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3张PPT)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1讲 课时27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基本概念] 地质构造、构造地貌(背斜谷、向斜山、断块山等)、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火山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1.褶皱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岩层新老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地形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形态背斜拱起;向斜下弯老新①~⑦代表地层由老到新①②③④⑤⑥⑦背斜向斜1.褶皱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AA′BB′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1.褶皱“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为地形倒置,主要是由外力作用而形成。1234褶皱受力演示1234张力压力褶皱受力演示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2.断层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垂直向上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垒垂直向下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堑2.断层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2.断层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2.断层断层和断裂有何区别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②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3.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2)看新老关系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3.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2)看新老关系(3)看岩层弯曲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3.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2)看新老关系(3)看岩层弯曲(4)看相关数据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地点 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A 450 170B 520 140C 450 1603.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4.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4.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向斜,背斜建隧道滑坡风险!相对安全相对安全隧道隧道塌方、透水风险4.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向斜,背斜建隧道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和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4.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2022·6月浙江选考)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1.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图中甲处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真题研析命题方向明确关键信息点拨答案 1.______ 2.______BA?图中①为沉积物,②砂岩是 岩,③大理岩是 岩,④花岗岩为岩浆岩;化石形成于 中。?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形成 构造;甲处南部有 ,甲所在的地层是向上抬升的;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沉积岩。沉积变质沉积岩向斜断层命题方向明确第1题,化石形成于沉积岩中,②砂岩为沉积岩,选B。图中①为沉积物,还没有形成岩石;③大理岩为变质岩;④花岗岩为岩浆岩。第2题,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层受到挤压变形形成的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但甲所在的地层是向上抬升的,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沉积岩,C错误;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形成的,D错误。命题方向明确1234考向1 通过“背斜”考查“综合思维”(2023·山东青岛月考)某地质考察队对重庆某地进行考察,测得其东西向且相邻不远的甲、乙、丙三地的气温和同一岩层的埋藏深度。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所测地区的地形是A.背斜山 B.向斜山C.背斜谷 D.向斜谷考向预测5√命题方向明确甲、丙两地气温低,乙地气温高,说明该地的地形是谷地。乙地岩层埋藏深度200米,甲、乙两地温差2 ℃,海拔大约相差333米,由600>(333+200)可知,甲地岩层埋藏深度比乙深,同理由500>(167+200)可知,丙地岩层埋藏深度比乙深。说明岩层中间高两侧低,是背斜。故图中所测地区地形是背斜谷,C对。故选C。12345命题方向明确12345(2023·山东青岛月考)某地质考察队对重庆某地进行考察,测得其东西向且相邻不远的甲、乙、丙三地的气温和同一岩层的埋藏深度。据此完成1~2题。2.图示地区白天风向和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甲→乙 流水侵蚀B.乙→甲 流水沉积C.