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一部分 5.2 课时28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48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一部分 5.2 课时28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48张+学案)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2讲 课时28
[基本概念]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岩石在昼夜温差、冻胀作用、植物根系等作用下,逐渐破碎
分类:
影响:
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
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
岩石卸载(释重)——层裂;
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
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保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风化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分类:
物理风化:岩石在昼夜温差、冻胀作用、风力、流水等作用下,逐渐破碎
分类:
影响:
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
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保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风化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分类:
影响:
①溶解作用;
②水化作用;
③水解作用;
④碳酸盐化作用;
⑤氧化作用
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保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风化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化学风化:
分类:
影响:
① 植物根劈; ② 动物钻洞、挖土。
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保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风化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物物理风化:
生物风化:
分类:
影响:
a.遗体腐烂分解,形成有机酸和气体,腐蚀岩石;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形成腐殖质,促进岩石分解;b.植物生长(选择吸收元素、分泌酸溶液腐蚀岩石);c.微生物分泌酸类。
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保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风化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物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3.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
4.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1)气候:气温、降水
①寒冷或干旱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②潮湿而炎热的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普遍而强烈,风化壳厚。
(2)地形:陡缓、坡向
①陡坡:基岩裸露,风化快速,物理风化活跃。
②缓坡:植物生长茂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主。
③阳坡:物理风化作用强。
④阴坡:化学风化作用更强烈。
(3)岩石性质
①岩石的矿物成分:矿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岩石的风化作用速度,形成差异风化。
②岩石的结构、构造:疏松多孔或粗粒多孔的岩石比细密而坚硬的岩石易于风化。
③节理发育状况:节理破坏了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加了岩石的可渗透性,是促进岩石风化的因素。
5.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差异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对象 岩石 岩石及其风化物。如:土壤、岩屑
方式 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型 运动着的(如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的作用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
时间 一般时间较长 有的时间较短
结果 岩石变碎、变小,“大块变成小块” 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其重点在于“搬走”
次序 风化在前,在原地进行 侵蚀在后,在运动中进行
(海南地理)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真题研析
