疗养为主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容易导致地下水利用过多,进而导致地区地下水位下降,C正确。123456789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是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7~8题。7.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 900米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123456789图示1 300米以下,2008年比2000年的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明显减小,是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A对。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是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7~8题。8.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123456789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增大,说明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D错。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海拔高,坡度大,大量开垦耕地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会使人地关系紧张,A错。当地人口迁出,人口密度变小,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对。123456789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贝壳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喜温热湿润气候,是中性喜光树种,幼树较耐荫,根深,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两百多年。新西兰大巴里尔岛(下图)原是无人荒岛,贝壳杉林十分茂密,后来毛利人登陆大巴里尔岛,毛利人对贝壳杉怀有特殊的敬意。当欧洲殖民者踏上大巴里尔岛之后,大肆砍伐贝壳杉,将贝壳杉通过漂流的方式从森林运到沿海港口,用贝壳杉建造房屋、修造船舶,并将大量原木出口海外。殖民者还用贝壳杉木修筑了一座贝壳杉大坝以输送木材,贝壳杉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地政府重视贝壳杉林的生态恢复。123456789(1)与新西兰大部分地区相比,简述历史上大巴里尔岛贝壳杉十分茂密的原因。(6分)123456789答案 纬度较低,气候温和,冬季气温高于0 ℃;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短,影响较弱,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光照条件较好;开发历史较晚,且毛利人对贝壳杉的敬意使得历史上贝壳杉受人为干扰较小。(2)推测欧洲殖民者修筑贝壳杉大坝的原因。(6分)123456789答案 大巴里尔岛面积较小,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部分河段有险滩、急流,原木难以漂浮通过;修筑大坝便于控制水位、稳定流速,有利于将原木顺利漂流到沿海地区;贝壳杉林茂密,便于就地取材。(3)在贝壳杉林恢复工程中,有人对混交引入其他树种持反对意见,请说明理由。(4分)123456789答案 引入其他树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挤占贝壳杉的生长空间;其他树种在种间竞争中也可能处于劣势,成活率低,长势差;人工干预消耗人力、物力,增加经济成本。[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 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基本原理]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课时69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概述(1)自然资源的概念①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②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2)自然资源的分类依据 类型自然属性 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增殖性能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用途 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思考 可再生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理由。答案 不正确。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是相对的。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能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再生周期会延长,甚至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分布①特点:分布广泛,但很不均匀,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②规律类型 举例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可再生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等 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地质条件 共生伴生矿较多③跨区域调配资源2.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重要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生产的原料、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2)表现历史阶段 主要资源 具体影响 举例农业社 会阶段 气候、水、土地、生物 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充足稳定的自然资源保障,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 世界古文明发源地工业社 会阶段 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沙特阿拉伯是重要的石油输出国;巴西、澳大利亚采矿业发达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组合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资源性产业的布局具有重大影响 大庆、鞍山、金昌等工业城市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信息社 会阶段 后天性资源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迅速上升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依据图并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辩证看待技术革新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技术革新能够调节自然资源供需关系,维持供需平衡,对维持资源安全、缓解资源短缺有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技术很难有大的突破,其对资源供需关系的调节作用有限;同时自然资源消耗数量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极限时,技术革新的效果就无法显现了。因此,技术革新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时有其局限性。(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2分)(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6分)(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关键信息点拨]?该地被河流分割成众多的小块土地,这些小块土地就是古人的安家之地,地块小而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居民点的散点状分布。 ?结合示意图,沿江干堤具有蓄水、增加灌溉水源、防洪等多项功能;沿海外堤通过围垦淤 地增加了耕地面积,还可以阻挡海潮入侵,减轻土壤盐渍化,保障耕地安全,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水稻种植局限于耕地上,水面不能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基塘生产是顺应地势低洼、 河网密布的环境特点,挖低为塘、培土为基,塘内养殖、基上种植,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基塘有蓄水的功能,可增强农业生产对旱涝灾害的承受能力。答案 (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2)通过堤坝围垦,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沿江(河)堤坝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条件;沿海堤坝防止海潮入侵,保护农田安全。(3)顺应当地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桑基鱼塘,因地制宜;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旱涝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物产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满足人口发展需要。考向1 通过“自然资源的分布”考查“区域认知”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该自然资源可能是( )A.耕地 B.湿地C.草地 D.森林2.该自然资源分布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是(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山地绵延,树种丰富C.地势坦荡,气候干冷 D.水源充足,生物多样答案 1.B 2.D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自然资源分布区地势较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加之冻土发育,水分不易下渗,最可能是湿地资源,故选B。