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1课 巴黎和会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11月9日★教学目标:1、识记:被和会所排斥的国家;控制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帝国主义参加会议的目的;帝国主义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争斗和在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勾结;《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特别关注有关疆界问题和殖民地问题方面的规定。2、理解: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各自图谋背后的背景原因;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与强迫性。3、理解和约主要条款对德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以及难以忍受的原因所在;和约部分条款背后所潜伏的危机因素。4、利用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上所提出的建议看似是为了和平,实际却隐藏着充满私利的用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凡尔赛和约》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和约的评价。难点:对《凡尔赛和约》若干内容的理解;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为加深对巴黎和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理解,可先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然后指出:战争仅仅是帝国主义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它仅为实现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而外交是政治的延伸,因而,争夺只不过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旁。由此导入新课学习。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1、召开的时间、地点: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法国巴黎凡尔赛宫2、参加国与操纵国:参加国:战胜国,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操纵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3、各自野心和意图:(1)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2)英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同时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3)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宿敌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体系”,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4)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以便进一步侵略中国,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5)中国: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 。4、在对德问题上的争斗:法国:极力主张最大限度制裁德国,甚至建议将德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分割出来,建立一个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以实现肢解德国的目的;英国:出于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不想把欧洲政治平衡打破,不愿因过分削弱德国而导致法国称霸欧洲的局面出现,因此极力反对法国的主张,特别是建立“莱茵共和国”的主张;美国:想法比较复杂,且有所矛盾。美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特别是建立一个法国控制的“莱茵共和国”的建议。但又不能不考虑到法国未来的安全,只能与英国一起承诺一旦遭到德国的进攻,将联合援助法国5、在山东问题上的勾结:(1)中日对山东问题的争斗:日本希望把在战争期间从德国手中夺来的山东据为己有。中国则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并在会上对日本进行了一定的抗争。(建议在此引述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2)帝国主义国家的勾结:英法与日本缔结密约,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而美国虽然反对日本的要求,但由于私利的考虑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的合理要求。最终导致日本实现了自己的意图。(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和人民反对和约的压力下,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了压力,在经过36次谈判后,双方终于在会外签订了条约,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二、《凡尔赛和约》:《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1、主要内容:(1)重划德国疆界:分西、东、南部三块。西部: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关于法国占领萨尔区问题,要解释法国为什么执意要占据萨尔区的原因。法国代表提出阿尔萨斯必须归还,并且依照1790年以前的归还,这意味着原属德国的萨尔煤矿区也将由法国控制,萨尔区的储煤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而且还紧邻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将两者联合起来,无疑将极大推动法国重工业的发展,同时制约德国重工业的发展。关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问题,指出这是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方案没有得到实现后的一个妥协的产物,在削弱德国国防力量的同时,也给予法国一定的心理安慰。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永远禁止德奥合并是防止这两个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国家合并后更为强大,威胁欧洲其他国家的安全。关于德奥关系问题,说明这里隐含的协约国的深远意图:奥地利与德国在民族和历史上的密切联系,以及奥地利在军事上受德国影响,也有较强的军事能力,所以,德奥的合并对它们的欧洲邻国来说,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海口,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关于德波关系问题,要指出:战后波兰复国使得德国版图大为缩水,特别是“波兰走廊”的存在,将经济发达的东普鲁士分割为一块飞地,其目的在于以波兰去牵制德国;使德国蒙受了领土、经济上的双重损失。而这一安排是对德国领土的最大分割,是德国难以忍受的,也成为后来德国发动对波兰战争、挑起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借口。总之,《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损失了13%的领土(约2.7万平方千米)和10%的人口(约800多万)。(2)分割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德国挑起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取更多的殖民地,但结果事与愿违,还丧失了自己原属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但对殖民地人民而言没有任何实质变化,此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不断高涨。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属东非除卢旺达和布隆迪委任给比利时、基翁戈委任给葡萄牙统治外,大部分地区都委任给英国统治。多哥分给了英、法两国统治,喀麦隆也被英、法两国瓜分。