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如图所示,一容器内盛有水,容器的下方有一阀门k,一束与水平方向成40°角的入射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在容器底部形成光斑。打开阀门让水从小孔慢慢流出,在水流出的过程中,观察到的光斑的移动方向(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不移动 D.无法判断2.小红在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盛水的碗底,把碗放在桌子上并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不到为止。保持头部不动,缓缓地向碗中倒水,倒着、倒着,怪事出现了,小红又重新看到碗底的硬币。小红想用作图的方法来解释这个现象,如图的四幅光路图中,能对上述现象做出正确解释的是( )A.B.C.D.3.有一圆筒如图所示,人眼在P点向筒中望去,可看到筒左壁M点以上的部分,若在筒里注满水后,人眼仍从P点望去,则( )A.可能看到Q点以上部分 B.只能看到N点以上部分C.只能看到M点以上部分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4.如图所示,小猫没有捉到鱼感到很困惑,这是( )A.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小猫看到的鱼的位置变浅了B.由于光的反射,小猫看到的鱼的位置变深了C.由于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小猫看到的鱼的位置变浅了D.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小猫看到的鱼的位置变浅了5.如图所示,当玻璃杯中没有水时,在A处发出一束光,在杯壁上的B处形成一个光斑。在不考虑杯壁对光的反射的条件下,当往杯中加水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水面至CD时,光斑仍在B处B.当水面至EF时,光斑仍在B处C.当水面至CD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D.当水面至EF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6.如图所示,一容器内盛有水,容器的下方有一阀门k,一束与水平方向成40°角的入射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在容器底部形成光斑。打开阀门让水从小孔慢慢流出,在水流出的过程中,观察到的光斑的移动方向(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不移动 D.无法判断7.如下图所示,一束与水平方向成40°角的入射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在杯底形成光斑。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的光斑的移动方向(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不移动 D.无法判断8.能正确表示光从室外透过窗户玻璃进入室内传播的光路图是( )A. B.C. D.9.如图所示,人眼在A处看见河里B处有一条鱼。若从A处射出一束激光,要使激光恰好照射到鱼身上,则激光应对着哪一点射出?( )A.B点 B.B点上方 C.B点下方 D.B点左方10.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这种现象的是( )A. B.C. D.11.我国《史记》《梦溪笔谈》中都记载了海市蜃楼自然奇观,如图是海市蜃楼形成的原理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楼阁C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到A处人眼 B.由于光的反射,楼阁B在C处形成虚像C.由于光的折射,楼阁B在C处形成虚像 D.此现象说明光在空气中不能沿直线传播12.如图所示,MN是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其中一种是空气,当光线从介质A射到介质B时,入射角等于 ,折射角等于 ,其中介质 是空气。13.如图所示,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中的A点斜射到水面上的O点,经反射在足够长的刻度尺上形成一光点B。(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度,则反射角为________度。(2)保持入射点O不变,将激光笔竖直靠近空气与水的界面,则在刻度尺上形成的光点将会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3)图中折射光线在刻度尺上也形成一个光点C(图中未标出),则B、C两光点到界面的距离大小关系是:SBD________SCD(选填“>”、“<”和“=”)。14.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相关知识后,小明为了进一步探究:人在液体上方不同角度观察液体中同一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他利用透明水槽、白色硬纸板、橡皮泥板、激光笔等器材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①在水槽底部的顶点位置S处放置一激光笔,并向水槽内加入一定量的清水。②打开激光笔,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并调整激光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使折射光线对准水面上方人眼的位置E点。③用铅笔沿着E1O方向伸入水面以下并戳中橡皮泥板s滚光笔记录凹陷点为A,即为此时人在E1点所看到的激光笔。④重复步骤②③,使激光笔分别射中水面上方的E2、E3点,并记录橡皮泥板上的凹陷点分别为B、C。③倒掉水,用刻度尺分别测量顶点S与檬皮泥板上的凹陷点A、B、C之间的距离为S1、S2、S3。(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的目的是________。(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则实验中所测量的s,s的大小关系应为________。(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增加怎样的实验?________。15.为了寻找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i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结果如下表。 红光光源 黄光光源 紫光光源实验序号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度)1 25 16.4 25 15.7 25 15.12 50 30.7 50 29.4 50 28.23 75 40.1 75 38.3 75 36.6试回答:(1)为了顺利完成本探究,入射角i的角度不能等于 。(2)比较实验数据,得出规律:①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 。②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同一种物质中, 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3)应用规律:如图,是黄光斜射入玻璃砖的折射光路图。请判断如果红光同样沿着如图角度入射,那么折射光线最后会射到 (选填 “P点”“P点的左侧”或“P点的右侧”)16.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时都会发生折射现象,那水和玻璃的折射情况会相同吗?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选择了光屏、透明玻璃砖、水槽、激光电筒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在光屏上画出互相垂直的NN'和MM'两条线段并相交于O点,如图甲所示。(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你认为出现光线OC是因为 ,鉴于本实验的目的,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 。(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人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 ,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人射光线所在一侧的 相同。(3)小华最终在光屏上记录下了如图丙所示的光路图(OE为水中的折射光线),通过分析光路,你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 。(4)若激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分别从玻璃和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则 射出的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17.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光的全反射: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甲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作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全部变为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 (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乙所示),请在图中完成这束入射光的光路图。参考答案1.B【解析】打开阀门后,水面不断下降,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别做出原来的折射光线和后来的折射光线,比较它们与容器底面的交点位置即可。