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茶文化和茶专题热点专练一、选择题1.(2022·全国甲卷·33) 表1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1664—1670年 1731—1740年胡椒 20.1 4.3茶叶 0.02 9.26咖啡 0.63 5.35棉纺织品 62.59 65.35表1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2.(2021·海南高考·15)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与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 )A.1787年制宪会议 B.英法七年战争C.1812年英美战争 D.北美独立战争3.(2021.1·浙江高考·25)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历来有争议。分析下表双方的辩论观点,选项中合理的是( )否定方观点 肯定方观点元代中文文献中没有对马可·波罗的记载 来华外国人不可能都被记载,即使记载,也可能遗失《马可·波罗游记》存在错载史实以及漏载中国特有的长城、茶叶、汉字等事物 书中关于中国的多数记载已得到印证,未记载特有事物,可以合理解释《马可·波罗游记》稿本众多且内容不一致 稿本有差异但不影响主体内容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可能是依据某种波斯的导游手册,编造出游记 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这种导游手册A.根据《马可·波罗游记》错载或漏载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实性B.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C.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论带史D.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4.(2020·海南高考·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5.(2023·湖北十一校联考·3)据《汉藏史集》记载,吐蕃赤都松赞普为获得饮茶器具,曾派使者向唐朝求赐茶碗遭拒。但唐政府派一位工匠前往,制造出口宽、质薄、光滑精亮、光泽鲜丽的茶碗。这表明了( )A.民族关系始终融洽 B.茶马互市贸易活跃C.饮茶受佛教的影响 D.吐蕃饮茶之风盛行6.(2022·吉林长春五模·26)据图6可知,唐代( )图6 茶叶种植地域分布图A.江南地区已成为经济重心 B.茶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C.北方土地遭到了过度开发 D.农业生产的格局发生了改变7.(2022·江苏省南通市一模·3)魏晋南北朝时,淮河流域等南方多产茶,南人饮茶已成风俗,多数北人不惯饮茶。唐中期前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四方往来之人“不问道俗投钱取竹”。这一风俗的流传得益于( )A.政府不再监管城市商业 B.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C.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8.(2023·四川成都二模·26)北宋中期,政府把商业专卖的范围由传统的盐、铁、酒扩展到茶、醋、药品、香料等,并对其中某些商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进行了严格管控和立法保护。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过度消费影响经济发展 B.国家财政开支存在困难C.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D.政府试图规范商品贸易9.(2022·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一模·26)据图5茶叶种植地域分布图可知,唐代( )图5A.江南地区已成为经济重心 B.茶产业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C.北方土地遭到了过度开发 D.农业生产的格局发生了改变10.(2023·贵州联考·26)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由此可知,宋代( )A.专卖制度日益趋向解体 B.商业发展突破体制的束缚C.商人主导市场交易活动 D.政府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11.(2023·山西大同新高三调研·6)下表是有关唐宋城市变迁的记载。由此推知( )记载 出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唐]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A.都城的夜市经济出现 B.商人政治地位提升C.政府的市场管理弱化 D.商业突破时空限制12.(2023·湖北省九师联盟摸底联考·4)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 B.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D.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13.(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5)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 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据此分析,“贡回市茶”有利于( )A.促进边疆民族的社会转型 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C.推动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 D.终结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14.(2023·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34)图5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图5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15.(2023·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28)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饮品。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三才杯”做过描述,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在社会中影响甚广。由此可知,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是( )A.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市民阶层扩大推动茶文化普及C.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D.与儒道思想交融蕴含东方哲学16.(2023·湖北“宜荆荆恩”高三9月考试·3)有学者称:“(元代)从‘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演变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一种抚琴对弈、佐诗人画的雅物转变为百姓日常生活饮食中离不开的一项元素”,这一转变( )A.反映出茶饮风尚的世俗化 B.推动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C.得益于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D.使茶叶成为主要的农产品17.(2023·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月考·14)清朝兴起的采茶戏是从劳动人民采集茶叶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总结而出的一种新型的戏剧曲目,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采茶戏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迎合了百姓的娱乐需要 B.宋明理学成为主流思想C.吸收了昆曲的表演元素 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2023·浙江七彩阳光3月联考·4)《大明律 ·户律》“私茶”条规定:凡犯私茶者,要受到杖一百并服三年徒刑的处罚。洪武三十年(1397),驸马欧阳伦私贩茶叶案发,朱元璋为了警示其他皇亲国戚, 将欧阳伦处死。这体现了明朝( )A.立法禁止民间贸易 B.监察法规完善C.执法遵循礼法结合 D.皇权高于法权19.(2023·山西省一模·26)宋代以前,茶文化几乎是上层人士的专利;宋代饮茶风气极盛,“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无不用也”“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这反映了宋代( )A.茶叶种植已经推广全国 B.经济发展改变生活方式C.文人生活理念逐渐普及 D.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2023·广东部分学校高三2月联考·4)宋代,“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宋时遂宁(今属四川)所产之糖闻名全国,很多地方“山前后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两浙路的严州是重要桑蚕产区,农民“惟蚕桑是务”。据此可知,宋代(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社会经济活力增强C.政府税收形式多样 D.粮食危机日益加剧21.(2023·山西高三联考·26)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描述宋代社会,“凡吉凶之事,自有所谓‘茶酒厨子’专任饮食请客宴席之事。凡合用之物,一切赁至,不劳余力。虽广席盛设,亦可咄嗟也”。这印证了( )A.宋代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生活C.士农工商等级观念遭到冲击 D.理学出现促使生活观念改变22.(2023·安徽合肥九校高三联考·6)宋朝,饮茶之风盛行,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描写当时的斗茶活动:“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撵茶图》中细致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这反映了宋代( )A.佛道精神渗入茶文化 B.饮茶习俗从官方传到民间C.宗教画和人物画盛行 D.时人精神世界的外在寄托23.(2023·吉林高三9月联考·14)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19世纪下半叶,印度茶叶出口额逐渐超过中国。1905年,时任两江总督派考察团赴印度学习机器制茶技术,回国后积极加以推广。这反映出( )A.制茶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B.中印双边贸易遭到严重阻碍C.清末新政注重鼓励兴办实业 D.晚清政府亟须进行制度变革24.(2023·北京海淀区一模·6)广州和上海都是近代重要的外贸港口。对于下图中的数据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广州和上海出口茶叶数量(单位:万磅)A.茶叶开始成为外贸商品 B.广州失去外贸垄断地位C.阻碍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25.(2023·高三模拟·5)据研究烧计,从1844年到1856年的3年间,中国茶叶出口量增长85%,六千余万磅;丝的出口量从1844年到1857年的14年间,增长了10倍多,八万四千余包,大大超过鸦片战争前,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壮大 B.完全沦为半殖民地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已被卷入世界市场26.(2023·江苏徐州3月调研·8)元兴茶庄在《北洋画报》中刊登的一则广告写道:“您要是喝茶,就喝花篮商标的,它的……制法新颖,装潢特奇;它的……货色高选,价格减低;他……宗旨是发扬国产,他……主义是实行薄利。”广告刊登后,元兴茶庄的头批数万罐茶不到一日便售完。这表明( )元兴茶庄花篮商标茶宣传广告(1930年)A.