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新几内亚岛的德属部分分给了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分给了新西兰。日本则占领了太平洋中部的德国殖民地马绍尔群岛、马利亚纳群岛和加洛林群岛。关于“委任统治”的形式问题:解释“委任统治”的来历与基本内容。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旧的殖民体系再也无法按照原有的形态存在下去了,帝国主义不得不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动,给殖民统治继续下去维持一个法律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殖民地宗主国大都是战败国的,当地人民都设想利用战败国的不利处境争取民族独立,如果战胜国以不变的形式进入这些殖民地,不会被当地人民轻易接受,这迫使它们改变策略。委任统治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更隐秘的殖民主义统治政策。(3)限制德国军备:①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②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③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海军只许拥有轻型战舰;④莱茵河东安50千米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关于德国兵役制的问题:解释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内涵,它是义务兵役制的进一步扩大,以全民为征兵对象,所有适龄青年都要服役一段时间和普遍接受军事训练。这种兵役制常常与军国主义相联系,协约国禁止德国实行这样的兵役制,目的是要约束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关于允许德国陆军拥有10万人:说明其目的是能够让德国资产阶级有足够力量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当时出现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涨局面),但这一数量的陆军,又不能满足德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关于不得拥有空军和潜水艇:说明空军和潜水艇被公认为是进攻性武器,是德国对外侵略战争的必备条件。不允许德国拥有,无疑是防止它再次挑起战争的可能。关于海军只能拥有轻型战舰:说明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德国在海外的军事扩张,也避免了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竞争。关于莱茵河东岸非军事区问题:指出这是将法国所要求的与德国之间建立缓冲区的进一步扩大的举措,对德国的进一步控制。(4)赔款问题:规定在1921年5月1日前,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赔款总额和赔款方式。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资,并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说明由于这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复杂问题,政治家们难以讨论清楚。所以,会议没有对赔款总额和各国所享受的比例等达成协议,但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在以后确定赔款总数和赔款方式。以后,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2、评价:(1)性质:《凡尔赛和约》是一个强加给德国的苛刻的和约。(2)积极性:缓解矛盾,初步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和约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也缓和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它们通过这个和约达成了利益的妥协,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3)消极性:对德国过分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和约背后潜藏的新的危机)《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的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旦德国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必然要求摆脱这个和约所强加的种种束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尔赛和约》已在国际关系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不多,主要讲解了巴黎和会上,各参会国的野心与意图;《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非正以的掠夺战争,掠夺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本性。巴黎和会上,各参会国的野心与意图(中国提出正义要求除外),正是以掠夺为出发点的,因而在经过五个多月的争吵中,最终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全方位的处置,反映了列强在和会上分赃的性质。《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对德国的过分处置,引起了德国民族主义的仇恨,暗藏了德国复仇报复的种子,为日后希特勒上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奠定了战后战胜国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下节课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作了铺垫。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参会国的野心与意图来对《凡尔赛和约》的客观评价,理解日后法西斯德国利用人民复仇的心理推行对外扩张的历史根源。教学中,要把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相关内容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在中国人民的反对之下,北洋军阀政府派出的代表团最终拒签和约,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反帝斗争精神。★问题解答:⊙学思之窗:你怎么认识《凡尔赛和约》?答案提示:《凡尔赛和约》使德国丧失了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以及全部的殖民地。而严厉的军控,使德国军备还不及周围小国的水平。如此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对于一个经济和军事能量都很大的资本主义强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一旦它从战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它必然要寻找借口突破和约对它的束缚,而对德国这样一个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战争是其最惯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国际秩序,如同建立在火山口上。⊙本课测评:1、巴黎和会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召开?谁在这次会议上起主导作用?答案提示:帝国主义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宰割战败国,瓜分战利品,还要力争在战后新的格局中促成有利于自己的安排。由于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实力政策,因此,实力相对强大的英、法、美三国主导了会议的进程,广大中小国家仅仅作为陪衬。2、《凡尔赛和约》埋下了哪些将会产生罪恶的种子?提示:德国接受投降是希望得到体面的和平,而得到的却是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这对德国新政府、军队和人民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必然激起社会性的普遍复仇情绪。而这种复仇情绪,在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里,很容易会与战争政策联系在一起,所以,复仇情绪将成为产生战争罪恶的种子。⊙学习延伸:1、依据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的是什么?