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2讲第五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真题专练(2021·湖南地理)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2345678910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A.3月、5月 B.9月、7月C.8月、6月 D.5月、9月√12345678910由材料可知,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由图2可知,L月的同地点风积物厚,河道窄,主要受风力作用,该地冬春季节多大风,风力沉积形成风积物,排除B、C。而M月风积物少,河道宽,主要受流水作用,应为夏季,因为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经过长时间侵蚀,风积物厚度减小,河道变宽,故M月可能是9月,故选D。12345678910(2021·湖南地理)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2345678910由上题可知,M月以流水作用为主。由材料可知,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受流水侵蚀,河道宽阔;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带来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窄,①④正确,故选B。(2021·广东地理)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3~4题。123456789103.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该河段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12345678910√1234567图中流速曲线显示,流量减小为6 888 m3/s时,流速明显低于流量14 278 m3/s时,并且在边滩体处的流速已经降到0.25 m/s以下,处于泥沙起动流速以下,意味着边滩体处已经不能被流水侵蚀起沙,相反应处于淤积状态,则边滩体会增大;深槽区的流速明显大于0.5 m/s,大于泥沙起动流速,则会继续侵蚀河床,选A。8910123456789104.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A.河道来沙量减少B.河道的水位升高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12345678910边滩体体积大小取决于泥沙的冲淤平衡。从图中信息看,近年来的边滩体面积呈减少趋势,而流量超过15 000 m3/s 持续的天数也呈减少趋势,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意味着流量变化导致了边滩体的面积减小。流量减小,河流携带的泥沙数量减少,淤积在边滩体的泥沙数量随之减少,所以边滩体面积减少,选A。12345678910近年来,受三峡水库削峰补枯的调节作用,丰水期河道水位会降低,枯水期会升高,B错;河岸护坡工程会降低流速,加大淤积量,边滩体面积会增加,C错;图2显示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天数减少,洪峰流量会减少,D错。(2021·1月浙江选考)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5~6题。5.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12345678910√1234567据图中地理位置可判定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甲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植被稀少,地表多荒漠,与丙地相比,甲地流水侵蚀作用较弱,风力沉积作用较强,物理风化作用较强,生物风化作用较弱,故选C。891012345678910(2021·1月浙江选考)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5~6题。6.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侵入岩为岩浆活动的结果,岩浆接触带的岩石会因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故选A。(2020·7月浙江选考)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7~8题。123456789107.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12345678910由图1中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乙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甲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丙地为鞍部;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选B。12345678910(2020·7月浙江选考)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7~8题。8.图2谷地的成因是A.构造断裂下陷B.流水侵蚀作用C.岩层挤压弯曲D.冰川侵蚀作用√12345678910图2谷地底部较为平坦, 形似“U”形。结合材料信息,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说明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遭受冰川侵蚀作用,D正确。123456789109.(2020·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答案 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12345678910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且由台地变成平顶山、进而又变成了尖顶山,说明台地面积变小。123456789109.(2020·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2345678910答案 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12345678910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平坦的台地首先被侵蚀形成沟谷-平台相间分布的地形,高出的平台逐渐形成平顶山。平顶山继续接受外力作用,被侵蚀的岩石越来越多,剩下的“平顶山”越来越小,形成尖顶山。可知尖顶山经历的侵蚀作用最长久,由最早形成的玄武岩组成,平顶山其次,台地最年轻,才刚刚被侵蚀形成了河谷。123456789109.(2020·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答案 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12345678910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尖顶山、平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1234567891010.(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如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答案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12345678910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两岸都处于直立状态,水位虽然变化明显, 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就区域构造运动而言,地壳必须持续抬升,较大的落差保证了河流流速快,河流下切,河流不摆动,未形成河漫滩。在小尺度上,河岸必须是基岩,以保证直立河岸不坍塌,岩性单一(或岩性相近),抗侵蚀能力一致,不会因较软岩层的凹陷导致水位至凹陷部位时河面变宽。1234567891010.(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如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答案 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12345678910从图中可以看出,4月至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不断增加。究其原因,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该地区地处内陆,降水较少,以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升高,融雪量增加,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另一方面,高山融水径流与暴雨径流不同,含沙量较低,加之随着流量增长,河流的流速加快,侵蚀力增强,河水侵蚀河床。