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完善和发展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完善和发展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课程 必修一2.2 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完善和发展
设计依据 一、理论依据 本框内容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百年的实践中、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就能明白,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昭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不可或缺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通过学习本框题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框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容要求:“2.2明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2.3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提示”,要求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政治认同: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会议,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科学精神:通过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经历着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基本内涵。 3.公共参与: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理解并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内涵。 通过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成果,列举和分析学生经历或感知到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成就,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二、教学难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通过回眸党的重大历史时刻、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会议主题,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运用发展的观点,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发展,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具 PPT等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播放央视微视频《道路》 教师:有人说,从出发到这里,走了那么远,可以了。有人说,从昨天到今天,走得这么 快,很好了。有人说,一条注定充满挑战的路,为什么要走 有人说,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为什么敢走 那么,视频中提到的这条“路”指的是什么
学生:
教师总结:是的,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 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 中国走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中国是如何选定并坚持走这条道路的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三课第二框题,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二、新课讲授
环节1: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全部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教师:教师 通过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可以说,从十二大到十九大,党的每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都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学、初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每一位同学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每一个人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思想上的不断解放,没有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接续推进。接下来,我们就分小组来完成表格,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主题以及形成的思想。
学生: 理论成果形成主题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当时具体的事例来进一步学习这些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思想理论形成后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1.邓小平理论 教师:
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国家发展的转折点,当时国家面临的问题是要先破后立,破的是关于此前发展上的错误思想,而立的则就是有关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个方向就是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就是要再结合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回答问题:由此,邓小平理论萌生于这一时代背景,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的生产力是极为丰裕的,生产关系与原始社会类似,因此要首先解决生产力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包括:
·作出历史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提出三步走战略:90年代达到温饱,20世纪末小康,21世纪中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思想提出后产生的影响:
·1983《乡恋》登春晚不再是奢靡之音;1984安徽芜湖个体户创办的傻子瓜子;1987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个体户是资本主义......
贡献: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师:
背景:国际: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经济几近崩溃,党内少数人被渗透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国际社会主义出现波动,我国汲取教训,包括经济上避免讲话的计划经济,政治上避免脱离群众,少数贵族集团侵占人民利益等。国内: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国外社会主义的严重曲折需要在我国产生新的思想引领。
回答问题:由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包括: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贯彻这一思想,关键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这一思想是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 思想提出后的衍生思想:
·改革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1992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1992 ·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1997 贡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新世纪,人民群众相信党,我国在国内外都崭露头角 科学发展观
教师:
背景:新世纪,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思想引领解决当时中国各个方面发展的具体问题。(我们不仅要发展的快,更要发展的好)
回答问题:由此,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思想内容包括:
·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生态改善2002
·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2 ·孔子学院走出去2004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006 ·大学扩招2003,九年义务教育2006,扩大社会主义民主2007
思想提出后产生的影响: ·《打江山,坐江山,发展》,“老百姓是天”(彭丽媛)
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师:
背景:新时代(第四课)
回答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内容: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小康,现代化国家,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 ·稳中求进总基调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思想提出后产生的影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精准脱贫(2013)
·四个全面2014 ·中国制造2025(201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 ·四个自信2016
·矛盾转变,乡村振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18
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师:思考问题:上述理论成果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系列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同时,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又反过来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趋于完善。
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来看,这几种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点,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是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到发展,逐步趋于完善。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
环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原因)
教师: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古老的东方大国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思考: ①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在当时为什么没能实现 ②孙中山先生的设想今天为什么能够实现 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材料1: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 他在《建国方略》一书中,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千米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千米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矿业;等等。孙中山擘画的这个蓝图,显示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强烈期盼。当时,有的外国记者认为孙中山的这些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学生:
教师总结:在旧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孙中山先生的这些宏大构想是难以实现的。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正确决策,这是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正是因为实行改革开放,才使我们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得以改变,使中国人民实现了小康富裕的生活,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请同学们说说这条道路为什么必须永不动摇。
学生:
教师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 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带领人民积极推进党展示探究,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先进制度的领导体制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态文明体制、事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中国特特社会主义制度。请同学们看材料:党的十九届四中会提出的一系列制度,请其他同学从中选择一项具体的制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坚持这项制度会带来怎样的效能。
材料2:十九四中全会全面梳理和概括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3个“坚持和完善”):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学生:
教师总结:从“两弹一星”、神舟飞船等重大项目,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我国不断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民主恳谈会”“参与式预算”等形式不断涌现,常态化、多层次、各方面有序参与的格局正进一步形成,能集中力量,办成大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深得人 民拥护的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是能够使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今天中国的辉煌成就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有效的、管用的制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制度。在社会三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会主义制度,从而真正发挥和不断增强我国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谈谈中国文化为自己带来的精神指引。
学生:
教师总结: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神,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教师归纳总结: 含义地位四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含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教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有人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但事实如何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学生:
教师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风云变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内涵,明确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征途中也出现过坎坷起伏,但实践证明,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要始终高举中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奋斗。
----------------------------------------------------
1.(2020 山东期末,10)2019年10月1日,我们成功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巨幅画像分别在“建国伟业”“关键抉择”“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伟大复兴”方阵的簇拥下依次经过天安门广场,不同方阵代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C) ①“关键抉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科学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 21世纪 ③“与时俱进”--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伟大复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时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021 辽宁大连期末,14)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围绕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在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的过程中,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列对时代课题的提出时间排列正确的是(B) 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A.③- ①-④-②
B.③-④-②-① C.④-③- ②- ①
D.①-④-②-③
3.(2020天津耀华中学期末,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前景十分光明,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对当代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战胜挑战的决心,从根本上说来自(C) A.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力量
B.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前进的动力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D.当代中国从历史中汲取发展壮大的养分
板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