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复习专题训练(十五):耳和听觉【word,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复习专题训练(十五):耳和听觉【word,含解析】

资源简介

1.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乙图:利用超声可以探测海底深度,说明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其他声波
C.丙图:城市中的噪声测试仪,数字95.8后的单位应该是
D.丁图: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
2.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的频率,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音符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频率/Hz 256 288 320 341.2 384 426.7 480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3.如图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互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机器人 “说话” 是高科技产品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的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105千米/秒
4.今年5月1日凌晨,杭城遭遇狂风暴雨,许多市民在睡梦中被雷鸣声惊醒。下列关于人耳的有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收集声波 B.⑦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③放大振动 D.⑤产生听觉
5.放炮竹时,在旁观看师,最好张开嘴或者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6.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7.如图所示是同学们自制的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玻璃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由玻璃瓶内的水柱振动引起的
D.用同样的方法向瓶子里吹气,从左到右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
8.老年人“耳背”,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其病变部位可能是在(  )
A.鼓膜或听小骨 B.听小骨或耳蜗
C.耳蜗或听神经 D.听神经或半规管
9.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监测噪声强弱的等级
10.为了安全,有些轿车装有倒车雷达,当轿车倒车时,尾部在非安全距离内遇到人或障碍物,雷达就会发出警报,方便司机判断车尾与后部障碍物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在倒车雷达工作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物理知识,下列知识没有得到应用的是(  )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回声 D.超声波
11.如图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12.如图是人体听觉形成示意图。其中听觉感受器存在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3.科学家正在用“以声消声”的方法开发一种新的反噪声术。简单地说,就是用话筒将噪声收集起来传送给专门的电脑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通过喇叭发出新的噪声,它恰好能将原来噪声的振动抵消,从而达到消除或降低噪声的目的。下列关于“以声消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声波的密部与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互相加强
B.利用声波的密部与密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互相抵消
C.利用声波的疏部与疏部相遇,它们就会互相抵消
D.利用声波的密部与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互相抵消
14.地震时会产生频率低于 20 赫的声波。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下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
  听觉频率/赫
蝙蝠 1000~120000
海豚 150~150000
猫 60~65000
大象 1~20000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15.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2400多年前战国早期的文物,编钟的钟体呈合瓦形,敲击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称为“一钟双音”,其主要原因是敲击正面和侧面时振动的频率不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编钟发出优美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
C.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响度一定不同
D.敲击编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16.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人群高达2057万,为残疾人总数的首位。国家将每年的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  )
A.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小骨→大脑
B.声波→鼓膜→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
C.声波→鼓膜→听神经→听小骨→大脑→耳蜗内听觉感受器
D.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17.现化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波驱 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18.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参考答案
1.D
【解析】A.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错误;
B.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与其他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监测噪声的设备是用来测定噪声的等级的,而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监测噪声设备上数据的单位是dB(分贝),故C错误;
D.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上面物体振动的频率大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调高,故D正确。
2.B
【解析】根据音乐知识可知,音符从1到7,音调越来越高。根据表格可知,从1到7,频率越来越大,因此得到结论: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
3.C
【解析】A.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B错误;
C.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通过音色的不同,因为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即不同的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D错误。故选C。
4.B
【解析】A、②是外耳道,它的作用是声波进入耳的通道,A不符合题意;
B、⑦是鼓膜,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并向内耳传递,B符合题意;
C、③是听小骨,听小骨的作用是传导振动并将振动放大,C不符合题意;
D、⑤是耳蜗,它的作用是耳蜗的作用是接受振动,产生神经冲动,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5.B
【解析】放鞭炮时,巨大声响产生的声波使得鼓膜内陷,影响鼓膜的正常振动。此时在旁观看者迅速张开嘴,可使外界空气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或者捂耳闭嘴,阻止巨大声响产生的声波冲击鼓膜,这也可以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故答案为:B
6.A
【解析】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音调发生改变,故B错误;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琴弦的振幅越大,因此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但是如果在晚上大家休息时播放,会影响大家的休息,此时变成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7.D
【解析】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玻璃瓶振动发声,故A错误;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瓶子,由于瓶子和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因此瓶子的振动频率逐渐减小,即音调逐渐降低,故B错误;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由玻璃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C错误;
D.用同样的方法向瓶子里吹气,空气柱的长度逐渐减小,而振动频率逐渐增大,则从左到右发出声音的音调依次升高,故D正确。 故选D。
8.A
【解析】耳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导性耳聋,主要由于外耳道堵塞和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听力下降;另一类是神经性耳聋,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有关的神经受损而引起的听力丧失;所以题目中老人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属于听力下降。 故答案为:A.
9.C
【解析】控制噪声的方法有三种: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10.B
【解析】倒车雷达,即倒车防撞雷达,也叫泊车辅助装置,它能以声音或更为直观的显示告知司机车辆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倒车时,利用超声波原理,由装置在车尾保险杠上的探头发送超声波撞击障碍物后反射此声波,计算出车体与障碍物间的实际距离,然后提示给司机,使停车或倒车更容易、更安全,所以说倒车雷达应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倒车雷达工作过程中,应用了超声波、回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没涉及到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11.C
【解析】AD.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即都是振动了四个波形,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AD错误;
B.甲、乙、丙的振动时的幅度相同,即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故B错误;
C.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三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故C正确。
12.C
【解析】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图中①是鼓膜,②是听小骨,③是耳蜗,④是听觉中枢。 故答案为:C
13.D
【解析】当两个个声波的频率和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反时,才会以声消声 ,即利用声波的密部与疏部恰好相遇,它们就会互相抵消,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4.D
【解析】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正好在大象的听觉范围1~20000Hz之间,则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大象,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C
【解析】A.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编钟发出优美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它们的振动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敲击编钟的正面和侧面,振动频率不同,则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6.B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选B。
17.B
【解析】声波驱狗器发出超声波,即频率高于人类的听觉范围,所以人类听不到。但是却在狗的听觉范围内,因此狗能听到,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8.(1)空气柱(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4)B
耳和听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