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统编版七下历史期末备考:【材料分析题专练25题】(含解题方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春统编版七下历史期末备考:【材料分析题专练25题】(含解题方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
【材料分析题专练25题】
一、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6.分析材料
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
第一步: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第二步: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步: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三、材料分析题专练25题
1.“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相乐。”盛唐气象万千,表现在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繁荣——底气】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皇帝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家的外门)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哪一个皇帝在位时出现的?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2)诗中所描绘的经济繁荣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民族交融——和气】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少数民族原来不会耕地),相学如今种禾黍(如今也学会了种植庄稼)。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妇女都愿意学胡人化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乐)。
——元稹《法曲》
(3)上引诗句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请写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证明该政策。
【对外开放——大气】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4)结合材料四,请写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任意举出一个“当时的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的例子。
【文艺多彩——才气】
材料五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
(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请分别写出谁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答案】(1)唐太宗或李世民
(2)开元盛世
(3)开明的民族政策;例子: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尺带珠丹)
(4)开放或对外开放的政策;例子: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或遣唐使
(5)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详解】(1)皇帝:根据材料“自贞观以后,皇帝励精为治”“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家的外门)动辄数月不闭”可以判定是唐太宗时期取得的贞观之治。
(2)局面:根据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稻米流脂粟米白”可知,这与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有关。
(3)政策及举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尺带珠丹)。
(4)政策及举例:根据材料“女为胡妇学胡妆(妇女都愿意学胡人化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乐)”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如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或遣唐使。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被称为诗仙,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2.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微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甚吾其言。
——《贞观政要》
(1)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
——《日本书纪》
材料三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2)根据材料二写出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节的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
(3)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答案】(1)原因:关注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虚心纳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遣唐使。意义:传授佛经;传播先进的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民族政策开明、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多彩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以得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关注百姓;根据材料一“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可以得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根据材料一“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可以得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虚心纳谏。
(2)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节的名称为遣唐使。意义:结合所学知识,“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是传授佛经;传播先进的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
(3)表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局、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社会风气等角度,归纳盛唐气象的表现有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民族政策开明、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多彩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表现。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四: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请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答案】(1)百家争鸣。
(2)家国情怀。
(3)饮食文化、服饰、体育运动、社会风俗等。
(4)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指的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所以,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指的是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家国情怀或爱国主义。
(3)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体现了在饮食文化上的影响;“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体现了在服饰上的影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体现了在体育活动上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体现了在传统节日或社会风俗上的影响。
(4)根据材料可知,“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说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推陈出新,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4.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
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七年级某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任务一【打造经济和谐】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任务二【创造政治和谐】
材料:它是中国古代选拔用人制度的一次重大飞跃,其进步性体现在它的平民化效果。它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燃(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给每一“田舍郎”以“暮登天子堂”的幻想……
(2)上面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制度 说明该制度是如何体现“平民化效果”的。
任务三【塑造和谐社会】
(3)阅读下面的材料,综合以上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勠力同心,共创和谐”为题,
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答案】(1)经济现象: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的重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等。
(2)科举制;表现:平民和贵族都可以参加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
(3)论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朝初年,统治者励精图治,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以民为本,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在民族关系上,主张实行开明平等的政策,恩威并重。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人”享誉世界,唐都长安城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宋初重文轻武,科举制得到大发展,人才辈出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大多是以议和的方式来换取和平;重视对外贸易,促使商业繁荣;“坊”“市”分开,出现早市和夜市;等等。元代疆域辽阔,境内民族众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世祖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建议,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详解】(1)经济现象,根据题干数据可知,北宋时期,南北方赋税比例是44:56,说明这时期北方仍占主导,而在南宋时期,南北方赋税比例是81:19,说明这时期南方占主导地位,这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这促进北人南迁,南迁的北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同时南方相比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加上历代统治阶级重视对南方的开发和管理,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即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制度,根据材料“是中国古代选拔用人制度的一次重大飞跃,其进步性体现在它的平民化效果”“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暮登天子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科举制产生,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促进广大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制进入统治阶层,因此题干内容体现了科举制度。体现,根据材料“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暮登天子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强调以考试作为选官的标准,促进广大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制进入统治阶层,因此,在科举制度下平民和贵族都可以参加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是其“平民化效果”的主要体现。
