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论述题专练25题】一、论述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第一步,阅读材料,列出事件。阅读材料,列出所涉及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材料有时是文字,有时是表格,有时是图片,有时是词组等)时找出(用笔划出)关键词,即历史事件。阅读材料时要注意两点。1.关注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出处等。2.联系教材,回顾与所学知识的衔接点。第二步,概据大意,提炼观点。在第一步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材料关键句,概括材料大致意思,提炼出观点。什么是提炼观点?提炼意为提取、提纯;观点(也可以说是论点),即“说一句话”。说一句完整的陈述句(肯定式的判断句)。观点句式模板:“什么是什么”。观点来源途径,可从材料中提取,也可以课本上获取(现成的是专家提炼出来的)。论述题的结构:1.观点(论点):由选的事件合理提炼,观点明确清晰。2.论述(论证):论述与两个事件紧密联系,史论结合。3.结论(结语):对论点进行总结和升华,结论明确。二、论述题专练25题1.材料论述题一般认为文帝被其次子炀帝所弑(杀),但此事并不确切。此外,说炀帝是史上罕见的暴君也言过其实,与北朝齐和南朝齐的诸君主相比,他并不昏庸。只是他喜爱奢侈,频兴土木,导致民力疲敝,这是无可置疑的史实。但考虑到其中有开凿大运河,也不能一味非难他;大运河北起白河,中间经过黄河、淮河和长江,到达钱塘江,将东西流向的大河南北贯通,带来的交通革命泽被后世。——摘自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宫崎市定《中国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作用。(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关于大运河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谈一谈:对隋朝灭亡原因的看法《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诉说隋炀帝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故用“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很多,难以写完。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对隋朝灭亡原因的看法。3.写一写:你对“科举制”的认识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写你对“科举制”的认识。最后将自己的认识写成一片小短文,字数不限。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深明佛学,五十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十二年尽六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一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分别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相关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1)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当时的政局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材料论述题唐玄宗统治前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中存在的弊端,采取了出刺诸王、严禁朝臣结交诸王、抑制功臣等措施,大力发展生产,整饬吏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使得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富强。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分不开。—摘自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7.公元2008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工程启动。岁月的年轮已湮没了历史的痕迹,但是,时间抹不掉的是曾经铸就的荣耀。或许,在这个国家遗址公园,我们可以回味大明宫曾经的辉煌,我们可以感受魂牵梦萦的大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杜佑《通典》请回答:(1)请根据材料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的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2)大唐是一个中国人创造性和想象力大爆发的时代,它成就了一个魅力无穷,让后世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的旷古盛世。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自拟题目,以“回望大唐,开启未来”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鉴真东渡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这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1)鉴真东渡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2)结合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佛教建筑方面,唐代高僧主持营建的唐招提寺金堂,与保存至今的唐代佛殿的木构殿堂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建筑样式,成为以后日本寺院建筑的基本形式。在绘画方面,如正仓院保存的鸟毛立女屏风画、药师寺藏的吉祥天画像,都与唐代风格极其相似。在工艺品方面,在保存至今的正仓院许多手工艺品遗物中,可看出当时学习唐技法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再如书法,本是中国汉字独特的艺术,由于日唐交通,自从王羲之父子及唐代欧阳询等人的书法传入日本后,风靡一时,竞相临摹。 ——摘编自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1)写出书法字体方折峻丽,笔力劲健的唐代书法家名字。(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阅读材料材料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请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楚。11.材料论述题。材料一“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材料二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宋代的一项科技大发明的名称。(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2.小导游:写一段关于岳飞纪念馆的解说词岳飞纪念馆,位于杭州城西北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民族英雄岳飞的长眠之地,也是历代人民凭吊、瞻仰岳飞的纪念场所。如果你来当岳飞纪念馆的导游,你会对游客怎么介绍岳飞呢 13.写一写:你对“澶渊之盟”的认识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写你对“澶渊之盟”的认识。最后将自己的认识写成一片小短文,字数不限。14.【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东汉以来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已呈现上升趋势。昔日地广人稀的面貌正在逐渐改变。从永嘉之乱、十六国到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北方移民的南下为扩大江南的耕地面积提供了有利条件。隋唐时期继承南朝以来的发展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成为重要农业生产区域。唐朝后期,当时人已说:“军国大计,仰于江淮。”可见这一带已成为粮食生产基地。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开发,江南的吴越尤其如此,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显著的发展。北宋时,“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已成定局。到了南宋,江南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明显的标志便是“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请为安安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可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条件、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元时期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摘自《中国历史》七下第63页问题一:元朝对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中国古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论正确16.比较两幅图片,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题目自拟)毕昇 曹雪芹17.材料论述。材料: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种极为壮观的远航,充分证明了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达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鼎峰。——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材料中的“远航”指的是什么事件?(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18.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图一戚继光 图二郑成功19.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一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20.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21.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对外交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以和平为主,也存在矛盾冲突。请观察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为题目,撰写一篇小短文。