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能力提升测评-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同步精品讲义(含解析)(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能力提升测评-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同步精品讲义(含解析)(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第2章能力提升测评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粗盐溶液中含有SO42-、Mg2+、Ca2+,若不精制,电解时会出现的浑浊,该浑浊物可能是
A.BaSO4 B.Mg(OH)2 C.CaCO3 D.MgSO4
【答案】B
【解析】电解食盐水时,生成物有NaOH,遇粗盐中的Mg2+便生成了难溶的Mg(OH)2。
2.可以证明次氯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A.可以与碱反应 B.Ca(ClO)2能与碳酸反应
C.HClO见光易分解 D.HClO具有漂白性
【答案】B
【解析】选项B利用的是“较强酸制较弱酸”的反应原理。
3.某同学在pH试纸上滴几滴新制氯水,现象如图,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Cl2分子具有漂白性
B.该实验说明H+扩散速度比HClO分子快
C.将实验后的pH试纸在酒精灯上微热,试纸又恢复为原来的颜色
D.若用久置的氯水进行实验,现象相同
【答案】B
【解析】试纸变红是H+作用的结果,变白是HClO作用的结果,HClO把试纸漂白后,加热也不会再恢复。
4.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H2→H2O B.NaOH→NaCl C.H2SO4(浓) → SO2 D.CO2→CaCO3
【答案】C
【解析】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发生反应,说明该物质具有氧化性,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中硫元素由+6价降至+4价。
5.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Cl2+2KI==I2+2KCl ②2FeCl3+2HI==I2+2FeCl2+2HCl ③2FeCl2+Cl2==2FeCl3
A.Cl2>I2>Fe3+ B.Fe3+>Cl2>I2 C.Cl2>Fe3+>I2 D.I2>Fe3+>Cl2
【答案】C
【解析】解题依据是“较强氧化剂制较弱氧化剂”,氧化性:由①得出Cl2>I2,由②得出Fe3+>I2,由③得出Cl2>Fe3+,综合为:Cl2>Fe3+>I2,选C。
6.下列各组关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A B C D
强电解质 Fe NaCl CaCO3 HNO3
弱电解质 CH3COOH NH3 H3PO4 Fe(OH)3
非电解质 C12H22O11(蔗糖) BaSO4 C2H5OH(乙醇) H2O
【答案】C
【解析】A选项中的Fe不是电解质;B选项中的NH3属于非电解质;C正确;D中的H2O属于弱电解质。
7.今有一种固体化合物X,X本身不导电,但熔化状态或溶于水中能够电离,下列关于该化合物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X一定是电解质 B.X可能为非电解质
C.X只能是盐类 D.X可以是任意化合物
【答案】A
【解析】X属于化合物,在熔化状态或溶于水中能够电离,符合电解质的概念。
8.实验过程中,下列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A.Ba(OH)2溶液中滴入H2SO4溶液 B.向NaOH溶液中通入HCl
C.向纯水中通入足量的NH3 D.NH4Cl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答案】B
【解析】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变化。选项B在反应前后溶液的正、负离子浓度几乎不变。
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将氧化镁与稀盐酸混合:MgO+2H+= Mg2++H2O
B.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溶液混合:Ba2++2OH-+2H++SO42-= BaSO4↓+2H2O
C.将稀硫酸滴在铁片上:2Fe+6H+ = 2Fe3++3H2↑
D.将碳酸氢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HCO3-+H+ = H2O+CO2↑
【答案】C
【解析】选项C生成的应是Fe2+。
10.向溴水中加入或通入足量下列物质,最终不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二氧化硫 B.氢氧化钠溶液
C.碘化钾溶液 D.热空气
【答案】C
【解析】选项A,Br2与SO2、H2O反应,生成HBr和H2SO4而使溶液无色。选项B,Br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Br和NaBrO,使溶液无色。选项C,Br2与KI溶液反应生成I2,溶液显棕褐色。选项D,Br2有挥发性,热空气能够把Br2吹出去,使溶液接近无色。答案为C。
11.下列关于卤素单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具有颜色
B.从Cl2到I2其熔点逐渐降低
C.它们都易溶于有机溶剂
D.相同状况下从Cl2到I2其密度逐渐增大
【答案】B
【解析】从Cl2到I2其熔点是逐渐升高的。
12.海水提溴时,下列操作步骤与目的均正确的是
A B C D
步骤 海水提盐后母液 通Cl2 鼓入热空气 CCl4 萃取
目的 提高 n(Br﹣) 还原Br﹣ 使Br2挥发 使Br2溶解
【答案】C
【解析】选项A,海水浓缩后,提高的是Br﹣的浓度,而不是物质的量。选项B,通氯气,目的是氧化Br﹣。选项C正确。选项D,海水提溴不需要萃取。
13.氯、溴、碘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主要原因是( )
A.单质均有颜色 B.均为双原子分子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D.均为非金属元素
【答案】C
