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知识点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
1、气温计的构成:(温度单位)、(刻度)、(液面)、(玻璃泡)。
2、在读取温度计或者气温计的时候眼睛要平视液柱中的液面
3、在室外背阴处和阳光照射的地方测量气温室外背阴处的温度要比阳光照射地方的温度要低。
4、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直射)的空旷处、距离地面约(1.5)米测得的空气温度。
5、气象人员一般用安装在百叶箱中的(温度表)测量气温。百叶箱一般安放在草坪上,箱门向(北)开,以免阳光直射入箱内。
6、不同的风速对应不同的风力等级。气象观测部门常用(风向风速仪)观测风向和风速。风速一般以(米/秒)(m/s)为单位。
7、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是指风的(强度)。
9、风力的大小可以分为(13)级,最小是(0)级,最大是(12)级。
10、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况。把观察范围内的天空均分为(10)份,估计云遮蔽的份数,就是(云量)。
11、我们判断天气是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把天气分为(晴)、(少云)、(多云)、(阴)。
12、降雨量是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假定无蒸发、渗漏、流失等)的雨水深度,称为降雨量。通常用雨量器测定,以(毫米)为单位。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13、(漏斗式)雨量器是气象观测站测量降雨量的基本仪器。
14、(雨)、(雪)、(冰雹)等都属于降水。
15、东北的哈尔滨这里(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南方的昆明这里(四季如春),冬天也很温暖,海鸥都会飞过来过冬。
16 、自然界的气象灾害(台风),(霜冻),(暴雨)。
17、气候是指经过多年观察得到的一定地区内(平均)气象情况。天气总在发生着变化,气候却有一定的(规律)。
第二单元
1、西汉的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其中丝绸是中外贸易最重要的商品,这条商贸通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养蚕不仅是一项(生产劳动),还是一项有趣的(科学活动),通过养蚕可以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从中发现很多科学奥秘。
3、孵化蚕卵要把孵化盒放在(25)摄氏度左右的通风环境中。用(羽毛)或(毛笔),将刚孵化出的蚁蚕扫到养蚕盒里。
4、蚕的身体一共有(13)节。共有(8)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生要经历(四次)蜕皮。
5、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这些阶段蚕的形态特征差别很大,像这样的生长变化叫做(变态发育)。
6、像蚕从卵孵化出幼虫开始,经历幼虫、蛹、成虫的变化,到最后死亡,这一过程叫做蚕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
1、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等具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岩石、土壤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非生物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不能繁殖。
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空气)、(土壤)等非生物。生物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植物枯败后落入土壤,使土壤更加(肥沃)。蚂蚁,蚯蚓等动物在土壤中生活,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气)。
3、叶宽大的芭蕉生活在水分充沛,气温较高的(南方)。
4、植物的形态是与他们的生长环境(相适应)的。水生植物一般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莲的叶柄和藕中都有能通气的(孔眼)。孔眼彼此贯穿形成输送气体的(通道网),这样才能够生长在缺缺乏(氧气)的淤泥中,沙漠植物的叶一般为细长的刺,减少(蒸发),茎粗大肥厚,贮存(水分),根系发达,吸收(水分)这样,使他们能够适应长期缺水的环境。
5、多肉植物是指根、茎、叶中至少有一种器官是肥厚多汁兵具备储存大量水分功能的植物。
6、多肉植物的优势是,在土壤缺水时,多肉植物可以暂时脱离外界水分的供应而独立生存。
7、 企鹅生活在冰天雪地,气候寒冷的(南极)地区。
8、动物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居地区的习性叫作(迁徙)。 在鸟类中,有迁徙习性的叫作(候岛),无迁徙习性的叫作(留鸟)。嘴乳类中的蝙蝠类、驯鹿以及昆虫中的蝗虫、美洲王蝶等也有迁徙现象。 鱼类和鯨、海豚等的洄游也是一种迁徒。
9、巢穴是动物(栖息)的地方。有的动物会依赖植物(筑巢),有的动物会打(土洞)或把天然的(岩洞)作为庇护所。
第四单元
1、地球、太阳,和月球都是我们熟悉的天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2、地球是球形的,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着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运转一周为(一年)。
3、地球的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
4、不能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
5、太阳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发热的一颗(恒星)。
6、太阳上有(日珥)、(耀斑)、(黑子)。
7、太阳距离地球大约(1.5)亿千米。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5 5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1 570万摄氏度。太阳的直径约为139.2万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 如果它是中空的,它的里面大约可以装下(130)万个地球。
8、月球是一颗本身不发光、围绕着地球运转的(卫星),运转一周大约为(30)天。
9、月球上有(月海)、(月陆)、(山脉)和(环形山),它的直径为3476千米。
10、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样子叫做(月相),月相变化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月球亮的一面始终朝着(太阳)。
11、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其中每月的天数是按照月相的(变化周期)来编排的,
12、从初一到十五,月相逐渐变为(新月)、(峨眉月)、(上炫月)、(凸月)、直到(满月);从十五到三十,月相逐渐变为(凸月)、(下炫月)、(峨眉月0再回到新月。新月也称(朔),满月又称为(望),
13、从一个新月到下一个新月要经历一个月的变化,平均为(29.5)天。
第五单元
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影子形成需要的条件是(光源),(阻挡物),(屏)。
2、将发光强度很大的一系列灯排列成圆形,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可以把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到工作台上,这样既能保证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子。人们把这样的灯称为(无影灯)。
3、古人利用影子制造的测量仪器有:(圭)、(日晷)、(正方案)。
4、利用正午时表的影子长短算节气和一年时间的仪器叫(圭表)。
5、利用晷针影子位置的变化计量时间的仪器叫做(日晷)。
6、用于测定方向的仪器叫(正方案)。
7、水漏,也叫(水钟)。它是以壶盛水,因此又称(漏壶)。根据水均衡滴漏原理,通过观测壶中浮箭上的刻度来计时。
8、日晷由(晷针)和(晷盘)组成, 在晷盘的正反两面各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小时(古代的一个时辰)。日晷摆放时(坐南朝北)(或南高北低)。当太阳光照射到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晷针在晷面上的影子会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这样,根据晷针影子的位置变化就可以指示时辰或时刻。
9、晷盘的倾斜角度,应该用90度减去当地的(纬度)。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