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梳理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3、学习文章抓住问题是指先破后立、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重点难点】1、梳理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学习文章抓住问题是指先破后立、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学法指导】或【使用说明】诵读全文,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2、通过预学案,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预习案】1.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2.字词注音强聒( ) 卤莽( ) 见恕 ( ) 拒谏( ) 怨谤( )不恤( ) 盘庚( ) 胥怨( ) 会晤( ) 游处( )3挖空训练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昨日蒙教( ),窃( )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不合,所操( )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 )察( ),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 )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 )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 )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 )邪说,难( )壬人( ),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探究案】1文章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2.第二段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检测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总结收获】 总结反思,记录进步答司马谏议书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学习文章抓住问题是指先破后立、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重点难点】1、梳理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学习文章抓住问题是指先破后立、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学法指导】或【使用说明】诵读全文,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2、通过预学案,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预习案】1挖空训练人习( )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 )自媚于众( )为善( ),上乃( )欲变此,而某不量敌( )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 )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 )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守前所为( )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 ),不任( )区区( )向往( )之至。2资料补充:盘庚迁殷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探究案】1.根据第三段概括,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2司马光在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王安石也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检测案】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1.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3.翻译句子。(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总结收获】 总结反思,记录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