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一部分 3.3 课时16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件79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一部分 3.3 课时16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件79张+学案)

资源简介

(共79张PPT)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3讲 课时16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基本概念]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季风环流
[基本原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观察右侧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有哪些气压带?
2. 图中有哪些风带并指明风向。
3. 图中有哪些环流?
4. 请根据图片描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大气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90°
单圈环流
北半球
假设条件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
地表均一
思考:
请画出极地地区与赤道地区之间的环流状况,并将极地与赤道地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表述清楚。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2.三圈环流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暖气流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锋
假设条件
太阳直射赤道
地表均一
三圈环流
思考:
若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试着画出大气环流状况。
动力因素
热力因素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30°

赤道上空的气流在流向北极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断偏转,在30°N上空附近偏转为西风,与纬线平行,气流不能北进,在此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思考 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大气环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答案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
(2)大气环流既包括三圈环流中形成的气压带、风带,还包括季风环流。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暖气流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暖气流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锋
全球气压带
依据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和气压分布,画出南半球的大气环流和气压分布。
气压带名称 纬度 成因 气流运动 性质
赤道低气压带 0° 热力因素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动力因素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动力因素 上升 湿冷
极地高气压带 90° 热力因素 下沉 干冷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暖气流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暖气流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锋
全球风带
气压带名称 纬度 风向 性质
北半球 南半球
信风带 0°~30° 东北 东南 干热
盛行西风带 30°~60° 西南 西北 温湿
极地东风带 60°~90° 东北 东南 干冷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60°
30°

30°
60°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假设条件
地表均一
思考:
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怎样运动?
热量最高的地方是固定的吗?
气压带风带该如何运动?
90°
90°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60°
30°

30°
60°
假设条件
地表均一
思考:
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怎样运动?
热量最高的地方是固定的吗?
气压带风带该如何运动?
90°
90°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60°
30°

30°
60°
假设条件
地表均一
思考:
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怎样运动?
热量最高的地方是固定的吗?
气压带风带该如何运动?
90°
90°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60°
30°

30°
60°
假设条件
地表均一
思考:
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怎样运动?
热量最高的地方是固定的吗?
气压带风带该如何运动?
90°
90°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60°
30°

30°
60°
假设条件
地表均一
思考:
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怎样运动?
热量最高的地方是固定的吗?
气压带风带该如何运动?
90°
90°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判断季节可参照副热带高气压带与30°N的位置,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到海洋与陆地的气压分布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陆地比热容小
升温降温快
海洋比热容大
升温降温慢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低气压
高气压
夏季
高气压
低气压
冬季
北半球1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问题:观察“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北半球60°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北半球1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1月份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形成冷高压。
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南移,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60°
副极地低气压带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北半球7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观察“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北半球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北半球7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7月份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出现热低压。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北移,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印度低压
30°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威夷高压
印度低压
亚速尔高压
北半球1月份季风环流
亚欧大陆
太平洋
高气压
冷源
低气压


陆地吹向海洋
气流寒冷干燥
副极地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3. 季风环流
北半球1月份季风形成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太平洋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冬季风 季风风向 季风性质 季风成因
南亚冬季风 东北季风 温和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冬季风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
亚欧
大陆
太平洋
海洋吹向陆地
气流温暖湿润
低气压
热源

高气压

副高
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亚洲
印度低压
太平洋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东南信风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夏季风 季风风向 季风性质 季风成因
南亚夏季风 西南季风 高温多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东亚夏季风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性质 温带:寒冷干燥 亚热带:温和少雨 炎热多雨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等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近地面气压低,温度低近地面气压高。
①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气流垂直运动直接相关,气流上升,则近地面气压低;气流下沉,则近地面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下图)。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位置如图所示:
简图法示意气压中心及季风环流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成。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2022·广东地理)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如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真题研析
命题方向
明确
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命题方向
明确
2.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
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命题方向
明确
关键信息点拨
?图中的超强气旋是 以北地区1979~2016 年发生的所有气旋中气压值_____的前5%,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超强气旋主要位于 附近,其中, 附近超强气旋出现频次最高。
?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出现频数最高处即为甲区域,为北半球的________
带附近。其强弱还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和 的影响,二者在60°N附近相遇对其起到加强作用。
50°N
最低
60°N