鉴真 玄奘 郑和 戚继光 郑成功要求:(1)对图中涉及的五位历史人物在中外交往过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进行论述;并谈一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以及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2)史实表达准确无误,表述清晰流畅,字数200字左右。2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请结合以下图示以“创新与发展”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展开论述。文中须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八项内容的朝代及影响(其他,相关介绍也可),并谈谈你的感想。要求史实准确、语言流畅,字数300字左右。23.阅读材料并提炼一个观点,围绕该观点,结合所学写一篇60至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报,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材料 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统一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荣光……中国为“唯一延续至今的社会”……中国人最害怕、最不愿意、最讨厌、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分裂”。统一,是一种宿命般,带有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是考察所有治理技术的边界,尽管统一本身并不能保证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崛起,最终终结了“乱世”,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一代人对于大一统国家自然是无比向往,感激涕零。——《历代经济变革得失》24.阅读下列图表,完成任务。人物 参与重大事件的时间玄奘 626年——645年鉴真 742年——754年郑和 1405年——1433年戚继光 1553年——1565年郑成功 1661年——1662年康熙帝 1685年——1686年(1)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中外交往的两种方式。(2)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从表格中任选五位人物所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25.材料 在中国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其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经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以文学为例,汉族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藏族有史诗《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汉文学精品中也渗透着少数民族的贡献,汉化蒙古人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旗人曹雪芹著《红楼梦》便是明例。又如医学方面,汉族医术渊深博大,藏医、蒙古医也别具异彩,且与汉医相互启迪、补充。——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阅读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论述题专练25题】一、论述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第一步,阅读材料,列出事件。阅读材料,列出所涉及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材料有时是文字,有时是表格,有时是图片,有时是词组等)时找出(用笔划出)关键词,即历史事件。阅读材料时要注意两点。1.关注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出处等。2.联系教材,回顾与所学知识的衔接点。第二步,概据大意,提炼观点。在第一步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材料关键句,概括材料大致意思,提炼出观点。什么是提炼观点?提炼意为提取、提纯;观点(也可以说是论点),即“说一句话”。说一句完整的陈述句(肯定式的判断句)。观点句式模板:“什么是什么”。观点来源途径,可从材料中提取,也可以课本上获取(现成的是专家提炼出来的)。论述题的结构:1.观点(论点):由选的事件合理提炼,观点明确清晰。2.论述(论证):论述与两个事件紧密联系,史论结合。3.结论(结语):对论点进行总结和升华,结论明确。二、论述题专练25题1.材料论述题一般认为文帝被其次子炀帝所弑(杀),但此事并不确切。此外,说炀帝是史上罕见的暴君也言过其实,与北朝齐和南朝齐的诸君主相比,他并不昏庸。只是他喜爱奢侈,频兴土木,导致民力疲敝,这是无可置疑的史实。但考虑到其中有开凿大运河,也不能一味非难他;大运河北起白河,中间经过黄河、淮河和长江,到达钱塘江,将东西流向的大河南北贯通,带来的交通革命泽被后世。——摘自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宫崎市定《中国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作用。(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关于大运河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加强了南北交通.(2)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大运河北起白河,中间经过黄河、淮河和长江,到达钱塘江,将东西流向的大河南北贯通,带来的交通革命泽被后世.因此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详解】(1)根据材料“大运河北起白河,中间经过黄河、淮河和长江,到达钱塘江,将东西流向的大河南北贯通,带来的交通革命泽被后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2)根据材料提供的史料只有关于古代大运河的描述,“大运河北起白河,中间经过黄河、淮河和长江,到达钱塘江,将东西流向的大河南北贯通,带来的交通革命泽被后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观点: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论述1:大运河北起白河,中间经过黄河、淮河和长江,到达钱塘江,将东西流向的大河南北贯通,带来的交通革命泽被后世。因此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论述2: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因此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2.谈一谈:对隋朝灭亡原因的看法《旧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诉说隋炀帝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故用“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很多,难以写完。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对隋朝灭亡原因的看法。【答案】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他还多次训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详解】本题考查隋朝灭亡的原因。根据材料可以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的角度作答。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他还多次训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3.写一写:你对“科举制”的认识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写你对“科举制”的认识。最后将自己的认识写成一片小短文,字数不限。【答案】浅谈科举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地位提高,扩大考试规模和及第名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在前期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明清时期,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只为了培养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大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根据题干要求和所学知识,可以围绕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影响作答。例如:浅谈科举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地位提高,扩大考试规模和及第名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在前期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明清时期,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只为了培养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大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深明佛学,五十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十二年尽六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一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分别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相关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开明平等、开放。(2)观点1: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能够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论述:①唐朝政府鼓励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观点2: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能够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论述:①唐朝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唐和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唐和吐蕃民族关系实现了“和同为一家”。②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吸收、改造、创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详解】(1)根据材料“玄奘西行求佛经”,“鉴真东渡传播佛法”,“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外政策是开放。