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默写三轮:主题性默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默写三轮:主题性默写

资源简介

三轮:主题性默写
1 伤春悲秋
?伤春悲秋,也是诗人们常有的情绪。
春秋两季,物候变换明显,容易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触,常有物是人非之感。
在春天,晏殊在《浣溪沙》中感叹“(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李清照关心窗外的落花,“知否,知否?(2)应是绿肥红瘦”。敏感的诗人,在春天的繁华背后,感到了美好事物的消逝,于是有了细腻的感伤。
与伤春情节相呼应的是悲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肃杀的景象。有一位诗人,却喜欢唱反调,他就是刘禹锡,他的《秋词》(其一)别具一格:“(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离别
?同是离别,王勃与入川的朋友告别“(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尽显洒脱旷达之意;而岑参“(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却显示出无限的惆怅;李白则是“(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远远地寄去愁思陪伴友人。
3 思乡
?有离别就有相思,客居他乡的游子无法排解绵绵乡愁,只能将这种感情写在诗中。
思乡情感常因“明月”引起,杜甫夜里望月,认为“露从今夜白,(1)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便想“(2)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乡情感在节日到来之际更为浓烈。王维重阳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3)遍插茱萸少一人”;苏轼中秋赏月“但愿人长久,(4)千里共婵娟”。
?古仁人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5)乡书何处达?乡书何处达”借“大雁”传书以解思乡之情;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里用“(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的“(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和此刻思念故乡的浓烈感情。
?思乡是永恒的话题,听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吟诵“(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崔颢在《黄鹤楼》中吟诵“(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岑参在《逢入京使》中,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顿时愁思萦怀,吟诵“(10)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 爱国忧民
?目前房价居高不下,年轻“蚁族”买不起房,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作答)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有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许多人具有爱国的思想感情。夏完淳《别云间》中“(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则是把忧国和忧民联系在一起。
5 奉献
?李商隐《无题》中运用双关谐音、比喻的修辞写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着奉献或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用“(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诠释了诗人虽已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无私奉献精神;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献身精神。
6 雄心壮志
?曹操的“(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借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李白以“(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体现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精神;苏轼在“(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杜甫的“(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王安石的“(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7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陶渊明的“(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借山气飞鸟表达自己返璞归真的情趣;杜甫的“(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借春临长安,眼前却是乱草丛生之景传达了自己忧国伤时的感情;白居易的“(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借莺歌燕舞表现了对西湖的喜爱与留恋;马致远的“(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借夕阳表现羁旅之人孤寂愁苦之情。
?古代诗文中的亭台楼阁,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岳阳楼承载着范仲淹对国家百姓的忧乐情怀:(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黄鹤楼蕴含着崔颢黄昏时临江远眺的乡愁:“(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咸阳城东楼留存着许浑对荒废的秦汉两朝宫殿的无限感慨:“(7)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8 用典
?用典是诗人委婉抒情的常用手法之一。李白的“(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用姜尚、伊尹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重用的愿望;刘禹锡的“(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向秀、王质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朋友遭遇的理解和同情与岁月易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李贺的“(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揽人才的典故,表达将士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李商隐的“(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借青鸟的典故传达思念之情;苏轼的“(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引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之情;范仲淹的“(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用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获胜在燕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9 人生感怀与哲理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劝慰世人许多事情自古来就难以周全;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间的变化,蕴含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0 战争
?从古至今,人们常借描写战争的残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用“(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战争,永远是一群爱国战士用生命谱写的诗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战争前的守城战士们的雄姿;“(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战场上惨烈的战况;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4)四面边声连角起”则用号角声描绘战场的紧张气氛;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则用骏马和弓箭来表现战场的激烈场面。
11 生活情趣
闲情逸致是人最难得的情怀。陶渊明《饮酒》(其五)中“(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最闲适的田园情怀,《归园田居》(其三)中“(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是他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回归自然的体现;白居易用“(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表明自己喜欢踏青,总是走不够;陆游走过农家,爱上了农家,他感叹“(4)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12 传统文化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1)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表达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中秋赏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苏轼的《水调歌头》中“(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把作者对宇宙、对人生的疑惑和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表达出来。
?古诗中有传统文化。春社祭神“(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记录了他与农人们饮酒吃肉齐庆丰年的欢欣;踏青游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联借写禽鸟活动描绘了春天游乐的情景;柳枝寄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用“(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