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第9练 表现手法
技法篇
【高考动向】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从考查内容上看,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篇章结构。
高考考查较多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联想、想象等,往往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词)句,分析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指出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题型特点】
近几年的高考真题题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小切口”设题。所谓“小切口”,即问题指令性一般较为明晰、具体,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例如: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按规则”进行。
2.“大角度”设题。所谓“大角度”,即问题或相对宽泛,如“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没有明确的考点指令,需要考生通过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判断,确定考点,进行作答。
【题型设问】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3.本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4.本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5.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识记清单】
常见的表现手法
手法 阐释 典例
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能够起到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的作用。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官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今昔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 含着作者深沉的历史思考。
衬托 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相异的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所描绘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用桃花潭水之深衬托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
渲染 烘托 渲染指从正面着意描写,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渲染和烘托能够起到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写俯仰之间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
象征 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作者以石灰来象征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联想 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其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作者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是主观创造。 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想象自己的兄弟在家乡登高,在山顶遍插茱萸时却少了一个“我”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抑扬结合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都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可以使诗歌内容错落有致、曲折波澜、主旨突出。 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先扬后抑,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低之意,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 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后两句写“夜半虚前席”却是为了“问鬼神”,讽刺辛辣,感慨深沉。
以小见大 有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含蓄深刻、内涵丰富。 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官绝句三首(其一)》诗歌围绕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惜千里飞送荔枝的寻常小事,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微见著。
点面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 笔描绘多为点。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蓑笠翁”是诗的主体,“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二者结合突出了人物卓然而立的品格。
【解题秘钥】
鉴赏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四个要点
1.注意题目的问题指向。表现手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就是指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象征等。答题时,考生需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
2.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首先考生需要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以便于在遇到表现手法的题时,在大脑中进行“筛选”、“判断”,明确诗句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3.恰当运用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各种表现手法的名称,还包括其表达效果和作用的一些固定说法。使用鉴赏术语既能够体现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又能使答案语言准确、生动。
4.结合诗句分析效果。赏析题中这一点最重要。表现手法的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答出何种手法,而且还需要考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和手法本身的特点,从景、物、情等角度考虑,对诗句中的表现手法的结构、特点、效果进行分析。
【技法点拨】
解答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题的步骤
第一步,关照整体,点明手法。依据问题阅读诗歌,从整体出发,关照全诗,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何是用了这种手法,或如何使用此手法。
第三步,结合手法,点明效果。明确此手法的特点,结合诗歌点明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四步,理答案。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步骤】
第一步,关照整体,点明手法。题干是“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因此,考生需要阅读整首诗歌,从整体出发,得出表现手法为反衬。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三、四句,“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
第三步,结合手法,点明效果。这时需要结合反衬手法的效果,即突出情感,然后点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孤独寂寞。
【答案】(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训练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 项“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错,应该是表达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
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拟人。“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赞美。②对比。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善解人意,延续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③借物抒情。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尾联“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首先,从“殷勤”“独自殿”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于是明确尾联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赞美。其次,在尾联中,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形成了对比,体现了“木芍药”善解人意,延续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最后,结合整首诗歌,明确诗人的情感,即作者通过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①,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汉书.终军传》载:“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景象,再回到眼前描写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想象未来之景。
B.下片开头几句,描绘了将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的景象,为下文表达“请缨提锐旅”的愿望做铺垫。
C.下片最后三句写词人想到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愿望无法实现,不禁涌上悲观情绪,想着过上“骑黄鹤”而逍遥世外、逃避现实的生活。
D.这首《满江红》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想着过上‘骑黄鹤’而逍遥世外、逃避现实的生活”分析错误。故选C。
4.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所见荒草烟波战火纷飞、百姓流离的悲惨景象与昔日花团锦簇、绿柳成荫、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进行对比。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所见悲惨景象是实写,回忆往昔繁华景象和设想胜利归来的美好景象是虚写。③化用典故。化用了《汉书 终军传》中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的典故。④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下片开头“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两问两答,描写了山河飘摇、将土战死、百姓流离、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上阙:“蓬壶殿里笙歌作”,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作者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所见荒草烟波战火纷飞、百姓流离的悲惨景象与昔日花团锦簇、绿柳成荫、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进行对比。再次,化用典故。下阙“何日请缨提锐旅”化用了《汉书 终军传》中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的典故。下片开头“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两问两答,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山河飘摇、将土战死、百姓流离、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①
杜 甫
庞公②不浪出,苏氏今有之。
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③诗。
乾坤几反覆,扬马④宜同时。
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
余发喜却变,白间生黑丝。