甲→乙 流水沉积D.乙→甲 流水侵蚀√命题方向明确12345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地形是背斜谷,乙为谷地。白天,近地面气流从谷地流向两侧山坡,盛行谷风,所以白天风向为乙→甲,A、C错;该地为背斜谷,背斜岩层向上拱起,顶部裂隙发育,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该地位于重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较多,所以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可能是流水侵蚀,而不是流水沉积,B错,D正确。故选D。命题方向明确1234考向2 通过“断层”考查“区域认知”多年以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莱士溪河道在多次地震中发生变动。下图为“华莱士溪局部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图中地质构造线沿线最可能是A.背斜谷 B.向斜谷C.地堑谷 D.断层谷5√命题方向明确12345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易发生地震,图示河流流向在地质构造线附近扭转明显,华莱士溪上下游错位也很明显,故该地质构造线沿线最可能为断层谷,D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是背斜谷或向斜谷,A、B错误;地堑谷为岩块断裂下陷而成,如果是地堑谷,地质构造线沿线应该为连续的较宽阔的谷地,图中地质构造线沿线没有形成完整的谷地,C错误。命题方向明确12345多年以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莱士溪河道在多次地震中发生变动。下图为“华莱士溪局部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4.图示华莱士溪河道位移了大约A.150 m B.250 mC.350 m D.450 m√命题方向明确12345根据材料可知,华莱士溪故道(甲段)曾经与华莱士溪上游(丁段)连通,故华莱士溪河道变动的水平位移应该是沿地质构造线从甲段到丁段的距离,根据比例尺可推算华莱士溪河道位移了大约350 m,故选C。命题方向明确12345多年以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莱士溪河道在多次地震中发生变动。下图为“华莱士溪局部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5.局部河道沿地质构造线发育,主要是因为地质构造线沿线A.岩石破碎,易被侵蚀B.流速快,流水下蚀强烈C.地壳下陷,积水成河D.流速慢,流水侧蚀强烈√命题方向明确12345由上面分析可知,图中地质构造线沿线最可能为断层谷,河道沿断层线发育,主要是因为断层线沿线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为河道发育提供了条件,故选A。命题方向明确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图形判读7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看沉积岩:正常的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切断的岩层。如图1中断层形成晚于图中所有岩层。判读技巧(3)看岩浆岩: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岩浆岩Ⅳ岩层形成晚于其切穿的Ⅱ岩层和Ⅲ岩层。(4)看变质岩:变质岩是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5)看侵蚀面:若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后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下沉。2.地质构造的判断(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Ⅴ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该地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和垂直运动。(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①为断层。据此完成1~2题。1.图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 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针对训练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石灰岩②断开,故石灰岩②先形成,断层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④;遭受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接受沉积,形成砂砾岩层③,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故选B。123456789√针对训练读图可知,砂砾岩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故选A。123456789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①为断层。据此完成1~2题。2.图中砂砾岩层下界为相对平坦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A. 地壳运动相对稳定,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C.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接受沉积D.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2023·山东枣庄市模拟)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下图示意某油气藏附近地质构造剖面,其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且①~⑥为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生油岩上覆砂岩和砾岩。据此完成3~4题。3.最可能成为油气藏的地点是A.Ⅰ、ⅡB.Ⅱ、ⅢC.Ⅲ、ⅣD.Ⅳ、Ⅴ针对训练123456789√针对训练123456789由材料可知,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图中Ⅳ、Ⅴ上面有辉绿岩,属于圈闭构造,可能形成油气藏,D正确;Ⅱ附近有断层,Ⅰ、Ⅲ是普通沉积岩层,不是圈闭构造,故选D。