命题方向
明确
关键信息点拨
答案 1.______ 2.______
D
C
?据材料可知,物理风化作用与气温日较差呈正相关的关系。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即找气温日较差最 的坡向,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即找气温日较差最 的自然带。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气温日较差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弱,排除东北坡和西北坡;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不是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12点,而是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因为在这段时间太阳辐射虽然不是最强,但地面的能量收支平衡为正,能量仍在累积,温度仍处于上升状态。如果以坡向论,此时太阳直射的是西南坡,其维持能量收支正平衡的时间更长,达到的最高温度更高。太阳落山后,各个方向没有差别,日落的最低温度大致相当。因此西南坡温差最大。
命题方向
明确
第2题,四个自然带中,无论是气温日较差还是气温年较差都是热带雨林带温差最小;因终年高温,也不会发生结冰的现象;地面通常有植被和土壤及风化壳覆盖,其温差变化很小。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1  通过“风化作用”考查“区域认知”
哈萨克斯坦的一片草原上分布着成千上万颗神秘石球,被称为“石球谷”。这些石球直径大多有三四米,主要由沙土组成。有些石球会自然裂开,裂开之后可以发现里面有“石蛋”,“石蛋”易碎。读“哈萨克斯坦石球景观图”,完成1~2题。
1.哈萨克斯坦石球自然裂开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作用强 B.风化作用强
C.冰川作用强 D.海浪作用强
考向预测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哈萨克斯坦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故选B。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哈萨克斯坦的一片草原上分布着成千上万颗神秘石球,被称为“石球谷”。这些石球直径大多有三四米,主要由沙土组成。有些石球会自然裂开,裂开之后可以发现里面有“石蛋”,“石蛋”易碎。读“哈萨克斯坦石球景观图”,完成1~2题。
2.哈萨克斯坦石球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①碎屑物在沉积过程中 ②岩浆在冷却过程中 
③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④其他物质围绕石核层层凝聚 
⑤与周边环境成分有明显区别的某种矿物凝结成石核
A.①⑤④③ B.①⑤③④
C.②③⑤④ D.②⑤④③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由材料可知石球是风化作用形成的,所以最后一个为③,故排除B、C。
石球和石蛋易碎,不可能为岩浆岩,A正确、D错误。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2 通过“盐风化作用”考查“综合思维”
(2023·海南海口市月考)盐风化作用是指雨水或海水等含盐水分(溶液)渗透岩石并由内部从岩块下方渗出,盐分结晶膨胀而导致岩石露头表面矿物颗粒、碎片或部分盐晶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一般岩石露头表面(主要是侧面)因物质脱落,易形成各种形态的风化凹穴,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风化时间越长,风化穴越大。下图为甘肃酒泉某地红色砂岩露头的盐风化穴景观。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盐风化形成必要条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溶性盐类物质 B.含有孔隙的岩石
C.坡度较陡的地势 D.干湿交替的环境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盐风化需要盐分结晶,需要可溶性盐类物质溶于水(主要是雨水或海水中所含的盐分),在岩石空隙中渗透,水分蒸发、盐分析出,在岩石表面结晶,因此盐风化的形成需要可溶性盐类物质、含有孔隙的岩石和干湿交替的环境,A、B、D项说法正确。
地势陡缓对盐风化无明显影响,C项说法不正确。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2023·海南海口市月考)盐风化作用是指雨水或海水等含盐水分(溶液)渗透岩石并由内部从岩块下方渗出,盐分结晶膨胀而导致岩石露头表面矿物颗粒、碎片或部分盐晶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一般岩石露头表面(主要是侧面)因物质脱落,易形成各种形态的风化凹穴,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风化时间越长,风化穴越大。下图为甘肃酒泉某地红色砂岩露头的盐风化穴景观。据此完成3~4题。
4.我国东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线与最大涨潮线之间的区域也存在盐风化现象。与甘肃酒泉相比,该区域红色砂岩形成的风化穴
A.更大排列更密集 B.更小排列更稀疏
C.更大排列更稀疏 D.更小排列更密集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甘肃酒泉气候干旱,降水少,其溶解、下渗、蒸发线路较稳定,干湿周期变化长,形成的盐风化穴规模较大。我国东部沿海海潮涨落,每个干湿交替的周期很短,干燥中心密集,无法形成深度干旱和大规模的盐类结晶区,所以只能形成密集分布的小型风化穴——蜂窝石构造。D项正确。
