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练习)一、选择题:1.19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新型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人们最先看到的是( )A.火车 B.自行车 C.飞机 D.轮船2.中国最早采用新的邮政方式是在( )A.清朝中期 B.清朝末期 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3.有线电报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下列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人用来传达生意信息 B.使人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C.记者用来发送新闻报道 D.亲朋好友用来传递亲情4.1913年,实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要了解江汉平原的棉花等级、棉花价格等相关信息,最快捷的方式是( )21·cn·jy·comA.乘轮船到湖北实地考察 B.在《申报》刊登有关广告C.拍电报了解行情 D.邮寄信件了解行情5.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人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有( )www.21-cn-jy.com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看报纸、看电影 ④三跪九叩之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能够使用的传递方式中最快捷的是( )21·世纪*教育网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7.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B.在传人中国的交通工具中,最受青少年青睐的是自行车C.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火车随之传人中国D.随着新型交通工具的传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止步不前9.1882年,中国第一家电话局开办于( )A.北京 B.杭州 C.上海 D.广州10.下列日常物品的称呼能让人感受到近代外来文化对中国影响的有( )①三明治 ②巧克力 ③巴士 ④火车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1.“先生”“女士”等平等的称呼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 D.新文化运动时期12.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www-2-1-cnjy-comA.称“老爷” B.行握手礼 C.缠足 D.穿翎顶补服13.192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在北京的男主人打电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2-1-c-n-j-y①“大人,您何时回来”②“先生,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夫人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4.进入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有( )①物质生活的变化 ②思想观念的变化③社会习俗的改变 ④新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剧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痛苦的婚娴家庭而出走,成了当时许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样。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这反映了进入20世纪的中国社会( ) 21*cnjy*comA.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B.老百姓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科学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D.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16.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人们称呼为( )A.老爷 B大人 C.先生 D.陛下17.造成近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欧美风俗对中国人的潜移默化 B.维新思想、革命思潮的推动C.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瓦解 D.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的倡导18.中国人的字、号常常能反映时代盛行的思想与观念,如清末民初,胡适字适之、陈炯明号竞存,就是明显的例子。由他们两人的字、号可看出影响他们的思想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A.民族主义思想 B.进化论思想C.“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D.世界大同思想19.下列人物的表述中,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事实的有( )①小赵说:前几天,我去博物馆看到了郑和的照片②小钱说:科举考试被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③小孙说:近代中国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长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④小李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20.20世纪初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发式上,男子剪掉了长辫;在称谓上,由称“老爷”、“大人”改为称“先生”、“君”;在服饰上,由长袍、马褂改为西服、中山装。从这些变化中不能获取到的信息是( )A.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B.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C.辛亥革命对封建习俗观念的冲击以及西方文明成果的传人D.体现了人们追求平等的愿望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沪,指上海;宁,指南京——引者注)来去也从容。”(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写出两条即可)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1935年的报纸报道,江西举行盛大的节妇宴,表彰节烈,抨击女子妄谈自由、动辄离婚等所谓败坏社会风俗的举动。材料二:1902年在《大公报》上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其条件是:“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21cnjy.com(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3)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3.观察下表,回答问题。1912年中国初中课程表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经济图画乐歌体操手工家事(女)园艺(女)缝纫(女)(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科举制相比,民国初年课程设置的显著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人们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2·1·c·n·j·y(1)根据材料,说说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的重要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3)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DBBCABDDCC11121314151617181920CBDBDCDBCB二、非选择题:21.(1)火车。(2)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有利于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带动了与铁路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运输业;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等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4.(1)服饰变化,男子剪掉了辫子。(2)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等。