针对训练123456789(2023·山东枣庄市模拟)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下图示意某油气藏附近地质构造剖面,其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且①~⑥为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生油岩上覆砂岩和砾岩。据此完成3~4题。4.该地A.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两侧左降右升B.大致为背斜地质构造C.甲处岩体可能是花岗岩D.辉绿岩形成早于生油岩√针对训练123456789根据岩层分布可以看出,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于左侧有所下降,相对于右侧有所上升,A正确;由材料可知,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B错误;甲处附近有辉绿岩,表明此处有岩浆侵入,受岩浆活动影响,甲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可能是变质岩,而花岗岩为侵入岩,C错误;生油岩形成之后,岩浆侵入生油岩时结晶形成辉绿岩,D错误。故选A。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北缘的火焰山,以能够反射阳光的赤红色砂岩闻名遐迩。图一为“吐鲁番盆地地形地质剖面图”,图二为“火焰山山坡景观图”。读图文资料,完成5~6题。针对训练1234567895.据图一可知A.火焰山地层晚于觉罗塔格 B.博格达山为典型的断块山C.艾丁湖盆位于火焰山北侧 D.最大相对高差小于3千米√针对训练123456789由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火焰山的地层比觉罗塔格的地层新,故火焰山地层晚于觉罗塔格,A正确;博格达山附近无断层,B错误;由指向标可知,艾丁湖盆位于火焰山南侧,C错误;从艾丁湖到博格达山的相对高度大于4 000米,D错误。故选A。针对训练123456789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北缘的火焰山,以能够反射阳光的赤红色砂岩闻名遐迩。图一为“吐鲁番盆地地形地质剖面图”,图二为“火焰山山坡景观图”。读图文资料,完成5~6题。6.形成火焰山山坡“沟痕”的自然环境及主要原因是A.高温多雨,流水侵蚀 B.寒冷干燥,冰川侵蚀C.阳光暴晒,风蚀崩落 D.阴冷多雾,海浪侵蚀√针对训练123456789我国西北地区位于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少雨,A、D错误;火焰山海拔较低,无冰川分布,B错误;该地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山坡风蚀崩落形成“沟痕”,C正确。如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据此完成7~9题。7.Q岩石形成前图示范围内最可能发生明显地表侵蚀的过程有A.4次 B.3次C.2次 D.1次针对训练123456789√由图可知,Q岩石形成前弯曲的砂岩表层被侵蚀,图中断层右侧石灰岩所在岩层的顶部也发生过侵蚀,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地表侵蚀过程。故选C。针对训练123456789如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据此完成7~9题。8.最可能形成大理岩的地点是A.甲 B.乙C.丙 D.丁√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变质岩,最可能出现在与岩浆通道接触的石灰岩分布区。故选B。针对训练123456789如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据此完成7~9题。9.图示区域中A.Q岩石形成时间晚于M岩石B.断层因甲岩层弯曲形成C.N岩浆冷凝速度慢于P岩浆D.共发生了两次岩浆活动√Q岩石在最上层的砂岩形成之后形成,可判断其形成时间晚于M岩石;断层形成于甲岩层弯曲之后,与其弯曲无关;N岩浆喷发出地表后迅速冷凝,冷凝速度快于Р岩浆;图中显示岩浆岩形成在三个不同时期,共发生了三次岩浆活动。故选A。(2023·江苏扬州模拟)混杂岩是指由成分、时代、来源不同的岩块混杂堆积在一起的地质体,它通常由基质、原地岩块和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下图为“我国台湾岛及附近地区的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1.台湾中央山脉东部的混杂岩形成的地质背景是A.俯冲和碰撞 B.抬升和张裂C.风化和侵蚀 D.沉积和固结成岩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由图可知,混杂岩处,洋壳向陆地板块一侧俯冲,碰撞挤压产生断裂抬升,A正确;图中是断裂后岩体上升,不是张裂,B错误;混杂岩形成后会受到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但这些外力作用不是混杂岩形成的地质背景,C、D错误。12345678910111213(2023·江苏扬州模拟)混杂岩是指由成分、时代、来源不同的岩块混杂堆积在一起的地质体,它通常由基质、原地岩块和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下图为“我国台湾岛及附近地区的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2.甲处岩石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为A.冷却凝固—挤压断裂—变质作用—风化侵蚀B.沉积固结—冷却凝固—变质作用—挤压断裂C.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冷却凝固—挤压断裂D.沉积固结—变质作用—挤压断裂—风化侵蚀√12345678910111213由图例可知,甲处地形为山地,岩石类型为板岩,板岩是页岩变质而成,而页岩是沉积岩,故甲处岩石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是沉积固结形成页岩,页岩经变质作用形成板岩,甲处受大洋板块的俯冲挤压,岩层断裂抬升,形成山地,山地受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当前的地表形态。故选D。12345678910111213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3~4题。3.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地壳运动情况描述合理的是A.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下降B.