(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反映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回答。如:观点: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能够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因为:①唐朝政府鼓励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1)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当时的政局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①唐玄宗统治前期②开元盛世(2)【答案示例】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国家的强盛与重用人才分不开。论述:①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贞观之治”;或:①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有才能的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朝统一打下坚实基础。②唐玄宗统治前期,注意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稳定政局,励精图治,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应重用人才以兴国安邦。(说明: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财政制度进行改革等,取得显著成效。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2)开放性题目,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国家的强盛与重用人才分不开。论述:①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贞观之治”;或:①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有才能的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朝统一打下坚实基础。②唐玄宗统治前期,注意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稳定政局,励精图治,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结论:综上所述,人才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应重用人才以兴国安邦。6.材料论述题唐玄宗统治前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中存在的弊端,采取了出刺诸王、严禁朝臣结交诸王、抑制功臣等措施,大力发展生产,整饬吏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使得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富强。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分不开。—摘自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开元盛世。(2)观点:杰出历史人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论述:唐玄宗统治前期,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重用贤人,发展生产等,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成吉思汗铁木真不但统一了蒙古各部,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蒙古的强大,这为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结论:综上所述,杰出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也可)【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时期的盛世被称为“开元盛世”。(2)依据材料“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分不开”可知文中观点是杰出历史人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重用贤人,发展生产等,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7.公元2008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工程启动。岁月的年轮已湮没了历史的痕迹,但是,时间抹不掉的是曾经铸就的荣耀。或许,在这个国家遗址公园,我们可以回味大明宫曾经的辉煌,我们可以感受魂牵梦萦的大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杜佑《通典》请回答:(1)请根据材料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的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2)大唐是一个中国人创造性和想象力大爆发的时代,它成就了一个魅力无穷,让后世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的旷古盛世。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自拟题目,以“回望大唐,开启未来”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答案】(1)物价低;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等等。大力发展农业,政府支持手工业和商业,等等。(2)参考示例:题目:盛世辉煌,华夏荣光内容:唐朝初年,统治者接受隋朝暴政亡国的教训,励精图治、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统治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上升的态势,促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和睦,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交流发达,社会呈现繁盛局面。在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局面下,隋唐文化辉煌灿烂,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对世界影响深远。(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详解】(1) 根据材料可知,“自后天下无贵物”说明物价低廉;“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说明唐朝商业繁荣;交通发达;“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表明社会安定。根据所学可知,促进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有统治者重用人才;整顿吏治、裁减冗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答出两点即可)(2)依据题干要求和所学可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先确定题目,如《盛世辉煌,华夏荣光》等,再展开论述,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论述见参考示例。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鉴真东渡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这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1)鉴真东渡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2)结合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唐朝。(2)参考的论述观点:①中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②中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③中外交流促进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详解】(1)根据材料“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了日本”可知,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提炼的观点是:①中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②中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③中外交流促进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论述:唐朝对外交流活跃,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最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佛教建筑方面,唐代高僧主持营建的唐招提寺金堂,与保存至今的唐代佛殿的木构殿堂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建筑样式,成为以后日本寺院建筑的基本形式。在绘画方面,如正仓院保存的鸟毛立女屏风画、药师寺藏的吉祥天画像,都与唐代风格极其相似。在工艺品方面,在保存至今的正仓院许多手工艺品遗物中,可看出当时学习唐技法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再如书法,本是中国汉字独特的艺术,由于日唐交通,自从王羲之父子及唐代欧阳询等人的书法传入日本后,风靡一时,竞相临摹。 ——摘编自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1)写出书法字体方折峻丽,笔力劲健的唐代书法家名字。(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柳公权(2)[答案示例]观点:唐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述: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学习中国先进文化;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布佛法及医药知识、建筑艺术等,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日本的建筑、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都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综述:综上所述,唐朝时,中日双方交流频繁,唐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书法字体方折峻丽,笔力劲健的唐代书法家是柳公权。(2)根据材料“在佛教建筑方面,唐代高僧主持营建的唐招提寺金堂,与保存至今的唐代佛殿的木构殿堂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建筑样式,成为以后日本寺院建筑的基本形式。在绘画方面,如正仓院保存的鸟毛立女屏风画、药师寺藏的吉祥天画像,都与唐代风格极其相似。