【解析】A项,单质均有颜色,属于物质的性质,故A不符;B项, 均为双原子分子,属于物质的组成,故B不符;C项,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属于物质结构,结构上有相似,决定了氯、溴、碘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故C符合;D项, 均为非金属元素,属于物质的组成,故D不符;故选C。
14.下列不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是( )
A.氯化钾 B.溴水 C.碘酒 D.氯气
【答案】A
【解析】A项,氯化钾与KI不反应,不存在I2,试纸不会变蓝,故A符合题意;B项,溴水有强的氧化性,与KI发生反应:Br2+2KI=2KBr+I2,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故B不符合题意;C项,碘酒中含有I2,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故C不符合题意;D项,氯气有强的氧化性,与KI发生反应:Cl2+2KI=2KCl+I2,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推测卤素——砹(At)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砹单质为有色固体,易溶于有机溶剂
B.HAt十分稳定
C.AgAt为有色的、难溶于水的盐
D.NaAt易溶于水
【答案】B
【解析】按氟、氯、溴、碘、砹的顺序,它们的氢化物热稳定性逐渐减弱,所以Hat应该很不稳定。
16.鉴别某溶液中含有Br- 还是I- ,可以选用的试剂最合适的是( )
A.碘水和淀粉溶液 B.氢氧化钠
C.氯水和淀粉溶液 D.四氯化碳
【答案】C
【解析】进行物质的鉴别时,加入鉴别的试剂,需要有不同的现象。A项,碘水与Br-、I-离子均不反应,不能鉴别,A不符合题意;B项,NaOH与Br-、I-离子均不反应,不能鉴别,B不符合题意;C项,氯水能与I-反应生成I2,遇淀粉变蓝,且氯水能与Br-反应生成Br2,溶液中出现橙黄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C符合题意;D项,四氯化碳与Br-、I-离子均不反应,不能鉴别,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下列关于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上层液体呈紫色
B.液溴有强挥发性,保存时应加少量水液封
C.Cl2可以从NaBr水溶液中置换出溴单质,可类推F2可以从NaCl水溶液中置换出氯单质
D.HX的还原性顺序为:HF>HCl>HBr>HI
【答案】B
【解析】A项,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会发生反应生成碘单质,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会分层,碘溶解于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密度大于水,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A说法错误;B项,液溴有强挥发性,且密度大于水,用水液封能很好保存液溴,B说法正确;C项,Cl2可以从NaBr水溶液中置换出溴单质,但是F2和NaCl水溶液的反应先是和其中的水反应置换出氧气,C说法错误;D项,X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则其阴离子的失电子能力越弱,非金属性:F>Cl>Br>I,则HX的还原性顺序为:HF<HCl<HBr<HI,D说法错误;故选B。
18.在强酸性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Na+ K+ OH- Cl- B.Na+ Cu2+ SO42- NO3-
C.Mg2+ Na+ SO42- Cl- D.Ca2+ HCO3- NO3- K+
【答案】C
【解析】选项在A,在强酸性溶液中,OH-不能大量存在。选项B,Cu2+为蓝色,与“无色”不符。选项D,HCO3-在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答案为C。
19.一溴化碘(IBr)是一种易溶于液溴的黑褐色晶体,常用于有机合成等研究。工业上制备IBr的方法如图:碘单质(I2)黑褐色固体(IBr)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加入过量Br2的目的是提高I2的转化率
B.过程②在高温下进行对制得IBr的量无影响
C.过程③通入CO2,可吹出过量的Br2
D.过程③可采用水浴加热
【答案】B
【解析】A项,过量的溴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增大的I2的转化率,A正确;B项,高温下I2、Br2挥发,使平衡逆向移动,会降低IBr的产量,B错误;C项,溴易挥发,通入CO2,可吹出过量的Br2,析出IBr固体,C正确;D项,反应所需温度低于水的沸点,为了更方便控制温度,使受热均匀,可采用水浴加热,D正确;故选B。
20.“海水提碘”的实验中,提取后;可用“反萃取法”萃取、富集碘单质,试剂常用CCl4,实验步骤,已知:3I2+6NaOH(浓)=5NaI+NaIO3+3H2O;酸性条件下I-和IO发生归中反应。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①不可以用酒精作萃取剂( )
B.分液时水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I-+IO3-+6H+=3I2+3H2O
D.步骤③操作中需要的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答案】B
【解析】A项,酒精和水任意比互溶,该实验中酒精不能作为碘的萃取剂,故A正确;B项,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萃取后有机层在下层,水层在上层,分液时水层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B错误;C项,结合以上分析可知,I-和IO3-在酸性环境下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碘,所以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I-+IO3-+6H+=3I2+3H2O,故C正确;D项,过滤操作中需要的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和玻璃棒,故D正确;故选B。
二、综合题(60分)
21.(本题16分)为了讲授“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某老师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为主要原料,设计一套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教学。试回答下列问题:
(1)乙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丙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丁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3)戊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充分反应后戊中液体分两层,上层 色,下层 色,分离戊中液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4)利用甲装置也可以制HCl气体,吸收多余的HCl气体合适的装置是 ;
(5)标准状况下,制得11.2L的 Cl2,将其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完全吸收,则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
【答案】(1)吸水 (2)布条不褪色 布条褪色
(3)Cl2+2I-==2Cl- +I2 接近无色 油状紫红色 分液 (4)BD
(5)1mol
【解析】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得的氯气中,会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氯化氢对后续的实验没有影响,所以不需除去,乙装置用于除去水蒸气,丙、丁装置用于证明潮湿的氯气有漂白性,戊中的碘被置换出来后,再被CCl4萃取,下层为CCl4层,显紫红色。最后的NaOH溶液用于尾气处理。
22.(本题12分)在如图所示的串联装置中,发现灯泡不亮,但若向其中一个烧杯小心地加水,则灯泡会亮起来,请回答问题:
(1)加水的烧杯为________。
(2)写出B、D烧杯中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A烧杯中加入少量Ba(OH)2溶液后,溶液的导电性________,继续滴加Ba(OH)2溶液,可观察到灯泡的亮度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后又逐渐_______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Cu(NO3)2=Cu2++2NO3-  KOH=K++OH
(3)减弱 逐渐变暗 熄灭 变亮 Ba2++2OH +2H++SO42- = BaSO4↓+2H2O
【解析】C中的纯硫酸,只存在分子,没有离子,所以不导电。加水后(要慢慢加,否则容易溅出),溶液中有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够导电了。
23.(本题8分)我国政府为了消除碘缺乏病,规定在食盐中必须加入适量的碘酸钾,检验食盐中是否加碘,可利用如下反应: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1)用双线桥标出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2)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3)如果反应中转移0.5mol电子,则生成I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4)若要检查是否有碘生成,所用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水 ②酒精 ③淀粉溶液 ④氯化钠溶液。
【答案】(1)
(2)1:5 (3)0.3mol (4)③
【解析】(1)氧化还原反应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中,电子转移情况如下:;(2)KIO3为氧化剂,KI为还原剂,由方程式可以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3)在上述反应中,转移5mol电子生成碘单质的量是3mol,所以如果反应中转移0.5 mol电子,则生成 I2的物质的量为0.3 mol;(4)碘遇淀粉会变蓝色,常用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故选③。
24.(本题8分)溴的氧化性介于氯和碘之间,利用这一性质解决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将含有下列分子或离子的试剂加入到含有Br-的溶液中,可以将Br-氧化为Br2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I2 B.I- C.Cl2 D.Cl-
(2)如果把氯气缓慢地通入含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Br-、I-的混合溶液中,________先被氧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滤纸用淀粉和碘化钾的混合溶液浸泡,晾干后就是实验室常用的淀粉 KI试纸。这种试纸润湿后遇到少量氯气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I- 还原性I->Br- (3)变蓝色 Cl2将I-氧化成了I2,I2使淀粉变蓝色
【解析】(1)选项中只有Cl2的氧化性大于Br2,故选C。
25.(本题16分)海带、紫菜等藻类植物含有丰富的碘元素。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从海带中提取碘并计算海带中的碘元素含量,进行以下实验:
已知:步骤⑥是用反萃取法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提取碘。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步骤①之前,他们称取m g干海带,甲同学提出将海带先剪碎,然后用水浸泡、洗净、晾干放入___________中灼烧至海带完全成灰烬。乙同学认为甲的操作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
(2)海带提碘的一系列操作中需要过滤的步骤是___________。
(3)步骤④中,甲同学向溶液A中先滴加几滴淀粉溶液,发现未明显变化,再加入氯水后溶液颜色变蓝,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乙同学认为使用稀硫酸和H2O2溶液能更有利于提取碘,其理由___________。
(4)步骤⑤中用分液漏斗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其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填写字母)。
a. b. c.d.