参考答案:英国在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经济代价,所以希望尽可能地掠夺德国,以得到补偿。但又反对过于严厉地制裁德国。这是由于英国不能突破惯用的均势外交的平衡原则,不愿意由于过分制裁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霸主。此外,英国还希望一个有足够力量的德国,成为其反苏战略上牵制苏联的一个重要力量。2.据有关资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有什么分歧?并说明其原因和理由?参考答案:法国近代历史上,如在拿破仑时代反法同盟与法国的多次战争中,在普法战争中,以及在一战中,法国多次遭到普鲁士和德国的军事打击,以致对德国存有难以抹平的心理恐惧。为了彻底消除德国未来的军事威胁,自然要求最严厉地制裁德国,以至于提出了肢解德国或建立缓冲国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削弱德国的机会,法国还可以建立欧洲的霸权,这也是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目的之一。本课测评作业:作业本相关作业课件15张PPT。第三课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宫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1月18日地点巴黎凡尔赛宫参会国27国(包括中国)三巨头 法 克里孟梭英 劳合.乔治美 威尔逊背景一战结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劳合.乔治威尔逊克里孟梭注意事项德国 奥匈 等战败国未参加新生的苏俄被排斥英法美意日 五国有权力出席一切会议,其它只能参加讨论与其相关问题的会议公平吗?“各怀鬼胎”-----请同学们认真解读P8最后四副对话框,用简练的语言总结美 法 日 英四国的开会意图?美?法?日?英?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继续维护殖民帝国,反对过分削德 ,均势政策。德属岛屿、中国山东权利合法化最大限度削德,重建欧陆霸权。能有简单的几个词语概况巴黎和会的气氛吗?紧张 激烈……..巴黎和会能能够达成和平协议吗?不能,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因利益追求不同而矛盾重重,为实现各自利益展开斗争,只要利益与矛盾无法解决,就不会达成和平协议。1.背景 (1)帝国主义列强经过激烈争吵,拟定了对德 和约草案。(巴黎和会的核心内容) (2)列强以重新发动进攻相威胁,迫使德国于 1919年6月28日签约。解读《凡尔赛和约》2.内容委任统治(课本p9内容的补充)3.评价 (1)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和约。原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通过战争与和约暂时得到了解决。欧洲获得暂时稳定,波兰等国家独立。(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7国)(2) 积极作用(3)不稳定性 1.因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存在矛盾。 2.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特别是战后德国军国主义及复仇主义蔓延在美丽的地方召开的肮脏会议巴黎和会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解读凡尔赛条约下的“和平”材料一 书本P10 最后一段结论1: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了列强统治的新秩序,欧洲暂时获得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暂时和平的局面,欧洲和世界经济慢慢复苏并有所发展.材料二1.条约签订后当时德国总理表示:谁签署这个条约,谁的手就要烂掉,德国国内也喊出“打到《凡尔赛合约》的口号。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担心: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合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队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1919年法国元帅签字后表示: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1939年二战爆发)列宁曾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结论2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定的,它是第一次世纪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和平。凡尔赛体系构成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和约影响《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作用惩治德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重新瓜分的殖民地凡尔赛体系以英法为主导,在惩治战败国,主要是在德国的基础上,分赃掠夺,宰割弱小民族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实质隐含着的矛盾战胜国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课件7张PPT。课 堂 练 习B 1、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都起主要作的国家是A法、英 B英、美 C美、日 D法、美课堂练习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 )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帝国主义试图扼杀苏维埃政权B3、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 )①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军备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D4.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的根本目的是A.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B.索取更多的战争赔款C.夺取德国的大片领土D.建立在欧洲大陆的霸权D5.巴黎和会的最大受益国是 ①美国 ②法国 ③英国 ④日本 ⑤意大利 ⑥波兰 ⑦匈牙利.①②③④⑤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⑥⑦ B6.以下哪些内容与《凡尔赛和约》有关 ①建立国联 ②重新划分德国疆界 ③美国可以发展与英国同等的海军力量 ④日本企图使它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B8.巴黎和会上操纵会议的英、法、美三大国争夺的根本点是A.争夺地区及世界霸权B.争夺对德国的控制C.争夺对国联的领导权 D.争夺战争赔款A12.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A.消除了战胜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B.缓和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C.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D.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新的国际秩序D1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不同之处是A.惩办战败国的会议 B.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C.英法美三大国都参加的会议D.体现强权政治的特点的会议A1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大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际之间的矛盾B.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终将激化C.未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埋下更大冲突的种子D.法西斯专政的建立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001.我乐网-1919年巴黎和会.flv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教学案.doc 九年级历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ppt 配套练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