命题方向
明确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的方式破碎、崩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岩石的物质成分在温度及含有化学成分的水溶液影响下发生变化。下图示意由极地到热带化学风化作用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曲线a、b、c分别代表
A.植被、气温、降水量
B.气温、植被、降水量
C.降水量、植被、气温
D.植被、降水量、气温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根据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和数值的高低,可以判断出c曲线应为气温曲线(低纬度荒漠区气温高而植被量和年降水量应较小,且热带雨林区的气温值应在20 ℃左右,而a、b曲线在热带的气温值过高);而极地地区由于气候严寒,低纬度荒漠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两地
的植被量应极少,故根据a、b曲线在上述两地区数值的特点即可判断出a曲线应为降水量,b曲线应为植被(b的值更低),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的方式破碎、崩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岩石的物质成分在温度及含有化学成分的水溶液影响下发生变化。下图示意由极地到热带化学风化作用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2.由图可知
A.风化壳的厚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B.极地与低纬度荒漠地区化学风化微弱
C.风化壳的厚度与基岩埋藏深度呈正相关
D.基岩化学风化程度从赤道向极地逐渐减弱

1
2
3
4
5
6
7
8
9
由上题结论可知,年降水量曲线为a曲线,根据图中该曲线与风化壳厚度的关系可知,降水量多的地区风化壳的厚度越大,故二者应呈正相关,A选项错误;
由图中可知,极地地区和低纬度荒漠地区的风化壳厚度较小,两地的化学风化微弱,B选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风化壳是由基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该模式图建立的基础是地表均为基岩,故风化壳的厚度与基岩的埋藏深度并无关系,C选项错误;
据图可知,图中风化壳的厚度赤道最大,其次是温带,而低纬度荒漠和极地均较低,故基岩化学风化程度应呈波动变化,D选项错误,选B。
(2023·吉林省吉林市模拟)盐类物质被风或雾从海水、盐湖或含盐表土中带到空气中,最后降落在岩石表面,被雨、露等溶解带进岩石孔隙或微裂隙中,最终在蒸发强烈的岩石表面附近因过饱和而结晶,晶体生长撑破孔隙周围的表面颗粒而形成形态各异的蜂窝石构造,被称为“盐风化穴”。图甲为“盐风化形成原理图”,图乙为青岛灵山岛海边白垩纪砂岩的蜂窝石构造。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有关盐风化作用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物理风化
B.属于化学风化
C.属于流水作用
D.属于风力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由材料“晶体生长撑破孔隙周围的表面颗粒而形成形态各异的蜂窝石构造,被称为‘盐风化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晶体物质膨胀,将孔隙周围的表面颗粒撑破,最终形成盐风化穴,所以盐风化作用属于物理风化,A正确;
化学风化是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盐风化作用的岩石并没有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B错误;
8
9
1
2
3
4
5
6
7
流水作用是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其他侵蚀掉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的作用,C错误;
风力作用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D错误。
8
9
1
2
3
4
5
6
7
8
9
(2023·吉林省吉林市模拟)盐类物质被风或雾从海水、盐湖或含盐表土中带到空气中,最后降落在岩石表面,被雨、露等溶解带进岩石孔隙或微裂隙中,最终在蒸发强烈的岩石表面附近因过饱和而结晶,晶体生长撑破孔隙周围的表面颗粒而形成形态各异的蜂窝石构造,被称为“盐风化穴”。图甲为“盐风化形成原理图”,图乙为青岛灵山岛海边白垩纪砂岩的蜂窝石构造。据此完成3~5题。
4.图乙中的盐风化穴在西北侧发育程度比东南侧强的原因是
①两侧岩石性质差异大 ②两侧气温差异大 
③西北侧为背风坡一侧,蒸发强 
④东南侧为迎风坡一侧,雨水淋盐作用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两侧均为砂岩,岩石性质相同,①错;
两侧气温差异小,②错;
结合材料可知,盐风化穴的形成需要有盐类物质,该岛位于青岛,西北侧为夏
季风背风坡,降水少,蒸发强,盐类物质易累积,盐风化穴发育程度强,③对;
东南侧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雨水淋盐作用强,盐分不易积累,盐风化穴发育程度弱,④对,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2023·吉林省吉林市模拟)盐类物质被风或雾从海水、盐湖或含盐表土中带到空气中,最后降落在岩石表面,被雨、露等溶解带进岩石孔隙或微裂隙中,最终在蒸发强烈的岩石表面附近因过饱和而结晶,晶体生长撑破孔隙周围的表面颗粒而形成形态各异的蜂窝石构造,被称为“盐风化穴”。图甲为“盐风化形成原理图”,图乙为青岛灵山岛海边白垩纪砂岩的蜂窝石构造。据此完成3~5题。
