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直言判断和关系判断。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教材分析】本框位于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中第五课的第二框,在前一框“判断的概述”基础上的讲解简单判断的运用。内容上分为两目,分别是“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正确运用关系判断”。具体分析了性质判断、关系判断的含义、组成、种类。在内容上比较清晰,需要学生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活动和生动的情境,学生能够在体验中理解相关知识。【教学目标】理解性质判断的含义,准确判断简单判断的类型;2.掌握性质判断的规则;3.理解关系判断的含义,明确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理解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根据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性质判断。【教学重点】了解运用性质判断、关系判断的必要性,性质判断的含义、构成、分类,关系判断的含义、构成,十么是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哪些问题,关系判断对称性和传递性。【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文分析《獐鹿之辨》王安石之子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一起。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听了,十分惊奇。思考:王安石之子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教师:他运用了简单判断的思维方法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和目录——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总议题:怎样正确运用简单判断?议题1:从直播带货乱象中明晰性质判断的运用议题2:从“琥珀粉包治百病”中探究关系判断的运用第一幕:正确运用性质判断议题一:从直播带货乱象中明晰性质判断的运用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直播带货乱象丛生,谁来管?》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下面几个判断是性质判断吗?分别断定了什么性质?把食品当药品售卖是违法行为苦瓜三七复合肽固体饮料不是药药品的包装没有明确标注“国药准字”的批准文号的不是药包装上标注“国食健字”的批准文号的是保健品有些穿着白大褂的主播不是医生所有的声称“包治百病”的广告都是误导消费者的所有的放任乱象长期存在的直播平台不是承担责任的平台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正确运用性质判断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没有”(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2、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3、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结构:①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②主项:表示断定对象;③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④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议学情境二: 材料分析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探究问题: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 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类型:小试牛刀:下列判断属于性质判断的哪种类型?①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②一切事物都不包含矛盾。③老子写的《道德经》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④这个人不是中学生。⑤在昨天的暴风雨中,一些树被大风刮倒了。⑥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议学情境三:材料分析★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探究问题: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示例1:是一名共青团员。 示例2:小明是一名。 示例3:仙人掌不是植物。 示例4: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白种人。第二幕:正确运用关系判断议题二: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分析下面几个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判断?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议学情境四:观看视频《琥珀粉包治百病》议学问题:这间房间里至少有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甲企业和乙企业之间是公平竞争的琥珀粉的功效比与其他药材配合使用的功效小的多有些消费者是非常信任主播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关系判断的含义及运用关系判断的必要性必要性:事物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2、关系判断的组成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量项:表示关系者项的范围。关系判断的种类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 和 传递性关系(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①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对称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②反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对称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③非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对称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⑵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表现①传递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②反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③非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3、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①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小结:课堂练习:1.(2023春·辽宁鞍山·高二鞍山一中校考期中)从适用法律角度来看,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获得工资报酬而不是劳务报酬,而劳务报酬是根据民法典中有关承揽合同、技术合同、居间合同等规定签订合同而取得的报酬。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享有劳动合同法的权利义务,用人单位除了支付工资报酬之外,还应履行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劳务报酬则不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见,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属于( )A.矛盾关系 B.种属关系 C.对称关系 D.全异关系【答案】D【详解】A:矛盾关系是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 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属于属于全异关系,不属于矛盾关系,A不符合题意。