副极地
低气压
盛行西风带
命题方向
明确
答案 1.______ 2.______
A
C
?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洋流知识可知,甲区域和乙区域分别有 和
流经,冬季北大西洋南北温差大, 势力更强,导致甲海域比同纬度海域气温更 ,气压更 ,超强气旋多发。
北大西洋暖流
阿拉斯加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据图可知,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6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纬线到极圈附近,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③④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纬线附近,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而图中的区域位于50°N以北,②⑤错误。故选A。
命题方向
明确
第2题,依据材料,超强气旋是气旋中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中心气压低,说明中心气温高,根据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可知该处海水温度较高。题干要求从洋流的影响考虑,甲区域有北大西洋暖流,乙区域有阿拉斯加暖流,两者相比,北大西洋暖流势力更强,使流经地区水温更高,C正确。
甲、乙两处皆有暖流,且均属于风海流,与寒流、离岸流、上升补偿流并无关联,A、B、D错误。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1 通过“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考查“综合思维”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据此完成1~3题。
考向预测
5
6
1.甲、乙、丙、丁四个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正确排序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命题方向
明确
读图,甲(位于北极圈附近)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乙为北半球的西风带,丙(位于南极圈附近)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位于30°S附近)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由南向北的顺序为丙、丁、乙、甲,故选C。
1
2
3
4
5
6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6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据此完成1~3题。
2.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天气的气压带是
A.甲 B.丙 C.丁 D.戊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6
读图可知,④图中的戊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长江中下游的伏旱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天气特征,故选D。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6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据此完成1~3题。
3.下列关于①②③④节气判断正确的是
A.①可能为冬至日 B.②可能为春分日
C.③可能为夏至日 D.④可能为秋分日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6
读图,甲北移,①可能为北半球夏至日;丙、丁南移,②、③可能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戊气压带大致关于30°N纬线对称,④可能为二分日,D正确。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2 通过“季风环流”考查“区域认知”
(2023·湖北武汉模拟)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年份,我国江淮地区伏旱期最明显的是
A.1900年 B.1930年
C.1960年 D.1990年
5
6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夏季风强的年份,我国南旱北涝,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长,伏旱期明显。读图可知,1960年夏季风指数距平值最大,说明夏季风最强。选C。
5
6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6
(2023·湖北武汉模拟)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完成4~6题。
5.1910~192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A.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增多
B.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偏低
C.南方地区棉衣畅销
D.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早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6
距平值大于0,季风势力强,小于0,季风势力弱。读图可知1910~1920年期间,夏季风较强,冬季风较弱;因此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我国北方冬季较暖。我
国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减少;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应偏高;冬季风较弱,南方地区棉衣滞销;夏季风较强,春季气温回升时间早,导致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早。D正确,A、B、C错误。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6
(2023·湖北武汉模拟)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完成4~6题。
6.与1950年相比,1980年黄河
A.结冰期较长,凌汛灾害严重
B.含沙量增大,三角洲增长快
C.径流量减小,下游断流加剧
D.径流量增大,下游洪涝严重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6
与1950年相比,1980年夏季风弱,冬季风强,因此北方黄河流域降水少,径流量减小,下游断流加剧,C正确,D错。
结冰期虽然长,但河流流量小,凌汛灾
害不一定严重,A错。
河流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减少,三角洲增长慢,B错。
命题方向
明确
下图示意某大洲某月大气环流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该月份最有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降水稀少
B.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草木枯黄
C.巴西高原大部分地区草木茂盛
D.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1
2
3
4
5
6
7
8
9
10
据图可知,赤道低气压带明显偏移到北半球,应是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西北部位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月份受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A正确。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草木茂盛,B错。
巴西高原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该月份处在干季,大部分地区草木枯黄,C错。
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D错。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图示意某大洲某月大气环流状况。据此完成1~3题。
2.该大陆赤道附近东部与西部气候差异显著,根本原因是大陆东部
A.常年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
B.多裂谷分布,焚风效应显著
C.地势较高,对流运动不显著
D.常年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水少

