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一部分 5.2 课时3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件54张+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一部分 5.2 课时3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件54张+学案)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2讲 课时33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聚落
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影响深刻。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北方平原地区
区域 聚落规模 分布 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 地区 一般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和山区
区域 聚落规模 分布 聚居人口
南方丘陵山区和山区 一般较小 相对分散 较少
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建于距今6800~6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先民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流阶地上,建造的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该遗址表明,当时的村落已经有了初步的功能分区,如居住区、公共活动区、制动区、慈养区、防御壕沟等。在我国,类似的遗址还有许多。这些遗址大都坐落在河流阶地上,这说明先民在选择居住地时,已充分考虑到地形和水源对聚落的影响。
 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
典型案例
(1)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流阶地上。
(2)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
思考 冲积平原地区一定都是聚落分布密集区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不一定,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不同地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形态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分布、形态、密度及成因的影响不同
地形 高原 山地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 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 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 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
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 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部分城市 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
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河流地貌 冲积平原 山区河谷
自然灾害 洪水 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聚落选址 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
1.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
气候
水文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
资源
城镇分布
工农业生产水平
科学技术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①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②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③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山区交通线选址的技巧
(1)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尽量穿过等高线稀疏地区。
(3)选择地势较低处修建,如鞍部和河谷。
思考 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 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铁路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③公路运输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线路的走向。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新疆段)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三、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步增大。
2.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
形态。
(2022·湖南地理)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真题研析
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命题方向
明确
(2022·湖南地理)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命题方向
明确
(2022·湖南地理)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命题方向
明确
关键信息点拨
?该地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山势险峻,多暴雨,地表径流汇集速度 ,易发山洪。
?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形、气候等)密切相关。
?由图1中河流及四个民居的位置可知,a处离河流较 ,且地势较 ,既利于防洪,也方便取水;b、c两处位于河谷底部,易受到山洪影响;d处离河流较
,取水不方便。




命题方向
明确
答案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A
A
?从图2中“山—林—田—村—水”的空间格局可知,人工林位于农田、村落上方,人工林可以 地表径流速度,增加 ,有效涵养水源,既可以为村落提供清洁的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又可以 山洪对农田、村落造成的危害。
减缓
下渗
减轻
C
命题方向
明确
第1题,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正确;
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年降水量并不丰富,B错误;