B:种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该选项材料不涉及, B不符合题意。C:对称关系即在甲和乙之间,如果甲对乙有某种关系,而乙对甲也有同样的关系,那么甲和乙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对称关系,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显然不是对称关系,C不符合题意。D:全异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属于全异关系,D正确。故本题选D。2.(2023春·江苏南京·高二南京师大附中校考期中)某校举行“民法典知识竞赛”,如果所有参赛的同学都能得奖,并且小张参加比赛,那么小张能得奖。从这个前提出发,需要加上一项前提,才能逻辑地推出“有些参赛同学不会得奖”。那么,需要加上的前提是( )A.小张不能得奖,并且小张参加比赛B.小张能得奖,其他参赛同学不能得奖C.有的同学能得奖,并且小张参加比赛D.小张不能得奖,并且小张没有参加比赛【答案】A【详解】所有参赛者可得奖,小张参加比赛,小张属于参赛者一员,所以小张能获奖。A:小张参加比赛,但没获奖,说明并非所有参赛者都会获奖,A符合题意。B:小张能获奖,但小张不一定参赛,若他没参赛,就不属于参赛者,且其他参赛者不能获奖。这种情况下只能推出“所有参赛者都不得奖”,B排除。C:有的同学能获奖,但这些能获奖同学不一定参赛,与B选项逻辑问题相同,C排除。D:小张没有参赛,那能不能得奖都与参赛者得不得奖无关,D排除。故本题选A。3.(2023春·山东淄博·高二校考期中)“中学生不是没有理想的”,对这一判断的种类、主项和谓项分析正确的是( )A.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B.特称否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C.全称否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周延D.单称否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答案】C【详解】A:全称肯定判断是指断定一类事物的全部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中学生不是没有理想的”不属于全称肯定判断,A不符合题意。B:特称否定判断指断定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中学生不是没有理想的”不属于特称否定判断,B不符合题意。C:全称否定判断指断定一类事物全部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中学生不是没有理想的”中,“中学生”代表所有的中学生,断定了“中学生”的全部对象,主项周延;谓项属否定式,也周延,C符合题意。D:单称否定判断是断定某一特定的个别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中学生不是没有理想的”不属于单称否定判断,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4.(2022春·辽宁朝阳·高二建平县实验中学校考期中)一个孤立的概念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思想,这就需要人们应用概念去断定,即判断。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①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是肯定判断②依据社会实践作出的判断都是真判断③一个判断要么是真判断要么是假判断④判断必须对认识对象作出肯定或否定断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①: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假要借助于语境,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是真判断 ,但不一定是肯定判断,①不选。②:依据社会实践作出的判断也可能是假判断。只有根据社会实践作出,并如实的反应实际情况的判断才是真的判断,②不选。③:判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真假之分,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所以一个判断要么是真判断要么是假判断,③入选。④: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一是否定。断必须对认识对象作出肯定或否定断定,④入选。故本题选D。5.(2023春·山东济南·高二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校考期中)下面是摘自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语句,其中属于肯定判断的是( )①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②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③各级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详解】判断是断定某些事物是否存在或有无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①:“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属于否定判断,①排除。②④: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均作出了肯定判断,②④正确。③:“各级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对各级政府提出的要求,并非判断,③排除。故本题选D。6.(2023春·山东济南·高二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校考期中)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际,西方媒体悄悄改变“口风”的背景是: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4月贸易额环比增长超40%。对此,《华尔街日报》坦言: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属于性质判断B.“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属于关系判断C.“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是全称肯定判断D.“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是特称肯定判断【答案】B【详解】B: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是对事物关系的判断,B正确。A: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属于关系判断,A错误。CD:全称肯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是性质判断的种类,“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与中国恢复关系带来了经济利益”属于关系判断不是性质判断,CD错误。故本题选B。7.(2022春·黑龙江哈尔滨·高二尚志市尚志中学校考期中)我国之所以取得抗疫的伟大胜利,是因为我党、我国始终坚持人民中心的思想,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维护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有中国人民都是国家主人,对这一判断理解正确的是( )①“所有”是量项②“中国人民”是谓项③“国家主人”是主项④“是”是联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性质判断一般是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构成的。量项表示主项的数量范围,一般置于主项之前,①正确。②:主项表示断定的对象,“中国人民”是主项,②说法错误。③:谓项表示断定对象的性质,“国家主人”是谓项,③错误。④: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④正确。故本题选B。8.(2022春·黑龙江哈尔滨·高二哈尔滨德强学校校考期中)下列关系判断正确的有( )①小明是小丽的同学--反对称关系②小华是小李的邻居--对称关系③小王比小张高,小张比小红高--传递关系④小刘认识小孙,小孙认识小赵--反传递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详解】①:小明是小丽的同学,小丽也是小明的同学,是对称关系,而不是反对称关系,①错误。②:小华是小李的邻居,小李也是小华的邻居,是对称关系,②正确。③:小王比小张高,小张比小红高,是传递关系,因为小王肯定比小红高,③正确。④:小刘认识小孙,小孙认识小赵,认识关系就是非传递关系,因为小赵可能认识小刘,小赵也可能不认识小刘,④错误。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