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自然资源为湿地。湿地水源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D正确;湿地分布区土壤不一定肥沃(如图中最北部漠河一带土壤欠发育),A错;湿地多分布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B错;湿地分布区地势低平,气候湿冷,C错。考向2 通过“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综合思维”(2023·天津市模拟)下图示意世界能源消费的转型过程,①②③④为不同的能源类型。完成3~4题。3.第二次能源转型是( )A.木柴向煤炭转型 B.木柴向石油转型C.煤炭向油气转型 D.煤炭向核能转型4.未来世界能源消费转型( )A.不利于维护世界能源安全B.可改善能源分布不均状况C.有利于推动传统能源的发展D.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答案 3.C 4 .D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的主体仍是石油、天然气,而第二次能源转型时间为1900年至1980年左右,故为煤炭向油气转型,C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未来世界能源消费转型是向新能源转型,而新能源一般具有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正确;使用新能源可减缓油气、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枯竭的速度,有利于维护世界能源安全,A错误;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在世界上分布不均且不稳定,B错误;发展新能源会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C错误。课时精练(2023·浙江金华期中)2021年席卷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断气”事件,使天然气不经意间成了“网红”。欧洲的这次“断气”事件与其天然气大量依赖进口有关;欧洲“断气”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据此完成1~2题。1.欧洲大部分国家天然气依赖进口,体现的自然资源属性是( )A.有限性 B.整体性 C.地域性 D.社会性2.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断气”现象多出现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欧洲大部分国家天然气依赖进口说明欧洲的天然气供不应求,而供应天然气的国家或地区则是供大于求,体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属性。故选C。第2题,欧洲大部分国家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湿冷,取暖消耗的天然气量大,“断气”现象频发。故选D。地热发电就是把地下的热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目前人类开发的地热资源主要是蒸汽型和热水型两类。读“世界部分国家2019年全年地热发电占比示意图”,完成3~4题。3.地热能按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分属于(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C.非可再生资源 D.可再生资源4.图示国家地热能发电量较大,与之相关性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A.科学技术 B.板块边界C.气候条件 D.地形地貌答案 3.D 4.B解析 第3题,自然资源按照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地热能大部分是来自地球深处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是可再生性热能。故选D。第4题,地热能来自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故选B。(2023·广东广州模拟)近年来,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年均增长速度在28%以上,建筑物供暖面积5.5亿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山东、湖北、上海等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西藏羊八井、河北霸州等少数地区有用于发电、采暖和温室种植等的地热资源梯级利用,大多数地区以供暖和旅游疗养为主。下图是“我国各省(市)规划区范围浅层地热能可采量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5.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分布较丰富的是( )A.北方地区的北京、天津、辽宁B.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甘肃C.北方地区的河北、山东、湖南D.南方地区的宁夏、云南、广东6.下列关于我国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A.年均增速快,建筑物供暖面积等多在南方省区出现B.多数地区拥有充足的地热资源梯级开发利用科技能力C.供暖和旅游疗养为主的利用易造成地区水位持续下降D.各省区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对城市环境污染答案 5.A 6.C解析 第5题,青海、西藏浅层地热能资源分布较少,B错误;湖南不属于北方地区,C错误;宁夏不属于南方地区,D错误;由图可知,北方地区的北京、天津、辽宁浅层地热能资源分布较丰富,A正确。第6题,由材料“近年来,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年均增长速度在28%以上,建筑物供暖面积5.5亿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辽宁、山东、湖北、上海等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可知,我国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年均增速快,建筑物供暖面积等多在北方省区出现,A错误;由材料“西藏羊八井、河北霸州等少数地区有用于发电、采暖和温室种植等的地热资源梯级利用,大多数地区以供暖和旅游疗养为主”可知,B错误;只要对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就不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明显污染,D错误。以供暖和旅游疗养为主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容易导致地下水利用过多,进而导致地区地下水位下降,C正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是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7~8题。7.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 900米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8.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答案 7.A 8.B解析 第7题,图示1 300米以下,2008年比2000年的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明显减小,是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A对。第8题,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增大,说明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D错。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海拔高,坡度大,大量开垦耕地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会使人地关系紧张,A错。当地人口迁出,人口密度变小,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对。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贝壳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喜温热湿润气候,是中性喜光树种,幼树较耐荫,根深,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两百多年。新西兰大巴里尔岛(下图)原是无人荒岛,贝壳杉林十分茂密,后来毛利人登陆大巴里尔岛,毛利人对贝壳杉怀有特殊的敬意。当欧洲殖民者踏上大巴里尔岛之后,大肆砍伐贝壳杉,将贝壳杉通过漂流的方式从森林运到沿海港口,用贝壳杉建造房屋、修造船舶,并将大量原木出口海外。殖民者还用贝壳杉木修筑了一座贝壳杉大坝以输送木材,贝壳杉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地政府重视贝壳杉林的生态恢复。(1)与新西兰大部分地区相比,简述历史上大巴里尔岛贝壳杉十分茂密的原因。(6分)(2)推测欧洲殖民者修筑贝壳杉大坝的原因。(6分)(3)在贝壳杉林恢复工程中,有人对混交引入其他树种持反对意见,请说明理由。(4分)答案 (1)纬度较低,气候温和,冬季气温高于0 ℃;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短,影响较弱,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光照条件较好;开发历史较晚,且毛利人对贝壳杉的敬意使得历史上贝壳杉受人为干扰较小。(2)大巴里尔岛面积较小,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部分河段有险滩、急流,原木难以漂浮通过;修筑大坝便于控制水位、稳定流速,有利于将原木顺利漂流到沿海地区;贝壳杉林茂密,便于就地取材。(3)引入其他树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挤占贝壳杉的生长空间;其他树种在种间竞争中也可能处于劣势,成活率低,长势差;人工干预消耗人力、物力,增加经济成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四部分 第一章 课时69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学案(含解析).docx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四部分 第一章 课时69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件(48张).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