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上升C.不整合接触,地壳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D.不整合接触,地壳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1234567读图可知,图示河流东岸地层缺失了T4层,故其为不整合接触。形成过程应是东岸地壳先下降形成沉积地层,然后上升遭受侵蚀或因为地壳上升而没有接受T4时期的沉积,之后地壳持续下降再接受沉积形成T5层,故选D。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3~4题。4.若地层年龄T1>T2>T3,则该地有可能是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12345678910111213若地层年龄T1>T2>T3,河流两侧地层年龄结构是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再由中部是河流,河流发源于谷地,因此该处是背斜谷,故选A。如图是“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5.据图可推断A.甲地是向斜成山B.①岩层垂直抬升C.②是花岗岩D.③是石灰岩12345678910111213√1234567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山,A错误。①岩层发生断裂下陷,B错误。②处岩浆喷出,形成玄武岩,C错误。③处有石钟乳出现,是石灰岩分布地区,故选D。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如图是“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6.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A.岩浆侵入B.断层作用C.变质作用D.褶皱隆起√12345678910111213由图可知,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A错误。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变质作用大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C错误。断层作用晚于岩浆侵入,B错误。岩层沉积后发生褶皱隆起,后有岩浆侵入,故选D。12345678910111213如图是“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7.图中地区A.甲地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乙地可能有丰富矿藏C.丙地适宜修建大型水库D.丁地宜扩大耕地面积√12345678910111213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错误。乙地有岩浆侵入,可能有丰富矿藏,B正确。丙地有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不适宜修建大型水库,C错误。丁地有石灰岩分布,地表水容易下渗,不宜扩大耕地面积,D错误。故选B。12345678910111213(2023·河南郑州模拟)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是“某区域构造等高线图”(单位:米)。据此完成8~10题。8.在甲、乙之间作海拔为120米的水平剖面线,与其相交岩层的年龄特征为A.西部老东部新 B.西部新东部老C.中间老两翼新 D.中间新两翼老√由图可知,甲、乙之间的构造等高线数值中间大两侧小,说明同一岩层向上拱起,该处是背斜构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C正确。12345678910111213(2023·河南郑州模拟)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是“某区域构造等高线图”(单位:米)。据此完成8~10题。9.图中断层面的倾斜方向是A.由西北向东南B.由东南向西北C.由东北向西南D.由西向东√12345678910111213由图可知,断层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断层面两侧同一岩层海拔差异较大,东北一侧同一岩层海拔更高,若该断层为正断层,则断层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若该断层为逆断层,则断层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结合图示,故选C。12345678910111213(2023·河南郑州模拟)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是“某区域构造等高线图”(单位:米)。据此完成8~10题。10.该区域的岩层变形最可能是受到了A.南北向的挤压作用B.南北向的拉伸作用C.东西向的挤压作用D.东西向的拉伸作用√12345678910111213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背斜,由图可知,断层大致东西延伸,可推测岩层受南北方向的挤压作用,向上拱起,且局部断裂,形成断层,故选A。12345678910111213沧海桑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古地层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重塑地貌形成过程,对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海平面基准线是海拔高度0 m的起算线。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海平面基准线以下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断裂升降B.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C.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抬升侵蚀、下沉沉积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12345678910111213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一是地壳下沉,沉积形成沉积岩层1~7;二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三是地壳抬升,受外力侵蚀,在7岩层表层形成侵蚀面;四是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层8;最后岩层断裂,甲、丙断层下陷,乙、丁断层上升,A正确。