爱国情怀与经济利益相结合 B.企业收入主要依靠广告宣传C.广告宣传扩大商品流通范围 D.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增强27.(2023·广东深圳光明区二模·6)下图为1853—1895年福州港茶叶出口量。这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区( )A.传统种植结构受到外力冲击 B.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C.茶叶出口满足了西方的需求 D.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8.(2022·山东省日照市二模·10)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经济建设宣传画。图中有“一吨猪肉可换五吨钢、一万个鸡蛋可换五吨化肥、四十四吨羊毛可换一架喷气式飞机、1953年我国出口的茶叶换回的钢轨可铺一条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等字样。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以农业发展促进对外经济贸易 B.农业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保障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国民经济各部门均衡协调发展29.(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期末·12)16世纪的西欧上层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贵族往往以来自海外的金银珠宝、茶叶香料等奢侈品的多寡作为显示社会身份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他们不惜挥金如土甚至借高利贷,却又因为经营不善而经常无法偿还。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C.传统经济关系濒临崩溃 D.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30.(2023·湖北名校联盟高三联测·15)东非肯尼亚从百年前开始种植茶叶,1963年独立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肯尼亚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历程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表二这表明( )A.茶叶的引进带有殖民化的色彩 B.民族独立后其茶叶生产发展受阻C.多极化促进茶叶生产质的飞跃 D.茶叶生产大大提升了其国际地位31.(2022·北京市东城区二模·12)18世纪20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了频繁的贸易活动,把产自中国的大量茶叶带入欧洲。荷兰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依据自身习俗形成“茶室”。下表为荷兰茶叶贸易中绿茶和红茶进口变化情况。材料折射出( ) 1720—1722年 1730—1732年绿茶 60.4% 15.6%红茶 39.6% 84.4%①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 ②国际贸易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③荷兰人的饮茶喜好已经发生改变 ④东西方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2022·辽宁省协作体高三模拟考试·6)表1是史学研究员陈慈玉女士在其著作《近代中国茶叶的发展与世界市场》中提供的一组统计数据。表1数据可以反映出当时( )表1 1860年—1920年中国、印度、锡兰和日本出口英国的茶叶数量表(单位:千磅)年份 国家 中国 印度 锡兰 日本1860 101,708 2,707 —— 1,6001870 184,087 13,046 —— 16,4191880 279,546 45,531 163 40,4371890 222,002 100,685 45,800 49,6671900 184,530 192,310 149,265 42,9871910 208,055 256,439 182,070 43,9291920 40,846 287,525 184,873 26,438A.英国逐渐退出中国茶市 B.中国茶国际竞争力下降C.华茶种植范围日渐扩大 D.英国茶利分配日益均衡33.(2023·重庆模拟·12)1664—1670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亚洲货物中,胡椒占比20.01%,茶叶占比0.02%,而棉纺织品占比高达62.59%;到1731—1740年间,茶叶占比急速上升至9.26%,棉纺织品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5.35%。这一现象( )A.推动了英国的生产技术革命 B.表明英国已独占东方贸易C.导致亚洲种植园经济普遍化 D.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34.(2023·广东燕博园综合测试·15)英国1875年颁布的《食品及药物销售法令》规定,所有到达英国口岸的茶叶必须通过政府指定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通关,美国1897年颁布的《茶叶进口法案》也通过规定标准茶样和设定关键指标对进口茶叶进行审查。此类法令的颁布( )A.维护了自由贸易原则 B.确立了茶叶生产标准C.规范了市场贸易秩序 D.扩大了对华贸易规模35.(2023·吉林二模·19)喝茶直接导致了对糖需求量的增加。新航路开辟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甘蔗种植国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些鸟屿上迅速增加。在英属巴巴多斯岛上,这个仅有4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900多个甘蔗种植园。通过西、葡殖民者在美洲的这种经济行为,可以推知( )A.西、葡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B.欧洲各地物价的急速上涨C.蔗糖的价格下降日益普遍 D.北美洲涌入大量黑人奴隶36.(2023·山东威海高三上期末·21)图4为1575年左右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油—醋瓶;图5为1690年左右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由此可知( )A.欧亚地区生活习俗交融 B.国际贸易促进文化传播C.茶文化推动了文明交流 D.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37.(2023·安徽合肥一模·23)20世纪50年代各种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的国际组织只有1个,即1955年成立的“国际茶叶委员会”,六十年代增加了8个,七十年代这样的组织又增加了14个。这些国际组织( )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B.构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C.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利益38.(2023·北京东城区高三上期末·13)1874年,日本内务省劝业寮因传统制茶不符合国外市场需要,制定了《红茶制法书》。后又说明了西红柿、甜菜、燕麦等西洋品种的情况,并发布告询问民众,是否愿意尝试种植此类品种。上述材料表明明治政府( )A.推行“文明开化” B.大力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殖产兴业” D.走上军国主义道路39.(2023·山东青岛胶州高三上学期期中·11)1790年代,英国的一篇文章谈到: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价格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B.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人的饮食习惯C.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D.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消费的风气40.(2023·山东聊城一模·12)1650年,从荷兰到爪哇运输香料的航程需要一年的时间,到1850年时,在适宜风向下的航行却只需要3个月;1700年以前的远程贸易主要涉及的是香料、蔗糖和丝绸等一些贵重商品,到1800年,烟草、鸦片、棉花、茶叶等商品的大批量运输也具有了商业价值。上述变化主要说明( )A.香料是远程贸易的主要商品 B.新航路开辟催生了商业革命C.大批量商品运输更有利可图 D.技术的进步密切了世界联系二、非选择题41.(2021·重庆高考·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结果,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摘编自【美】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6分)(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消费问题的认识。(5分)42.(2020·北京高考·20)(12分)“茶”字发音的传播史材料一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 tea 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材料二“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1)读上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4分)(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8分)43.(2023·吉林延边一模·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北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西北地区形成较大规模,成为各民族贸易的主要形式。宋代西北少数民族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牧民,无不嗜茶如命,已将茶叶由奢侈品普及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宋代一度曾用银两、绢帛来购买和换取西北少数民族的马匹,但“银绢钱钞,非蕃部所欲”,最后不得不改为以“名山茶为易马用”。“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西北,利尝致数倍”。交易时,茶商须持有政府发放的凭证——茶引,并只能在指定的市场内进行正常的贸易活动。熙宁七年(1074年),宋政府在成都设榷茶司,在秦州设置买马司,分管四川茶叶与藏族马匹的互市事宜。《宋史》记载,行禁榷(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革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摘编自魏明孔、阎庆生《西北茶马互市论纲》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茶叶贸易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以来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5分)44.(2023·湖南岳阳二模·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安化、岳阳、平江、桃源、衡山等地尤盛。所产茶叶,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销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西北少数民族习惯饮用酥酪,不喝茶就会生病。至明,朝廷利用茶叶易马,实施“联番制虏(蒙古族)”的政策。安化黑茶于1595年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之后,陕、甘、宁、晋等地区的茶商领“茶引”至安化采购黑茶,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大部分都是由安化黑茶供应,湖南产茶的地区也逐渐扩大。——改编自李采娇《明、清及民国时期湖南茶叶史研究》材料二1858年,粤商佐帆取道湘潭抵达安化,传授制作红茶技术,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转输欧、美。