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排除C;
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
命题方向
明确
第2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处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
从防洪角度来看,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处地势较高,受山洪影响较小,排除B、C,故选A。
命题方向
明确
第3题,森林可有效涵养水源,该地空间格局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能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
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
该地地势较高,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③错误。故选C。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1 通过“聚落的分布”考查“区域认知”
考向预测
5
(2023·河北张家口市模拟)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
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形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 000米的盆地中。如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1~3题。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1.图中“S”形河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周围山地海拔增高
B.盆地不断沉降
C.地壳间歇性上升
D.河流侧蚀和下切作用
5

命题方向
明确
根据所学知识,河床的弯曲与流水的侧向侵蚀密切相关,河流先在平地侧蚀形成河曲;“S”形河曲能够存在于山间盆地中,流水下切作用不能忽视,侧蚀之后,地壳抬升,下蚀作用使河曲存在于山间、峡谷,D正确。
周围山地海拔增高、地壳上升和盆地沉降都是增大了落差,导致周围地形对河流的束缚增强,河床更不易弯曲形成河曲,A、B、C错误。故选D。
1
2
3
4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2.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
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
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由图可知,山区平地紧缺,耕地有限。聚落布局在坝子地势较高的地方,一是防御洪涝,二是少占或不占耕地,C正确。
材料中提到坝子位于两河交汇处的大湾子中,周围
有山地,获取光照、凉爽通风不是坝子高处的主要优势条件,A、B错误。
坝子无法体现就地取材的优势,D错误。故选C。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由图可知,大片的耕地分布在河流凸岸(堆积岸),这里为泥沙沉积地带,侵蚀较弱,发育有肥沃的土壤,B正确。
5
3.图中的大片耕地位于
A.河流侵蚀岸
B.河流堆积岸
C.地势低洼地带
D.地势较高地带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考向2 通过“交通线的布局”考查“综合思维”
珠峰大本营是指观看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生活地带。下图是通往珠峰大本营的一段公路,该公路由多段大致平行的弯道连接,形成连续的“之”字形路段,弯道弯曲度较大。完成4~5题。
4.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A.降低爬坡难度 B.缩短道路长度
C.减少工程投资 D.避开落石地段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示公路位于通往珠峰大本营的山地,公路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虽增加了线路的长度,但降低了坡度,提高了通行车辆和人员的安全性。因此,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降低路面坡度,A符合题意。
“之”字形会导致线路延长,工程量增大,投资增多,B、C错误。
该公路在陡坡上修建成“之”字形,很难避开山体落石,排除D。故选A。
5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珠峰大本营是指观看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生活地带。下图是通往珠峰大本营的一段公路,该公路由多段大致平行的弯道连接,形成连续的“之”字形路段,弯道弯曲度较大。完成4~5题。
5.甲路段,与上行线相比,下行线
A.路面坡度更大 B.观光视野更好
C.道路维护较易 D.阳光照射较弱

命题方向
明确
1
2
3
4
5
读图可知,图示弯道的上行线位于弧线内侧,与下行线相比,上行线线路相对较短,相对高度相同,因此路面坡度更大,A错误。
图示弯道的下行线位于山坡外侧,与上行
线相比,下行线俯视下方弯道视野更好,B正确。
内外侧道路施工方面无区别,维护成本相当,C错误。
由于下行线位于外侧,直面阳光,光照较强,D错误。故选B。
命题方向
明确
(2023·黑龙江牡丹江市模拟)考古专家对图示地区古代聚落遗迹考察,发掘出龙山文化(距今3 000年)聚落遗址和商周文化聚落遗址,并发现商周时期聚落遗址整体海拔增高。下图为“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和商周文化聚落遗址的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与龙山文化聚落遗址相比,
商周文化聚落遗址
A.空间分布集聚程度更高
B.沿湖周边带状分布更明显
C.数量增多,规模减小
D.受地形、水系的限制性减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从图中可以看出,与龙山文化聚落遗址相比,商周文化聚落遗址空间分布集聚程度更低,分布比较均匀,受地形、水系的限制性减小,A错误,D正确;
沿湖周边没有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B错误;
数量增多,规模更大,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黑龙江牡丹江市模拟)考古专家对图示地区古代聚落遗迹考察,发掘出龙山文化(距今3 000年)聚落遗址和商周文化聚落遗址,并发现商周时期聚落遗址整体海拔增高。下图为“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和商周文化聚落遗址的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2.商周时期聚落分布海拔增高,
主要原因是
A.高地更加湿润,便于农耕
B.人类取水能力增强
C.高地气候凉爽,生活舒适
D.人类采集狩猎能力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从图中可以看出,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多分布在海拔较低、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受地形、水系的限制性大,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分布海拔增高,主要是由于人类取水能力增强,受地形、水系的限制性减小,与人类采集狩猎能力提高关系不大,B正确,D错误;
