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歌曲导入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赛罗--嘿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靳奋起的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 中华雄姿英发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嘿--罗
一、感受“多元一体”
Q:请同学搜集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少数民族的资料。
1.感受民族融合
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战国时,战国七雄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而来到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其族在汉朝确定,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汉族
匈奴
匈奴 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战国末年,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并不断南下侵扰北方各国,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汉武帝时期,派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匈奴被击败后分裂为几部。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南迁,北匈奴仍住在蒙古草原上,后被东汉打败,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从蒙古草原消失。
鲜卑
十六国后期,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长期纷乱割据的局面。494年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6世纪前期,北魏内乱不止,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蒙古族
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12世纪时,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为大汗。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后,改国号为元,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曾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后于1368年,被朱元璋率领的起义军推翻,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
2.感受民族融合
一、感受“多元一体”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
北魏身着汉服的官吏
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唐太宗采用“一视同仁”的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称为天可汗。将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朝流行少数民族的胡饼,京城长安设有专门经营这些食品的店铺,民间还流行相互馈赠胡饼的习俗,唐人还热爱胡服,常以此装扮出门。
辽统治者效仿中原的政治制度,建立孔庙,春秋祭祀,开设科举,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
中原地区也流行吃乳酪,契丹服饰传入中原后,效仿者甚多,还不少人子孙起契丹名字。
西夏重视儒学,翻译儒家经书,用汉文铸造纸币,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二、探究“驱除鞑虏”
Q:回顾八年级下册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回答以下问题
(1)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2)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为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
(1)历史上看:中日之间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化
(2)影响上看:甲午战争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列强入侵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
实自甲午一役也。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
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
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Q:从以上语言中,你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认识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时 间 国 家 主要 主要侵略活动
1903-1904年 英 国 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1905年 日 本 俄国在日俄战争战败后,将租自中国的旅顺口、大连湾及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全部转让给日本
1910年 俄 国 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酝酿叛乱“独立”
Q: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列强对中国频繁发动侵略战争、试图分裂中国的事情?
Q: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1)中国处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2)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地对外扩张和掠夺
(1)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2)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Q: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中国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历史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Q: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上述理解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2.五族共和
三、走向“五族共和”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
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
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
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
……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
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1.民族的看法
Q: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小民族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整体。
Q: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清朝专制统治
Q: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
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与其他民族对立起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才能御侮
2.五族共和
三、走向“五族共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绝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
民族统一和领土统一
(2)什么是民族统一?什么又是领土统一?
民族统一: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统一于中华民国
领土统一:内地和边疆的蒙古、西藏等统一于中央
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九州;分布于九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内地18行省,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鞑虏”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初期(1912-1928)的国旗。旗帜图案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Q: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1.感受“多元一体”
(1)感受民族多元
(2)感受民族一体
2.探究“驱除鞑虏”
(1)列强的入侵
(2)驱除鞑虏口号的提出
3.走向“五族共和”
(1)民族的看法
(2)五族共和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1、选择题
1.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2.前身是华夏族的民族是( )
A.汉族 B.满族 C.壮族 D.蒙古族
3.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国家是( )
A.美国 B.德国 C.俄国 D.英国
4.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使用的旗帜式( )
A.五色旗 B.十八星旗 C.青天白日旗 D.星条旗
5.改变“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的古代政治家(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孙中山
6.下列历史事件中,对促进民族融合贡献最大的是( )
A.商鞅变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使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列强侵略活动有……( )
①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②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俄国煽动部分蒙古贵族和活佛,酝酿叛乱“独立”
④英国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③④
8.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的历史事件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清军入关 B.李自成起义 C.列强入侵中国 D.日本全面侵华
材料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21教育网
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材料一中的“鞑虏”、“我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
(2)比较材料一、二,谈谈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1、选择题
1-5:BADBC 6-7:D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