因价高利厚,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民暴动后,着手整顿西北茶务。于原有的“东柜”(陕西、山西茶商)、“西柜”(回商)外,添设“南柜”,招徕南茶商贩,大量运销湘茶。自此,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并畅销于俄国境内,产量约达100余万担之巨……红茶大盛,商民适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每当“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衢,寅集酉散,喧嚣拥挤”。直至1890年(光绪十六年)后,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捕编自伍新福等《湖南通史·近代卷》(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时期湖南茶叶产销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湖南茶叶销售变化。(8分)45.(2023·江苏南通二模·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2 茶叶的社会史1607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艘商船将一船茶叶从澳门运往爪哇。翌年,这批茶叶运抵欧洲。1661年 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皇后,开启英国饮茶风尚 。17世纪末 珍贵的茶叶,用从中国进口的瓷器装好,摆在欧洲富裕家庭议事间的展示架上,人们逐渐开始把糖和牛奶加到茶水里。18世纪 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支配世界茶叶贸易,并赚取了巨额利润。19世纪 30、40年代 下午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和时尚的象征,是英国女士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19世纪 茶已经成为工薪阶层和中下阶层全天佐餐的标准饮料。那些给工人供应茶水的雇主,发现工人的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普。19世纪 60、70年代 英、俄等国在汉口及附近地区建立工厂,利用蒸汽机等技术就近加工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的茶叶产品。20世纪初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1920年 中国茶叶出口跌至谷底,仅2.5万吨不到,而印度茶叶出口接近14万吨,接近中国出口总量的六倍。1960年代 每天数以百万计的茶包从机械化加工线上流出,茶叶变得越来越普通和便宜 。1978年后 中国茶叶产量从1976年五亿多磅猛增至1986年的十亿磅,重新跻身于茶叶出口大国之列。——摘编自《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46.(2023·黑龙江3月百校联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丝绸之,路开凿甚早,初以丝绸、瓷器为主打产品。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茶习俗,形成了“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兴盛局面,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之上,其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以双方交易,唐中后期,多次与回鹘进行以茶易马的交易,交易的马数量达万匹。回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据文献记载,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材料二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赂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明清时期,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和北美等地。中国茶和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动中多次提到中国茶文化,他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大好时机,2017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茶文化是绿色文化的代表,传播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对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意义重大。——摘编自张云婷《传播中国茶文化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材料三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的丝绸之路,到“崎岖道仄鸟难飞,得得寻芳上翠微”的茶马古道,再到全球化的今天,申遗成功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还助力茶产业扬帆出海,架起一座座经贸合作的桥梁。——摘编自柯颖《“中国茶”申遗成功:让优秀传统文化向下扎根,向上开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茶”申遗成功的有利条件。(9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路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传承的内在联系。(6分)47.(2023·福建莆田二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宋元时期,茶叶“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以北苑为代表的建安茶园被列为官茶园。北苑茶品种繁多,《东溪试茶录》中记:“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次曰甘叶茶、三曰早茶、四曰细叶茶、五曰稽茶、六曰晚茶、七曰丛茶。”制作贡茶的茶叶取用早茶以上的茶种,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也特别奢靡。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大观年后,建茶岁贡20余万斤。除上贡朝廷外,还有大量销售。南宋以后,建茶产量更是剧增。鸦片战争后,福建茶叶生产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迅猛发展。1853年,朝廷准许闽江上游茶叶改由福州海运出口。洋行买办内地收购茶叶制度的实行,直接将内地茶叶经济与沿海茶叶贸易对接起来。1858年,外商到中国内地购货出洋只要缴纳一次2.5%的子口税,极大降低了从武夷山运茶出洋的成本。19世纪70年代晚期,福州茶叶输出居全国之首,走向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摘编自刘锡涛《试探福建茶叶生产及近代茶叶外贸鼎盛的原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福建茶叶“尤天下之所嗜”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福建茶叶贸易发展的背景。(6分)48.(2023·陕西安康一模·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清时期存在着茶叶商品和其他实物商品相互交换的情况。与茶叶进行交换的主要商品首推马匹,茶马贸易曾经是明代重要的茶叶贸易形式。当发生战争时,政府大量收购茶叶换取马匹,茶价便会提高,战争结束后,茶价就会下降。明清市场多用白银购买茶叶,茶叶和其他商品的交换日渐减少。在茶叶流通中存在着茶叶的赊买赊卖和预付货款等商业信用,一部分茶商演变为包买商。明清时期茶叶不仅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还有国际市场。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平均从中国购买茶叶价值银400万两。——摘编自孙洪升《明清时期茶叶贸易形式探析》材料二1868—1936年中国茶叶出口值占出口总值中的比例年度变化情况——摘编自闻《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茶叶贸易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8~1936年中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及其成因。(11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明清至近代中国茶叶贸易中得出的启示。(6分)49.(2023·山西临汾一模·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茶这个字在中国不同方言中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它读作chá,但在沿海省份所使用的闽南语中。这个字读作1e。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cha”系列发音,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开来的,像波斯语中的“chay”乌尔都语中的“chay”,阿拉伯语中的“shay”,俄语中的“chay”,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斯瓦西里语中的“chai”。一类是“te”的发音,是被荷兰贸易商带到欧洲的,像荷兰语中的thee,英语中的tea,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ee”,西班牙语中的“té”,南非荷兰语中的“tee”。下图为茶读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以茶读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为主题,提炼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逻辑清晰。)50.(2023·江苏镇江高三上期中调研·18)(14分)茶叶贸易见证了早期的经济全球化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英茶叶贸易始于17世纪,但当时从荷兰或印尼购入是主流渠道。18世纪,中英茶叶直接贸易迅速发展。添加了奴求生产的糖的英式饮茶,廉价又方便,使千百万穷苦人在从事沉重且单调乏味的工厂工作中能保持较为充沛的精力。到19世纪中后期,茶叶以及面包构成英国劳动者阶层日常饮食的核心部分。英国大量进口茶叶,但是并没有合适的商品销售到中国,东印度公司往往需要运输大量的白银来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几经探索,在印度发展了影响深远的鸦片生产。——摘编自刘章才《茶向西方的传播简述》材料二19世纪后期中国、印度和锡兰茶叶在英国所占份额的变化年份 中国 印度 锡兰 合计1866 96% 4% 0% 100%1885 61% 37% 2% 100%1886 57% 40% 3% 100%1887 47% 47% 6% 100%1903 10% 60% 30% 100%为了摆脱片面依赖中国茶的局面,英国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印度阿萨姆等地区建起了茶树种植园。自1850年代以后,各种用于茶叶加工的机器相继发明并投入使用,印度、锡兰对采摘后的茶叶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各国之例,出口货物,本国向不收税,则成本较轻,以较中国,则价为贱”,但中国政府的茶税率80年代后期高达25%。——以上材料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茶叶贸易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发展对英国的影响。(8分)(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英茶叶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6分)51.(2023·广东湛江高中毕业班调研·18)茶文化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使者.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在南宋留学期间从禅寺质朴的饮茶方式中有所领悟,便把茶带回日本九州地区培植,期望在日本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当时的日本佛教已基本完成本土化,并衍生出日本独特的佛教宗派。