在工艺品方面,在保存至今的正仓院许多手工艺品遗物中,可看出当时学习唐技法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再如书法,本是中国汉字独特的艺术,由于日唐交通,自从王羲之父子及唐代欧阳询等人的书法传入日本后,风靡一时,竞相临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材料主要讲述唐对各方面的影响,主题可以设为唐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述: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学习中国先进文化;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布佛法及医药知识、建筑艺术等,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日本的建筑、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都深受唐朝文化的影响。综述:综上所述,唐朝时,中日双方交流频繁,唐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10.阅读材料材料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请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楚。【答案】示例:观点: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使人类的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论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人类文化传播,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宋代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事业,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火药和火药武器发明与广泛应用于战争中,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综上所述。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科技发明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就对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论证。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印刷术、火药和磁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使人类的文明得到了极大发展角度,结合印刷术、火药和磁石对人类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史实分析回答。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楚,有总结叙述,卷面清楚。11.材料论述题。材料一“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材料二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宋代的一项科技大发明的名称。(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活字印刷术(2)观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论述: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结论:总之,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将胶泥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2)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据“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方面,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可知,围绕其主题提炼出的一个观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总之,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12.小导游:写一段关于岳飞纪念馆的解说词岳飞纪念馆,位于杭州城西北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民族英雄岳飞的长眠之地,也是历代人民凭吊、瞻仰岳飞的纪念场所。如果你来当岳飞纪念馆的导游,你会对游客怎么介绍岳飞呢 【答案】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反而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抗金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得出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反而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抗金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13.写一写:你对“澶渊之盟”的认识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写你对“澶渊之盟”的认识。最后将自己的认识写成一片小短文,字数不限。【答案】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言之有理即可14.【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东汉以来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已呈现上升趋势。昔日地广人稀的面貌正在逐渐改变。从永嘉之乱、十六国到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北方移民的南下为扩大江南的耕地面积提供了有利条件。隋唐时期继承南朝以来的发展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成为重要农业生产区域。唐朝后期,当时人已说:“军国大计,仰于江淮。”可见这一带已成为粮食生产基地。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开发,江南的吴越尤其如此,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显著的发展。北宋时,“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已成定局。到了南宋,江南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明显的标志便是“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请为安安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可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条件、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答案】题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而必然的过程。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为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得到共同发展;唐朝中后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由此可见,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个漫长的过程。【详解】题目:材料中所涉及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从材料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其南移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可得出主题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而必然的过程。论述:根据“从永嘉之乱、十六国到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北方移民的南下为扩大江南的耕地面积提供了有利条件。”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为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根据“隋唐时期继承南朝以来的发展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成为重要农业生产区域。”得出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得到共同发展;唐朝中后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根据“到了南宋,江南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最明显的标志便是‘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得出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最后总结,由此可见,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个漫长的过程。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元时期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摘自《中国历史》七下第63页问题一:元朝对外交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中国古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论正确【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国家统一,经济繁荣;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陆路交通发达(任两点活字印刷术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器的使用,加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指南针的应用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论正确(供商榷讨论)举例:论点: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主要线路有所不同。