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多处出现盐风化穴地貌的
物质来源最可能是
A.东部海域 B.盐碱地表
C.内流河湖 D.冰川融水

1
2
3
4
5
6
7
8
9
根据材料可知,盐风化穴地貌的形成需要盐类物质,“盐类物质被风或雾从海水、盐湖或含盐表土中带到空气中”,可知盐类物质主要来自海水、盐湖或含盐表土,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
蒸发旺盛,地表盐类物质多,因此西北内陆地区盐风化穴地貌的物质来源最可能是盐碱地表,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2023·广东惠州市模拟)球状风化平衡石中的球状岩石与基座岩石平面相切,接触面小,且属于同一岩层。图1为“球状风化平衡石景观图”,图2示意球状风化平衡石形成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6~8题。
6.能正确表示球状风化平衡石形成过程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由材料可知,球状风化平衡石中的球状岩石与基座岩石平面相切,接触面小,且属于同一岩层,因此由图2可知其形成过程是:完整而没有裂隙的岩石上覆砂岩层;上覆砂岩层及土层被剥蚀且出现较小裂隙;
表层覆盖物全部剥蚀,下层的岩石节理明显;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形成了许多球状风化平衡石。因此形成过程是②①④③。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2023·广东惠州市模拟)球状风化平衡石中的球状岩石与基座岩石平面相切,接触面小,且属于同一岩层。图1为“球状风化平衡石景观图”,图2示意球状风化平衡石形成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6~8题。
7.球状风化平衡石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粉砂岩

1
2
3
4
5
6
7
8
9
风化平衡石呈球状,岩石应比较坚硬,故排除水溶性强的石灰岩和较松软的粉砂岩,C、D错误;
玄武岩比较坚硬,但是通常出露于地表,有气孔,题目中的“风化平衡石”所在岩层原来埋藏于地下,B错误;
花岗岩是由于岩浆侵入岩石圈慢慢冷却凝固而成,形成于地下且硬度高,耐腐蚀,若出露于地表,多形成球状风化地貌,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2023·广东惠州市模拟)球状风化平衡石中的球状岩石与基座岩石平面相切,接触面小,且属于同一岩层。图1为“球状风化平衡石景观图”,图2示意球状风化平衡石形成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6~8题。
8.推测球状风化平衡石所在岩层出露于地
表的直接原因是
A.砂岩风化崩塌 B.外力剥蚀砂岩
C.断层上升运动 D.岩层断裂下陷

1
2
3
4
5
6
7
8
9
崩塌一般发生在较陡的斜坡,图2中砂岩并非位于陡崖或陡坡,风化导致重力崩塌的可能性小,A错误;
砂岩因外力剥蚀而消失,风化平衡石所在岩层出露于地表,B正确;
由图2可知,岩层并未发生断层,下层岩石出露的直接原因是表层覆盖物被剥蚀,C错误;
如果岩层断裂下陷,则球状风化平衡石所在岩层更难出露于地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海森楚鲁方圆二十余平方千米的区域内,随处可见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造型多样的花岗岩地貌,因此被人称为“怪石城”。除了千奇百怪的石头,石城内有数股泉水涌动,山内的梧桐沟还生长着300多棵梧桐树。这里全年盛行西北风,多大风天气。科考人员发现花岗岩丘体的东南坡发育有密密麻麻的岩穴,而西北坡却少有这样的岩穴。岩穴的内壁上有成分不同于花岗岩的盐类物质。岩穴曾一度被认为是由风力侵蚀而成的。随着科考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该地岩穴的形成与盐风化作用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材料二 下图示意海森楚鲁位置及岩穴景观。
1
2
3
4
5
6
7
8
9
(1)说明梧桐沟有利于梧桐树生长的自然条件。(6分)
答案 光照充足;沟内有泉水涌动,水源充足;沟内土层较厚,土壤较肥沃;沟内风力小。
1
2
3
4
5
6
7
8
9
(2)分析“怪石城”花岗岩丘体东南坡岩穴发育较多的原因。(4分)
答案 东南坡为背风坡,有利于盐类物质沉积;东南坡为阳坡,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较强),多裂隙发育。
1
2
3
4
5
6
7
8
9
(3)简述花岗岩岩穴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 风力搬运季节性湖泊中的盐类物质在花岗岩表面(东南面)附着沉积,后随雨水渗入花岗岩裂隙中,水分蒸发导致盐类物质结晶析出,将岩体表层的矿物碎片撑裂、脱落(发生盐风化作用),(进一步加剧岩体风化)逐渐形成岩穴。第2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基本概念]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溯源侵蚀、下切侵蚀、侧向侵蚀)、流水堆积作用、V形谷、峡谷、瀑布、河漫滩、河流阶地、横向环流、凹岸、凸岸、牛轭湖、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风蚀作用(吹蚀和磨蚀)、风蚀地貌(雅丹地貌等)、风积作用、风积地貌(沙丘等);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溶蚀地貌、喀斯特沉积地貌);海蚀地貌(海蚀崖等)、海积地貌(海滩等)、冰川作用、冰蚀地貌(U形谷,峡湾等)、冰碛地貌。 [基本原理] 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的形成原因。