依托于佛教的茶文化也得以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形式——茶之汤。“茶禅一味”恰是对日本茶道与佛教文化这种共生关系的最佳写照。1214年,荣西将自己所著的《饮茶养生记》进献给当时的镰仓幕府将军源实朝,该书受到其推崇,日本本土的茶文化得以从佛教界走向武士阶层。此后,幕府将军中喜爱茶道者辈出,如室町暮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将自己隐退后的居所命名为“同仁斋茶室”,这是日本最早的书院风格茶室。——摘编自张博《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材料二17世纪末,茶叶随同欧洲移民一起来到美洲大陆,并很快成为广受移民欢迎的饮料。1784年,美国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商船首航中国并运回茶叶等物资,开创了中美茶叶贸易的时代,推动了饮茶之风在美国的兴起:日益频繁的茶叶贸易活动也大大促进了茶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美国的饮茶习俗主要是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其中最流行的是速溶冰茶,它在速溶茶的基础上,通过加柠檬、白糖、新鲜果汁、牛奶、可可等调味品配制而成,最后加冰水冲饮,一般作为夏季清凉消暑、止渴提神的冷饮。其消费量仅次于可口可乐,被称为第二号软性饮料。——摘编自黄敏《中美两国茶文化特点及比较》(1)概括古代日本茶文化和近现代美国茶文化的异同。(8分)(2)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重要意义。(6分)52.(2023·浙江台州一模·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以管理海外贸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行中书省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材料二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许多经典文化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请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4分)53.(2023·辽宁丹东高三上期末·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啤酒 啤酒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啤酒在20世纪真正成为了一种世界性饮料。红酒 红酒是地中海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象征,曾长期是西方精英所偏爱的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并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烈酒 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的朗姆酒。咖啡 咖啡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茶 茶是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的,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可可 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19世界末在美国诞生。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国民饮料”,也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水 直到不久前,水一直都是公用的、非商业物品,瓶装水如今已是增长最快的商业饮料。本世纪的一个主题将是对适于饮用的水的争夺,因为它既是普遍可用的物品,又是新的利润来源。——据[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2015)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B D B D B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C C C D A A D B B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D A B D A D B B A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答案 D B A C C B D C C D1.【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亚洲货物价值占比中胡椒明显减少,棉纺织品的占比略有提升,而茶叶、咖啡的占比大幅度提高,结合市场市场不断拓展的史实,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将亚洲的茶叶、咖啡大量运往欧洲,推动民众消费结构的变化,故选C项;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的变化,这一时期仍处于工场手工业生产时期,且“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情况,并未提及在其他地区的贸易情况,无法得出“海上贸易霸主地位”,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2.【答案】D【解析】紧扣“18世纪后期”“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并结合纲要下册第9课所学可知,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却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更大不满,最终引发北美独立战争,故选D项;1787年制宪会议的召开,是由于邦联制使独立后的美国有名无实,排除A项;英法七年战争发生于1756——1763年,造成英国财政亏空,英国加大了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与题干中的现象有联系,但不是“最密切”,排除B项;1812年英美战争也叫“第二次英美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主动向英国宣战以向西扩张,与题干中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对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存在争议,所以要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该从总体上看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故选B项;我们要说明《马可·波罗游记》之所以会“漏写”一些关于中国的事物,要考虑这些事物当时发展到何种程度,是否外来者进入到当时的中国,就如同现在旅游信息传递给大家的一样重要;并且马可·波罗的临终遗言是“我所说出来的还不到我见到的一半”,这也可以合理的解释“漏写”是究竟为何,排除A项;“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应为“以史带论”,排除C项;学术观点必须资料确证,“自圆其说”说法错误,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出现繁荣景象,这得益于北宋宽松的环境,故选B项;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是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景象,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松动,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吐蕃赤都松赞普为获得饮茶器具,曾派使者向唐朝求赐茶碗遭拒。但唐政府派一位工匠前往,制造出口宽、质薄、光滑精亮、光泽鲜丽的茶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吐蕃饮茶之风流行,其对于茶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故选D项;唐朝和吐蕃关系始终融洽,“始终”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茶马互市,一般情况下由唐朝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双向经济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吐蕃向唐朝求赐茶碗,唐朝派工匠前往,体现吐蕃对饮茶的需求,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根据地图可知唐以前茶叶种植地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关中地区小部分,唐朝的茶叶种植范围扩大,沿长江流域广泛分布的同时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了新的茶叶种植区域,因为茶叶是经济作物,能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因此茶叶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唐朝时期经济重心还未在南方,排除A项;茶叶并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因此不能说北方土地被过度开发,排除C项;茶叶不能代表农业,茶叶的种植只是农业生产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不能仅凭茶叶的种植范围变化得出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的结论,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多数北人不惯饮茶。唐中期前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可知南方的饮茶风俗传到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有利于南北风俗交流传播,故选D项;唐代政府依然直接监管城市商业,宋代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城市商业,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排除C项。8.【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中期出现统治危机,出现三冗两积的局面,为此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扩大了商业专卖范围,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宋代政府相对较为节俭,主要是藏富于民,且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好,没有因为政府的铺张消费导致经济发展停滞,排除A项;材料所示的情况是属于抑商政策的表现,但题干中问的是背景即为何要对一些物资实行官营,根据材料和所学均无法判断在此之前是否有重农抑商政策强化的情况,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规范商品贸易的背景通常是商品贸易出现了不规范行为,材料中无法判断北宋中期是否出现不规范的商业行为,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上图,可知唐代茶叶的种植区域扩大,遍布各地,说明茶产业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故选B项;南宋时江南地区才成为经济重心,排除A项;材料中是南方区域,无法证明北方土地遭到过度开发,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茶叶种植在南方,并未提到南北方农业种植的其它情况,农业生产格局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由材料“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可知茶农完税后可以自由贸易,商人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定价,说明政府放宽对商品贸易的限制,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故选D项;封建社会专卖制度一直存在,并未解体,排除A项;宋代商业并未突破封建社会的束缚,排除B项;“主导”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材料“夜市千灯照碧云”“谓之鬼市子”可知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限制,材料“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可知商业活动不再与居民居住区严格分离,突破了空间限制,故选D项;材料仅可知道当时存在夜市经济,无法判断是否是此时“出现”,排除A项;材料中可见商业活动频繁,但没有关于商人获得何种权利的内容,无法判断商人政治地位是否得到提升,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政府如何进行管理,但是商业的发展并不等于商业失控,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政府的市场管理弱化,排除C项。