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在地震救援中采用的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接触洞壁,收集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C.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传声”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2.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以下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 )A.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其声带振动得很快B.假如宇宙空间有空气,我们在地球.上可能会听见太阳的“歌唱”C.蚊子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250~600次,所以人耳无法听到D.人们利用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超声波,可以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4.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C.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D.增大琴弦拨动力度会增大振动频率6.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当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却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如图所示为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内的情景,他们在天宫二号内可以直接通话,但是,在空间站外面工作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通话。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方便C.空间站外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8.大象可以通过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关于大象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象发出的是次声波,音调太低人类听不到 B.大象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人类听不到C.大象发出声音的频率太高,人类听不到 D.大象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不能传播9.地震波是由于地震而产生的向四处传播的震动,主要由横波、纵波组成。2021年9月16日,在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产生的地震波造成了大量房屋损毁,同时由于地层岩石在断裂、碰撞过程中还会产生次声波。下列关于次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次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可达3×108m/s D.频率低于20000Hz的声波就是次声波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传播速度越大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11.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8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A.20m/s B.30m/s C.40m/s D.50m/s12.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 当她的耳朵位于 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图中左边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 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的介质是 。13.声音是我们每天都在感觉的。(1)如图1,手拨动压在桌边的尺子,发现尺子振动,同时有声音发出,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2)如图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中,不断抽气,可以感觉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14.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2)如图乙,两只音叉完全相同,敲击右边的音叉,我们却看到左边音叉旁的泡沫塑料球不断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3)如将上述乙装置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同样的实验,则泡沫小球________(“会”或“不会”)弹起,这是因为________。15.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C -20 -10 0 10 20 30声音每秒传播距离/m 318 324 330 336 342 348(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音每秒传播距离和温度关系的图像。(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20 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3)20°C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边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计算这个山谷的宽度。16.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17.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发出的。(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不计光的传播时间)18.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5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v铁=5100m/s。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最短时间为0.1s。(1)现有一根足够长、注满水的铁质管,在一端用力敲击后,可在另一端听到 次声响,其中最后一声是通过 传播过来的。(2)在一根空心铁质管的一端敲击,另一端接收传来的声音,此时人耳恰能分辨出来,问该空心管的最短距离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19.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介质 声速v(米/秒) 介质 声速v(米/秒)空气(0℃) 331 蒸馏水(25℃) 1497空气(15℃) 340 铝(25℃) 5000空气(25℃) 346 铁(25℃) 5200煤油(25℃) 1324 铜(25℃) 3750(1)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 ,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写出计算步骤)20.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很快,所以声速的测量体现了科学家们超凡的智慧。(1)历史上第一个测出空气中的声速的人是英国人德罕姆。1708年的一个晚上,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远处正在发射的炮弹,先后不同的炮弹都落在距离教堂19.32公里的同一个山顶上。他在看到炮弹爆炸所发出闪光后计时,听见炮弹爆炸声后停止计时,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声速;并且通过测量多次, (填减小误差的方法),作为最后的结果。(2)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是在1827年,由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和他的助手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先测出两船的距离。然后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则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了水下钟声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为9.6s。实验结束后,科拉顿通过计算,得出了水中声速为1435m/s的结论。如图所示,请问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多少 (计算时忽略船的长度对距离的影响)(3)历史上第一次测得声音在金属中的速度是在法国巴黎进行的。当时人们拿来一根长为931米的铸铁造的管子,在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就会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响声间隔2.5秒。人们为什么可以听到两次响声 21.请阅读《超声波测速》并回答问题。超声波测速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范围内,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测距是测速的基础,如图1所示,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停止计时,根据记录的时间及其与路程、速度的关系,可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2甲是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像,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t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测速仪测量汽车速度的原理是: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车的速度。测速仪在公路上对运动的汽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汽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s,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6s,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3s,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像如图2乙所示(t从第一次发射信号开始计时)。 超声波速度取340m/s。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人耳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2)如图2甲所示,若t=0.4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m;(3)匀速运动的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为______ m;(4)匀速运动汽车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参考答案1.A【解析】A.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而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幸存者肯定听不到,故A错误符合题意;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C.