10
1
2
3
4
5
6
7
8
9
相对于高地,河流沿岸低海拔处更便于农耕,A错误;
图示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适宜,因此并不是因为高地气候凉爽,生活舒适,C错误。
10
“西归道路塞,南去交亲疏。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这是描述浙西山区松阴溪地区古村落的诗句。右图为“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
A.溪谷 B.盆地
C.山脊 D.鞍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图示可以看出,古村落多在河(溪)流沿岸分布,是河(溪)谷地形,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西归道路塞,南去交亲疏。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这是描述浙西山区松阴溪地区古村落的诗句。右图为“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4.根据诗句判断,该流域古村落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A.开发历史悠久 B.旅游开发落后
C.自然景观优美 D.地形较为闭塞

由“西归道路塞,南去交亲疏。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这两句诗可知该流域地处大山之中,四面交通不便,地形闭塞,与外部交往少,古村落被破坏小,保存完好。选D。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5~7题。
5.图中铁路的主要分布特点是
A.沿山脊分布 B.沿河谷分布
C.沿等高线分布 D.沿纬线分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读图可知,铁路和河流基本重合,河流只可能发育在谷地而不可能发育在山脊,A错、B正确;
铁路穿越了等高线,因此也不会是沿等高线分布,C错;
纬度一般不影响铁路线的走向,D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5~7题。
6.图中东段铁路由原来的南线改为现在的北线,其主要目
的最可能是
A.裁弯取直,提高车速
B.经过河流少,减少投资
C.靠近河流,可水陆联运
D.减小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读图可知,东段铁路的南线经过的居民点多,过境铁路会对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由原来的南线改为现在的北线。选D。
1
2
3
4
5
6
7
8
9
据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据图中居民点的分布可知,其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且地势较高的地方,说明该地易发生洪水灾害。选A。
10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5~7题。
7.从图中居民点分布特点推测,该地易发生
A.洪水 B.地震
C.干旱 D.风暴

1
2
3
4
5
6
7
8
9
太原天龙山旅游公路于2018年年底通车,因其一段高架桥热爆网络。三层设计的回旋式高架桥耸立云端,行走在上,仿佛在玩“过山车”。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图示公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水文
C.生态 D.气候

10
由图可知,该地区主要以山地为主,故交通线路在布局时主要考虑地形因素,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读图结合材料可知,该路段地势陡、坡度大,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能够降低道路坡度,增强运输的安全性,D正确。
10
太原天龙山旅游公路于2018年年底通车,因其一段高架桥热爆网络。三层设计的回旋式高架桥耸立云端,行走在上,仿佛在玩“过山车”。据此完成8~9题。
9.该段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是因为
A.减少占用耕地 B.避免破坏生态
C.避免自然灾害 D.降低道路坡度

1
2
3
4
5
6
7
8
9
1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阆中古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明清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的河漫滩阶地上,三面环水、北面靠山。古城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北部地区的军事、商业、政治、交通中心,当地有“夏湿热、冬阴冷、多水患”的自然环境特点。古城的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趋利避害,阆中古城城址曾经历过几次变迁。如图示意阆中古城位置及明清阆中古城内部空间结构。
10
1
2
3
4
5
6
7
8
9
(1)简析图示地区山水分布对阆中古城气候的改善作用。(6分)
10
答案 古城北部山地较高,阻挡寒冷的冬季风;古城南部为嘉陵江和低矮的山地,夏季风从南边吹来,利于古城通风散热;古城位于山地阳坡且南部无高大山地遮挡,光照条件好;古城三面环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2)分析阆中古城城市布局顺应山水自然格局的主要功效。(6分)
10
答案 濒临嘉陵江,水运便利;可为城市提供水源和排水便利;三面环水、北面靠山,便于军事防御,为区域重要的军事中心;建在河流阶地,有利于防洪、排水。
1
2
3
4
5
6
7
8
9
(3)历史上,阆中古城通过改变城址以避水患,说明古城城址变迁利于避水患的原因。(4分)
10
答案 秦、汉时期阆中古城接近河流凹岸,河水对河岸侵蚀强烈,威胁古城安全,明、清时期阆中古城迁往凸岸,河岸不易受到侵蚀;秦、汉时期阆中古城海拔较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漫滩阶地,更加安全。
1
2
3
4
5
6
7
8
9
(4)说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商业区区位的合理性。(4分)
10
答案 商业用地靠近码头和对外联系的驿道两侧,物资运输或转运便利;靠近居民区,临近市场且劳动力丰富,便于当地的商业活动开展。课时3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影响深刻。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区域 聚落规模 分布 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 一般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和山区 一般较小 相对分散 较少
3.典型案例
(1)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流阶地上。
(2)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