12345678910111213沧海桑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古地层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重塑地貌形成过程,对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海平面基准线是海拔高度0 m的起算线。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海平面基准线以下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2.下列对该区域地貌的推断,正确的是A.甲地受风力侵蚀,地势低平B.乙地因断裂下陷,蓄水成湖C.丙地因岩浆活动,奇峰林立D.丁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12345678910111213丁地因断裂抬升,地势较高,D正确。甲地位于东南沿海,降水多,主要受流水侵蚀,A错。乙地断层上升,不会形成湖泊,B错。丙地因外力作用,奇峰林立,C错。12345678910111213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茶洛温泉群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支流曲戈河河谷地带。这里断层发育,河谷两岸集中了150余个温泉,泉眼海拔3 530~3 570米。该地温泉分布有明显的规律,绝大部分高温热泉分布于岩性致密、透水性差的花岗岩区域(乙区域),而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低。如图示意茶洛温泉群。(1)概述卵石层较石灰岩、花岗岩形成较晚的依据。(4分)答案 卵石层覆盖在石灰岩之上,故卵石层较石灰岩形成晚;卵石层覆盖在花岗岩之上,且花岗岩未侵入卵石层,故卵石层形成较花岗岩晚。12345678910111213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茶洛温泉群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支流曲戈河河谷地带。这里断层发育,河谷两岸集中了150余个温泉,泉眼海拔3 530~3 570米。该地温泉分布有明显的规律,绝大部分高温热泉分布于岩性致密、透水性差的花岗岩区域(乙区域),而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低。如图示意茶洛温泉群。(2)说明茶洛温泉水出露的过程。(6分)答案 大气降水(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高山冰雪融水(泉眼海拔高)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被地下热源加热;受板块挤压,断层和裂隙发育;地下热水,沿着裂隙和断层出露。12345678910111213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茶洛温泉群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支流曲戈河河谷地带。这里断层发育,河谷两岸集中了150余个温泉,泉眼海拔3 530~3 570米。该地温泉分布有明显的规律,绝大部分高温热泉分布于岩性致密、透水性差的花岗岩区域(乙区域),而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低。如图示意茶洛温泉群。(3)从岩性角度,分析甲区域温泉水出露时水温较低的主要原因。(4分)答案 卵石层孔隙大,地表冷水易下渗;石灰岩透水性好,且多地下径流,利于地下冷水渗入温泉。课时27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1)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2)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3)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岭,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称为地形倒置)。特别提醒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为地形倒置,主要是由外力作用而形成。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形成断块山,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思考 断层和断裂有何区别?答案 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②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2)具体方法方法及图示 判读事例看新老关系 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看岩层弯曲 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看相关数据 地点海拔(米)某沉积岩的 埋藏深度(米)A450170B520140C450160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向斜,背斜建隧道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和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1.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图中甲处(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关键信息点拨]?图中①为沉积物,②砂岩是沉积岩,③大理岩是变质岩,④花岗岩为岩浆岩;化石形成于沉积岩中。 ?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形成向斜构造;甲处南部有断层,甲所在的地层是向上抬升的;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沉积岩。答案 1.B 2.A解析 第1题,化石形成于沉积岩中,②砂岩为沉积岩,选B。图中①为沉积物,还没有形成岩石;③大理岩为变质岩;④花岗岩为岩浆岩。第2题,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层受到挤压变形形成的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但甲所在的地层是向上抬升的,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沉积岩,C错误;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形成的,D错误。