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每种化学元素都有它对应的原子… 原子是最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 道尔顿 世间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 德谟克利特 第三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高二物理(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第四章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第1课时 电子的发现 科学家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就发出一种射线,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 新课导入 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的本质是什么? 19世纪,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阴极射线像X射线一样是电磁辐射代表人物赫兹 另一种观点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代表人物汤姆孙? 赫兹 德国 汤姆孙 英国 阴极射线的本质 如何用实验判断哪一种观点正确呢? J.J.汤姆孙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自1890年起开始研究。 一、电子的发现 1.实验装置:气体放电管 由阴极K发出的带电粒子通过小孔AB形成一束细细的阴极射线,它穿过两片平行的金属板D1D2之间的空间,到达右端带有标尺的荧光屏上.根据射线产生的荧光的位置(如P1,P2,P3...),可以研究射线的径迹. 汤姆孙的实验: 2.阴极射线的机理: 管中残存的气体分子中正负电荷在强电场的作用下被“拉开”(气体分子被电离),正电荷(正离子)在电场加速下撞击阴极,于是阴极释放更多粒子流,形成了阴极射线。 一、电子的发现 3.如何判断阴极射线是否带电 (2)施加电场E之后,射线发生偏转 (1)未施加电场,射线沿直线射到屏上P1处。 一、电子的发现 3.如何判断阴极射线是否带电 (2)施加如图所示的电场E之后, 结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 (1)未施加电场,射线沿直线射到屏上P1处。 射线发生偏转并射到屏上P2处。 一、电子的发现 4.测量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 (1)再加磁场抵消阴极射线的偏转,使它从P2点回到P1,需要在两块金属板之间的区域再施加一个大小、方向合适的磁场。 结论:所加磁场垂直纸面向外,且电场力等于磁场力。 一、电子的发现 (2)阴极射线速度大小计算 电场力: 磁场力: 4.测量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 一、电子的发现 (3)去掉D1、D2间的电场E,只保留向外磁场B,阴极射线在有磁场的区域将会形成一个半径为r的圆弧(r可以通过P3的位置算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 ???? ? ????3 ? ????1 ? ???? ? 4.测量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 一、电子的发现 一、电子的发现 5.汤姆孙还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比荷数值都相同。 说明:不同物质都能发射这种带电粒子,它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 6.汤姆孙还由实验测得的阴极射线的比荷是氢离子的比荷近2000倍。后来,汤姆孙直接测到了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尽管当时测量很不准确,但足以证明这种粒子的电荷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但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 新课讲授 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一、电子的发现 7.阴极射线的本质 (1)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子。 (2)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3)电子的电荷量与氢离子的电荷量相同。 新课讲授 一、电子的发现 (1)第一次较为精确测量出电子电荷量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在1909~1913年利用油滴实验测量出来的。电子电量为:e = 1.602 176 634 × 10 -19 C 8.密立根油滴实验 (2)密立根实验更重要的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 e 的整数倍。从实验测到的比荷及e 的数值,可以确定电子的质量。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电子的质量为: me = 9.109 383 56 × 10 -31 kg 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 1.(多选)关于阴极射线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阴极射线带负电 B.阴极射线带正电 C.阴极射线的比荷比氢原子核的比荷大 D.阴极射线的比荷比氢原子核的比荷小 AC 小试牛刀 2、(多选)关于密立根“油滴实验”的科学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准确测得了电子的电荷量 B.提出了电荷分布的量子化观点 C.为电子质量的最终获得作出了突出贡献 D.为人类进一步研究电子的结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ABC 小试牛刀 巩固练习: 2、有一电子(电荷量为e)经电压为U0的电场加速后,进入两块间距为d,电压为U的平行金属板间,若电子从两板正中间垂直电场方向射入,且正好能穿过电场,求: (1)金属板AB的长度。 (2)电子穿出电场时的动能。 A B U0 v0 + + + + - - - -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