论证1:两宋时期由于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所以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并形成多条航线,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论点2:元朝实现了国家统一,并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帝国,这一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交通范围更广,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结论: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详解】问题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而且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元朝对外交通发达的原因;中国古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三,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活字印刷术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器的使用,加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指南针的应用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问题二:根据材料“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信息,我总结的议题是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应用,是这一时期的科技的重大成就,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火器的使用,加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指南针的应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结论是科技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搞好科技创新。16.比较两幅图片,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题目自拟)毕昇 曹雪芹【答案】题目: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论述:毕昇是北宋科学家,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是中国重要的科技成就。曹雪芹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他的《红楼梦》是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至今,《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毕昇和曹雪芹都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作出贡献。【详解】比较两幅图片,根据所学内容可以拟定题目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毕昇是北宋科学家,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是中国重要的科技成就。曹雪芹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他的《红楼梦》是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至今,《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毕昇和曹雪芹都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作出贡献。17.材料论述。材料: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种极为壮观的远航,充分证明了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达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鼎峰。——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材料中的“远航”指的是什么事件?(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答案】(1)郑和下西洋。(2)观点:世界航海史的壮举﹣﹣郑和下西洋;论述: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所率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和所学知识,可知“远航”指的是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2)依据材料信息“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种极为壮观的远航,充分证明了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达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鼎峰。”,可以提炼出的观点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郑和下西洋。论述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可从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概况和影响等方面予以分析回答,如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所率船队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18.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图一戚继光 图二郑成功【答案】题目: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论述:明朝中期,倭寇为患,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戚继光和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详解】本题是历史小论文,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戚继光,他是明朝的抗倭英雄;图二郑成功,他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主题为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论述,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最后小结,戚继光和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19.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一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答案】科技发展促进对外交流明初国力雄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详解】根据图片“水罗盘模型”“郑和宝船模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主题是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先进性,郑和是明朝的人物,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的最要事件,有重要意义且带来深远影响,。学生可围绕科技发展促进对外交流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技发展促进对外交流明初国力雄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20.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答案】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发展机遇。上述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由对外交流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郑和下西洋反映了中外交流,而广州十三行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所以这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体现了明清时期我国由对外交流逐步走向闭关锁国。结合郑和下西洋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进行阐述即可。21.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对外交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以和平为主,也存在矛盾冲突。请观察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为题目,撰写一篇小短文。鉴真 玄奘 郑和 戚继光 郑成功要求:(1)对图中涉及的五位历史人物在中外交往过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进行论述;并谈一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以及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2)史实表达准确无误,表述清晰流畅,字数200字左右。【答案】示例:题目: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论述: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依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郑和下西洋不仅增加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郑成功收复台湾使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影响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因素有政治: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对外政策、经济:经济发展是对外交往的物质基础。文化:科技发展。人物:杰出航海家的作用,如明朝郑和等。由此可知, 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强大,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要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有理。【详解】本题是开放性小论文题。首先分析题干图片中的人物及事件可知,分别对应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交往,玄奘西行天竺促进中印交往,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戚继光抗倭基本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再围绕“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为题,撰写一篇小短文,可结合相关事件的概况及意义予以阐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以及杰出人物等角度谈一谈影响我国对外交往的因素。最后可结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相关经验教训得出启示,如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强大,闭关锁国导致落后。