考向1 通过“背斜”考查“综合思维”(2023·山东青岛月考)某地质考察队对重庆某地进行考察,测得其东西向且相邻不远的甲、乙、丙三地的气温和同一岩层的埋藏深度。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所测地区的地形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谷2.图示地区白天风向和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甲→乙 流水侵蚀 B.乙→甲 流水沉积C.甲→乙 流水沉积 D.乙→甲 流水侵蚀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甲、丙两地气温低,乙地气温高,说明该地的地形是谷地。乙地岩层埋藏深度200米,甲、乙两地温差2 ℃,海拔大约相差333米,由600>(333+200)可知,甲地岩层埋藏深度比乙深,同理由500>(167+200)可知,丙地岩层埋藏深度比乙深。说明岩层中间高两侧低,是背斜。故图中所测地区地形是背斜谷,C对。故选C。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地形是背斜谷,乙为谷地。白天,近地面气流从谷地流向两侧山坡,盛行谷风,所以白天风向为乙→甲,A、C错;该地为背斜谷,背斜岩层向上拱起,顶部裂隙发育,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该地位于重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较多,所以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可能是流水侵蚀,而不是流水沉积,B错,D正确。故选D。考向2 通过“断层”考查“区域认知”多年以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莱士溪河道在多次地震中发生变动。下图为“华莱士溪局部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图中地质构造线沿线最可能是( )A.背斜谷 B.向斜谷 C.地堑谷 D.断层谷4.图示华莱士溪河道位移了大约( )A.150 m B.250 mC.350 m D.450 m5.局部河道沿地质构造线发育,主要是因为地质构造线沿线( )A.岩石破碎,易被侵蚀B.流速快,流水下蚀强烈C.地壳下陷,积水成河D.流速慢,流水侧蚀强烈答案 3.D 4.C 5.A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易发生地震,图示河流流向在地质构造线附近扭转明显,华莱士溪上下游错位也很明显,故该地质构造线沿线最可能为断层谷,D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是背斜谷或向斜谷,A、B错误;地堑谷为岩块断裂下陷而成,如果是地堑谷,地质构造线沿线应该为连续的较宽阔的谷地,图中地质构造线沿线没有形成完整的谷地,C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华莱士溪故道(甲段)曾经与华莱士溪上游(丁段)连通,故华莱士溪河道变动的水平位移应该是沿地质构造线从甲段到丁段的距离,根据比例尺可推算华莱士溪河道位移了大约350 m,故选C。第5题,由上面分析可知,图中地质构造线沿线最可能为断层谷,河道沿断层线发育,主要是因为断层线沿线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为河道发育提供了条件,故选A。图形判读7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看沉积岩:正常的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切断的岩层。如图1中断层形成晚于图中所有岩层。(3)看岩浆岩: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岩浆岩Ⅳ岩层形成晚于其切穿的Ⅱ岩层和Ⅲ岩层。(4)看变质岩:变质岩是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5)看侵蚀面:若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后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下沉。2.地质构造的判断(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Ⅴ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该地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和垂直运动。(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①为断层。据此完成1~2题。1.图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A. 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2.图中砂砾岩层下界为相对平坦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 地壳运动相对稳定,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C.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接受沉积D.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答案 1.B 2.A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石灰岩②断开,故石灰岩②先形成,断层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④;遭受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接受沉积,形成砂砾岩层③,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砂砾岩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故选A。(2023·山东枣庄市模拟)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下图示意某油气藏附近地质构造剖面,其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且①~⑥为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生油岩上覆砂岩和砾岩。据此完成3~4题。3.最可能成为油气藏的地点是( )A.Ⅰ、Ⅱ B.Ⅱ、ⅢC.Ⅲ、Ⅳ D.Ⅳ、Ⅴ4.该地( )A.