12.【答案】C【解析】由材料“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的专卖制度、均输法等出现了强买强卖的现象,以行政手段操控商品供求关系,这些都严重破坏民间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王安石变法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而非对权贵集团的打击,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并未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并未背离统治需要,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据材料“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可知“贡回市茶”密切了西南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活跃了边疆地区的商品贸易,推动了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贡回市茶”能为边疆地区的商品贸易带来一部分利润,但是无法起到促进社会全面转型的作用,排除A项;明清时期对藏区设置卫所和派遣驻藏大臣,体现了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材料只能体现双方之间的经济往来,排除B项;“贡回市茶”只能有利于缓和明朝时期中央与藏区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不具有持久性,而且中国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众多,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可知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商品流通不断增加,饮茶文化也被传入西方,成为绘画的主要内容,说明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故选C项;“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而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强调欧洲在世界市场中的主导作用,排除B项;“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在社会中影响甚广”,可知中国古代茶文化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和道家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说明其与儒道思想交融蕴含东方哲学,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茶文化的特点,并未体现出茶叶贸易相关情况,无法说明南北经济交流加强,排除A项;宋代市民阶层扩大推动茶文化普及,排除B项;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守,与材料中的“媒”“客”等信息强调社会交际,两者不相符,排除C项。16.【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喝茶由文人雅事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所需,反映出饮茶的世俗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市民生活方式的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茶叶是否是主要农产品无关,故D项错误。17.【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采茶戏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即迎合了百姓的娱乐需要,故选A项;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昆曲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采茶属于农业劳作,贩卖茶叶才属于商业,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大明律》规定贩卖走私茶叶受到杖一百并服三年徒刑的处罚,但驸马却被朱元璋处死,说明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对“私茶”相关法律规定,并不能说明是对整个民间贸易的禁止,排除A项;皇帝没有按照法律处理驸马私贩茶叶案,说明皇权至上,与监察法规完善无关,排除B项;礼法结合是把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实行“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治世方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9.【答案】B【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从题干可以看出宋代前后时人对待茶的态度完全不同。之所以宋代人们形成饮茶之风,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具备了人们普遍饮茶的条件,故选B。全国普遍种植茶叶在当时自然地理条件下是不可能的,故A错误。传统的饮茶风气是文人兴起的,但文人的生活理念很多,不仅仅局限于饮茶,故C错误。在古代粮食问题一直存在,故D错误。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宋代四川、两浙等地农业专业化加强,茶叶、甘蔗、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需要综合考虑南北经济状况,题干史料与北方经济无关,故排除A项;史料并未直接涉及宋代征税形式,故排除C项;宋代经济作物的扩种,建立在粮食作物增产的基础上,故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由材料“凡吉……’专任”“凡合用……余力”可知宋代人们生活方式中出现了更多买卖交易、租赁的现象,这属于商品经济发展下,对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结合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史实,故选B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手工业者,商人的地位提高,所以不能说明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排除C项;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所反映的肆意生活方式背道相驰,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范仲淹以《斗茶歌》来赞扬斗茶,同样表达了儒家积极入世、养廉励志的思想,由此可见其儒家俭朴、清白而有德义的精神,故选D项;应为儒家思想渗入茶文化,而不是佛道精神,排除A项;范仲淹虽为官员但其《斗茶歌》是在饮茶之风盛行的背景下描写的,这种风气从材料中无从得知是官方传到民间还是民间传到官方的,排除B项;《撵茶图》通过5个人物,将各茶艺细节呈现给世人,虽画中有一个佛教人物,但它不是宗教画而是写实画,排除C项。2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本为茶叶故乡的中国,近代茶叶出口额却逐渐被印度超过,说明制茶业面临挑战;两江总督派员学习印度机器制茶技术并积极加以推广,说明制茶业面临发展良机,故选A项;中印双边贸易指中印两个国家之间货物、技术或服务的贸易,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此项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不能解释全部材料,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制茶业的挑战与机遇,与晚清政府亟须进行制度变革无关,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1844年至1860年,广州出口茶叶数量呈下降趋势,上海茶叶出口量呈上升趋势,在1851年上海茶叶出口量超过了广州,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保留了广州一个对外口岸,中国货物出口和洋货进口集中在广州,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后,上海也成了通商口岸,上海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等优于广州,所以上海的茶叶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广州,故选B项;茶叶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是重要的外贸商品,排除A项;1861年洋务运动创办了最早的近代工业安庆内军械所,1844年至1860年的中国尚无近代工业,排除C项;此时期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通商口岸的开放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在倾销商品的同时也会掠夺中国的工业原料,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丝茶的出口,故选D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结束了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排除C项。26.【答案】A【解析】据材料“1930年”,“宗旨是发扬国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左右的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列强侵华加剧,随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倡导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盛行,所以发扬国货的宗旨表明元兴茶庄的花篮商标茶宣传广告具有爱国情怀,据材料“实行薄利”,“广告刊登后,元兴茶庄的头批数万罐茶不到一日便售完”可知该宣传广告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故选A项;材料没有对比企业收入的对比,得不出企业收入主要依靠广告宣传,排除B项;广告宣传扩大企业影响力,排除 C项;“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与中国茶叶出口到国外的情况有关,材料涉及的是茶叶在国内的情况,排除D项。27.【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福州港的茶叶出口量从1853——188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1880—1895年总体呈下降趋势,结合近代以来福州较早开辟为商埠,福州港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其茶叶出口量的变化与国际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故选D项;“传统种植结构”不合逻辑,题干只提及了茶叶出口,未见茶叶外诸如谷物、桑树等作物的种植情况,排除A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合题意,题干未见福州当地的经济结构比例信息,排除B项;“满足了西方的需求”不合史实,19世纪后期中国茶的地位逐渐被印度茶所取代,排除C项。28.