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传声”,故C正确不合题意;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2.B【解析】A.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其声带的振幅很大,故A错误;B.假如宇宙空间有空气,我们在地球.上可能会听见太阳的“歌唱”,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C.蚊子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250~600次,则它的振动频率为250~600Hz,而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在听觉范围内,因此可以听到,故C错误;D.人们利用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次声波,可以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故D错误。 故选B。3.A【解析】A.发声的音叉振动较弱,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变,距离不变,所以声音的振动时间不会延迟,故B不符合题意;C.音叉的振动传递给小球,将微小振动放大,并不能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故C不符合题意;D.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与声音的反射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4.A【解析】A.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带动水振动使“水花四溅”,故A正确;B.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故D错误。5.C【解析】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故A错误;B.物体振动能够发声,若没有满足声音传播的介质,人耳是听不到声音的,故B错误;C.超声波的频率比较高,因此波长比较短,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故C正确;D.增大琴弦拨动力度会增大琴弦的振幅,响度会变大,频率不变,故D错误。6.D【解析】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传播条件的;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①②④。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7.C【解析】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可直接对话,但在空间站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通话,是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BD错误,C正确。8.A【解析】A.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是20Hz-20000Hz,大象发出的是次声波,音调太低,人类听不到,故A正确;B.大象发出的声音不是响度太小,是音调太低,人类听不到,故B错误;C.大象发出声音的频率太低,人类听不到,故C错误;D.大象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故D错误。9.A【解析】A.物体振动产生声,次声波也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次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声的传播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约是340m/s,故C错误;D.次声波指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故D错误。10.A【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B.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与声音的传播速度无关,故B错误;C.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声音在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D错误。11.A【解析】如图b,P1与P2间隔的刻度值为4.5格,一共1.8s,那么每一格的时间为P1、n1间隔的刻度值为1.5格,测速仪第一次发出和接受超声波信号的时间为P2、n2间隔的刻度值为1格,测速仪第二次发出和接受超声波信号的时间为车子第一次遇到超声波,汽车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车子第二次遇到超声波的时间为车子行驶的距离为车子行驶的时间为车子行驶的速度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12.反射;响度;空气【解析】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可以有效减弱声音的发散,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响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空气。13.(1)振动(2)介质(或空气)【解析】(1)如图1,手拨动压在桌边的尺子,发现尺子振动,同时有声音发出,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如图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入密闭的瓶中,不断抽气,可以感觉到声音越来越轻,甚至将要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空气)。14.(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空气能够传播声音(3)不会;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通过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传播 , 真空不能传声。【解答】(1)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 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 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 ;(3)如将上述乙装置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同样的实验,则泡沫小球不会弹起,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15.(1)如答图所示:(2)温度低时(3)声音到右边山崖的距离:s= × 340 m/s×0.3 s=51 m,声音到左边山崖的距离:s'= ×340 m/s×0.5 s=85 m,山谷的宽度为:s宽=s+s' =51 m+85 m=136 m。【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依次在方格纸上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即可。(2)根据表格中声速的数据分析;(3)人到山崖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即,据此分别计算出人到左边山崖和右边山崖的距离,最后将它们相加的点山谷的宽度。【解答】(1)方格纸上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声速,根据表格中每组数据在上面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如下图所示:(2)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声速越小,越容易实现超音速飞行。根据表格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在低温下试验更容易成功。16.(1)小(2)塑料袋(3)粗糙多孔【解析】(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的原理。(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塑料袋隔音时,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远,则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17.(1)振动(2)光速比声速快(3)1035【解析】(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2)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由于光速远远大于声音的速度,所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3)烟花爆鸣处与人之间的距离:s=vt=345m/s×3s=1035m。18.(1)3;空气(2)设空心管的最短距离为s,;;解得:s≈36.43m。【解析】(1)现有一根足够长、注满水的铁质管,在一端用力敲击后,可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响,其中最后一声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2)设空心管的最短距离为s,;;解得:s≈36.43m。19.(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2)解:反射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反射,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 第一次听到回声,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又经过 再次听到回声,即为从开始计时算起一共用了1.5s听到回声,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则两峭壁间的距离:.【解析】(1)比较第一列前三组数据可知,当空气的温度升高时,声速变大,那么得到: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比较比较空气、煤油和铝的传声速度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速度最慢。20.(1)求出平均值(2)略两船之间的距离为:s=vt=1435m/s×9.6s=13776m(3)声音会分别通过铁管和空气传播,由于v固>v气,因此第一次听到的是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来的,因此人们会听到两次响声。【解析】(1)它们通过测量多次,求出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2)两船之间的距离为:s=vt=1435m/s×9.6s=13776m;(3)声音会分别通过铁管和空气传播,由于v固>v气,因此第一次听到的是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来的,因此人们会听到两次响声。21.不能 68 51 60【解析】(1)人的听觉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范围内,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所以人耳不能听到超声波。(2)如图2甲所示,t=0.4s,超声波遇到汽车并返回的路程为 s=vt=340m/s×0.4s=136m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3)第一次发射信号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s1=vt1=340m/s×0.3s=102m第二次发射信号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s2=vt2=340m/s×0.15s=51m匀速运动的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为 s车=102m-51m=51m(4)匀速运动的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行驶所用的时间 t车=0.3s+0.4s+0.15s=0.85s匀速运动汽车的速度大小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