[体系架构]
课时28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分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3.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
1.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类型 分类 影响
物理风化 a.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 b.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 c.岩石卸载(释重)——层裂。 d.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 a.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残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 b.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 c.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化学风化 a.溶解作用。b.水化作用。c.水解作用。d.碳酸盐化作用。e.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 生物物理风化:a.植物根劈。 b.动物钻洞、挖土。 生物化学风化:a.遗体腐烂分解,形成有机酸和气体,腐蚀岩石;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形成腐殖质,促进岩石分解。b.植物生长(选择吸收元素、分泌酸溶液腐蚀岩石)。c.微生物分泌酸类
2.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1)气候:气温、降水
①寒冷或干旱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②潮湿而炎热的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普遍而强烈,风化壳厚。
(2)地形:陡缓、坡向
①陡坡:基岩裸露,风化快速,物理风化活跃。
②缓坡:植物生长茂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主。
③阳坡:物理风化作用强。
④阴坡:化学风化作用更强烈。
(3)岩石性质
①岩石的矿物成分:矿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岩石的风化作用速度,形成差异风化。
②岩石的结构、构造:疏松多孔或粗粒多孔的岩石比细密而坚硬的岩石易于风化。
③节理发育状况:节理破坏了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加了岩石的可渗透性,是促进岩石风化的因素。
3.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差异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对象 岩石 岩石及其风化物。如:土壤、岩屑
方式 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型 运动着的(如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的作用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
时间 一般时间较长 有的时间较短
结果 岩石变碎、变小,“大块变成小块” 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其重点在于“搬走”
次序 风化在前,在原地进行 侵蚀在后,在运动中进行
(海南地理)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关键信息点拨]
?据材料可知,物理风化作用与气温日较差呈正相关的关系。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即找气温日较差最大的坡向,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即找气温日较差最小的自然带。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气温日较差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弱,排除东北坡和西北坡;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不是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12点,而是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因为在这段时间太阳辐射虽然不是最强,但地面的能量收支平衡为正,能量仍在累积,温度仍处于上升状态。如果以坡向论,此时太阳直射的是西南坡,其维持能量收支正平衡的时间更长,达到的最高温度更高。太阳落山后,各个方向没有差别,日落的最低温度大致相当。因此西南坡温差最大。第2题,四个自然带中,无论是气温日较差还是气温年较差都是热带雨林带温差最小;因终年高温,也不会发生结冰的现象;地面通常有植被和土壤及风化壳覆盖,其温差变化很小。
考向1  通过“风化作用”考查“区域认知”
哈萨克斯坦的一片草原上分布着成千上万颗神秘石球,被称为“石球谷”。这些石球直径大多有三四米,主要由沙土组成。有些石球会自然裂开,裂开之后可以发现里面有“石蛋”,“石蛋”易碎。读“哈萨克斯坦石球景观图”,完成1~2题。