【答案】B【解析】题干内容中的“猪肉、鸡蛋、羊毛、茶叶”等属于农业范畴,“钢、化肥、飞机、钢轨”等属于工业范畴,据此可知,该宣传画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农业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并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发展农业以促进工业发展,其着重点在于工业发展,而不是农业的“基础地位”,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述及其他,并且宣传画也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的内涵,排除D项。29.【答案】B【解析】据材料“为此他们不惜挥金如土甚至借高利贷,却又因为经营不善而经常无法偿还”,可知当时封建贵族对奢侈品的狂热使大多数贵族资不抵债,加速了封建势力的衰落,故选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A项;材料中资不抵债的现象只针对少数封建贵族,不代表传统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资本原始积累主要体现在新兴资产阶级对资本的狂热追求,往往以非法的手段实现资本积累,排除D项。30.【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独立前的肯尼亚是英国的殖民地,为满足英国的需要,茶叶被引进肯尼亚并广泛种植,故选A项;“发展受阻”不合题意,与题干中“探索发展”相悖,排除B项;“多极化”不合逻辑,应为“全球化”,排除C项;“茶叶生产”不合逻辑,茶叶是生活类商品,而国际地位的提升与一国政治、经济等综合实力紧密相关,排除D选。31.【答案】D【解析】“向普通民众普及”无法体现,题干未提及上流社会、普通民众等信息,故①错误;“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了频繁的贸易活动,把产自中国的大量茶叶带入欧洲”“(荷兰人)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可知国际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传播,故②正确;由表格信息可知,1720—1722年荷兰人好绿茶,而1730—1732年荷兰人好红茶,故③正确;紧扣题干中的时间1820年,结合选必三第55页所学: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与题意相合,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32.【答案】B【解析】“1860年—1920年中国、印度、锡兰和日本出口英国的茶叶数量表”中,从1860到1920,中国出口茶叶的数量由最高变成最低,而其它几个地方的茶叶出口越来越大,说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的份额越来越小,国际竞争力下降,故选B项;表中只有中国出口英国茶叶的数据从高到低,但最终还是保持有一定数量,说明英国仍中消费中国的茶叶,排除A项;从表中看到,中国出口茶叶的数量越来越低,与此相对应,中国茶叶的种植面积应该变小,排除C项;从表中1920数据来看,印度占比重最大,是中国出口的接近7倍,可见已经非常不均衡,排除D项。33.【答案】A【解析】据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亚洲货物中,胡椒占比20.01%,茶叶占比0.02%,而棉纺织品占比高达62.59%;到1731—1740年间,茶叶占比急速上升至9.26%,棉纺织品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5.35%”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进口的棉纺织大量增加,白银外流,英国急需要提高工业生产能力扭转这种局面,所以推动了英国的生产技术革命,故选A项;材料数据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亚洲货物的比重,没有涉及到其他国家的贸易额,所以不能表明英国已独占东方贸易,排除B项;种植园经济主要在美洲不在亚洲,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D项。3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在1875年颁布的《食品及药物销售法令》和1897年美国颁布的《茶叶进口法案》均对各自进口茶叶的诸多指标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能够规范市场贸易秩序,故选C项;英美通过提高进口农产品质量标准,限制进口,被称为绿色壁垒,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排除A项;确立茶叶生产标准从本质上来讲,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秩序,但材料只是英美自设茶叶进口标准而非国际统一的茶叶生产标准,排除B项;材料涉及英国和美国均对各自进口茶叶的诸多指标做了明确规定,但材料中并没有从哪个国家进口茶叶的信息,不能反映对华贸易的扩大,排除D项。35.【答案】C【解析】由“这个仅有4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900多个甘蔗种植园”可知,西葡殖民者在美洲建立大量甘蔗种植园并通过役使奴隶生产,所以导致甘蔗生产的数量大增且成本极低,因而蔗糖的价格下降日益普遍,故选C项;西葡两国属于封建国家,其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西葡大量建立的甘蔗种植园使得欧洲各地的蔗糖价格下跌,但不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所以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中所提到的地区不属于北美洲,所以D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36.【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为一个整体,东西方国际贸易的往来,使中国文化影响到西方,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国文化的传播,而非生活习俗交融,排除A项;此项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不能解释“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油—醋瓶”,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亚欧的贸易网络,不能得出“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的结论,扩大了概念,排除D项。37.【答案】D【解析】各种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多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成立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等于团结起来,靠集体的力量与发达国家对抗,通过提高原料价格保证收益,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从而尽可能避免发达国家制造的“剪刀差”给自己造成的不利局面,故选D项;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也并不是由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等发展中国家能够决定的,排除A项;上述行为确实有利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但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排除B项;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建立更多的国际组织,是为了保证国际经济良性健康发展采取的积极措施,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而不是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排除C项。38.【答案】C【解析】据材料“1874年,日本内务省劝业寮因传统制茶不符合国外市场需要……是否愿意尝试种植此类品种”可得,此时为日本明治维新,推行“殖产兴业”,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大力扶持和保护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推行“劝农”政策,故选C项;根据所学可知,文明开化指的是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因此日本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内容说的是大力发展农业的政策,涉及的是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无关,如“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内容说的是大力发展农业的政策,涉及的是经济方面,这与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无关,排除D项。3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可知,英国普通民众能够消费以往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说明世界市场不断扩展,使以往稀有的产品大量流入欧洲,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C项正确;材料与价格革命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饮食习惯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过上奢侈生活,排除D项。故选:C。40.【答案】D【解析】据材料“1650年,从荷兰到爪哇运输香料的航程需要一年的时间,到1850年时,在适宜风向下的航行却只需要3个月;1700年以前的远程贸易主要涉及的是香料、蔗糖和丝绸等一些贵重商品,到1800年,烟草、鸦片、棉花、茶叶等商品的大批量运输也具有了商业价值”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自17世纪到19世纪,远程贸易由贵重商品开始向经济作物转变,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交通工具得到改善,使得运输成本较高、损坏率较高的日常生活用品得以运输,这是技术改善的结果,使得商品利润得到保障,故选D项;材料涉及到的是远程贸易由贵重商品向经济作物转变,但没有明确众多商品的具体占比情况,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但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在商业运营方式的变化,且新航路开辟主要在15、16世纪,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贵重商品及经济作物之间具体的利润对比情况,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41.【答案】(17分)(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2)后果: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带来制造业的繁荣;信贷消费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3)认识:鼓励适当消费,可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消费应在合理的需求之内,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联系,要理性消费;国家应该加强消费引导,同时通过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金融秩序,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解析】(1)由材料一“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得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由材料一“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得出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材料一“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得出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2)由材料二“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得出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由材料二“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得出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带来制造业的繁荣;由材料二“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得出信贷消费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3)由材料一“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得出鼓励适当消费,可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二“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得出消费应在合理的需求之内,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联系,要理性消费;由材料二“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得出国家应该加强消费引导,同时通过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金融秩序,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42.