(3)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勠力同心,共创和谐”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主张角度入手,结合古代历朝历代提出的民本思想主张史实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意义角度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制度有效地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感慨。
(3)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这种制度的创立在我国古代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4)请你谈谈这种制度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答案】(1)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采用科举制度后,天下读书人都想通过科举的方式博取功名,所以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4)公平竞争、唯才是举、择优录取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英国的考试制度指的是英国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学习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因此材料中的“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考试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2)根据材料“(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是“天下的人才都中了我的‘圈套’,为我所用”,使他得以实现这一愿望的主要工具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上助学风气的形成。
(3)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中国的……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选官权力由地方转移至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用人上的权力,科举考试后进入仕途,这有利于扩大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制进入统治阶层,这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形成助学风气,并且成为我国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注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唯才是举、择优录取的精神,并且对我国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和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唐)柳宗元
材料二 如图,2020年2月,在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关键时期,日本援华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的背后是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深厚的人文渊源。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
材料三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材料一体现了“天可汗”时期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1例说明。
(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邻国,尤其是日本。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什么?结合材料二,说一说中国的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举2例)。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通过材料二、三,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答案】(1)唐太宗;开明;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遣唐使;建筑、文字方面等。
(3)玄奘;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等精神。
(4)对外开放。
【详解】(1)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可知“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太宗的称呼;问题二:材料一体现了“天可汗”时期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问题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遣唐使;问题二:由材料二的信息“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可知中国的建筑、文字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日本建造的唐招提寺、日本对汉字的改造形成日本文字等。
(3)问题一:根据材料三“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故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玄奘身上具有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4)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1)出身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详解】(1)由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并结合所学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出身门第。
(2)第一问:据材料“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科举制;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隋炀帝确立;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第一问: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因此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科举制,统治者扩大的选官的范围和权力,提高了官员素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答案】(1)材料一:出身门第的高低;材料二:才能.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9.唐朝是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七(2)班就盛世唐朝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回答问题:
[励精图治]
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版饱而身毙。
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为君之道的核心是什么?他的哪那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思想?
(2)从材料二中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当时的发展盛况?
[对外交往]
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
材料四: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4)根据材料四,说出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怎样的?他们主要把唐朝的哪些东西带回国内?
(5)唐朝时期世界各国与我国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以古鉴今]
(6)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我们应该借鉴唐朝哪些方面的经验?
【答案】(1)“以民为本”的思想;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发展生产。
(2)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兼收并用。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4)日本人认为大唐是法度完善,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
(5)唐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有着较大的影响;我们应在和平的基础上学习各国的先进技术。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6)唐朝坚持对外开放,不拘格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关注民生,重视发展生产等。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版饱而身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为君之道是以民为本。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发展生产的统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2)第一问:根据材料“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吸取隋亡的教训,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用人原则是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兼收并用。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多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选拔更多的人才。
(3)根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和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4)第一问:根据材料四“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人认为大唐是法度完善,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
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人派大批遣唐使来华,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 将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都带回了日本。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世界各国与我国交往密切的原因是唐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有着较大的影响;我们今天应在和平的基础上学习各国的先进技术。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6)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可知,我们应该借鉴唐朝坚持对外开放,不拘格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关注民生,重视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经验。
10.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古代哪一重大工程?依据该材料,归纳出“隋亡”的原因。
(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出任意一个唐朝兴盛局面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4)材料二诗歌的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唐朝灭亡后,中国再度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什么?