2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请结合以下图示以“创新与发展”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展开论述。文中须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八项内容的朝代及影响(其他,相关介绍也可),并谈谈你的感想。要求史实准确、语言流畅,字数300字左右。【答案】隋朝时创立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教育的发展。元朝立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农政全书》撰写于明代,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明代的紫禁城,是当代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京剧形成于清朝,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逐渐成为主要剧种,流传四方。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详解】据图片“创新与发展”可拟定题目:创新与发展。论述: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从隋朝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元朝时期创立行省制、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史实以及影响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隋朝时创立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选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教育的发展。元朝立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农政全书》撰写于明代,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明代的紫禁城,是当代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京剧形成于清朝,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逐渐成为主要剧种,流传四方。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造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23.阅读材料并提炼一个观点,围绕该观点,结合所学写一篇60至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报,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材料 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统一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荣光……中国为“唯一延续至今的社会”……中国人最害怕、最不愿意、最讨厌、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分裂”。统一,是一种宿命般,带有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是考察所有治理技术的边界,尽管统一本身并不能保证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崛起,最终终结了“乱世”,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一代人对于大一统国家自然是无比向往,感激涕零。——《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答案】例文: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从秦朝统一到清朝前期,虽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和宋辽夏金政权的并列时期,但秦汉,隋唐,元明清时期一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建立、发展和巩固时期,而且不同时期为维护国家统一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统一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详解】第一步依据材料内容:“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统一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荣光……”“统一,是一种宿命般,带有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是考察所有治理技术的边界,尽管统一本身并不能保证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成功崛起”等文字,可知反映的是统一相关的事件。由此确定观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二步然后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围绕统一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论述。历史事件加影响;第三部进行概括、总述。24.阅读下列图表,完成任务。人物 参与重大事件的时间玄奘 626年——645年鉴真 742年——754年郑和 1405年——1433年戚继光 1553年——1565年郑成功 1661年——1662年康熙帝 1685年——1686年(1)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中外交往的两种方式。(2)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从表格中任选五位人物所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答案】(1)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意思贴近即可)(2)观点:对外交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或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或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都推动中外文明的交往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例:玄奘西行,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一点即可)戚继光抗倭,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一点即可)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胜利,使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解析】(1)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天竺和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属于和平交往;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进行雅克萨之战属于暴力冲突。(2)根据表格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进行雅克萨之战,都属于对外交往,所以可归纳出观点对外交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或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或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都推动中外文明的交往等)。学生围绕观点,从“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进行雅克萨之战”的史实以及影响方面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玄奘西行,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戚继光抗倭,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胜利,使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25.材料 在中国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其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经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以文学为例,汉族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藏族有史诗《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汉文学精品中也渗透着少数民族的贡献,汉化蒙古人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旗人曹雪芹著《红楼梦》便是明例。又如医学方面,汉族医术渊深博大,藏医、蒙古医也别具异彩,且与汉医相互启迪、补充。——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阅读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观点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论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文学方面,汉族有唐诗、宋词等,藏族有《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成果都是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推动了民族交融,北方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是统一多元的,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点明确,阐述紧扣观点,史实选取正确、恰当,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详解】开放性设问,点明确,阐述紧扣观点,史实选取正确、恰当,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论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文学方面,汉族有唐诗、宋词等,藏族有《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成果都是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推动了民族交融,北方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是统一多元的,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春统编版七下历史期末备考:【论述题专练25题】(原卷版).docx 2023春统编版七下历史期末备考:【论述题专练25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