【解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图如下:如上图所示,观察到光斑向右移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2.B【解析】当碗中没水,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硬币射出的光线刚好被碗挡住;碗中加水后,硬币射出的光线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到了硬币的虚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3.A【解析】由图知,若没有水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人眼在P点恰好看到M点;若装满水后,从M点以下的某点发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经折射恰好进入人眼,所以人眼还可以看到M点以下的部分,如图所示即可能看到Q点以上部分,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4.A【解析】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小猫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5.B【解析】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规律判断。【解答】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则当水面到达CD时,如下图所示:此时光斑的位置再B的下方,故A、C错误;当水面到达EF时,光始终在水中沿直线传播,不会发生折射,因此光斑的位置再次回到B处,故B正确,D错误。6.B【解析】打开阀门后,水面不断下降,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别做出原来的折射光线和后来的折射光线,比较它们与容器底面的交点位置即可。【解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图如下:如上图所示,观察到光斑向右移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7.B【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会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作图分析即可。【解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会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水面变高后,由于入射点发生了变化,放射光线的方向不变,所以,两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据此作图如下:,由图可知,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的光斑向右移动。8.A【解析】光从室外的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射入室内的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9.A【解析】人眼在A处看到河里的B处有一条鱼,即鱼身上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射入眼睛,于是我们在鱼的实际位置上方的B点看到鱼的虚像。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如果要用激光恰好照射到鱼身上,就必须沿原来路径反方向照射,也就是激光笔对着B点射出即可,如图所示:故选A。10.D【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11.C【解析】A.楼阁C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BC.由于光的折射,楼阁B在C处形成虚像,故B错误,故C正确;D.此现象不能说明光在空气中不能沿直线传播,光在均匀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D错误。12.40°;60°;B【解析】首先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确定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再计算对应角的大小即可。【解答】如下图所示,∠COE为反射角,大小为:90°-50°=4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入射角∠COG=40°。∠FOD为为折射角,大小等于:90°-30°=60°。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即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空气,即B为空气。13.(1)53 (2)向下 (3)<【解析】(1)首先用90°减去入射光线和界面的夹角得到入射角,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反射角;(2)分析激光笔靠近水面的过程中入射角的改变,进而确定反射角的改变,最终确定B点位置的变化;(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判断。【解答】(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37度,那么入射角为:90°-37°=5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则反射角为53°;(2)保持入射点O不变,将激光笔竖直靠近空气与水的界面,那么入射角会增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会增大,则在刻度尺上形成的光点将会向下移动;(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那么:图中折射光线在刻度尺上也形成一个光点C,则B、C两光点到界面的距离大小关系是:SBD14.(1)将光的传播路径呈现在硬纸板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像的位置(2)s1(3)将水槽中的水更换为其他种类的液体重复上述实验【解析】(1)如果没有硬纸板的衬托,那么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亮点,不能看到激光传播的路径。而借助硬纸板的衬托,激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我们就可以看到传播路径,从而观察记录像的位置;(2)根据图片可知,像到容器底部的距离s和像到液面的深度h相加正好等于液面的高度,据此分析;(3)还用不同器材,多做几次实验,从而收集到更多的实验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会避免偶然性,增加客观准确性。【解答】(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的目的是将光的传播路径呈现在硬纸板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像的位置。(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即像到液面的深度h变小。根据像到容器底部的距离s和像到液面的深度h相加正好等于液面的高度,且液面的深度保持不变可知,对应的像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会增大,即s1(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增加怎样的实验:将水槽中的水更换为其他种类的液体重复上述实验。15.(1)0度(2)随之增大(3)P点的左侧【解析】(1)为了顺利完成本实验,入射光线不能与分界面垂直,即入射角i的角度不能等于0°。(2)①根据表格中红光光源的三组数据可知,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随之增大。(3)根据表格可知,当红光和黄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玻璃砖时,红光的折射角大于黄光的折射角,则折射光线最后会射到P点的左侧,如下图所示:16.(1)有;部分光线并没有通过玻璃砖,而依旧在空气中传播AO和OB(2)入射光线重合;入射角(3)玻璃(4)玻璃【解析】(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我认为出现光线OC是因为有部分光线并没有通过玻璃砖,而依旧在空气中传播,鉴于本实验的目的,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AO和OB。(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人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入射光线重合,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人射光线所在一侧的入射角相同。(3)根据图片可知,在玻璃中的折射角小于在水中的折射角,因此我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玻璃。(4)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中时,玻璃中的折射角小于水中的折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光从水和玻璃射入空气中时,玻璃中的折射角大于水中的折射角,即玻璃射出的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17.(1)41.8°(2)反射光(3)不会(4)【解析】(1)根据题干中临界角的定义分析;(2)一般情况下,入射光线会分为两部分,即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那么入射光的强度=折射光的强度+反射光的强度;(3)当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只有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时,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4)注意根据玻璃发生全反射时的临界角的大小分析光路情况。【解答】(1)根据题目描述可知,折射光线消失时的入射角就是玻璃的临界角,因此玻璃的临界角为41.8°;(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全部变为反射光;(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由于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4)入射光线垂直入射到玻璃表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变;当光线到达倾斜的表面上时,此时入射角为45°,大于玻璃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41.8°,因此没有折射光线射入空气,全部转化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光的反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