(5)综合上述隋唐历史的探究,对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答案】(1)工程:(隋朝)大运河。原因:繁重的徭役或隋朝、隋炀帝的暴政或统治者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恤民力。
(2)盛世局面:“开元盛世”。原因:①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唐玄宗等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生产;③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⑤继承了前代的基础;⑥吸取了隋亡的教训;⑦科举制这一新的人才选拔制度,聚集了大量人才;⑧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交融,重新激活了中原文明的生命活力等。
(3)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友好的、和睦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4)事件:安史之乱。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5)要保持政治清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保持社会稳定;要让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要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要实行宽松、和谐的治国政策;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管理经验等。
【详解】(1)工程:根据“《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等信息可得出是(隋朝)大运河。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繁重的徭役或隋朝、隋炀帝的暴政或统治者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恤民力等方面概括。
(2)盛世局面:根据“唐玄宗”可得出是“开元盛世”。原因:本问可结合所学枖中从发下几个方面概括,得出①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唐玄宗等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生产;③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⑤继承了前代的基础;⑥吸取了隋亡的教训;⑦科举制这一新的人才选拔制度,聚集了大量人才;⑧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大交融,重新激活了中原文明的生命活力等。
(3)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开明的民族政策或友好的、和睦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
(4)事件: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史称:根据所学可得出是五代十国(时期)。
(5)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要保持政治清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保持社会稳定;要让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要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要实行宽松、和谐的治国政策;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管理经验等方面进行理解概括。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材料三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四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依据材料一,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政策是什么 这一时期有两位高僧曾经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2)依据材料二,归纳宋朝对外贸易的成就。从手工业和科技两方面说明“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是哪里
(4)依据材料四,说明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上实行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5)依据以上材料,谈谈古代外交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政策:对外开放(友好往来)。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2)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原因:手工业兴旺,特别是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3)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政策:闭关锁国。
后果: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可知,唐朝对外交往的政策是对外开放,友好往来;唐朝时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两位高僧分别是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2)根据“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可知,宋朝的对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手工业兴旺,特别是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所以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3)根据“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奇珍。根据所学可知,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政策根据“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乾隆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使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如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2)综合三则材料,可以得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结合所学,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
(2)经济重心南移(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加上自然条件的便利;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4)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出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材料三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2)依据材料二的“苏湖熟(丰收),天下足”和材料三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都表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的重大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为躲避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这些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后大批南移,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有:政局稳定、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注意保护环境。
13.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答案】(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等。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等。
(3)史实: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详解】(1)依据材料“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反映了唐朝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反映了唐都长安经济繁荣,商业十分繁华;“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反映了唐朝文化发达;“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提高。等等。
(2)依据材料“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可知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由材料: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反映了商业繁盛;由材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反映了杭州人口众多,等等。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经济重心南移;宋朝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等等。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由材料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可知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的共同认识: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北宋前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的纸币……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两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朝代 北 方 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9985785 80.2% 2470685 19.8%
唐朝 5148529 56.8% 3920415 43.2%
北宋 6624296 37.1% 11224760 62.9%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哪一地区?请写出这种纸币的名称。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取哪一重要信息?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宋时“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四川地区;交子
(2)北宋时,南方的人口(户)数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迅速超过北方(或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和平稳定;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优越;南方人口激增,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等。(写出两点即可)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则是真正纸币的开始。
(2)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唐朝再到北宋,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逐步下降,南方人口占全国户数的比例在逐步上升。北宋时,南方的人口(户)数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迅速超过北方(或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是 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和平稳定;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优越;南方人口激增,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等。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军,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材料二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和议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又设置了什么机构专门管理西藏和台湾地区?
【答案】(1)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增加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详解】(1)依据材料一“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军,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和议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增加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中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行政区划与管理方面有了新的建树和发展,实行了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其它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这标志着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划;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琉球及其附属岛屿,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6.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材料三 宋朝读书风气很浓,人们希望用勤苦来获得学问,再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
——萧子文《简读宋朝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什么?其确立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材料三中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力之门”,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请再列举一例该国策的具体表现。
(4)综上所述,谈谈科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科举制;进士科的创立。
(2)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创立殿试。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重文轻武;文臣统兵的格局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
(4)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或维护统治;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了朝廷。
【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科举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废除选官制度,改以考试选官,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武则天完善了科举制,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利之门”,政府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了朝廷。
17.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 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 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 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出的新特点。(答出一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3)材料三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消极影响?