【答案】(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 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解析】(1)本题属于识图题,看清题目要求,找到cha和tea发音系统在地图中的分布位置即可。如cha发音系统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tea发音系统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2)根据题意,不同的发音系统和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故回答不同的发音系统形成的原因即回答不同发音系统所走的贸易路线。根据材料一中“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发音系统”和材料二示意图中cha发音系统的分布区域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和cha发音传播路线,结合所学,这主要和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有关,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cha发音系统还分布在东欧、葡萄牙,和新航路的开辟有关,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根据材料一中“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可知,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 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43.【答案】(25分)(1)特点:经营方式为官营(茶叶专卖、政府垄断,设立机构管理);贸易方式物物交换;贸易范围(对象)为国内贸易(西北少数民族)。(任答两个方面,4分)影响: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增强北宋军事力量;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民族地区的贸易发展;有利于满足中原和少数民族各自的需求;影响了民族地区的风俗和促进文化交流;(或加强了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任答三个角度,6分)(2)变化:贸易范围:从国内贸易到世界贸易(中西方之间贸易);经营方式:外国特权贸易公司垄断,并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贸易趋势:近代贸易额呈现先升后降(由盛而衰)。(任答两个方面4分)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或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经济侵略加剧;)殖民地的茶叶竞争;近代中国主权开始部分丧失;近代中国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对应变化的三个方面,6分)(3)意义:传播中华文化;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交易时,茶商须持有政府发放的凭证——茶引,并只能在指定的市场内进行正常的贸易活动…宋政府在成都设榷茶司,在秦州设置买马司,分管四川茶叶与藏族马匹的互市事宜”可知,经营方式为官营(茶叶专卖、政府垄断,设立机构管理);据材料一“名山茶为易马用”可知,贸易方式物物交换;据材料一“我国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西北地区形成较大规模,成为各民族贸易的主要形式”可知,贸易范围(对象)为国内贸易(西北少数民族)。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北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西北地区形成较大规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马互市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力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据材料一“名山茶为易马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匹能够用于作战,增强北宋军事力量;据材料一“《宋史》记载,行禁榷(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革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可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民族地区的贸易发展;据材料一“北宋代西北少数民族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牧民,无不嗜茶如命,已将茶叶由奢侈品普及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宋代一度曾用银两、绢帛来购买和换取西北少数民族的马匹,但“银绢钱钞,非蕃部所欲”,最后不得不改为以‘名山茶为易马用’”可知,有利于满足中原和少数民族各自的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茶马互市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风俗和文化交流(或加强了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可知,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从国内贸易到世界贸易(中西方之间贸易);据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可知,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主要通过外国特权贸易公司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攫取不平等特权进行贸易,故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据材料二“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可知,近代茶叶贸易额先升后降(由盛而衰)。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669年”这一时间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据材料二“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这一时间可知,西方国家殖民扩张,殖民地在进行茶叶竞争;据材料二“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可知,近代中国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据材料二“1851年”这一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主权开始部分丧失。(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通过茶叶贸易,可以丰富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贸易过程中,客观上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44.【答案】(14分)(1)特点:种植广泛,产量大;由民间商人进行省内销售及长途贩运;服务政府西北边防和民族政策需要。(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酌情计分)(2)变化:销售范围:逐渐打开欧美市场;销售数量先增后减;销售种类以绿茶、黑茶为主到红茶为主;在西北市场地位变化:湘茶在西北衰落转而到近代重新占据市场一席之 地。(每点2分,计8分)【解析】(1)据材料一“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安化、岳阳、平江、桃源、衡山等地尤盛”得出种植广泛,产量大;据材料一“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销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得出由民间商人进行省内销售及长途贩运;据材料一“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得出服务政府西北边防和民族政策需要。(2)据材料二“1858年,粤商佐帆取道湘潭抵达安化,传授制作红茶技术,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转输欧、美”得出销售范围:逐渐打开欧美市场;据材料二“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得出销售数量先增后减;据材料二“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得出销售种类以绿茶、黑茶为主到红茶为主;据材料二“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并畅销于俄国境内,产量约达100余万担之巨……红茶大盛”得出在西北市场地位变化:湘茶在西北衰落转而到近代重新占据市场一席之地。45.【答案】(12分)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分值 要 求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两个以上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证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谨,表述通顺。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两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较准确,论证较充分,结论合理;逻辑较严谨,表述通顺。4—6 能够拟出论题,基本符合要求。 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论证;表述较通顺。0—3 能够拟出论题。 能够运用史实说明。论题:茶叶的传播影响英国的生产和生活阐述:1661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皇后,开启英国饮茶风尚 。17世纪末,珍贵的茶叶,用从中国进口的瓷器装好,摆在欧洲富裕家庭议事间的展示架上,人们逐渐开始把糖和牛奶加到茶水里。这些信息说明,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兴起饮茶风,饮茶是身份的象征。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支配世界茶叶贸易,并赚取了巨额利润。可知茶叶贸易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茶已经成为工薪阶层和中下阶层全天佐餐的标准饮料。那些给工人供应茶水的雇主,发现工人的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体现了饮茶在英国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19世纪60、70年代,英、俄等国在汉口及附近地区建立工厂,利用蒸汽机等技术就近加工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的茶叶产品,说明茶叶的传播推动生产和技术革新与推广。