据图可知,该大陆为非洲大陆,赤道附近东部的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显著,降水较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图示意某大洲某月大气环流状况。据此完成1~3题。
3.对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最大的是
A.日地距离变化
B.月地距离变化
C.太阳活动频率
D.我国季节变化

1
2
3
4
5
6
7
日地距离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的位置,1月初位于近日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7月初位于远日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A正确。
月地距离变化、太阳活动频率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无关,B、C错。
我国的季节变化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但我国的季节变化并不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D错。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如图中曲线示意南半球某区域某季节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分布。完成4~5题。
4.此时甲地的风向最可能为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35°S~40°S之间,此处的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再经地转偏向力左偏,形成西北风,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图中曲线示意南半球某区域某季节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分布。完成4~5题。
5.若图示意该区域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则此季节里
A.我国华北冬小麦迅速返青
B.地中海沿岸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C.加拿大枫林大道层林尽染
D.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1
2
3
4
5
6
7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最大处大约位于35°S,说明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南,因此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我国华北冬小麦返青是在春季,与题意不符,A错误;
地中海沿岸冬季处于雨季,森林火险等级较低,B错误;
加拿大枫林大道层林尽染是在秋季,与题意不符,C错误;
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风影响,形成逆时针的洋流,故选D。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黑龙江哈尔滨月考)南风热岛是指在偏南风的吹拂之下,当夜间周边地区处于普遍降温的大背景下,该地区恒定在较高温度或者存在夜间温度逆升的现象,与周边地区相比形成闭合的高温中心。下图为“地处山东丘陵北麓城市济南某日发生典型‘南风热岛’的温度曲线变化图”。完成6~7题。
6.济南发生“南风热岛”现象最典型的季节是
A.早春 B.夏季
C.初秋 D.冬季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材料可知,南风热岛是指在偏南风的吹拂下,这个南风主要是夏季风,所以济南在早春时可以受到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A正确;
材料中该地气温变化不符合济南夏季气温特点,B错误;
初秋时,强大的亚洲高压开始盛行,济南主要受偏北风影响,C错误;
济南冬季主要受偏北风影响,D错误。
(2023·黑龙江哈尔滨月考)南风热岛是指在偏南风的吹拂之下,当夜间周边地区处于普遍降温的大背景下,该地区恒定在较高温度或者存在夜间温度逆升的现象,与周边地区相比形成闭合的高温中心。下图为“地处山东丘陵北麓城市济南某日发生典型‘南风热岛’的温度曲线变化图”。完成6~7题。
7.关于济南发生“南风热岛”现象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受局部气压影响,南风势力较强 
②南部山地形成的焚风效应加强 
③城市南北之间存在明显的气压差 
④水汽充足,往往形成较强的降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于济南在山东丘陵的北麓,所以受局地山谷风的影响,南风势力会增强,①正确;
南风经过爬升后,在济南一侧下沉,形成焚风效应,②正确;
城市位于山麓北侧,南北之间会存在明显的气压差,③正确;
济南位于背风一侧,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④错误。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西风分速是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下图为“南、北半球冬、夏季西风分速分布图”。完成8~9题。
8.纬度55°附近西风分速在南、北半球之间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该纬度
A.太阳辐射强弱明显 B.地形起伏差距巨大
C.海陆分布状况不同 D.洋流性质恰好相反