(4)上述材料反映了从唐宋到清朝,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新特点:①海外贸易的国家数量多,规模大,超过前朝;②海外贸易成为政府重要收入来源;③设立海外贸易机构。机构:市舶司
(2)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①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②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③政府鼓励海外贸易;④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
(3)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闭塞,错失了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落伍于世界。
(4)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两宋期间……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可概括得出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出的新特点:海外贸易的国家数量多,规模大,超过前朝;根据材料“……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可得出新特点:海外贸易成为政府重要收入来源;根据材料“……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可得出新特点:设立海外贸易机构。根据e所学知识,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2)根据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可得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根据所学知识,导致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宋元时期经济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等。
(3)根据材料三“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所有窗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海外贸易。根据所学知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闭塞,错失了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落伍于世界。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明清以前我国基本奉行对外开放的决策,而明清时期对外交流逐渐趋向封闭保守,实行海禁、闭关锁国中政策。
18.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
材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郑和是哪一省的人?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3)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我国哪一朝?指出当时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起点:长安;事件:张骞通西域。
(2)前提: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云南省。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4)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从张骞和郑和来看)一个人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方可取得成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详解】(1)起点,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
(2)前提,根据材料“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安定,国力雄厚。省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朝代,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材料强调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因此材料中的“天朝”指的是清朝。对外政策,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材料强调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即体现了清朝对外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汉朝的强盛,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他国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对外贸易,而清朝时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大势,因此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我国应积极主动地学习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
19.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下面是某班同学围绕这一主题举办的学习成果展览,请你参与。
成果一 欣赏明清文化
(1)欣赏图片,回答问题。
①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②昆曲脸谱 ③《红楼梦》插图
①明北京城的宫城今天称__________。
②列举一部昆曲的传世之作__________。
③《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是贾、史、__________、薛。
成果二 解释历史现象
(2)图(a)中的五世达赖来自哪一地区?清朝为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图(b)是明朝举子看榜图,这些举子最擅长写什么文章?这种文章有什么危害?
成果三 纵观历史风云
17世纪,蒙古族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
(4)根据材料,分析噶尔丹的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
成果四 借鉴历史智慧
(5)以上探究对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1)①故宫②《长生殿》《桃花扇》等③王
(2)西藏。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设立驻藏大臣;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制定金瓶掣签制度等。
(3)八股文。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4)噶尔丹勾结沙俄分裂祖国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康熙帝反分裂态度坚决果断,举措得当。
(5)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关注民生;要重用人才,善于听取各方建议;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和平外交等。
【详解】(1)依据图片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依据图片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依据图片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
(2)图(a)的五世达赖是西藏地区的首领,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乾隆帝颁布金瓶掣签制度。
(3)图(b)是明朝举子看榜图,这些举子最擅长写八股文,八股文的特点是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题,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八股取士的危害是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知识面狭窄,没有实际才能;禁锢了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4)材料反映了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噶尔丹的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是,噶尔丹勾结沙俄分裂祖国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康熙帝反分裂态度坚决果断,举措得当。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关注民生;要重用人才,善于听取各方建议;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和平外交等。
20.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答案】(1)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鉴真东渡日本,弘扬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
(2)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3)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等信息可以得出因为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在唐朝实行开明的对中外交往政策,唐朝时期对外友好交流的最主要的事迹是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2)依据材料二“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结合课本所学,明朝为了宣扬明朝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郑和下西洋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有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指南针的广泛应用等。
(3)依据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朝实行了闭关政策;依据材料一、二唐朝实行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明朝郑和下西洋,促进东西方的外来。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结合课本所学,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使中国与外国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1.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最重要的特种镇压部门是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锦衣卫本来是直属皇帝的亲卫军,不属都督府,它一方面负责侍卫皇帝、掌管仪仗的工作,另一方面,又经常直接根据皇帝的命令侦察官民的"不轨妖言",可以不经过外廷法定的手续逮捕和审问官民人等。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赵翼《檐曝杂记》
(1)材料一图示是唐朝的什么制度?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最具特色的统治机构是什么?这个机构直接向谁负责?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三省六部制
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特务机构(或厂、卫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直接向皇帝负责
(3)作用:强化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极端强化)
(4)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②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③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示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加强了皇权;所以,设置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依据材料二信息“明代最重要的特种镇压部门是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锦衣卫本来是直属皇帝的亲卫军,不属都督府,它一方面负责侍卫皇帝、掌管仪仗的工作,另一方面,又经常直接根据皇帝的命令侦察官民的‘不轨妖言’,可以不经过外廷法定的手续逮捕和审问官民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最具特色的统治机构是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
(3)依据材料三信息“(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是直属皇帝的办事机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军国大事无不统揽,完全听命于皇帝,大臣对皇帝惟命是从,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4)依据三则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那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开放的时代。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唐朝对外交往中“西行”与“东渡”的两位重要使者,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材料二:
材料三: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1)材料一中“西行”和“东渡”的使者分别是谁?他们在唐朝对外交往中的贡献有什么共同点?