总之,英国饮茶人员有上流社会,中产阶级和百姓,茶叶的传播影响英国人生活,茶叶的传播也推动了英国生产和技术发展。【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提炼材料信息“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皇后,开启英国饮茶风尚 ”“珍贵的茶叶,用从中国进口的瓷器装好,摆在欧洲富裕家庭议事间的展示架上,人们逐渐开始把糖和牛奶加到茶水里”“下午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和时尚的象征,是英国女士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茶已经成为工薪阶层和中下阶层全天佐餐的标准饮料。那些给工人供应茶水的雇主,发现工人的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英、俄等国在汉口及附近地区建立工厂,利用蒸汽机等技术就近加工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的茶叶产品”可得出论题:“茶叶的传播影响英国生产生活”。阐述时,讲明茶叶的传播对英国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如茶叶的传播情况,及英国生产生活与茶叶的关系。例如:1661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皇后,开启英国饮茶风尚 。17世纪末,珍贵的茶叶,用从中国进口的瓷器装好,摆在欧洲富裕家庭议事间的展示架上,人们逐渐开始把糖和牛奶加到茶水里。这些信息说明,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兴起饮茶风,饮茶是身份的象征。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支配世界茶叶贸易,并赚取了巨额利润。可知茶叶贸易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茶已经成为工薪阶层和中下阶层全天佐餐的标准饮料。那些给工人供应茶水的雇主,发现工人的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体现了饮茶在英国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19世纪60、70年代,英、俄等国在汉口及附近地区建立工厂,利用蒸汽机等技术就近加工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的茶叶产品,说明茶叶的传播推动生产和技术革新与推广。最后总结,英国饮茶人员有上流社会,中产阶级和百姓,茶叶的传播影响英国人生活,茶叶的传播也推动了英国生产和技术发展。46.【答案】(25分)(1)原因: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演变;丝绸之路的畅通;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针;与回鹘等民族地区的官方茶马互市的带动。(6分,答出三点即可)影响:推动了国内的茶叶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2)有利条件:中国茶文化千余年的历史积淀;中国茶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外贸的大宗商品;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新发展理念的影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的重视。(9分,答出四点给8分,五点给9分)(3)内在联系:商路的发展演变深刻影响着文化交流的范围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丰富性;文化的交流传承可以丰富商路发展的文化内涵,推动商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的合作互鉴。(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唐朝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唐初落后的饮茶习俗”可知制茶工艺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演变;据材料一“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可知丝绸之路的畅通;据材料一“唐朝在边关设有专区用以双方交易”可知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方针;据材料一“‘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与唐朝的茶马互市”可知与回鹘等民族地区的官方茶马互市的带动。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一可知当时大量茶叶出口;根据所学可知,国际市场的繁荣能够拉动国内生产,而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大量的茶叶种植会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可知推动了国内的茶叶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可知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材料“唐代茶叶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可知茶叶广销海外,这可以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2)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因而中国茶文化有着千余年的历史积淀;据材料二“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赂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可知中国茶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外贸的大宗商品;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开放的现代化道路,即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据材料二“指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可知新发展理念的影响;据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可知是2012年以来,根据所学可知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即此时中国综合国力有所提高;据材料二“习近平主席在外交活动中多次提到中国茶文化”可知政府的重视。(3)材料一“茶叶沿丝绸之路由回鹘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和“一带一路”中提及的古代的丝绸之路和如今的“一带一路”都是重要的商路,而商路上不仅传播商品,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也传播着文化,因而商路的发展演变,一方面影响着交往的范围、推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合作,另一方面自然带动着沿途的文化交流。47.【答案】(12分)(1)品种丰富;制茶工艺精湛,品质上乘;种茶技术发展,产量多;茶业贸易繁荣;朝廷肯定。(6分)(2)商品经济发展;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五口通商;关税变革;茶叶收购制度变化。(6分)【解析】(1)据材料“北苑茶品种繁多”、“茶之名有七”可知品种丰富;据材料“制作贡茶的茶叶取用早茶以上的茶种,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也特别奢靡”可知制茶工艺精湛,品质上乘;据材料“北宋大观年后,建茶岁贡20余万斤”、“南宋以后,建茶产量更是剧增”可知种茶技术发展,产量多;据材料“除上贡朝廷外,还有大量销售”可知茶业贸易繁荣;据材料“以北苑为代表的建安茶园被列为官茶园”、“上贡朝廷”可知朝廷肯定。(2)据材料“鸦片战争后,福建茶叶生产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迅猛发展”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直接将内地茶叶经济与沿海茶叶贸易对接起来”可知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据材料“1853年,朝廷准许闽江上游茶叶改由福州海运出口”可知五口通商;据材料“1858年,外商到中国内地购货出洋只要缴纳一次2.5%的子口税,极大降低了从武夷山运茶出洋的成本”可知关税变革;据材料“洋行买办内地收购茶叶制度的实行”可知茶叶收购制度变化。48.【答案】(25分)(1)特点:实物交换和白银交换并存且实物交换变少;茶马贸易曾是重要形式;政府对茶叶贸易进行干预;茶叶流通中信用类型多样化;茶叶的国际贸易扩大。(8分,任答四点即可)(2)变化:茶叶出口贸易迅速下降。(3分)成因:国际茶叶市场的冲击;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中国制茶技术尚未革新;国内政局动荡的影响。(8分)(3)启示:政府应积极扶持茶叶贸易;创办现代化的茶叶企业;注重制茶技术的创新;不断满足人们对茶叶的需要;积极开拓茶叶的国际市场。(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解析】(1)由材料一“存在着茶叶商品和其他实物商品相互交换的情况”、“市场多用白银购买茶叶,茶叶和其他商品的交换日渐减少”得出实物交换和白银交换并存且实物交换变少;由材料一“与茶叶进行交换的主要商品首推马匹,茶马贸易曾经是明代重要的茶叶贸易形式”得出茶马贸易曾是重要形式;由材料一“当发生战争时,政府大量收购茶叶换取马匹,茶价便会提高,战争结束后,茶价就会下降”得出政府对茶叶贸易进行干预;由材料一“在茶叶流通中存在着茶叶的赊买赊卖和预付货款等商业信用,一部分茶商演变为包买商”得出茶叶流通中信用类型多样化;由材料一“茶叶不仅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还有国际市场”得出茶叶的国际贸易扩大。(2)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中国茶叶出口值占出口总值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的数值信息得出茶叶出口贸易迅速下降。第二小问成因,由材料二“1868—1936年”时间信息结合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得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影响;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得出国际茶叶市场的冲击;结合中国传统制茶技术的发展得出中国制茶技术尚未革新;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得出国内政局动荡的影响。(3)由材料一“政府大量收购茶叶换取马匹,茶价便会提高”得出政府应积极扶持茶叶贸易;结合工业革命得出创办现代化的茶叶企业;结合材料二近代茶叶出口比例的下降得出注重制茶技术的创新;由材料一“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平均从中国购买茶叶价值银400万两”得出不断满足人们对茶叶的需要;由材料一“茶叶不仅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还有国际市场”得出积极开拓茶叶的国际市场。49.【答案】(12分)评分标准:(1)观点表述明确且正确,4分。示例参考:cha的发音系统的形成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密切联系tea的发音系统的形成与新航路的开辟有密切联系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茶叶贸易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2)论证观点,史实准确且充分6分。(3)有总结提升且表述正确2分。答案示例:论点:茶的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4分)论述:中国古代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文化往来。图中的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汉语中“ch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