请设计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还含有单质碘:___________。
(5)将得到的单质碘,干燥、称量,其质量为n g:则海带中碘元素的含量为___________。
【答案】(1)坩埚 水浸泡、洗净时,碘化物会溶解在水中,使得碘元素的含量减少
(2)③⑥
(3)Cl2+2I-=2Cl-+I2 在酸性条件下,H2O2能氧化I-为单质碘,且萃取时它们溶于水中,易与I2分离
(4)acbd 取萃取分液后的水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说明含有碘单质
(5)
【解析】(1)灼烧操作应在坩埚中进行;水浸泡、洗净时,碘化物会溶解在水中,使得碘元素的含量减少,所以甲的操作不合理。
(2)步骤③需要将含有I-的溶液和残渣分离,需要过滤,反萃取过程中会得到碘的悬浊液,需过滤得到碘单质,故答案为③⑥。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溶液中含有I-,加入氯水后将I-氧化为碘单质,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在酸性条件下,H2O2能氧化I-为单质碘,且萃取时它们溶于水中,易与I2分离,而使用氯水是,Cl2也会被萃取。
(4)萃取分液时,先将混合物置于分液漏斗中,然后将分液漏斗下口朝上震荡,充分萃取,之后静置分层,然后先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所以顺序为acbd;碘单质遇淀粉变蓝,所以检验碘单质可以:取萃取分液后的水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说明含有碘单质。
(5)海带质量为m g,得到n g碘单质,即海带中含有n g碘单质,所以海带中碘元素的含量为。第2章能力提升测评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粗盐溶液中含有SO42-、Mg2+、Ca2+,若不精制,电解时会出现的浑浊,该浑浊物可能是
A.BaSO4 B.Mg(OH)2 C.CaCO3 D.MgSO4
2.可以证明次氯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A.可以与碱反应 B.Ca(ClO)2能与碳酸反应
C.HClO见光易分解 D.HClO具有漂白性
3.某同学在pH试纸上滴几滴新制氯水,现象如图,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Cl2分子具有漂白性
B.该实验说明H+扩散速度比HClO分子快
C.将实验后的pH试纸在酒精灯上微热,试纸又恢复为原来的颜色
D.若用久置的氯水进行实验,现象相同
4.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H2→H2O B.NaOH→NaCl C.H2SO4(浓) → SO2 D.CO2→CaCO3
5.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Cl2+2KI==I2+2KCl ②2FeCl3+2HI==I2+2FeCl2+2HCl ③2FeCl2+Cl2==2FeCl3
A.Cl2>I2>Fe3+ B.Fe3+>Cl2>I2 C.Cl2>Fe3+>I2 D.I2>Fe3+>Cl2
6.下列各组关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A B C D
强电解质 Fe NaCl CaCO3 HNO3
弱电解质 CH3COOH NH3 H3PO4 Fe(OH)3
非电解质 C12H22O11(蔗糖) BaSO4 C2H5OH(乙醇) H2O
7.今有一种固体化合物X,X本身不导电,但熔化状态或溶于水中能够电离,下列关于该化合物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X一定是电解质 B.X可能为非电解质
C.X只能是盐类 D.X可以是任意化合物
8.实验过程中,下列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A.Ba(OH)2溶液中滴入H2SO4溶液 B.向NaOH溶液中通入HCl
C.向纯水中通入足量的NH3 D.NH4Cl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将氧化镁与稀盐酸混合:MgO+2H+= Mg2++H2O
B.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溶液混合:Ba2++2OH-+2H++SO42-= BaSO4↓+2H2O
C.将稀硫酸滴在铁片上:2Fe+6H+ = 2Fe3++3H2↑
D.将碳酸氢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HCO3-+H+ = H2O+CO2↑
10.向溴水中加入或通入足量下列物质,最终不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二氧化硫 B.氢氧化钠溶液
C.碘化钾溶液 D.热空气
11.下列关于卤素单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具有颜色
B.从Cl2到I2其熔点逐渐降低
C.它们都易溶于有机溶剂
D.相同状况下从Cl2到I2其密度逐渐增大
12.海水提溴时,下列操作步骤与目的均正确的是
A B C D
步骤 海水提盐后母液 通Cl2 鼓入热空气 CCl4 萃取
目的 提高 n(Br﹣) 还原Br﹣ 使Br2挥发 使Br2溶解
13.氯、溴、碘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主要原因是( )
A.单质均有颜色 B.均为双原子分子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D.均为非金属元素
14.下列不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是( )
A.氯化钾 B.溴水 C.碘酒 D.氯气
15.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推测卤素——砹(At)及其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砹单质为有色固体,易溶于有机溶剂
B.HAt十分稳定
C.AgAt为有色的、难溶于水的盐
D.NaAt易溶于水
16.鉴别某溶液中含有Br- 还是I- ,可以选用的试剂最合适的是( )
A.碘水和淀粉溶液 B.氢氧化钠
C.氯水和淀粉溶液 D.四氯化碳
17.下列关于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可观察到上层液体呈紫色
B.液溴有强挥发性,保存时应加少量水液封
C.Cl2可以从NaBr水溶液中置换出溴单质,可类推F2可以从NaCl水溶液中置换出氯单质
D.HX的还原性顺序为:HF>HCl>HBr>HI