1
2
3
4
5
6
7
8
9
10
纬度55°附近主要是西风带,从图中可知该纬度附近南半球的西风分速比北半球大,说明南半球盛行西风更强。该纬度附近,南半球基本是海洋,摩擦力小,风力更强,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西风分速是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下图为“南、北半球冬、夏季西风分速分布图”。完成8~9题。
9.与夏季比,北半球中纬度冬季的西风分速更大,主要是受
A.盛行西风、西北季风影响 B.盛行西风、东北季风影响
C.极地东风、西北季风影响 D.东北信风、东南季风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半球中纬度的冬季,大陆东部受西北季风的影响,与该纬度本身存在的盛行西风存在西风分速上的叠加;夏季,大陆东部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会抵消一部分西风分速,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0.(2023·浙江宁波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阿留申群岛位于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之间,自阿拉斯加半岛向西伸延至堪察加半
(1)判断此时北半球所处的季节,并解释图中低压中心的形成原理。(6分)
岛。由超过300个细小的火山岛组成,长1 900千米。如图为某季节阿留申群岛附近区域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单位:hPa)。
答案 冬季。形成原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亚欧大陆内部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它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0.(2023·浙江宁波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阿留申群岛位于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之间,自阿拉斯加半岛向西伸延至堪察加半岛。
(2)阿留申岛上居民以狩猎和捕鱼为生,各岛之间联系以轮船为交通工具。分析阿留申群岛内各岛之间很少有桥的原因。(6分)
由超过300个细小的火山岛组成,长1 900千米。如图为某季节阿留申群岛附近区域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单位:hPa)。
答案 建设成本高(运输费用、人工费用高,材料性能要求高);技术要求高(对桥梁防震要求高,且海水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对自然环境破坏大;岛屿众多,大桥长度(跨度)大;多极端天气,施工难度大;人口稀少,经济活动少,运输需求量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2023·浙江宁波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阿留申群岛位于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之间,自阿拉斯加半岛向西伸延至堪察加半
(3)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道利用价值提高,具体说明北极航线的开通将为阿留申群岛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4分)
岛。由超过300个细小的火山岛组成,长1 900千米。如图为某季节阿留申群岛附近区域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单位:hPa)。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机遇:北极航线的开通,众多轮船停泊岛屿港口进行各种商品贸易,增加就业;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挑战:北极航线的开通,将会有大批船只往来,这将带来生物入侵、水体污染等问题,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基础设施、独特文化构成压力。第3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体系架构]
[基本概念]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季风环流;气候、气温、降水。 [基本原理]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气温、降水的影响因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气候特点。
课时16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
(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2.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1)成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形成
①在上图中适当位置填上气压带的名称。
②在上图中适当位置画出风向。
③在上图中适当位置标注极锋,并画出极锋锋面。
答案 
思考 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大气环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答案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
(2)大气环流既包括三圈环流中形成的气压带、风带,还包括季风环流。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特别提醒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判断季节可参照副热带高气压带与30°N的位置,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到海洋与陆地的气压分布,表现为:
①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具体如下:
大气活动中心 (在图中填出虚线处的气压带及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名称) 原因 表现
1月份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高气压;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低气压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7月份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答案 副极地低气压带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2)影响:大气活动中心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其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3.季风环流
(1)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2)分布及成因
①东亚季风区
②南亚季风区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近地面气压低,温度低近地面气压高。
①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气流垂直运动直接相关,气流上升,则近地面气压低;气流下沉,则近地面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下图)。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位置如图所示:
二、简图法示意气压中心及季风环流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成。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三、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温带:寒冷干燥 亚热带:温和少雨 炎热多雨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等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2022·广东地理)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2.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
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关键信息点拨]
?图中的超强气旋是50°N以北地区1979~2016 年发生的所有气旋中气压值最低的前5%,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超强气旋主要位于60°N附近,其中,甲附近超强气旋出现频次最高。 ?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出现频数最高处即为甲区域,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附 近。其强弱还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和盛行西风带的影响,二者在60°N附近相遇对其起到加强作用。 ?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洋流知识可知,甲区域和乙区域分别有北大西洋暖流和阿拉斯加暖 流流经,冬季北大西洋南北温差大,北大西洋暖流势力更强,导致甲海域比同纬度海域气温更高,气压更低,超强气旋多发。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6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纬线到极圈附近,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③④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纬线附近,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而图中的区域位于50°N以北,②⑤错误。故选A。第2题,依据材料,超强气旋是气旋中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中心气压低,说明中心气温高,根据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可知该处海水温度较高。题干要求从洋流的影响考虑,甲区域有北大西洋暖流,乙区域有阿拉斯加暖流,两者相比,北大西洋暖流势力更强,使流经地区水温更高,C正确。甲、乙两处皆有暖流,且均属于风海流,与寒流、离岸流、上升补偿流并无关联,A、B、D错误。
考向1 通过“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考查“综合思维”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个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正确排序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2.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天气的气压带是(  )
A.甲 B.丙
C.丁 D.戊
3.下列关于①②③④节气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可能为冬至日 B.②可能为春分日
C.③可能为夏至日 D.④可能为秋分日
答案 1.C 2.D 3.D
解析 第1题,读图,甲(位于北极圈附近)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乙为北半球的西风带,丙(位于南极圈附近)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位于30°S附近)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由南向北的顺序为丙、丁、乙、甲,故选C。第2题,读图可知,④图中的戊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长江中下游的伏旱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天气特征,故选D。第3题,读图,甲北移,①可能为北半球夏至日;丙、丁南移,②、③可能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戊气压带大致关于30°N纬线对称,④可能为二分日,D正确。
考向2 通过“季风环流”考查“区域认知”
(2023·湖北武汉模拟)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年份,我国江淮地区伏旱期最明显的是(  )
A.1900年 B.1930年
C.1960年 D.1990年
5.1910~192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
A.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增多
B.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偏低
C.南方地区棉衣畅销
D.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早
6.与1950年相比,1980年黄河(  )
A.结冰期较长,凌汛灾害严重
B.含沙量增大,三角洲增长快
C.径流量减小,下游断流加剧
D.径流量增大,下游洪涝严重
答案 4.C 5.D 6.C
解析 第4题,夏季风强的年份,我国南旱北涝,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长,伏旱期明显。读图可知,1960年夏季风指数距平值最大,说明夏季风最强。选C。第5题,距平值大于0,季风势力强,小于0,季风势力弱。读图可知1910~1920年期间,夏季风较强,冬季风较弱;因此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我国北方冬季较暖。我国东北地区寒潮频次减少;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应偏高;冬季风较弱,南方地区棉衣滞销;夏季风较强,春季气温回升时间早,导致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早。D正确,A、B、C错误。第6题,与1950年相比,1980年夏季风弱,冬季风强,因此北方黄河流域降水少,径流量减小,下游断流加剧,C正确,D错。结冰期虽然长,但河流流量小,凌汛灾害不一定严重,A错。河流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减少,三角洲增长慢,B错。
课时精练
下图示意某大洲某月大气环流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该月份最有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降水稀少
B.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草木枯黄
C.巴西高原大部分地区草木茂盛
D.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2.该大陆赤道附近东部与西部气候差异显著,根本原因是大陆东部(  )
A.常年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
B.多裂谷分布,焚风效应显著
C.地势较高,对流运动不显著
D.常年受沿岸寒流影响,降水少
3.对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日地距离变化 B.月地距离变化
C.太阳活动频率 D.我国季节变化