21教育网(3)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课件26张PPT。 你认为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发展有哪些显著的影响?导入 生产力提高整体世界形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现代文明生活马克思主义诞生……议一议生活中变化 知识梳理①使人们出行速度大大提高,方便了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②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1.交通工具的变化(1)概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许多新型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2)表现:①轮船是最先传人中国的,它逐渐取代木帆船成为水上交 通的主要工具。②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修建铁路,火车随之传人中国。③在传人中国的交通工具中,最受青少年青睐的是自行车。(3)影响: 1876年,沪淞铁路通车,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当火车驶过农田时,乡民“面对铁路,停工而呆视也”,或有老妇扶杖而张口延望者,或有少年倚坐而痴立者,或有弱女子观之而嘻笑者;至于小孩或惧怯而依于长者。 “然究未有一人不面带喜色也”。火车在中国 1908年,上海第一辆带小辫子的有轨电车从静安寺出发,向东行驶到了外滩上海总会,全程6040米。有轨电车在上海通车引起了意大利摄影师阿·劳罗的注意,他特意赶到现场拍了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在电影院连续放映了好几个月,仍深受欢迎。1914年上海又出现了无轨电车。国人最初见到电车出现时的情形是:“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而普通民众的说法是,“电车有电,乘电车时,身边不可携带铜钿用品,以防触电危险。” 电车在中国1924年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北京黄包车、摩托车、电车。 仔细观察这张拍摄于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老照片,找一找上面有哪几种交通工具? 思考一下,新型交通工具传人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交往范围;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等。 查找上述作品,结合其中内容,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冲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冲击的?冲击:新型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从事传统行业的人们生活更加艰辛,传统行业开始衰落。看法:这种冲击一方面使得传统行业开始衰落,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积极影响是主要的。 新式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的新闻、出版等起到了促进作用。2.通信情况的变化(1)表现:②电信方面:1882年,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电话、电报等普及率逐渐提高。(2)影响:①邮政方面:清末,台湾省率先创办了近代邮政。民国时期,“中华邮政”接管了“大清邮政”,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 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口炮台与天津之间架设了一条长约40英里的军用电线。此后,李鸿章又以从俄国发电报到上海,数万里之遥只需用1天时间,但电报从上海转送到北京,相距不过2000里,路上却花了10天的时间。以此为例子,清政府批准修建电报线,1880年,全长3000里的津沪电线开始筹建,并在次年投入使用。1884年,贯穿苏、浙、闽、粤四省的第二条电报干线也已竣工,不久清朝的电报总局从天津迁到上海。进入19世纪90年代,电报线路不仅遍及内地,而且架设到了新疆伊犁,中俄边境的塔城及西南的昆明等边远地区。电报在中国查一查,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 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可口可乐、巧克力、汉堡包、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以来的许多科技发明都是从西方传人中国的。 社会制度的压抑、教育模式的禁锢、经济发展的束缚、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等不能给以科技为基础的发明创造良好的环境,致使近代以来中国的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头脑中的变化 知识梳理②看电影、拍照片等新的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1.背景: 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2.表现:(1)文化生活的变化:①鸦片战争以后,现代意义的报纸传人中国。后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大量出现,喜爱阅读报纸的人越来越多。清末报纸 民国报纸 电影和电影院 我国古代有灯影戏,现代的电影是19世纪最末的几年从国外引进的。1896年,上海的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电影在我国的首次放映。国人尝试自已摄影片始于1905年,北京丰录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戏剧短片。由于电影有戏剧无法相比的通俗性、娱乐性、普及性、竞争性,常常挟一片而利润丰厚,因而发展十分迅猛,影院争相兴建,数目益增,规格益高。以30年代上海一地的统计,即有电影院33~36所之多。而30年代花费百万金重建的“大光明”和80万金建造的“大上海”为电影院冠首。 大光明电影院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的盛名,它始建于1928年,由德国杰出的建筑师乌达克设计。大光明具有欧美建筑风格的特色令人注目,中国政府将它列为近代优秀建筑,这都标志着大光明在建筑界的地位。 电影厅上下二层的观众厅共有座位1554只,其中有豪华座任观众择需享用。(2)思想观念的变化:民主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3)教育体制的变化: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联系八年级所学内容,看一看1912年初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并尝试说明原因。不同:与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原因: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后,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受西方工业革命和近代思想观念的影响;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要等。(1)从政治角度来看: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国门大开,客观上将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人中国;同时,辛亥革命后,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大力改革和倡导新的社会习俗,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社会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整合提升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意义 这种说法错误。其实,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十分有限的,并没有深入到全国各地。比如: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观念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易错点睛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入到了全国各地。这种说法正确吗?物质生活:轮船、火车、电车、电报、电话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民主观念:自由平等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头脑中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课堂小结请不要转载!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练习).doc 1.3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ppt 剪辫运动.mpg 孙中山下令劝禁缠足.mp4 定军山.flv 文绣提出上诉请求 溥仪文绣达成离婚协议.mp4 第一条铁路.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