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之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之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简介

1.2.1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练习)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是( )
A.金融 B.铁路 C.煤炭 D.港口
2.20世纪初,列强在经济上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为了控制筑路大权,它们采取的方式有( )
①直接投资 ②创办学校,培养技术工人
③向清政府贷款 ④控制水上运输业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④②
3.曾发动代表请愿,要求召开国会的著名实业家是( )
A.张謇 B.詹天佑 C.张之洞 D.胡雪岩
4.20世纪初,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的中心城市有( )
①北京 ②上海 ③香港 ④日本东京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1903年,写成二万多字的《革命军》,积极宣传革命与共和国思想的知识分子是(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邹容 D.陈天华
6.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黄兴 D.林觉民
7.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
A.维新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兴中会
8.兴中会成立于( )
A.檀香山 B.日本东京 C.北京 D.上海
9.“振兴中华”这个振奋人心、影响深远的口号提出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后
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华兴会 D.中国同盟会
11.同盟会成立后,被推选为总理的是( )
A.孙中山 B.黄兴 C.陈独秀 D.章太炎
12.下列刊物中,最能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A.《国闻报》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
13.提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光复会
14.历年来的两会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备受重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 )21cnjy.com
A.李鸿章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15.在中山装两边的衣袖上都有三颗扣子,有人说这三颗扣子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民权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生主义
16.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是指( )
A.反对满族统治和民族压迫 B.平均地权
C.联合中外华人 D.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17.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通过改革土地制度,使劳动者摆脱贫困,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中具体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18.“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 )
A.建立由汉族统治的政权 B.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压迫
C.结束帝国主义在华统治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9.中国同盟会的纲领中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
A.推翻清政府 B.建立民主共和国
C.解决土地问题 D.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
20.“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21教育网
A.镇南关起义 B.武昌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皖浙起义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2)请举出各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3)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有何发展变化?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此材料是哪一团体的纲领?这一团体成立于何时何地?
(2)这段材料是什么意思?
(3)这段材料后来被阐发为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痛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21·cn·jy·com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www.21-cn-jy.com
(1)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介绍孙中山实现“三民主义”的基本思路。
(2)孙中山提出的民族革命的含义是什么?他所指的“民族”是哪一民族?
(3)结合两段材料,说说“民权革命”的内容是什么。主张这些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可用哪十六个字概括?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B
C
A
D
A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C
B
B
D
C
B
D
C
二、非选择题:
21.
(1)材料一:洋务派。
材料二:资产阶级维新派。
材料三:资产阶级革命派。
(2)洋务派:奕诉、李鸿章。 维新派;康有为、粱启超。 革命派:孙中山。
(3)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课件21张PPT。温故知新回顾: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导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就是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局势。那么,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第1课时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知识梳理 20世纪初,列强不仅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紧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它们通过直接投资、向清政府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筑路大权,夺取在铁路沿线开发土地、开采矿藏等特权。 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变成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最终完全控制中国。 根据上述数字,说一说列强对中国经济的强力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 面对列强经济势力深入中国,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你认同下列观点吗?对此,你有何看法? 认同第一种观点,列强控制中国的市场,获取了高额利润,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技术,培养了中国本土人才,但其压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是巨大的。 两种说法都不全面。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既要看到列强的经济掠夺对中国的危害,也要看到它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如近代技术和创新精神等。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面对列强的掠夺,有识之士纷纷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民族经济。为了“收回利权”“振兴实业”,国内掀起筹建铁路公司、集股自修铁路的热潮。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著名实业家张謇就曾发动代表请愿,要求召开国会。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知识分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也成长起来。在废科举、兴学堂和出国留学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和接受了西方政治学说与自然科学。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中心,革命知识分子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 孙中山:在众多革命者中,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孙中山,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 1.兴中会——革命团体建立 此后,各地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①时间、地点:1894年11月,夏威夷的檀香山。②性质: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③口号:“振兴中华”。④影响:2.中国同盟会——革命政党建立①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②领导人:孙中山被选为总理。③性质: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④革命纲领: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进一步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⑤活动:同盟会成立后,一方面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 结合孙中山的这段话,用自己的语言描述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可以从政治方面,也可以从经济领域,还可以从思想文化领域,等等。政治方面,帝国主义列强控制清政府,民族危机加重。
经济领域,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思想文化领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面对当时的中国局势,也有革命者发出“要革命的,这时可以革了,过了这时就没有命了”的呐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呐喊? 在辛亥革命前短短十几年内,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并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在华纷纷划分势力范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日俄两国在中国土地上开战,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人们痛感面临亡国灭种的险境。革命者的呐喊是为唤醒中国民众起来革命,救亡图存。因此,“救亡”成为当时千百万中国人最强烈的要求。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共同愿望。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以及试图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解决土地问题,这些局限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也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思维延伸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一方面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知识梳理 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之时,清政府也曾试图改革,实行“新政”和立宪。但它们都未触及腐朽的制度本身,人们对清政府的失望、不满与愤怒越来越强烈,一场更大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中。注意:清政府的“新政”实际上就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由于未触及腐朽的制度本身,导致改革失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辛亥革命课堂小结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阶级基础思想宣传组织条件请不要转载!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