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两侧左降右升B.大致为背斜地质构造C.甲处岩体可能是花岗岩D.辉绿岩形成早于生油岩答案 3.D 4.A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图中Ⅳ、Ⅴ上面有辉绿岩,属于圈闭构造,可能形成油气藏,D正确;Ⅱ附近有断层,Ⅰ、Ⅲ是普通沉积岩层,不是圈闭构造,故选D。第4题,根据岩层分布可以看出,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于左侧有所下降,相对于右侧有所上升,A正确;由材料可知,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B错误;甲处附近有辉绿岩,表明此处有岩浆侵入,受岩浆活动影响,甲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可能是变质岩,而花岗岩为侵入岩,C错误;生油岩形成之后,岩浆侵入生油岩时结晶形成辉绿岩,D错误。故选A。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北缘的火焰山,以能够反射阳光的赤红色砂岩闻名遐迩。图一为“吐鲁番盆地地形地质剖面图”,图二为“火焰山山坡景观图”。读图文资料,完成5~6题。5.据图一可知( )A.火焰山地层晚于觉罗塔格B.博格达山为典型的断块山C.艾丁湖盆位于火焰山北侧D.最大相对高差小于3千米6.形成火焰山山坡“沟痕”的自然环境及主要原因是( )A.高温多雨,流水侵蚀B.寒冷干燥,冰川侵蚀C.阳光暴晒,风蚀崩落D.阴冷多雾,海浪侵蚀答案 5.A 6.C解析 第5题,由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火焰山的地层比觉罗塔格的地层新,故火焰山地层晚于觉罗塔格,A正确;博格达山附近无断层,B错误;由指向标可知,艾丁湖盆位于火焰山南侧,C错误;从艾丁湖到博格达山的相对高度大于4 000米,D错误。故选A。第6题,我国西北地区位于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少雨,A、D错误;火焰山海拔较低,无冰川分布,B错误;该地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山坡风蚀崩落形成“沟痕”,C正确。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据此完成7~9题。7.Q岩石形成前图示范围内最可能发生明显地表侵蚀的过程有( )A.4次 B.3次 C.2次 D.1次8.最可能形成大理岩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9.图示区域中( )A.Q岩石形成时间晚于M岩石B.断层因甲岩层弯曲形成C.N岩浆冷凝速度慢于P岩浆D.共发生了两次岩浆活动答案 7.C 8.B 9.A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Q岩石形成前弯曲的砂岩表层被侵蚀,图中断层右侧石灰岩所在岩层的顶部也发生过侵蚀,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地表侵蚀过程。故选C。第8题,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变质岩,最可能出现在与岩浆通道接触的石灰岩分布区。故选B。第9题,Q岩石在最上层的砂岩形成之后形成,可判断其形成时间晚于M岩石;断层形成于甲岩层弯曲之后,与其弯曲无关;N岩浆喷发出地表后迅速冷凝,冷凝速度快于Р岩浆;图中显示岩浆岩形成在三个不同时期,共发生了三次岩浆活动。故选A。课时精练(2023·江苏扬州模拟)混杂岩是指由成分、时代、来源不同的岩块混杂堆积在一起的地质体,它通常由基质、原地岩块和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下图为“我国台湾岛及附近地区的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1.台湾中央山脉东部的混杂岩形成的地质背景是( )A.俯冲和碰撞 B.抬升和张裂C.风化和侵蚀 D.沉积和固结成岩2.甲处岩石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为( )A.冷却凝固—挤压断裂—变质作用—风化侵蚀B.沉积固结—冷却凝固—变质作用—挤压断裂C.变质作用—风化侵蚀—冷却凝固—挤压断裂D.沉积固结—变质作用—挤压断裂—风化侵蚀答案 1.A 2.D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混杂岩处,洋壳向陆地板块一侧俯冲,碰撞挤压产生断裂抬升,A正确;图中是断裂后岩体上升,不是张裂,B错误;混杂岩形成后会受到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但这些外力作用不是混杂岩形成的地质背景,C、D错误。第2题,由图例可知,甲处地形为山地,岩石类型为板岩,板岩是页岩变质而成,而页岩是沉积岩,故甲处岩石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是沉积固结形成页岩,页岩经变质作用形成板岩,甲处受大洋板块的俯冲挤压,岩层断裂抬升,形成山地,山地受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当前的地表形态。故选D。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3~4题。3.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地壳运动情况描述合理的是( )A.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下降B.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上升C.不整合接触,地壳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D.不整合接触,地壳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4.若地层年龄T1>T2>T3,则该地有可能是( )A.背斜谷 B.背斜山C.向斜谷 D.向斜山答案 3.D 4.A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河流东岸地层缺失了T4层,故其为不整合接触。形成过程应是东岸地壳先下降形成沉积地层,然后上升遭受侵蚀或因为地壳上升而没有接受T4时期的沉积,之后地壳持续下降再接受沉积形成T5层,故选D。第4题,若地层年龄T1>T2>T3,河流两侧地层年龄结构是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再由中部是河流,河流发源于谷地,因此该处是背斜谷,故选A。下图是“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5.据图可推断( )A.甲地是向斜成山 B.①岩层垂直抬升C.②是花岗岩 D.③是石灰岩6.