1.哈萨克斯坦石球自然裂开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作用强 B.风化作用强
C.冰川作用强 D.海浪作用强
2.哈萨克斯坦石球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①碎屑物在沉积过程中 ②岩浆在冷却过程中 ③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④其他物质围绕石核层层凝聚 ⑤与周边环境成分有明显区别的某种矿物凝结成石核
A.①⑤④③ B.①⑤③④
C.②③⑤④ D.②⑤④③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哈萨克斯坦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故选B。第2题,由材料可知石球是风化作用形成的,所以最后一个为③,故排除B、C。石球和石蛋易碎,不可能为岩浆岩,A正确、D错误。
考向2 通过“盐风化作用”考查“综合思维”
(2023·海南海口市月考)盐风化作用是指雨水或海水等含盐水分(溶液)渗透岩石并由内部从岩块下方渗出,盐分结晶膨胀而导致岩石露头表面矿物颗粒、碎片或部分盐晶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一般岩石露头表面(主要是侧面)因物质脱落,易形成各种形态的风化凹穴,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风化时间越长,风化穴越大。下图为甘肃酒泉某地红色砂岩露头的盐风化穴景观。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盐风化形成必要条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溶性盐类物质 B.含有孔隙的岩石
C.坡度较陡的地势 D.干湿交替的环境
4.我国东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线与最大涨潮线之间的区域也存在盐风化现象。与甘肃酒泉相比,该区域红色砂岩形成的风化穴(  )
A.更大排列更密集 B.更小排列更稀疏
C.更大排列更稀疏 D.更小排列更密集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盐风化需要盐分结晶,需要可溶性盐类物质溶于水(主要是雨水或海水中所含的盐分),在岩石空隙中渗透,水分蒸发、盐分析出,在岩石表面结晶,因此盐风化的形成需要可溶性盐类物质、含有孔隙的岩石和干湿交替的环境,A、B、D项说法正确。地势陡缓对盐风化无明显影响,C项说法不正确。第4题,甘肃酒泉气候干旱,降水少,其溶解、下渗、蒸发线路较稳定,干湿周期变化长,形成的盐风化穴规模较大。我国东部沿海海潮涨落,每个干湿交替的周期很短,干燥中心密集,无法形成深度干旱和大规模的盐类结晶区,所以只能形成密集分布的小型风化穴——蜂窝石构造。D项正确。
课时精练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的方式破碎、崩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岩石的物质成分在温度及含有化学成分的水溶液影响下发生变化。下图示意由极地到热带化学风化作用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曲线a、b、c分别代表(  )
A.植被、气温、降水量 B.气温、植被、降水量
C.降水量、植被、气温 D.植被、降水量、气温
2.由图可知(  )
A.风化壳的厚度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B.极地与低纬度荒漠地区化学风化微弱
C.风化壳的厚度与基岩埋藏深度呈正相关
D.基岩化学风化程度从赤道向极地逐渐减弱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根据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和数值的高低,可以判断出c曲线应为气温曲线(低纬度荒漠区气温高而植被量和年降水量应较小,且热带雨林区的气温值应在20 ℃左右,而a、b曲线在热带的气温值过高);而极地地区由于气候严寒,低纬度荒漠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两地的植被量应极少,故根据a、b曲线在上述两地区数值的特点即可判断出a曲线应为降水量,b曲线应为植被(b的值更低),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第2题,由上题结论可知,年降水量曲线为a曲线,根据图中该曲线与风化壳厚度的关系可知,降水量多的地区风化壳的厚度越大,故二者应呈正相关,A选项错误;由图中可知,极地地区和低纬度荒漠地区的风化壳厚度较小,两地的化学风化微弱,B选项正确;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风化壳是由基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该模式图建立的基础是地表均为基岩,故风化壳的厚度与基岩的埋藏深度并无关系,C选项错误;据图可知,图中风化壳的厚度赤道最大,其次是温带,而低纬度荒漠和极地均较低,故基岩化学风化程度应呈波动变化,D选项错误,选B。
(2023·吉林省吉林市模拟)盐类物质被风或雾从海水、盐湖或含盐表土中带到空气中,最后降落在岩石表面,被雨、露等溶解带进岩石孔隙或微裂隙中,最终在蒸发强烈的岩石表面附近因过饱和而结晶,晶体生长撑破孔隙周围的表面颗粒而形成形态各异的蜂窝石构造,被称为“盐风化穴”。图甲为“盐风化形成原理图”,图乙为青岛灵山岛海边白垩纪砂岩的蜂窝石构造。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有关盐风化作用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物理风化 B.属于化学风化