思考 冲积平原地区一定都是聚落分布密集区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不一定,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影响深刻)、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呈网络状 呈“之”字形,线路曲折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特别提醒 山区交通线选址的技巧
(1)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尽量穿过等高线稀疏地区。
(3)选择地势较低处修建,如鞍部和河谷。
思考 平原地区公路选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三、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步增大。
2.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1.不同地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形态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分布、形态、密度及成因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2.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河流地貌 冲积平原 山区河谷
自然灾害 洪水 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聚落选址 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
3.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
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铁路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③公路运输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线路的走向。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新疆段)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2022·湖南地理)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关键信息点拨]
?该地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山势险峻,多暴雨,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快,易发山洪。 ?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形、气候等)密切相关。 ?由图1中河流及四个民居的位置可知,a处离河流较近,且地势较高,既利于防洪,也方便取水;b、c两处位于河谷底部,易受到山洪影响;d处离河流较远,取水不方便。 ?从图2中“山—林—田—村—水”的空间格局可知,人工林位于农田、村落上方,人工林 可以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下渗,有效涵养水源,既可以为村落提供清洁的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又可以减轻山洪对农田、村落造成的危害。
答案 1.A 2.A 3.C
解析 第1题,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正确;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年降水量并不丰富,B错误;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第2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处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从防洪角度来看,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处地势较高,受山洪影响较小,排除B、C,故选A。第3题,森林可有效涵养水源,该地空间格局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能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地势较高,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③错误。故选C。
考向1  通过“聚落的分布”考查“区域认知”
(2023·河北张家口市模拟)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形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 000米的盆地中。如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S”形河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周围山地海拔增高
B.盆地不断沉降
C.地壳间歇性上升
D.河流侧蚀和下切作用
2.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  )
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
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
3.图中的大片耕地位于(  )
A.河流侵蚀岸 B.河流堆积岸
C.地势低洼地带 D.地势较高地带
答案 1.D 2.C 3.B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河床的弯曲与流水的侧向侵蚀密切相关,河流先在平地侧蚀形成河曲;“S”形河曲能够存在于山间盆地中,流水下切作用不能忽视,侧蚀之后,地壳抬升,下蚀作用使河曲存在于山间、峡谷,D正确。周围山地海拔增高、地壳上升和盆地沉降都是增大了落差,导致周围地形对河流的束缚增强,河床更不易弯曲形成河曲,A、B、C错误。故选D。第2题,由图可知,山区平地紧缺,耕地有限。聚落布局在坝子地势较高的地方,一是防御洪涝,二是少占或不占耕地,C正确。材料中提到坝子位于两河交汇处的大湾子中,周围有山地,获取光照、凉爽通风不是坝子高处的主要优势条件,A、B错误。坝子无法体现就地取材的优势,D错误。故选C。第3题,由图可知,大片的耕地分布在河流凸岸(堆积岸),这里为泥沙沉积地带,侵蚀较弱,发育有肥沃的土壤,B正确。
考向2 通过“交通线的布局”考查“综合思维”
珠峰大本营是指观看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生活地带。下图是通往珠峰大本营的一段公路,该公路由多段大致平行的弯道连接,形成连续的“之”字形路段,弯道弯曲度较大。完成4~5题。
4.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
A.降低爬坡难度 B.缩短道路长度
C.减少工程投资 D.避开落石地段
5.甲路段,与上行线相比,下行线(  )
A.路面坡度更大 B.观光视野更好
C.道路维护较易 D.阳光照射较弱
答案 4.A 5.B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示公路位于通往珠峰大本营的山地,公路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虽增加了线路的长度,但降低了坡度,提高了通行车辆和人员的安全性。因此,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降低路面坡度,A符合题意。“之”字形会导致线路延长,工程量增大,投资增多,B、C错误。该公路在陡坡上修建成“之”字形,很难避开山体落石,排除D。故选A。第5题,读图可知,图示弯道的上行线位于弧线内侧,与下行线相比,上行线线路相对较短,相对高度相同,因此路面坡度更大,A错误。图示弯道的下行线位于山坡外侧,与上行线相比,下行线俯视下方弯道视野更好,B正确。内外侧道路施工方面无区别,维护成本相当,C错误。由于下行线位于外侧,直面阳光,光照较强,D错误。故选B。