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侵入 B.断层作用C.变质作用 D.褶皱隆起7.图中地区( )A.甲地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乙地可能有丰富矿藏C.丙地适宜修建大型水库D.丁地宜扩大耕地面积答案 5.D 6.D 7.B解析 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山,A错误。①岩层发生断裂下陷,B错误。②处岩浆喷出,形成玄武岩,C错误。③处有石钟乳出现,是石灰岩分布地区,故选D。第6题,由图可知,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A错误。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变质作用大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C错误。断层作用晚于岩浆侵入,B错误。岩层沉积后发生褶皱隆起,后有岩浆侵入,故选D。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错误。乙地有岩浆侵入,可能有丰富矿藏,B正确。丙地有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不适宜修建大型水库,C错误。丁地有石灰岩分布,地表水容易下渗,不宜扩大耕地面积,D错误。故选B。(2023·河南郑州模拟)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是“某区域构造等高线图”(单位:米)。据此完成8~10题。8.在甲、乙之间作海拔为120米的水平剖面线,与其相交岩层的年龄特征为( )A.西部老东部新 B.西部新东部老C.中间老两翼新 D.中间新两翼老9.图中断层面的倾斜方向是( )A.由西北向东南 B.由东南向西北C.由东北向西南 D.由西向东10.该区域的岩层变形最可能是受到了( )A.南北向的挤压作用B.南北向的拉伸作用C.东西向的挤压作用D.东西向的拉伸作用答案 8.C 9.C 10.A解析 第8题,由图可知,甲、乙之间的构造等高线数值中间大两侧小,说明同一岩层向上拱起,该处是背斜构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C正确。第9题,由图可知,断层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断层面两侧同一岩层海拔差异较大,东北一侧同一岩层海拔更高,若该断层为正断层,则断层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若该断层为逆断层,则断层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结合图示,故选C。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背斜,由图可知,断层大致东西延伸,可推测岩层受南北方向的挤压作用,向上拱起,且局部断裂,形成断层,故选A。沧海桑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古地层及其与地质构造关系,重塑地貌形成过程,对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海平面基准线是海拔高度0 m的起算线。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海平面基准线以下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 )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断裂升降B.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C.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抬升侵蚀、下沉沉积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12.下列对该区域地貌的推断,正确的是( )A.甲地受风力侵蚀,地势低平B.乙地因断裂下陷,蓄水成湖C.丙地因岩浆活动,奇峰林立D.丁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答案 11.A 12.D解析 第11题,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一是地壳下沉,沉积形成沉积岩层1~7;二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三是地壳抬升,受外力侵蚀,在7岩层表层形成侵蚀面;四是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层8;最后岩层断裂,甲、丙断层下陷,乙、丁断层上升,A正确。第12题,丁地因断裂抬升,地势较高,D正确。甲地位于东南沿海,降水多,主要受流水侵蚀,A错。乙地断层上升,不会形成湖泊,B错。丙地因外力作用,奇峰林立,C错。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茶洛温泉群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支流曲戈河河谷地带。这里断层发育,河谷两岸集中了150余个温泉,泉眼海拔3 530~3 570米。该地温泉分布有明显的规律,绝大部分高温热泉分布于岩性致密、透水性差的花岗岩区域(乙区域),而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低。下图示意茶洛温泉群。(1)概述卵石层较石灰岩、花岗岩形成较晚的依据。(4分)(2)说明茶洛温泉水出露的过程。(6分)(3)从岩性角度,分析甲区域温泉水出露时水温较低的主要原因。(4分)答案 (1)卵石层覆盖在石灰岩之上,故卵石层较石灰岩形成晚;卵石层覆盖在花岗岩之上,且花岗岩未侵入卵石层,故卵石层形成较花岗岩晚。(2)大气降水(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高山冰雪融水(泉眼海拔高)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被地下热源加热;受板块挤压,断层和裂隙发育;地下热水,沿着裂隙和断层出露。(3)卵石层孔隙大,地表冷水易下渗;石灰岩透水性好,且多地下径流,利于地下冷水渗入温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一部分 5.1 课时27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学案(含解析).docx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一部分 5.1 课时27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课件(83张).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