(2)从材料一中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两个特点。
(3)观察材料二中的图一信息,写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根据图二《鸟笼中的君臣对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
(4)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我国从古代到近代、从近代到现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答案】(1)玄奘;鉴真。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①交往的范围广泛,国家多;②交往的领域以经济文化为主;③交往的内容丰富;④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团往来、商旅贸易、佛教传播等;⑤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3)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闭关锁国政策。
(4)古代到近代:由开放走向封闭;近代到现代:由封闭到开放。
【分析】(1)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依据材料信息:“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可知,唐朝对外交往范围广泛,国家多;交往的领域以经济文化为主;交往的内容丰富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团往来、商旅贸易、佛教传播等;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到近代:由开放走向封闭;近代到现代:由封闭到开放。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行政,变机构。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撤中书。诸朝政,分六部。锦衣卫,实特务。监臣民,忠皇帝。八股文,科举考。读书人,成奴仆。迁北京,强控制。行削藩,设东厂。明君权,空强化。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予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处》
(1)材料一是对明朝君权强化措施的总结,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明朝实行“八股文,科举考”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军机处的办事特点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两朝实行的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答案】(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设置锦衣卫。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加强君主权力。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实权。
(3)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设置锦衣卫。明朝实行“八股文,科举考”的目的是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加强君主权力;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实权。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两朝实行的措施,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4.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
——摘自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三: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
——摘自齐世荣《世界史》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2)综合材料二,说明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的同时,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在线路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1)丝绸之路玄奘西游
(2)市舶司
(3)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的支持
(4)从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双向交流
【详解】(1)依据图片一中的关键信息“西汉、长安、匈奴、大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地区,到达欧洲。依据图片二关键信息“唐朝、天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玄奘西游天竺。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这一机构来管理海外贸易。
(3)依据材料三信息“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具备了长途远航的条件;明朝统治者给予看郑和船队的大力支持。
(4)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和唐朝时期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宋朝时期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宋朝对外交通以海路为主。所以。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在线路上发生的变化是从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双向交流。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需熟悉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宋朝、明朝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汉朝和唐朝时期对外交通以陆路为主,宋朝对外交通以海路为主。这些朝代通过对外开放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中国的先进技术传播到外国,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
25.明朝时,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
材料二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2)材料二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哪里?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什么书为标准?
材料三
(3)材料三图中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哪些影响?指出清朝对外关系主要实行什么政策。
【答案】(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八股取士;《四书》《五经》《四书集注》
(3)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并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闭关锁国政策
【详解】(1)根据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的重大变革是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依据材料二“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论述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书为标准。
(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中的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并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清朝对外关系主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
期末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25题】
一、材料分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6.分析材料
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
第一步: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第二步: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步: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三、材料分析题专练25题
1.“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相乐。”盛唐气象万千,表现在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繁荣——底气】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皇帝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家的外门)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哪一个皇帝在位时出现的?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2)诗中所描绘的经济繁荣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民族交融——和气】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少数民族原来不会耕地),相学如今种禾黍(如今也学会了种植庄稼)。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妇女都愿意学胡人化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乐)。
——元稹《法曲》
(3)上引诗句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请写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证明该政策。
【对外开放——大气】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4)结合材料四,请写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任意举出一个“当时的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的例子。
【文艺多彩——才气】
材料五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
(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请分别写出谁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微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甚吾其言。
——《贞观政要》
(1)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
——《日本书纪》
材料三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2)根据材料二写出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节的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
(3)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表现。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地区。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四: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请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4.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
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七年级某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任务一【打造经济和谐】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任务二【创造政治和谐】
材料:它是中国古代选拔用人制度的一次重大飞跃,其进步性体现在它的平民化效果。它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燃(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给每一“田舍郎”以“暮登天子堂”的幻想……
(2)上面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制度 说明该制度是如何体现“平民化效果”的。
任务三【塑造和谐社会】
(3)阅读下面的材料,综合以上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勠力同心,共创和谐”为题,
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制度有效地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感慨。
(3)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这种制度的创立在我国古代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4)请你谈谈这种制度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和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唐)柳宗元
材料二 如图,2020年2月,在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关键时期,日本援华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的背后是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深厚的人文渊源。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
材料三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材料一体现了“天可汗”时期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1例说明。
(2)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邻国,尤其是日本。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到唐朝来交流学习。这种交流的使团被称作什么?结合材料二,说一说中国的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举2例)。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通过材料二、三,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4)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
9.唐朝是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七(2)班就盛世唐朝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回答问题:
[励精图治]
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版饱而身毙。
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为君之道的核心是什么?他的哪那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思想?