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
百灵未敢散,风破寒江迟。
【注】 ①苏大侍御为苏涣,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却忽然拜访杜甫,杜甫遂写诗记此事。②庞公:庞德公,东汉末年襄阳人,隐居岘山之南,后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③黄初: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文帝曹丕的年号。④扬马:扬雄和司马相如。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苏大侍御突然来拜访诗人,于是诗人写诗记录。
B.诗歌以“庞公”起句,是为了说明苏大侍御是像庞公一样的隐者,也是在夸赞其品行高洁。
C.诗歌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魏文帝时期的诗歌来衬托苏涣新诗作的精妙绝伦。
D.诗歌五、六句写苏涣与诗人的相遇犹如司马相如遇到扬雄,尽显才气相投、知遇之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能力。D.诗歌五、六句是说苏涣诗作绝妙,“扬马宜同时”是说苏涣应和扬雄、司马相如在同一时空相比。
6.此诗序言中说:“赋八韵记异,亦记老夫倾倒于苏至矣!”结合诗歌后八句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倾倒于苏至矣”的。(6分)
【答案】①运用夸张手法。“胜食斋房芝”“白间生黑丝”两句写自己听了苏涣的诗歌比吃了斋房中的灵芝还要好,竟还长出黑发,以自己身体的奇异变化突出了苏涣诗歌之妙;②运用侧面描写。结尾四句以“湘娥”悲、“百灵未敢散”、“风破”“江迟”说明了苏涣诗歌产生的动人心魄的震撼效果。(每点3分;手法1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诗题中说“记异”,全诗围绕这个“异”字来写。此诗的序言中说苏涣本来是个“静者”,已经断绝人事很久,连州府的官员也不来往了,但是现在忽然访问杜甫这个四处飘荡、无家可归的人,这是第一“异”。苏涣吟诵最近的诗作,杜甫认为他“才力素壮,词句动人”,在诗中运用对比、夸张、用典、侧面烘托等手法来展现其诗作之妙,这是第二“异”。有感于此,杜甫才“赋八韵记异”赞美苏涣的才能及诗歌成就,并由衷地表达了对苏涣的仰慕之情。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第9练 表现手法
技法篇
【高考动向】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从考查内容上看,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篇章结构。
高考考查较多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联想、想象等,往往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词)句,分析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指出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题型特点】
近几年的高考真题题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小切口”设题。所谓“小切口”,即问题指令性一般较为明晰、具体,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例如: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按规则”进行。
2.“大角度”设题。所谓“大角度”,即问题或相对宽泛,如“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没有明确的考点指令,需要考生通过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判断,确定考点,进行作答。
【题型设问】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3.本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4.本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5.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识记清单】
常见的表现手法
手法 阐释 典例
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能够起到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的作用。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官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今昔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 含着作者深沉的历史思考。
衬托 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相异的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所描绘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用桃花潭水之深衬托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
渲染 烘托 渲染指从正面着意描写,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渲染和烘托能够起到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写俯仰之间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
象征 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作者以石灰来象征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联想 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其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作者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是主观创造。 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想象自己的兄弟在家乡登高,在山顶遍插茱萸时却少了一个“我”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抑扬结合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都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可以使诗歌内容错落有致、曲折波澜、主旨突出。 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先扬后抑,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低之意,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 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后两句写“夜半虚前席”却是为了“问鬼神”,讽刺辛辣,感慨深沉。
以小见大 有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含蓄深刻、内涵丰富。 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官绝句三首(其一)》诗歌围绕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惜千里飞送荔枝的寻常小事,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微见著。
点面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 笔描绘多为点。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蓑笠翁”是诗的主体,“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二者结合突出了人物卓然而立的品格。
【解题秘钥】
鉴赏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四个要点
1.注意题目的问题指向。表现手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就是指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象征等。答题时,考生需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
2.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首先考生需要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以便于在遇到表现手法的题时,在大脑中进行“筛选”、“判断”,明确诗句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3.恰当运用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各种表现手法的名称,还包括其表达效果和作用的一些固定说法。使用鉴赏术语既能够体现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理解,又能使答案语言准确、生动。
4.结合诗句分析效果。赏析题中这一点最重要。表现手法的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答出何种手法,而且还需要考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和手法本身的特点,从景、物、情等角度考虑,对诗句中的表现手法的结构、特点、效果进行分析。
【技法点拨】
解答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题的步骤
第一步,关照整体,点明手法。依据问题阅读诗歌,从整体出发,关照全诗,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何是用了这种手法,或如何使用此手法。
第三步,结合手法,点明效果。明确此手法的特点,结合诗歌点明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四步,理答案。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步骤】
第一步,关照整体,点明手法。题干是“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因此,考生需要阅读整首诗歌,从整体出发,得出表现手法为反衬。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三、四句,“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
第三步,结合手法,点明效果。这时需要结合反衬手法的效果,即突出情感,然后点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孤独寂寞。
训练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①,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汉书.终军传》载:“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景象,再回到眼前描写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想象未来之景。
B.下片开头几句,描绘了将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却无辜被戮的景象,为下文表达“请缨提锐旅”的愿望做铺垫。
C.下片最后三句写词人想到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愿望无法实现,不禁涌上悲观情绪,想着过上“骑黄鹤”而逍遥世外、逃避现实的生活。
D.这首《满江红》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
4.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①
杜 甫
庞公②不浪出,苏氏今有之。
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③诗。
乾坤几反覆,扬马④宜同时。
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
余发喜却变,白间生黑丝。
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
百灵未敢散,风破寒江迟。
【注】 ①苏大侍御为苏涣,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却忽然拜访杜甫,杜甫遂写诗记此事。②庞公:庞德公,东汉末年襄阳人,隐居岘山之南,后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③黄初: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文帝曹丕的年号。④扬马:扬雄和司马相如。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苏大侍御突然来拜访诗人,于是诗人写诗记录。
B.诗歌以“庞公”起句,是为了说明苏大侍御是像庞公一样的隐者,也是在夸赞其品行高洁。
C.诗歌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魏文帝时期的诗歌来衬托苏涣新诗作的精妙绝伦。
D.诗歌五、六句写苏涣与诗人的相遇犹如司马相如遇到扬雄,尽显才气相投、知遇之情。
6.此诗序言中说:“赋八韵记异,亦记老夫倾倒于苏至矣!”结合诗歌后八句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倾倒于苏至矣”的。(6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