课时精练
(2023·黑龙江牡丹江市模拟)考古专家对图示地区古代聚落遗迹考察,发掘出龙山文化(距今3 000年)聚落遗址和商周文化聚落遗址,并发现商周时期聚落遗址整体海拔增高。下图为“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和商周文化聚落遗址的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与龙山文化聚落遗址相比,商周文化聚落遗址(  )
A.空间分布集聚程度更高
B.沿湖周边带状分布更明显
C.数量增多,规模减小
D.受地形、水系的限制性减小
2.商周时期聚落分布海拔增高,主要原因是(  )
A.高地更加湿润,便于农耕
B.人类取水能力增强
C.高地气候凉爽,生活舒适
D.人类采集狩猎能力提高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龙山文化聚落遗址相比,商周文化聚落遗址空间分布集聚程度更低,分布比较均匀,受地形、水系的限制性减小,A错误,D正确;沿湖周边没有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B错误;数量增多,规模更大,C错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多分布在海拔较低、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受地形、水系的限制性大,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分布海拔增高,主要是由于人类取水能力增强,受地形、水系的限制性减小,与人类采集狩猎能力提高关系不大,B正确,D错误;相对于高地,河流沿岸低海拔处更便于农耕,A错误;图示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适宜,因此并不是因为高地气候凉爽,生活舒适,C错误。
“西归道路塞,南去交亲疏。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这是描述浙西山区松阴溪地区古村落的诗句。下图为“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  )
A.溪谷 B.盆地 C.山脊 D.鞍部
4.根据诗句判断,该流域古村落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发历史悠久 B.旅游开发落后
C.自然景观优美 D.地形较为闭塞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古村落多在河(溪)流沿岸分布,是河(溪)谷地形,选A。第4题,由“西归道路塞,南去交亲疏。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这两句诗可知该流域地处大山之中,四面交通不便,地形闭塞,与外部交往少,古村落被破坏小,保存完好。选D。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5~7题。
5.图中铁路的主要分布特点是(  )
A.沿山脊分布 B.沿河谷分布
C.沿等高线分布 D.沿纬线分布
6.图中东段铁路由原来的南线改为现在的北线,其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
A.裁弯取直,提高车速
B.经过河流少,减少投资
C.靠近河流,可水陆联运
D.减小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7.从图中居民点分布特点推测,该地易发生(  )
A.洪水 B.地震 C.干旱 D.风暴
答案 5.B 6.D 7.A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铁路和河流基本重合,河流只可能发育在谷地而不可能发育在山脊,A错、B正确;铁路穿越了等高线,因此也不会是沿等高线分布,C错;纬度一般不影响铁路线的走向,D错。第6题,读图可知,东段铁路的南线经过的居民点多,过境铁路会对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由原来的南线改为现在的北线。选D。第7题,据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据图中居民点的分布可知,其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且地势较高的地方,说明该地易发生洪水灾害。选A。
太原天龙山旅游公路于2018年年底通车,因其一段高架桥热爆网络。三层设计的回旋式高架桥耸立云端,行走在上,仿佛在玩“过山车”。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图示公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水文 C.生态 D.气候
9.该段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是因为(  )
A.减少占用耕地 B.避免破坏生态
C.避免自然灾害 D.降低道路坡度
答案 8.A 9.D
解析 第8题,由图可知,该地区主要以山地为主,故交通线路在布局时主要考虑地形因素,A正确。第9题,读图结合材料可知,该路段地势陡、坡度大,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能够降低道路坡度,增强运输的安全性,D正确。
1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阆中古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明清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的河漫滩阶地上,三面环水、北面靠山。古城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北部地区的军事、商业、政治、交通中心,当地有“夏湿热、冬阴冷、多水患”的自然环境特点。古城的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趋利避害,阆中古城城址曾经历过几次变迁。下图示意阆中古城位置及明清阆中古城内部空间结构。
(1)简析图示地区山水分布对阆中古城气候的改善作用。(6分)
(2)分析阆中古城城市布局顺应山水自然格局的主要功效。(6分)
(3)历史上,阆中古城通过改变城址以避水患,说明古城城址变迁利于避水患的原因。(4分)
(4)说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商业区区位的合理性。(4分)
答案 (1)古城北部山地较高,阻挡寒冷的冬季风;古城南部为嘉陵江和低矮的山地,夏季风从南边吹来,利于古城通风散热;古城位于山地阳坡且南部无高大山地遮挡,光照条件好;古城三面环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2)濒临嘉陵江,水运便利;可为城市提供水源和排水便利;三面环水、北面靠山,便于军事防御,为区域重要的军事中心;建在河流阶地,有利于防洪、排水。
(3)秦、汉时期阆中古城接近河流凹岸,河水对河岸侵蚀强烈,威胁古城安全,明、清时期阆中古城迁往凸岸,河岸不易受到侵蚀;秦、汉时期阆中古城海拔较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漫滩阶地,更加安全。
(4)商业用地靠近码头和对外联系的驿道两侧,物资运输或转运便利;靠近居民区,临近市场且劳动力丰富,便于当地的商业活动开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