(2)从材料二中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的用人原则。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当时的发展盛况?
[对外交往]
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
材料四: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4)根据材料四,说出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怎样的?他们主要把唐朝的哪些东西带回国内?
(5)唐朝时期世界各国与我国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以古鉴今]
(6)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我们应该借鉴唐朝哪些方面的经验?
10.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古代哪一重大工程?依据该材料,归纳出“隋亡”的原因。
(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出任意一个唐朝兴盛局面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4)材料二诗歌的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唐朝灭亡后,中国再度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什么?
(5)综合上述隋唐历史的探究,对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材料三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四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依据材料一,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政策是什么 这一时期有两位高僧曾经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请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
(2)依据材料二,归纳宋朝对外贸易的成就。从手工业和科技两方面说明“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是哪里
(4)依据材料四,说明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上实行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5)依据以上材料,谈谈古代外交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2)综合三则材料,可以得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结合所学,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3.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北宋前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的纸币……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两宋半壁江山。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朝代 北 方 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9985785 80.2% 2470685 19.8%
唐朝 5148529 56.8% 3920415 43.2%
北宋 6624296 37.1% 11224760 62.9%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哪一地区?请写出这种纸币的名称。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取哪一重要信息?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宋时“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军,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材料二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和议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又设置了什么机构专门管理西藏和台湾地区?
16.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材料三 宋朝读书风气很浓,人们希望用勤苦来获得学问,再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
——萧子文《简读宋朝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什么?其确立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材料三中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力之门”,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请再列举一例该国策的具体表现。
(4)综上所述,谈谈科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17.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 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 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 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出的新特点。(答出一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原因。(答出一点即可)
(3)材料三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消极影响?
(4)上述材料反映了从唐宋到清朝,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8.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
材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依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郑和是哪一省的人?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3)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我国哪一朝?指出当时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9.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下面是某班同学围绕这一主题举办的学习成果展览,请你参与。
成果一 欣赏明清文化
(1)欣赏图片,回答问题。
①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②昆曲脸谱 ③《红楼梦》插图
①明北京城的宫城今天称__________。
②列举一部昆曲的传世之作__________。
③《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是贾、史、__________、薛。
成果二 解释历史现象
(2)图(a)中的五世达赖来自哪一地区?清朝为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图(b)是明朝举子看榜图,这些举子最擅长写什么文章?这种文章有什么危害?
成果三 纵观历史风云
17世纪,蒙古族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
(4)根据材料,分析噶尔丹的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
成果四 借鉴历史智慧
(5)以上探究对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20.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2)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回答,郑和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21.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最重要的特种镇压部门是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锦衣卫本来是直属皇帝的亲卫军,不属都督府,它一方面负责侍卫皇帝、掌管仪仗的工作,另一方面,又经常直接根据皇帝的命令侦察官民的"不轨妖言",可以不经过外廷法定的手续逮捕和审问官民人等。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赵翼《檐曝杂记》
(1)材料一图示是唐朝的什么制度?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最具特色的统治机构是什么?这个机构直接向谁负责?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开放的时代。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唐朝对外交往中“西行”与“东渡”的两位重要使者,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材料二:
材料三: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1)材料一中“西行”和“东渡”的使者分别是谁?他们在唐朝对外交往中的贡献有什么共同点?
(2)从材料一中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两个特点。
(3)观察材料二中的图一信息,写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根据图二《鸟笼中的君臣对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
(4)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我国从古代到近代、从近代到现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行政,变机构。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撤中书。诸朝政,分六部。锦衣卫,实特务。监臣民,忠皇帝。八股文,科举考。读书人,成奴仆。迁北京,强控制。行削藩,设东厂。明君权,空强化。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予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处》
(1)材料一是对明朝君权强化措施的总结,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明朝实行“八股文,科举考”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军机处的办事特点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两朝实行的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24.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
——摘自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三: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
——摘自齐世荣《世界史》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2)综合材料二,说明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的同时,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在线路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5.明朝时,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
材料二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2)材料二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哪里?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什么书为标准?
材料三
(3)材料三图中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哪些影响?指出清朝对外关系主要实行什么政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