答案 1.A 2.C 3.A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赤道低气压带明显偏移到北半球,应是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西北部位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月份受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A正确。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草木茂盛,B错。巴西高原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该月份处在干季,大部分地区草木枯黄,C错。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D错。故选A。第2题,据图可知,该大陆为非洲大陆,赤道附近东部的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显著,降水较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C正确。第3题,日地距离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的位置,1月初位于近日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7月初位于远日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A正确。月地距离变化、太阳活动频率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无关,B、C错。我国的季节变化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但我国的季节变化并不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D错。
下图中曲线示意南半球某区域某季节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分布。完成4~5题。
4.此时甲地的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5.若图示意该区域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则此季节里(  )
A.我国华北冬小麦迅速返青
B.地中海沿岸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C.加拿大枫林大道层林尽染
D.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答案 4.D 5.D
解析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35°S~40°S之间,此处的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再经地转偏向力左偏,形成西北风,故选D。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最大处大约位于35°S,说明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南,因此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我国华北冬小麦返青是在春季,与题意不符,A错误;地中海沿岸冬季处于雨季,森林火险等级较低,B错误;加拿大枫林大道层林尽染是在秋季,与题意不符,C错误;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风影响,形成逆时针的洋流,故选D。
(2023·黑龙江哈尔滨月考)南风热岛是指在偏南风的吹拂之下,当夜间周边地区处于普遍降温的大背景下,该地区恒定在较高温度或者存在夜间温度逆升的现象,与周边地区相比形成闭合的高温中心。下图为“地处山东丘陵北麓城市济南某日发生典型‘南风热岛’的温度曲线变化图”。完成6~7题。
6.济南发生“南风热岛”现象最典型的季节是(  )
A.早春 B.夏季 C.初秋 D.冬季
7.关于济南发生“南风热岛”现象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受局部气压影响,南风势力较强 ②南部山地形成的焚风效应加强 ③城市南北之间存在明显的气压差 ④水汽充足,往往形成较强的降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6.A 7.A
解析 第6题,由材料可知,南风热岛是指在偏南风的吹拂下,这个南风主要是夏季风,所以济南在早春时可以受到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A正确;材料中该地气温变化不符合济南夏季气温特点,B错误;初秋时,强大的亚洲高压开始盛行,济南主要受偏北风影响,C错误;济南冬季主要受偏北风影响,D错误。第7题,由于济南在山东丘陵的北麓,所以受局地山谷风的影响,南风势力会增强,①正确;南风经过爬升后,在济南一侧下沉,形成焚风效应,②正确;城市位于山麓北侧,南北之间会存在明显的气压差,③正确;济南位于背风一侧,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④错误。故选A。
西风分速是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下图为“南、北半球冬、夏季西风分速分布图”。完成8~9题。
8.纬度55°附近西风分速在南、北半球之间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该纬度(  )
A.太阳辐射强弱明显 B.地形起伏差距巨大
C.海陆分布状况不同 D.洋流性质恰好相反
9.与夏季比,北半球中纬度冬季的西风分速更大,主要是受(  )
A.盛行西风、西北季风影响
B.盛行西风、东北季风影响
C.极地东风、西北季风影响
D.东北信风、东南季风影响
答案 8.C 9.A
解析 第8题,纬度55°附近主要是西风带,从图中可知该纬度附近南半球的西风分速比北半球大,说明南半球盛行西风更强。该纬度附近,南半球基本是海洋,摩擦力小,风力更强,C正确。第9题,北半球中纬度的冬季,大陆东部受西北季风的影响,与该纬度本身存在的盛行西风存在西风分速上的叠加;夏季,大陆东部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会抵消一部分西风分速,A正确。
10.(2023·浙江宁波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阿留申群岛位于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之间,自阿拉斯加半岛向西伸延至堪察加半岛。由超过300个细小的火山岛组成,长1 900千米。下图为某季节阿留申群岛附近区域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单位:hPa)。
(1)判断此时北半球所处的季节,并解释图中低压中心的形成原理。(6分)
(2)阿留申岛上居民以狩猎和捕鱼为生,各岛之间联系以轮船为交通工具。分析阿留申群岛内各岛之间很少有桥的原因。(6分)
(3)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道利用价值提高,具体说明北极航线的开通将为阿留申群岛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4分)
答案 (1)冬季。形成原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亚欧大陆内部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它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建设成本高(运输费用、人工费用高,材料性能要求高);技术要求高(对桥梁防震要求高,且海水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对自然环境破坏大;岛屿众多,大桥长度(跨度)大;多极端天气,施工难度大;人口稀少,经济活动少,运输需求量小。
(3)机遇:北极航线的开通,众多轮船停泊岛屿港口进行各种商品贸易,增加就业;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挑战:北极航线的开通,将会有大批船只往来,这将带来生物入侵、水体污染等问题,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基础设施、独特文化构成压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