1234567891010.(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如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答案 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12345678910从图中可以看出,8月的流量小,河床处于淤积状态。由于冰雪融化殆尽,7 月后该河段主要受降水补给,因降水多为暴雨,导致河流流量和含沙量变化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径流和沟谷流水侵蚀力强,形成含沙量大的洪水,洪水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河床抬高。真题专练(2021·湖南地理)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 B.9月、7月C.8月、6月 D.5月、9月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1.D 2.B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由图2可知,L月的同地点风积物厚,河道窄,主要受风力作用,该地冬春季节多大风,风力沉积形成风积物,排除B、C。而M月风积物少,河道宽,主要受流水作用,应为夏季,因为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经过长时间侵蚀,风积物厚度减小,河道变宽,故M月可能是9月,故选D。第2题,由上题可知,M月以流水作用为主。由材料可知,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受流水侵蚀,河道宽阔;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带来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窄,①④正确,故选B。(2021·广东地理)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3~4题。3.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该河段(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4.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答案 3.A 4.A解析 第3题,图中流速曲线显示,流量减小为6 888 m3/s时,流速明显低于流量14 278 m3/s时,并且在边滩体处的流速已经降到0.25 m/s以下,处于泥沙起动流速以下,意味着边滩体处已经不能被流水侵蚀起沙,相反应处于淤积状态,则边滩体会增大;深槽区的流速明显大于0.5 m/s,大于泥沙起动流速,则会继续侵蚀河床,选A。第4题,边滩体体积大小取决于泥沙的冲淤平衡。从图中信息看,近年来的边滩体面积呈减少趋势,而流量超过15 000 m3/s 持续的天数也呈减少趋势,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意味着流量变化导致了边滩体的面积减小。流量减小,河流携带的泥沙数量减少,淤积在边滩体的泥沙数量随之减少,所以边滩体面积减少,选A。近年来,受三峡水库削峰补枯的调节作用,丰水期河道水位会降低,枯水期会升高,B错;河岸护坡工程会降低流速,加大淤积量,边滩体面积会增加,C错;图2显示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天数减少,洪峰流量会减少,D错。(2021·1月浙江选考)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5~6题。5.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6.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答案 5.C 6.A解析 第5题,据图中地理位置可判定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甲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植被稀少,地表多荒漠,与丙地相比,甲地流水侵蚀作用较弱,风力沉积作用较强,物理风化作用较强,生物风化作用较弱,故选C。第6题,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侵入岩为岩浆活动的结果,岩浆接触带的岩石会因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故选A。(2020·7月浙江选考)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7~8题。7.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8.图2谷地的成因是(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答案 7.B 8.D解析 第7题,由图1中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乙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甲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丙地为鞍部;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选B。第8题,图2 谷地底部较为平坦, 形似“U” 形。结合材料信息,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说明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遭受冰川侵蚀作用,D正确。9.(2020·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解析 (1)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且由台地变成平顶山、进而又变成了尖顶山,说明台地面积变小。(2)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平坦的台地首先被侵蚀形成沟谷-平台相间分布的地形,高出的平台逐渐形成平顶山。平顶山继续接受外力作用,被侵蚀的岩石越来越多,剩下的“平顶山”越来越小,形成尖顶山。可知尖顶山经历的侵蚀作用最长久,由最早形成的玄武岩组成,平顶山其次,台地最年轻,才刚刚被侵蚀形成了河谷。(3)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尖顶山、平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10.(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答案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两岸都处于直立状态,水位虽然变化明显, 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就区域构造运动而言,地壳必须持续抬升,较大的落差保证了河流流速快,河流下切,河流不摆动,未形成河漫滩。在小尺度上,河岸必须是基岩,以保证直立河岸不坍塌,岩性单一(或岩性相近),抗侵蚀能力一致,不会因较软岩层的凹陷导致水位至凹陷部位时河面变宽。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4月至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不断增加。究其原因,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该地区地处内陆,降水较少,以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升高,融雪量增加,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另一方面,高山融水径流与暴雨径流不同,含沙量较低,加之随着流量增长,河流的流速加快,侵蚀力增强,河水侵蚀河床。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8月的流量小,河床处于淤积状态。由于冰雪融化殆尽,7 月后该河段主要受降水补给,因降水多为暴雨,导致河流流量和含沙量变化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径流和沟谷流水侵蚀力强,形成含沙量大的洪水,洪水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河床抬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一部分 5.2 真题专练 学案(含解析).docx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湘教版)第一部分 5.2 真题专练 课件(31张).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