C.属于流水作用 D.属于风力作用
4.图乙中的盐风化穴在西北侧发育程度比东南侧强的原因是(  )
①两侧岩石性质差异大 ②两侧气温差异大 ③西北侧为背风坡一侧,蒸发强 ④东南侧为迎风坡一侧,雨水淋盐作用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多处出现盐风化穴地貌的物质来源最可能是(  )
A.东部海域 B.盐碱地表
C.内流河湖 D.冰川融水
答案 3.A 4.D 5.B
解析 第3题,由材料“晶体生长撑破孔隙周围的表面颗粒而形成形态各异的蜂窝石构造,被称为‘盐风化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晶体物质膨胀,将孔隙周围的表面颗粒撑破,最终形成盐风化穴,所以盐风化作用属于物理风化,A正确;化学风化是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盐风化作用的岩石并没有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B错误;流水作用是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其他侵蚀掉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的作用,C错误;风力作用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D错误。第4题,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两侧均为砂岩,岩石性质相同,①错;两侧气温差异小,②错;结合材料可知,盐风化穴的形成需要有盐类物质,该岛位于青岛,西北侧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蒸发强,盐类物质易累积,盐风化穴发育程度强,③对;东南侧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雨水淋盐作用强,盐分不易积累,盐风化穴发育程度弱,④对,故选D。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盐风化穴地貌的形成需要盐类物质,“盐类物质被风或雾从海水、盐湖或含盐表土中带到空气中”,可知盐类物质主要来自海水、盐湖或含盐表土,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表盐类物质多,因此西北内陆地区盐风化穴地貌的物质来源最可能是盐碱地表,故选B。
(2023·广东惠州市模拟)球状风化平衡石中的球状岩石与基座岩石平面相切,接触面小,且属于同一岩层。图1为“球状风化平衡石景观图”,图2示意球状风化平衡石形成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6~8题。
6.能正确表示球状风化平衡石形成过程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7.球状风化平衡石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粉砂岩
8.推测球状风化平衡石所在岩层出露于地表的直接原因是(  )
A.砂岩风化崩塌 B.外力剥蚀砂岩
C.断层上升运动 D.岩层断裂下陷
答案 6.B 7.A 8.B
解析 第6题,由材料可知,球状风化平衡石中的球状岩石与基座岩石平面相切,接触面小,且属于同一岩层,因此由图2可知其形成过程是:完整而没有裂隙的岩石上覆砂岩层;上覆砂岩层及土层被剥蚀且出现较小裂隙;表层覆盖物全部剥蚀,下层的岩石节理明显;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形成了许多球状风化平衡石。因此形成过程是②①④③。故选B。第7题,风化平衡石呈球状,岩石应比较坚硬,故排除水溶性强的石灰岩和较松软的粉砂岩,C、D错误;玄武岩比较坚硬,但是通常出露于地表,有气孔,题目中的“风化平衡石”所在岩层原来埋藏于地下,B错误;花岗岩是由于岩浆侵入岩石圈慢慢冷却凝固而成,形成于地下且硬度高,耐腐蚀,若出露于地表,多形成球状风化地貌,故选A。第8题,崩塌一般发生在较陡的斜坡,图2中砂岩并非位于陡崖或陡坡,风化导致重力崩塌的可能性小,A错误;砂岩因外力剥蚀而消失,风化平衡石所在岩层出露于地表,B正确;由图2可知,岩层并未发生断层,下层岩石出露的直接原因是表层覆盖物被剥蚀,C错误;如果岩层断裂下陷,则球状风化平衡石所在岩层更难出露于地表,D错误。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海森楚鲁方圆二十余平方千米的区域内,随处可见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造型多样的花岗岩地貌,因此被人称为“怪石城”。除了千奇百怪的石头,石城内有数股泉水涌动,山内的梧桐沟还生长着300多棵梧桐树。这里全年盛行西北风,多大风天气。科考人员发现花岗岩丘体的东南坡发育有密密麻麻的岩穴,而西北坡却少有这样的岩穴。岩穴的内壁上有成分不同于花岗岩的盐类物质。岩穴曾一度被认为是由风力侵蚀而成的。随着科考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该地岩穴的形成与盐风化作用有关。
材料二 下图示意海森楚鲁位置及岩穴景观。
(1)说明梧桐沟有利于梧桐树生长的自然条件。(6分)
(2)分析“怪石城”花岗岩丘体东南坡岩穴发育较多的原因。(4分)
(3)简述花岗岩岩穴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 (1)光照充足;沟内有泉水涌动,水源充足;沟内土层较厚,土壤较肥沃;沟内风力小。
(2)东南坡为背风坡,有利于盐类物质沉积;东南坡为阳坡,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较强),多裂隙发育。
(3)风力搬运季节性湖泊中的盐类物质在花岗岩表面(东南面)附着沉积,后随雨水渗入花岗岩裂隙中,水分蒸发导致盐类物质结晶析出,将岩体表层的矿物碎片撑裂、脱落(发生盐风化作用),(进一步加剧岩体风化)逐渐形成岩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