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知识提纲(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知识提纲(素材)

资源简介

《对环境的察觉》知识提纲
一.人的感觉
1.感觉的作用: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
2.感受刺激的器官: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
3.感觉产生的过程: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4.影响感觉的因素:人们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酒精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
二.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皮肤及其功能: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2.不同部位的皮肤对不同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的
(1)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2)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三.鼻和嗅觉
1.嗅觉的产生:空气中有气味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特殊气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2.嗅觉的作用:嗅觉不仅帮助人们闻到食物的香味,还能够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3.嗅觉的疲劳:长时间的接触某种气温可能感觉就会变弱,老年人嗅觉没有年轻人敏感,不同的动物对不同的气味敏感程度不同。
四.鼻和嗅觉
1.味蕾: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2.味觉的形成: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
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3.舌的不同部位感受的刺激不同:味觉主要可以分为酸味、甜味、咸味、苦味、鲜味等。舌能够感受这些味觉。麻、辣、涩等味觉是人对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4.味觉的敏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减少,味觉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
五.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介质:声音也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4.传声的方式: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它使人们能够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同样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们面对面大喊也听不见声音,他们只能通过无线电设施进行交流。
六.声波
1.声音的传播方式: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振动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回声:声波有广泛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等。
3.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七.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与功能
(1)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也有一部分加强的功能)
(2)中耳:
鼓膜---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鼓室---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耳蜗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3)内耳
耳蜗---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感觉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
半规管--维持姿势和保持平衡。
2.听觉的形成:
(1)正常的听觉形成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即: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2)还可以通过骨传导,比如万年贝多芬可以通过牙咬筷子听钢琴声。
3.助听器与失聪:听觉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不灵敏。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人来提高听力。但是,有些人由于听觉感官某一部分受到损伤,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失聪。
4.耳对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八.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
的音调就越高。
2.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因此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量,它决定着声音音调的高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的高。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到1100赫之间。
3.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
4.超声与次声: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一般人是听不到超声和次声的,但一些动物却能听到。
5.声音的应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蝙蝠利用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
大象可以利用次声波进行交流。
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大声说话导致雪崩 超声波粉碎结石
6.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
7.影响响度的因素: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但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8.音色:在许多同学同时讲话时,即使没有看到人,我们也可以分辨出每个同学的声音。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时,即使它们发出的响度与音调相同,仅凭听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这表明声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那就是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人对声音的感觉也就不一样。
九.噪声污染
1.乐音:自然界中有各种声音。清脆的鸟鸣声、悠扬的乐器声、悦耳的歌声等往往使人感觉轻松愉快,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2.噪音:马路上的嘈杂声、飞机的轰鸣声等往往使人烦躁不安,我们把这类声音叫做噪声。
3.噪音判定与规定: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例如你在学习时,邻居发出的优美的音乐对你来说也是噪声。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有害健康,被列为国际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颁布了噪声污染标准。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和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85~90分贝。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4.噪音的防治:
(1)从声源处减弱 (2)从传播途径中减弱 (3)从人耳处减弱
十.光源
1.光源: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源的分类:
(1)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2)人造光源:电灯、蜡烛、篝火
十一.光的传播
1.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打靶的三点一线
(2)小孔成像原理:
(3)日食与月食的形成
(4)激光准直
(5)影子的形成
(6)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井底之蛙等词汇描述的都是光的直线传播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是理想化物理模型,非真实存在)
十二.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3×105 m/s;
2..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十三.光的色散
1.单色光与复色光
(1)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2)复色光:由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2.光的色散实验
(1)实验内容: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色散实验,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 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偏折情况:红光偏折角度最小,紫光偏折角度最大。各色光偏折的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十四.物体的颜色
1.看到物体的原因:眼睛接收到了物体反射出来的光。
2.不同颜色物体反射不同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到的光,黑色物体吸收了所有照到的光,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该颜色的光,不同颜色的玻璃只能透过该颜色的光。
3.光的三原色:人们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十五.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1)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的。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的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
(2)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探测仪,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等。
2.紫外线
(1)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紫外线验钞机就是利用紫外线工作。
(2)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灭菌。
(3)紫外线对人的影响:适量照射有助于健康,过量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4)大气中的臭氧层吸收了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的照射。
十六.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路图及概念:
(1)反射面:两种介质的交界面 (2)入射光线:照向反射面的光线。
(3)反射光线:从反射面反射出的光线 (4)法线: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5)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6)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二者皆遵循反射定律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
(2)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
十七.平面镜成像及规律
1.实像和虚像:
(1)实像:可以承接在光屏上的像。
(2)虚像:视觉上感觉在什么位置发出的光,而实际上并没有发出光。
3.平面镜成像规律:
4.平面镜中像的位置确定:
(1)先做垂直,然后利用等距确定位置,再画出像的大小及位置
(2)已知两条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也可确定像的位置
5.凸面镜与凹面镜作用:
6.凸面镜的应用:后视镜和广角镜
7.凹透镜的应用:太阳灶,手电筒的灯碗。
十八.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1)三线一面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两线分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观察角度与光梳光密介质)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3.光的折射现象:叉鱼的角度,彩虹,杯子里的筷子“折断”、海市蜃楼等
十九.透镜和视觉
1.透镜及应用:能透过光的镜片都是透镜,透镜广泛应用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眼镜片、望远镜等。
2.透镜的分类: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光线,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透镜的焦距、焦点等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画主光轴应用点划线
光心:透镜中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用字母“O”主光轴表示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的一点。或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发散的光反向延长线交于的点(虚焦点)。
焦距(f):焦点与光心的距离。
5.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距(u):物体与光心的距离
(2)像距(v):像与光心的距离
6.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1)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一条线上
(2)移动蜡烛后,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
(3)读出物距和像距
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应用举例
正立或倒立 缩小或放大或等大 实像或虚像 与物同侧或异侧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侧焦距
fu二十.人眼球的作用
1.眼球的结构
组成
眼球 眼球壁 ______ 角膜(无色透明)
巩膜(白色坚韧、眼白部分)
______ 虹膜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曲度)
脉络膜(营养眼球、使眼球成为暗室)
______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但视神经穿出的地方无感光细胞称为盲点,在靠近鼻侧)
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都为无色透明)
2.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在__视网膜__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__大脑__,形成视觉。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方,也是视网膜上唯一没有任何__感光细胞__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__盲点__。若像成在这个位置,我们是看不到的。
3.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__视网膜前__,使物像模糊不清(戴__凹透镜__矫正)。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__视网膜的后面__(戴__凸透镜__矫正)。
4.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称为__色盲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