18.在强酸性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Na+ K+ OH- Cl- B.Na+ Cu2+ SO42- NO3-
C.Mg2+ Na+ SO42- Cl- D.Ca2+ HCO3- NO3- K+
19.一溴化碘(IBr)是一种易溶于液溴的黑褐色晶体,常用于有机合成等研究。工业上制备IBr的方法如图:碘单质(I2)黑褐色固体(IBr)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加入过量Br2的目的是提高I2的转化率
B.过程②在高温下进行对制得IBr的量无影响
C.过程③通入CO2,可吹出过量的Br2
D.过程③可采用水浴加热
20.“海水提碘”的实验中,提取后;可用“反萃取法”萃取、富集碘单质,试剂常用CCl4,实验步骤,已知:3I2+6NaOH(浓)=5NaI+NaIO3+3H2O;酸性条件下I-和IO发生归中反应。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①不可以用酒精作萃取剂( )
B.分液时水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I-+IO3-+6H+=3I2+3H2O
D.步骤③操作中需要的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二、综合题(60分)
21.(本题16分)为了讲授“氯气的性质和用途”,某老师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为主要原料,设计一套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教学。试回答下列问题:
(1)乙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丙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丁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3)戊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充分反应后戊中液体分两层,上层 色,下层 色,分离戊中液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4)利用甲装置也可以制HCl气体,吸收多余的HCl气体合适的装置是 ;
(5)标准状况下,制得11.2L的 Cl2,将其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完全吸收,则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
22.(本题12分)在如图所示的串联装置中,发现灯泡不亮,但若向其中一个烧杯小心地加水,则灯泡会亮起来,请回答问题:
(1)加水的烧杯为________。
(2)写出B、D烧杯中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A烧杯中加入少量Ba(OH)2溶液后,溶液的导电性________,继续滴加Ba(OH)2溶液,可观察到灯泡的亮度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后又逐渐_______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题8分)我国政府为了消除碘缺乏病,规定在食盐中必须加入适量的碘酸钾,检验食盐中是否加碘,可利用如下反应: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1)用双线桥标出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2)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3)如果反应中转移0.5mol电子,则生成I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4)若要检查是否有碘生成,所用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水 ②酒精 ③淀粉溶液 ④氯化钠溶液。
24.(本题8分)溴的氧化性介于氯和碘之间,利用这一性质解决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将含有下列分子或离子的试剂加入到含有Br-的溶液中,可以将Br-氧化为Br2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I2 B.I- C.Cl2 D.Cl-
(2)如果把氯气缓慢地通入含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Br-、I-的混合溶液中,________先被氧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滤纸用淀粉和碘化钾的混合溶液浸泡,晾干后就是实验室常用的淀粉 KI试纸。这种试纸润湿后遇到少量氯气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题16分)海带、紫菜等藻类植物含有丰富的碘元素。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从海带中提取碘并计算海带中的碘元素含量,进行以下实验:
已知:步骤⑥是用反萃取法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提取碘。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步骤①之前,他们称取m g干海带,甲同学提出将海带先剪碎,然后用水浸泡、洗净、晾干放入___________中灼烧至海带完全成灰烬。乙同学认为甲的操作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
(2)海带提碘的一系列操作中需要过滤的步骤是___________。
(3)步骤④中,甲同学向溶液A中先滴加几滴淀粉溶液,发现未明显变化,再加入氯水后溶液颜色变蓝,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乙同学认为使用稀硫酸和H2O2溶液能更有利于提取碘,其理由___________。
(4)步骤⑤中用分液漏斗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其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填写字母)。
a. b. c.d.
请设计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还含有单质碘:___________。
(5)将得到的单质碘,干燥、称量,其质量为n g:则海带中碘元素的含量为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